周末,一大撥藝術家體驗青島裡院和臺東彩繪
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吸引各地幾十位藝術家
青島邀約藝術家們參與實踐城市更新和美學生活
青島日報/青島觀/青報網訊 藝術與生活距離有多遠?公共藝術如何助力城市品質提升?7月11日,由青島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主辦,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和中國雕塑院青島分院承辦的2020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在市雕塑館及雕塑園內「親民」開啟,展覽以「城市生活進入美學時代」為主題,不僅帶來全國各大專業藝術院校中青年藝術家群體令人耳目一新的80餘件公共藝術創作,更開啟了一場政府邀約藝術家參與城市建設更新、介入美學生活的青島公共藝術實踐。數十位藝術家應、邀,前往青島的老城區參觀體驗裡院街區、臺東步行街彩繪……
用作品普及公共藝術藝術 與生活更加親密無間
7月11日下午,青島市雕塑館內外的80餘件來自全國各地的公共藝術作品,吸引了數以百計的參觀者,其中沿雕塑園海岸展陳的15件室外大型公共藝術創作,以及來自青島手工藝協會的20餘位本土手工藝創作者的市集展示,更讓這裡成為周六夜間的人氣打卡地。
融入科技以及氣象設施元素的風動雕塑《海風》,以三棵枝葉炫彩、富有科技感的樹造型,展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它隨風炫動,風大時似繁花漫天飛舞,風小時又似樹影細語,新奇的想像力讓觀者久駐會意;交互作品《共享單車》真正體現了互動共享,參觀者騎上作品蹬車,就能帶動前後兩位雕塑騎行者共同運轉。很快,作品前就排起了大人和孩子共同組成的蹬車體驗隊列。
《海風》的創作者、來自天津大學的景育民教授,是全國城市雕塑建設指導委員會藝委會副主任,也是本次公共藝術大展的策展人。他告訴記者,當代藝術的發展,不僅是材料或造型的改變,也是不斷超越固有模式,帶給公眾時代氣息和無限想像力的過程。而公共藝術,以其跨領域、跨學科和跨媒介的不斷創新理念與形態,與時代、與現代人的美好生活、與城市發展進程中人們的思想轉變、審美品質和生活狀態的改變,都有著更為緊密的關聯。
我國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開始逐步吸納西方公共藝術的概念,作為先導的是城市雕塑,青島也是率先將雕塑大規模引入城市建設規劃的城市之一。現在,公共藝術已經具有了更多元的表現方式,去除曾經的宏大敘事和政治命題,它變得愈發親民,這也成為此次中國·青島公共藝術大展重點呈現的內容。
景育民將這次展覽看作是公共藝術從宏大敘事發展進入到基於生活的理性思考時期,在青島所做一次藝術實踐。「展覽整體水平較高,藝術家的邀請,主要也以中青年藝術家為主,我想公共藝術本身就是後現代的產物,它體現了民主和公平,我們想喚起青年藝術家的活力,他們的作品是對現實生活的敏銳理解和回應。
藝術家介入城市品質提升 城市生活進入美學時代
就在公共藝術大展開展的同一天上午,數十位藝術家應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之邀,前往青島的老城區實地參觀體驗「城市品質改善提升攻勢」的代表性項目,包括有待進一步進行內容填充的裡院街區,以及曾經的亞洲第一大城市塗鴉地臺東步行街的彩繪……
中心主任蔡普增全程陪同,他告訴記者:過去的公共藝術推進和城市建設活動是銜接不起來的,建設就是建設,城市雕塑作為公共藝術在當時也只是單獨的一項工作,其實公共藝術行為是需要建立在公眾的廣泛認知度和認同度之上的。「這也是青島的歷史欠帳,城市的高速運行發展太注重速度忽略了質量,我們在公共藝術的認知上存在差異性,所以搞這個展覽就是為了增加公眾的參與性,讓他們提高辯識度,了解究竟什麼是公共藝術,這是我們的出發點。同時,我們也把公共藝術的內容與我們城市的未來建設,城市品質提升有機結合,為其提供工作思路。」
蔡普增表示,特色街區,城市家居,甚至路標、廣告、門頭等等,這些都是公共藝術的體系。展覽正是青島與全國青年藝術家建立聯繫與交流的平臺,青島將提供新的創意場域,讓藝術家不拘一格參與到城市公共街區和空間的品質提升。「公共藝術就是關係,是藝術家和場域、和環境、和時代的關係,我們也探索一種經驗,讓藝術家們獻計獻策,共同為青島的城市更新創建新的內容經驗。真正讓藝術為城市建設服務、發力。」
當天的老城遊走,讓藝術家們對這座城市的人文風貌有了更多感性認知。四川美院雕塑系教授李佔洋在參觀過青島的傳統民居裡院之後,重申了他天人合一的自然美學觀,「首先房子不要超過樹的高度,保有一種適度的空間感,這一點在裡院的房屋和它周邊的街道,能感受到那種具有舒適度的氣場,這裡保留了老百姓居住和生活的美學傳統。這正是我要說的,千萬別動不動就做宏大的裡程碑式的景觀,而是儘量保有它小而美的原生態。」公共藝術的在地性特徵成為藝術家們一致認同的態度。
從城市微更新開始 實現藝術對城市品質生活的完美植入
公共藝術能夠助力城市發展,目前這一觀點已成為當代藝術界的共識。景育民說,「以前我們只是做雕塑,現在我們也要考慮如何以做雕塑的態度來深入城市生活。」
這方面上海提供了相對成熟的經驗。青島市公共空間藝術促進中心主任蔡普增特別提到了上海舊裡弄裡進行的小而微的城市更新模式。上海居民區裡的晾衣架一般都探出窗戶很遠,通過藝術家和設計師的介入,現在形成了裝飾有綠植的具有設計美感的公共晾衣區域,「我們的裡院是否也可以做類似的藝術更新改造,就像垃圾分類一樣,不僅是顏色的區分,還可以有不同的造型,和當地文化的結合,這一點非常重要。青島正處於一個存量發展的時期,更需要類似的精細化更新。通過更新,既保留了歷史風貌,又賦予了現代功能,這是我們跟藝術家要著力來探討的。」
據了解,未來青島將把更多思想活躍的青年藝術家和設計師團隊引入到城市各區域微更新的招標或者設計競賽中,「我們會進一步了解哪位藝術家更適合創作抽象,哪位更適合創作人物,因地制宜來配置不同設計團隊。以這場公共藝術大展為開端,更多年輕藝術家將會真正加入城市微更新的行列。」
另外,還有一點必須提及,這一與城市微更新相結合的城市公共藝術應用,也將體現全民參與的屬性,形成社區居民代表、街道領導幹部和設計師藝術家三方聯動,評審會也會有居民團體參與,投出關鍵一票以決出優勝方案。從這個意義上說,公共藝術大展也將是市民公共藝術審美普及與提升的一個不可或缺的開端。
(記者 李魏 攝影 王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