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前徵伐
永祿十三年(1570年)四月二十日,織田信長率軍從近江國坂本向若狹國進軍,於四月二十三日進入若狹武田家的四家老之一粟屋勝久麾下的國吉城。從這再往西走,就是武藤友益的地盤佐分利鄉了。
四月二十五日,織田軍突然全軍轉向,朝著東邊的越前國進軍,隨後抵達兩國交界的金崎城與天筒山城。金崎城是進入越前國的門戶,南北朝時代室町幕府大將斯波高經進入越前國的步伐就曾被南朝名將新田義貞給擋在了金崎城。
朝倉家早就料到了織田信長的動向,畢竟當時織田信長如日中天,卻幾次都在朝倉家這裡碰了釘子,不能不防。早在四月十一日,朝倉家就命令一族的敦賀郡郡司朝倉景恆率軍三千人進入金崎城,天筒山城中也有以城主寺田採女正為首的共一千五百人的軍勢。
不過讓大家都沒想到的是,織田信長還真敢借公戰之名攻打朝倉家。天筒山城雖然位於一百七十一米的高山之上,非常易守難攻,但是在遭到織田軍突襲以後,頃刻之間就城破人亡。
按照陽明文庫本《信長公記》的記載,此戰中織田軍的先鋒是德川家康為首的三河眾,天筒山城中的一千五百人守軍中戰死了一千三百七十人(按照織田信長寫給毛利元就的書信為數百人),也就是說守軍基本上全部戰死。根據山科言繼在京都聽到的消息,織田軍在這一戰中也戰死了千餘人,可以想像這一戰的戰況有多慘烈。
織田軍攻打越前國採用的策略和當初攻打南近江相同,位於防線更後方的天筒山城遭到織田軍的攻擊時,金崎城的城代朝倉景恆三度率軍出陣救援,但是都被織田軍給擊退,反而自己還戰死了五百多人。次日,攻下天筒山城的織田軍轉頭進攻金崎城,朝倉家的家督朝倉義景親自出陣救援,但是因為居館一乘谷發生了騷動,不得不撤軍回城。
金崎城被織田軍圍得水洩不通,織田信長命令木下秀吉前往勸降,表示若是不從,天筒山城就是一個例子。在這樣的窘境下,孤立無援的朝倉景恆只得同意了織田信長的勸降,隨後織田信長接管了金崎城,又命令秀吉派出兩百餘人護送朝倉景恆返回一乘谷。
當時在一乘谷的朝倉景恆之父朝倉景紀憤怒地說朝倉景恆開城是朝倉家的恥辱,最後朝倉景恆憤而進入了越前國的永平寺蟄居。
小豆袋的故事
金崎城和天筒山城陷落之後,位於兩城南邊的疋壇城也失去戰意開城投降,按照信長原本的計劃,織田軍將繼續朝著越前國府中進軍。然而就在這時,傳來了一個非常勁爆的消息——織田信長的妹夫淺井長政舉兵叛亂,準備從背後偷襲織田軍。
織田信長聽到這個消息的第一反應是呵呵一笑,然後對著通報的信使說到:「不可能!我給了淺井長政江北的領地,他是沒有理由背叛我的。」
信長話音剛落,織田家家臣們的使者紛紛來到本陣,報告淺井長政有不軌的動向,信長這才不得不相信妹夫已經背叛了自己。
關於淺井長政的背叛,在《朝倉家記》裡還有一則非常出名的故事。
話說淺井長政的妻子市姬是織田信長的妹妹,兄妹二人的關係還都挺不錯的。不過,當她得知丈夫準備背叛兄長時感到非常苦惱,最後還是決定給正在越前國出陣的信長送去消息。
市姬沒有讓人帶去書信,而是命人送去了一份點心:她在一個袋子裡裝滿了小豆,隨後將袋子的首尾都用繩子系好。
正在越前國的織田信長收到妹妹的禮物時覺得十分奇怪,這時候送小零食幹啥?還特意只送了一小袋。可是當信長看到袋子上的繩子時又不禁陷入了沉思,而後看出了玄機。
「淺井背叛我們了!」
淺井長政若是背叛信長,就有可能同若狹國、越前國的反信長勢力結盟,從而將織田軍包圍在越前國,切斷信長的後路,所以市姬才故意用繩子將袋子的首尾系好。
這個故事非常有趣,但是真實性上卻無法考證。
淺井家背叛之謎
現如今的很多讀物都是按照《淺井三代記》的說法,說淺井長政之所以背叛義兄織田信長,是因為朝倉家曾經是淺井家的盟友,給過淺井家很大的幫助。所以在同織田家結親時,淺井家曾要求過織田家無論如何都不能與朝倉家敵對,信長當時答應了此事,但是在這年又反悔發兵攻打朝倉家,引起淺井長政的父親淺井久政的不滿。
不過,《淺井三代記》的說法是基於《江濃記》裡淺井長政的祖父淺井亮政曾與朝倉家締結盟約,受到朝倉家幫助在江北立足的記載而創作的。實際上呢,在前文有提到過六角定賴時期六角家曾攻打過淺井家,脅迫淺井家臣服。當時的朝倉家是六角家的盟友,而非淺井家的盟友。也就是說,淺井家和朝倉家壓根就不是什麼世代交好的家族,淺井長政背叛信長也不是因為什麼所謂的「義理」。
說到底,只能說淺井家在當時的世道裡,算是領國一元化進行得非常差勁的大名,淺井家的家內主要還是由家督與北近江的豪族們聯合施政。織田信長為了實現「天下布武」,無休無止地進行著戰爭,使得淺井家這麼一個弱小的勢力需要頻繁地承擔過重的軍役,最終不滿的淺井長政決心對抗織田信長,謀求獨立。
除此以外,在信長上洛以後,織田信長完全沒有把淺井家當做盟友來看(從賜名之事也可看出),而是將他們當做家臣使喚。近江國北部曾經是六角家分家京極家的地盤,室町時代的淺井家不過是京極家的家臣而已,地位並不高。
在前文提到的信長召喚各國大名上洛之事中,不知是不是有意而為,織田信長在信中稱呼德川家、北畠家、山名家、京極家等大名時使用了「德川殿」、「北畠殿」等稱呼,而松永家、遊佐家等原室町幕府的守護家臣則沒有用上這樣的稱呼,反而稱他們為「國眾」、「名代(大名的代官)」。
淺井長政也是如此,信長在信中稱呼京極家為「京極殿」,而在「京極殿」後的標註裡卻寫了「淺井備前、同尼子、同七佐佐木……」尼子氏是京極家的出雲國守護代,「七佐佐木」指的是高島郡的「高島七黨」,也就是說後邊的標註裡跟著的都是京極家的家臣。
在淺井長政的眼裡,織田信長的上洛指令並非是發給自己的,而是給那個早就沒落了的主家京極家。淺井家在織田信長構築的政權之中沒有被當成盟友對待,反而被當做織田家的家臣使喚,這是淺井長政不能接受的。最終,淺井長政決意放棄與織田信長的同盟。
不管怎麼樣,淺井長政的背叛不光讓織田信長的這次越前徵伐以失敗告終,同時還讓信長陷入了被包圍的可能之中。
本文作者:北條早苗
未經許可,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