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李自強 顏新文 通訊員 戴睿雲 葉佳溶
圖為河南省開封市杞縣紀檢監察幹部正在引導群眾通過「大數據+智慧監督」平臺查詢民生資金發放情況。劉盼盼 攝
十九屆中央紀委四次全會對加強信息化監督平臺建設提出了明確要求:「建立權力運行可查詢、可追溯的反饋機制,加強信息化監督平臺建設,以公開促公正、以透明保廉潔。」多地紀檢監察機關圍繞困點、難點,探索運用大數據手段構建信息化監督平臺,拓寬監督渠道,增強精準發現問題能力,提升監督執紀問責效能。
織密監督網絡 管住小微權力
過去,囿於監督辦法不多、人為因素幹擾等,基層監督存在不會監督、不善監督的問題。有了大數據的支撐,問題迎刃而解——既讓群眾有了一本「明白帳」,也實現監督由過去「瞪大眼睛看」向現在「數據碰撞算」的轉變。
「村幹部教給我的,點開『清風開封』微信公眾號裡的『親清連線』,再點惠民監督,開封四縣六區所有鄉鎮、辦事處的低保金髮多少、發給誰都能看清楚。」近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杞縣五裡河鎮史莊村,村民老田拿著手機向鄰居介紹著如何查看低保金發放情況。
「低保金發放是國家保障民生的重要舉措,落實到位才能讓群眾有切實的獲得感。隨著民生保障力度不斷加大,錢從哪裡來,花到哪裡去,越來越成為群眾關注的重點。」杞縣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楊世偉說,運用大數據監督平臺中的民生監督平臺,讓民生政策、民生資金、精準扶貧、村級財務等一目了然,資金透明運行,隱蔽的腐敗問題易於發現。
去年底,開封市在河南省率先建成由市級統一建設的「網際網路+監督」平臺,不僅包括「民生監督」「政務監督」「執紀監督」「廉通企業」四個子平臺,還涵蓋公職人員信息、車輛登記、工商登記等10個資料庫,涉及民生問題、脫貧攻堅、基層社會治理、優化營商環境等領域,延伸了監督觸角。
守好群眾利益,要前臺「曬」,也要後臺「督」。通過平臺,隨機選取某個對象,通過大數據比對就能查出是否符合政策規定。在尉氏縣,當地紀委建立覆蓋各鄉鎮的疑似問題線索臺帳,由鄉鎮紀委牽頭民政、住建部門,對照臺帳排查甄別核實。線上發現、線下推動的工作模式,迅速將壓力傳達到「最後一公裡」。
今年6月,尉氏縣門樓任鄉紀委接到了疑似問題督辦通知。鄉紀委隨即組織相關人員談話,講明政策。第二天,不符合危房改造條件卻領取了資金的李老太就到村頭的銀行,在業務員的幫助下,將1萬元危房改造資金轉到了縣紀委指定帳戶。「這個錢俺不該拿,俺兒子是村幹部,應該帶頭退。」
構建監督模型,對異常情況進行數據比對,從而發現隱藏的違紀違規問題,開封市「網際網路+監督」模式讓「微腐敗」無處遁形。在開封市扶貧領域腐敗和作風問題專項治理決勝年行動中,通過大數據對撞,全市排查出低保領域、危房改造領域疑似違規數據16.69萬條,已核實2491人存在違紀問題,督促相關人員主動退繳違紀資金940餘萬元。精準監督下幹部作風隨之轉變,今年上半年,全市紀檢監察機關受理扶貧領域信訪舉報數量(幹部作風類)比去年同期下降57.14%。
數據多跑腿,人們少跑路。以前調查需要人工收集、整理問題線索,再去協調各部門一一查實,一個問題可能要追蹤幾個月,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對人員力量不足的基層紀檢監察機關來說是個挑戰。現在通過數據的分析比對,提高了辦案質效。「以查銀行帳單為例,以前我們收到銀行對帳單,七八個銀行幾百頁的流水帳單放在一起,人工比對費時費力。」開封市紀委監委第一執紀監督室主任屈建明說,現在相關數據錄入監督執紀平臺,一旦有可疑資金往來,網絡瞬間就繪製清晰了。
項目智能監控 倒逼責任落實
信息化平臺系統碰撞比對發現問題後自動預警,工作人員提前研判,在把問題化解在萌芽狀態的同時,找準日常監督中的「扣分點」,加強工作的「薄弱項」,為做實做細日常監督提供了「導航」。
在浙江省杭州市蕭山區世紀城歸谷中心清廉蕭山「碼上工程」監督平臺的大屏幕上,井然羅列小微權力、小型工程、小額資金等十多項模塊。一旦村社有關數據經過系統與預設「閾值」實時比對後顯示異常,就會被自動貼上紅色預警標籤。預警發生地、時間和比對判別依據,一目了然。
「一旦系統發現數據異常自動預警後,鎮(街)、村(社區)有關負責人就會收到簡訊,線下整改完成,線上預警才會從紅色降級。整改不完成,預警不變色,監督就持續跟進。」蕭山區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副主任趙明霞說。
9月2日,監督平臺通過系統自動比對,發現益農鎮興裕村有一筆承包款逾期2個月以上未繳,自動發出紅色預警。9月22日,系統提示該紅色預警未整改,該村所屬街道紀檢監察組織立即啟動「監督的再監督」,督促相關職能部門作出延期整改要求。9月24日,整改到位。現在打開監督平臺,在大屏幕上的預警列表裡,興裕村的預警標籤已從紅色降級為黃色。
發揮「數」與「智」強化日常監督、提升基層治理能力的作用,杭州各地創建的智慧監督平臺就像數據時代的監督「CT」機,設置好算法,運用紅黃綠三色亮燈預警,時刻掌握小微權力運行是否「健康」,防止「小毛病」變成「大問題」。
在蕭山,區級智慧監督平臺對照小微權力清單和流程圖,統籌設置了現有的109條村級事項權力運行預警閾值,對村(社區)錄入信息發生的權力運行流程倒置、相關額度超標、資產發包超限、項目該招未招、公開審核不到位等規範性問題進行自動預警,並同步跟進鎮(街)職能條線嚴格審核,確保錄入到位、整改到位、公開到位。截至目前,平臺「管理端」已預警整改問題5400多個。
在建德市,當地建起大數據監督實驗室,與中科院計算所開展協作。
「一年中標30次,這個企業『不一般』。」2019年9月,在建德市大數據監督實驗室裡,一個投標單位的分析結果引起了建德市紀委監委的重視。
打開模型分析詳情頁面,工作人員發現浙江某建設有限公司在建德市所有投標企業裡中標頻率最高,中標次數高達253次,項目資金超9.2億元。隨後又通過圍標共現模型,從眾多投標單位中鎖定了另一家圍標串標疑似問題企業。
建德市紀委監委迅速行動,聯合行業主管部門介入。核查發現了該公司串通20多家單位投標的事實,還查明了建德市建築業管理處招投標管理科原科長王某和建德市資產經營投資有限公司原總經理李某某的受賄問題,徹底斬斷「利益鏈」,相關責任人員也受到了嚴肅處理。
在建德,25家市級單位同市、鎮(街)、村(社區)三級公權力運行的數據壁壘已經打通,形成了「市級清廉建德智慧監督平臺數字駕駛艙—鎮(街)級數字監察辦公室—村(社區)清廉鄉村智慧管家」一體協同的智慧監督架構。
富陽、餘杭等地紀檢監察機關,通過智慧監督平臺盯住身份權益、資金流水等關鍵信息,開展數據碰撞監督、智能研判,發現了涉及群眾身邊的作風和腐敗問題線索。
「目前各區(縣、市)探索建立的智慧監督平臺,還注重整改落實線上督辦、問題線索即時處置,推動了糾治並舉。數字賦能下的監督優勢正在轉化為看得到的治理效能。」杭州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說。
強化協調聯動 形成監督合力
從當前查處的一些案例來看,有的違紀違法手段呈現智能化、隱蔽化、跨區域化特徵。探索信息資源協同共享工作機制、強化部門協調聯動,加強統籌,避免了海量數據在各個部門畫地為牢形成「信息孤島」,有效預防監督中的「跑冒滴漏」,形成監督合力。
扶貧惠民資金發放過程中的問題,是群眾身邊的普遍現象。福建省福州市曾嘗試過很多措施,但仍然對效果不滿意。「主要是信息不對稱,無法直接了解每家每戶的具體情況。」福州市紀委監委黨風政風監督室主任郭紹楷坦言。
要想破解問題,必須搭建集數據收集、查詢、分析研判為一體的反腐敗信息資源共享平臺。福州市紀委監委多次調研,在全省率先推出「福州市惠民資金網」,把發放到人到戶的資金數據全面「曬」到網際網路上,實現了對全市轄區內扶貧惠民資金的全方位精準監督。
「最難的是數據質量的保證,要先採集各責任單位報送的銀行發放數據,再由各級各部門對數據進行核對,並通過後臺校驗程序及時排查異常數據,確保數據真實、準確,經得起看、經得起曬。」市紀委監委有關負責人解釋,建設惠民資金網首先要有數據,而數據資源分散在財政局、農業農村局、民政局等部門,市紀委監委必須破除橫亙在各地區各部門之間的信息壁壘,實現數據的融合共享,然後通過分析比對,實現精準監督。
如今,福州市惠民資金網上線公示的資金發放數據涵蓋了城鄉低保補助、五保補助、農業支持保護補貼、中央財政扶貧資金、福州扶貧濟困春風行動資金、重度殘疾人補助等全部幾十類資金項目。
讓「數據自己說話」,從而快速發現和處置問題,打破了以往數據多頭管理、聯動不足、信息不對稱的困局。如,對民生領域進行精準智能監督,整合分散在各職能部門的扶貧惠民資金發放數據,加強對惠民資金信息的數據比對,對發現的可疑記錄快速定位,進而深查背後的腐敗問題。2019年,福州市紀檢監察機關通過惠民資金網絡信息比對,發現問題線索並查實883人,給予黨紀政務處分321人,有力有效形成持續震懾。
信息資源協同共享,產生「1+1>2」之效。同樣在福建,廈門市「網際網路+」的應用,提升了監督檢查和審查調查的效能。
近年來,黨員幹部違紀違法尤其是受賄、受禮等行為日益隱蔽化、複雜化,在審查調查中,紀檢監察幹部常常需要調取大量信息,以往需要人工跑多個部門收集相關數據,耗費大量人力物力,對人員力量不足的基層紀檢監察機關來說是個挑戰。
如今,在廈門市,依託協調聯動機制,可以足不出戶地對43家單位進行數據查詢和收集,涵蓋通訊、銀行等20多類重要信息資源。「原來2到3天都無法全面收集的信息數據,現在1個多小時就能收集完成。」廈門市海滄區紀委監委第二紀檢監察室工作人員介紹,利用數據平臺,可以快速收集線索,為案件突破打下基礎。
「共享信息資源,形成監督合力,彌補了單打獨鬥的短板,節約了線索初核時間,也更有針對性,極大提高了監督效率,節約了監督資源。」海滄區紀委監委第三紀檢監察室辦案人員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