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女性,35歲,糖尿病病史10年,平時血糖控制差,沒有規律監測血糖及調整治療方案,血糖長期處在控制不佳的狀態。1個月前,右足外側被新鞋子磨破,進而發生感染,患者沒有及時就診,僅僅在家自己處理,足部破潰越來越重,出現了大面積的破潰、感染,在當地醫院就診,治療效果不好,轉入我院。入院檢查發現患者情況很差,存在高血糖、低蛋白血症、貧血、軟組織感染、膿毒血症、下肢骨質破壞等。經過積極救治,全身情況好轉,但遺憾的是,由於骨質破壞嚴重等原因,最終還是採取了截肢治療的方案。
可以說,這個患者的治療結果是令人遺憾的。通過這個病例,我們深刻認識到糖尿病足重在預防,以及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的重要性。醫生應告誡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有效改善糖尿病足局部血液循環、減少糖基化終末產物,控制糖脂代謝紊亂,減少缺血性潰瘍的發生;一旦缺血性潰瘍形成,進行積極的管理,從整體出發,標本兼治、內外科共同幹預能夠取得滿意的結果,積極的治療、良好的護理可控制炎症指標、凝血指標和踝/肱指數(ABI),提高氧分壓水平,提高糖尿病足的治癒率,有效避免截肢的發生。
什麼是糖尿病足
糖尿病足是由於糖尿病患者微血管病變,導致肢端缺血和周圍神經病變而失去知覺,容易發生感染,是糖尿病常見的併發症之一,也是糖尿病重要的致殘因素。由於此病變多發生在四肢末端,又稱肢端壞疽。糖尿病足患者既有糖尿病內科疾病的臨床表現,又有局部感染、潰瘍、壞疽或壞死的外科疾病的症狀和體徵。近年來,無論在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糖尿病足患病率都逐年上升,約佔糖尿病住院患者的20%。因此,對糖尿病足患者進行系統管理是延緩其病程進展的重要一步。
糖尿病足的症狀
糖尿病足患者早期會有感覺的改變,通常呈襪套樣表現,首先累及肢體遠端,然後向近端發展。表現在輕觸覺、本體感覺、溫度覺和疼痛感知的共同減弱,運動神經病變、自主神經等受累,後期還可出現潰瘍、感染、骨髓炎、Charcot關節病等。具體表現如下:
1.下肢供血不足。如抬高下肢時足部皮膚蒼白,下肢下垂時又呈紫紅色;皮膚容易瘙癢、乾燥、肢端涼、浮腫或乾枯,常有色素斑及汗毛脫落,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2.肢端營養不良、肌肉萎縮。容易使患者的屈肌和伸肌失去正常的牽引張力平衡,使骨頭下陷造成趾間關節彎曲,形成弓形足、槌狀趾、雞爪趾等足部畸形以及關節韌帶損傷,骨質破壞可發生病理性骨折等。
3.肢端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管狹窄處可聽到血流雜音,深淺反射遲鈍或消失。
4.患者常有肢端疼痛、麻木、感覺遲鈍或喪失、腳踩棉絮感、鴨步行走、間歇跛行、下蹲起立困難、靜息痛等。靜息痛是下肢血管病變進一步發展的結果,不止行走時下肢供血不足,而且休息時下肢也因缺血而疼痛,嚴重時患者可徹夜難眠。病情進一步發展,下肢特別是雙腳可出現壞死,創口久久不愈。
5.糖尿病足壞疽初期常因水泡、血泡、糜爛、感染等誘因逐漸發展為潰瘍、壞疽或壞死。
糖尿病足如何管理
1.飲食幹預
對於糖尿病病程較短、體質較好,尤其是以糖尿病足為首發表現,且創面多為溼性壞疽的患者,應嚴格控制飲食攝入。
低鹽飲食。一般每天攝鹽不超過6g,避免食用醃製的菜食。因為吃得過鹹不但可引起血容量增加而致血壓升高,加重腎臟、眼底及心臟負擔,促使或加重血管併發症,而且還能激活和促進小腸內葡萄糖分解酶的活性,使糖的吸收加快,導致患者的餐後血糖上升。
低脂飲食。不吃油膩的食物,特別是含有動物油脂類多的食物,如油炸食品、動物油脂製做的食物等,因為這些食品含有大量飽和脂肪酸,會使患者的血脂、血黏度升高,促使或加重動脈硬化;而且由於脂肪所產生的熱量更多,可直接引起肥胖和加重患者胰島素抵抗的情況,間接地影響血糖。
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性食物,如辣椒、胡椒、芥末、花椒等,這些食物可致糖尿病患者「三多一少」的症狀加重,對糖尿病康復不利。
低糖或無糖飲食。糖類和澱粉類的食物,食後會使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急速升高。因此需要根據患者的個體進行定量進食。建議患者在飲食中加入充足的蛋白質,多食精肉、魚湯、豬蹄等,進餐應定時。
2.足部運動,注意小腿及足部運動鍛鍊
如甩腿運動:將一腳墊高2cm左右,手扶椅子靠背,前後甩動另一隻腳,重複10次,換另一隻腳,再做10次。這個動作能促進患者腿部血液循環,避免糖尿病足的發病。
3.注意足部皮膚護理
每晚用溫水泡腳,以不燙為度,因糖尿病神經病變導致末梢神經功能降低,痛、溫覺減退,故保持洗腳水溫度適宜尤為重要,40度以下為宜。不使用刺激性強的肥皂或洗滌劑洗腳。避免用力搓揉,以防擦傷皮膚。加強足部監護,每日檢查足部,注意觀察足部皮膚色澤、動脈血管的搏動、感覺功能、局部溫溼度的變化等。
另外,選擇軟皮的皮鞋、運動鞋,鞋型應儘可能選擇方頭,要保證鞋與足相比較寬且有一定抗擊外力的作用。不要穿高跟、尖頭、硬皮以及塑料鞋。穿鞋前須檢查鞋內部是否存在異物,襪子要既透氣又吸汗(全棉之類),不要穿有補丁的棉襪和鞋子,以免受力不均,造成破潰,此外還需要經常換洗鞋襪,避免滋生細菌。
4.糖尿病足患者的心理護理也很關鍵
心理護理應貫穿整個治療過程的始終,針對患者的性格特點及心理變化來進行關心、安慰、鼓勵,做好糖尿病的知識宣教。指導患者及家屬重視足部護理,堅持正確的治療和飲食方法;幫助家屬理解患者、支持患者,幫助患者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
5.定期複查各項指標
每3~6個月進行1次複查,包括血糖、血壓、血脂、糖化血紅蛋白、ABI、動脈彩超等。因為糖尿病足的預後是多因素綜合作用的結果,所以在糖尿病患者發生潰瘍後,尤其應重點關注患者是否存在低蛋白血症、高密度脂蛋白的數值、是否存在糖尿病腎病和足潰瘍數目等。一旦發現破潰,要及時處理創面,可用碘伏消毒3~4次/日,保持創面清潔,抬高患肢,每日清創換藥,換藥時要嚴格遵守無菌操作,尤其對存在竇道的糖尿病足患者,要徹底清創。
為了加快患者足潰瘍癒合,延長患者生存時間,醫護人員應針對患者預後的危險因素科學處理,加強對糖尿病足患者的相關因素的教育和隨導,提高患者的生存質量。
小結
影響糖尿病足預後的相關危險因素有年齡、病程、血糖、吸菸。目前的研究涉及糖尿病足管理的內容較少,存在著重治療、輕預防的現象。因此,我們必須加強患者教育,使患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戒菸,穿合適的鞋,定期檢查,綜合控制好血糖、血壓、血脂,加強對慢性併發症的排查與控制管理,預防糖尿病足的發生。發生糖尿病足後,要及早進行糖尿病足的評估與診治,對影響預後的因素及時進行幹預。
另外,除了系統地予以患者及時、有效的治療外,足部護理能夠更有效地改善患者下肢的血液循環情況,改善下肢缺血缺氧症狀,有效預防感染和併發症的發生,促進患者生活質量的提升,降低糖尿病足的致殘率,具有非常好的臨床實用價值,值得在臨床上進一步推廣和應用。
對於臨床上已經治癒的糖尿病足患者,必須對患者存在的危險因素進行強化幹預,制定合適的隨訪管理方案,定期複查,減少足部潰瘍的復發,避免和降低致死率及致殘率,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