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官職的角度分析,《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中,除去司馬芝外,諸人均任丞相掾屬。崔琰之所以登用晚於毛玠,而列名於毛玠之前,恐其任丞相東曹掾早於毛玠。
《張樂于張徐傳》中載建安十一年(206),曹操表稱樂進、于禁、張遼,三人分別為折衝、虎威、蕩寇將軍。由於不能見到表章原文,只能根據陳壽記錄順序推測三人在表章中的排序。陳壽記錄了兩種排序,分別為樂進、于禁、張遼和于禁、樂進、張遼。無論哪一種是曹操表章的原文順序,都說明建安十一年(206)時,張遼的位次應排在樂、於二人之後。張遼唯一與于禁、樂進二人不同之處在於,魏文帝曹丕即王位時,轉張遼為「前將軍」,此前他的官職是漢徵西將軍。樂進不曾生及魏世,卒於漢右將軍任上。于禁曾為漢左將軍,後降關羽,魏文帝踐祚後拜為安遠將軍。二人於魏朝官職,均無法與張遼相比。同時張郃、徐晃於曹丕即王位時分別為左、右將軍,名位相當,位次先後並無太大關係。
《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中,李典、李通均不及生見魏朝,然早已獲得漢將軍位號。臧霸、文聘生見魏朝,亦獲魏將軍號。傳稱文聘因「與樂進討關羽於尋口,有功,進封延壽亭侯,加討逆將軍」,尋口之戰不見《武帝紀》和《蜀書·關羽傳》。考《樂進傳》,樂進薨於建安二十三年(218),是役必發生於此年之前,疑是建安十三年(208)之後不久之事。呂虔歸曹甚早,可是始終在泰山太守任上,直至魏文帝踐祚以後,方有將軍位號,晚於前列諸人。許褚於曹操徵馬超時任武衛中郎將,時為建安十六年(211),或在文聘加討逆將軍之後。典韋終於校尉任上,只能附於許褚之後。
《王衛二劉傅傳》《桓二陳徐衛盧傳》《和常楊杜趙裴傳》三傳可等量齊觀。王粲、衛覬為魏國初建時侍中,劉廙、劉邵、傅嘏均任為門下諸官。《王衛二劉傅傳》直可視作「門下諸臣傳」。魏國初建時,桓階為虎賁中郎將侍中;文帝踐阼後,遷尚書令。魏國初建時,陳群為御史中丞;曹丕即王位時「徙為尚書」,曹丕稱帝時則「遷尚書僕射,加侍中,徙尚書令」。陳群在尚書省的體系內,晉升速度並不如桓階。至於陳矯、徐宣、衛臻、盧毓分別於文、明帝以後任尚書令、僕,則《桓二陳徐衛盧傳》亦可視作「尚書諸臣傳」。《和常楊杜趙裴傳》中和洽於魏國建立之際拜侍中,常林為尚書,楊俊為中尉,杜襲為侍中,而後趙儼、裴潛諸人任官轉雜,仍不離侍中、尚書諸職,此傳可視作「門下—尚書諸臣傳」。
《韓崔高孫王傳》中,韓暨於明帝景初二年(238)為司徒,崔林於景初三年(239)任司空,事在韓暨之後。高柔、孫禮、王觀俱登三事。
綜上可見,《魏書》合傳以傳主任魏國官職為標準,合傳者多任同一類官職,並以任官先後序次。
循著同樣的思路再看《魏書》列傳的編次。可以發現一個明確的關節點,即曹操任魏公之時,《魏書》中反復以「魏國初建」或「魏國既建」的字樣標示,是年為建安十八年(213)。其時魏國官署相應建立。《武帝紀》稱「十一月,初置尚書、侍中、六卿」。注引《魏氏春秋》稱:「以荀攸為尚書令,涼茂為僕射,毛玠、崔琰、常林、徐奕、何夔為尚書,王粲、杜襲、衛覬、和洽為侍中。」此前傳序諸人,或為漢官,或為曹操霸府諸掾屬,從名義上仍屬漢臣;而此後傳序諸人,均為魏臣。
以魏國建立作為關鍵的時間點觀察《魏書》列傳,能清晰辨別列傳編纂秩序。由《漢書》可知,「宗王傳」往往起到區分時代斷限,提挈一代人物的作用。但是《魏書》「宗王傳」區隔的並非是不同君主的時代,而是不同歷史階段,這是與《漢書》的不同之處。魏國歷時較短,君主更迭頻繁,大臣歷任數朝,這些情況迫使陳壽不得不從魏國歷史本身尋找其發展的階段性節點。此時,「魏國既建」作為區分漢、魏正統的關鍵性時間點的意義,被陳壽敏銳地捕捉到了。而《魏書》中記載的歷史人物,也被貼上了「漢臣」「由漢入魏之臣」和「魏臣」的不同標籤,按照在魏國建立前後的歷史表現,也按照與魏政權的親疏遠近關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
於是,作為「宗王傳」的《魏書》卷一九《任城陳蕭王傳》和卷二〇《武文世王公傳》依舊發揮了列傳編次分界點的作用。此前諸傳列序由漢入魏的創業諸人,此後則列序「魏國既建」時及魏朝建立以後任用諸人。
卷一〇《荀彧荀攸賈詡傳》至一八《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以魏國建立以前諸漢臣傳作為主要內容。《荀彧荀攸賈詡傳》《袁張涼國田王邴管傳》可以視作一個單元,其中諸人多先任漢官,後歸曹氏;或歸曹之後,委以漢官之任。《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鍾繇華歆王朗傳》《程郭董劉蔣劉傳》可以視作第二個單元。《崔毛徐何邢鮑司馬傳》中諸人為曹操所闢掾屬,在當時的政治觀念中,這是名正言順屬於曹操的臣僚的一批人。《鍾繇華歆王朗傳》和《程郭董劉蔣劉傳》羅列諸人,多有漢官經歷,但是傾心曹氏,早相歸附,兩傳諸人分別充任魏國初建時三公、諸卿之位。這一單元,可以視作曹操霸府運轉的核心力量,用傳統政治名詞加以描述,即所謂「腹心」。《劉司馬梁張溫賈傳》《任蘇杜鄭倉傳》《張樂於張徐傳》《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是第三個單元。《劉司馬梁張溫賈傳》《任蘇杜鄭倉傳》分別列序曹操控制的疆域下的名刺史和名太守,《張樂于張徐傳》《二李臧文呂許典二龐閻傳》則列序曹操霸府的武將。第三單元可以視作曹操霸府的週邊運作力量,用傳統政治名詞描述可稱為「股肱」與「爪牙」。
卷二一至卷二八則以魏國建立以後諸臣為核心。《王衛二劉傅傳》《桓二陳徐衛盧傳》《和常楊杜趙裴傳》構成第一個單元,即魏武帝、魏文帝時期「門下—尚書」諸臣,他們是新的魏國「腹心」。《韓崔高孫王傳》《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滿田牽郭傳》《徐胡二王傳》分別是明帝以來三公、諸卿、方面大臣,他們構成了魏明帝以後的「腹心」、「股肱」和「爪牙」。值得一提的是《辛毗楊阜高堂隆傳》《滿田牽郭傳》。前文已經指出這兩個列傳的位置似乎太靠後了,可是若從諸人在明帝以後任職諸卿和方面大臣的角度來看,諸人列傳在《魏書》中的位置非常和諧。
《魏書》的列傳的結構可以用下表加以清晰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