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檔案】之《吉祥如意圖》

2021-02-19 山東省菏澤第一中學

【校史檔案】之八

《吉祥如意圖》

    2017年5月8日下午,細雨霏霏,在菏澤一中南京路校區會議室裡傳來陣陣掌聲。王伯勳校友將自己的得意作品《吉祥如意圖》和《論道當代》、《王廬記》兩本專著親自遞交與紀委書記李佑東、校長助理朱武寬的手中,捐贈給菏澤一中校史館收藏,以示對母校的美好祝願和校史館籌建工作的大力支持。

    在三樓會議室,王伯勳校友與紀委書記李佑東、校長助理朱武寬、兩校區美術教師進行了面對面的交流,重點介紹了自己的求學經歷、藝術成就以及對母校藝術教育的建議。王伯勳校友深入淺出,有問必答;大家暢所欲言,氣氛融洽,掌聲不斷。王伯勳校友還在李佑東、朱武寬兩位母校領導的陪同下,參觀了美術工作室及美術課堂,對師生的作品進行精準點評,對我校藝術教學給予高度評價。

    王伯勳校友意猶未盡,現場潑墨書寫「立身樹人」、「常變求新」兩幅作品贈與學校留存。

    王伯勳校友,系菏澤一中高三十七(1989)級一班校友;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系學士、造型學院碩士、造型藝術研究所博士;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央美術學院課題研究員,清華大學美術學院博士後。作品先後收藏於中共中央統戰部、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保利集團、時尚集團、愛慕美術館等機構。

相關焦點

  • 《平鞍吉祥如意圖》
    《平鞍吉祥如意圖》從光背,到薄墊,到木鞍以及今天的各種材質的馬鞍,可謂花樣百出,目不暇接。
  • 平鞍吉祥如意圖
    宮春虎《平鞍吉祥如意圖》唐代,中華民族值得驕傲的時代。大氣、貴氣是清鞍的基本調子,這倒使我想起了努爾哈赤--大清的開基立業之人。話說努爾哈赤依仗著眼尖腳快腦子靈,發現了罕見的老山參,大家高興異常,賣了奇貴的高價。老把式說,按規矩咱們把錢分成十份,努爾哈赤給兩份。努爾哈赤說什麼也不要,「我最小,就拿一份就行了」。大家不答應,無奈只好如此。
  • 「明校史,築校魂」 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校史講座帶你領略歷久彌新...
    認真聆聽9月4日下午,鄭州市第二初級中學校史講座舉行。七年級全體新同學在黨總支書記陳勝的講解下,了解這所老牌學校一路走來的風雨歷程,回望前人篳路藍縷的創校史,感受一代又一代二中人歷久彌新的愛黨、愛國、愛民情。本次校史講座的主題為「明校史、知校情、鑄校魂——歷久彌新的鄭州二中」。黨總支書記陳勝從鄭州二中的歷史積澱講起,1941年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國家危難之間,二中拔地而起。
  • 郭建榮:北大校史園地的耕耘者
    長期從事自然辯證法、科技史、教育史的教學與研究,發表《元代科技文化發展管窺》《「人定勝天」的變遷》《蔡元培美育思想探析》等文章百餘篇;著、編著、主編、合主編出版《中國科學技術紀事》《中國科學技術年表》《北京大學史料》《北京大學紀事》《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史料》《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圖史》《北大的大師們》《北大的學子們》《北大的才女們》《涵容博大守正日新——我眼中的北京大學》《一清如水——徐光憲傳》等著作。
  • 「江姐」珍貴檔案公開!曾為革命做絕育手術
    這些檔案包括江竹筠親手填寫的《國立四川大學學生入學登記表》《公費生膳食補助領取清冊》,江竹筠在華西醫院做生產和絕育手術的《手術記錄》等,生動還原了江姐在川大讀書期間的婚姻、家庭生活。江竹筠親手填寫的《國立四川大學學生入學登記表》。四川大學供圖據了解,1944年,在重慶開展地下工作的江竹筠被特務跟蹤。
  • 穿越在毛中校史的長河
    天朗氣清之時,三尺教壇之上,與菁菁少年一起放飛思維,評品名篇,涵泳佳作,亦覺酣暢淋漓,歡娛無限。偶有一愚之得,往往情不能已,揮毫將點滴思悟,形諸文字,連綴成文,與三五好友斟酌推敲,樂亦更在其中矣。從未想過,自己有一天會和校史結緣,更未想到一旦觸及,從此便成為心之所系,情之所牽,魂牽夢縈,欲罷不能。
  • 華東師大西南財大,合著這段校史!
    全書由檔案傳真、史料選輯、蓉校記憶和附錄等部分組成,同時收錄部分口述記憶、辦學舊址和實物遺存圖片,首度全面權威呈現光華大學成都十年辦學歷史。張壽鏞在1938年與光華畢業同學告別,作《戊寅級光華畢業同學別於成都》,對滬蓉兩地之無限深情,躍然紙上:桃李舊栽黃歇浦,芙蓉今發錦官城。雪窗鴻印渾如夢,雲翮鵬飛自有程。報國正逢多難日,讀書豈慕一時名。
  • [學術動態] 陝西省檔案館啟動西北聯大檔案史料編纂工作
    陝西省檔案館啟動西北聯大檔案史料編纂工作ZX-XBLD為進一步搶救陝西抗戰歷史
  • 吉祥如意四海昇平
    藏頭詩/吉祥如意文/時代微信(清)一吉星高照白衣兵,祥風時雨潤眾生。《吉祥如意》步韻群主老師文~碧海蘭婷(一)吉辰有愛現神兵,祥瑞白衣普眾生。三雙藏四季詩圖郭藝條,海涯仙鶴振雲霄。升葩國萃山刊獻,平蒂鴛鴦頌譽高。藏頭詩*步韻博雅文       幽谷四處春風綠柳條,海水碧藍見九霄。升溫豎正鄙毒賤,平地山川豔陽高。藏頭詩/四海昇平文/時代微信(清)一四面八方上頭條,海內抗疫志衝霄。
  • 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向臺灣開放檔案情況介紹
    1984年4月,二史館宣布「中國第二歷史檔案館願意向臺灣學者開放」,這一宣示,在海峽兩岸產生了強烈的反響。自此,二史館向臺灣同胞敞開了大門,從那時至今30餘年來,本館從未中斷對臺灣同胞提供檔案查閱服務。1989年初,臺灣「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派專人赴二史館查閱有關「二二八事件」檔案。二史館給予了熱情接待,使臺方有效利用了這批檔案。
  • 石開國畫作品賞析:寓意吉祥如意的花鳥佳作
    國畫花鳥畫,是中國傳統的三大畫科之,一直以來深受廣大藝術愛好者的喜愛,花鳥畫的吉祥意象,也成為畫家們筆下的主流,它給予喜愛團圓、吉祥、喜慶的中國人以心理上的滿足和視覺上的賞悅,試問:有誰不希望自己日子過得吉祥如意呢!
  • 天降吉祥如意,天天賺大錢,吉祥如意的三個生肖
    吉祥如意2021牛年,天降吉祥如意諸事順遂,天天賺大錢,吉祥如意的生肖馬迎來好運,財源滾滾,財源滾滾,財源滾滾,貴人相助,一順百順,吉祥如意,吉祥如意,吉祥如意,財源滾滾,吉祥如意,吉祥如意!天資聰穎,思維敏捷,目光敏銳,思維敏捷,膽識過人,具有豐富的人生經驗和成熟的洞察力,對事物有敏銳的洞察力。
  • 【奇石檔案】精品靈璧石紅蛐蟮「南極仙翁」欣賞!
    有花哨之色的象形石,雖說俗不可耐,可是它給人們帶來的歡悅和喜興氣氛,簡直妙不可言。當然,有多種色彩,且又搭配協調的象形石,自然是奇石中的上品,其價值也不言自明。中華第一壽星南極仙翁!本美石石種為靈璧石紅蛐蟮,此石原石外形酷似壽星公,經過洗刷出來後,簡直就是出人意料的驚喜。
  • 步搖輕響 吉祥如意
    原標題:吉祥如意銀步搖晚清民國時期,銀飾流行,幾乎無銀不成飾。這件製作於清末民初時期的步搖簪(見圖),就是一件頗具特色的銀首飾。步搖簪總長17.3釐米(不含彎首如意簪柄),此簪不同於其他髮簪之處,還在於簪柄。一般髮簪之簪柄,為了便利插發固發,都使用細長條狀、扁平片狀直柄,而其卻使用長3.9釐米、寬1.5釐米彎首銀如意作為插髮簪柄,實不多見。
  • 廬江礬山中學徵集校史相關材料的公告
    全校師生員工、在校工作過的老同志、廣大校友及社會各界人士:    為真實、全面地展示廬江礬山中學的光榮歷程和發展成就,發揮校史育人的積極作用,學校將聘請孫文光教授、朱鶴年主編主持編寫礬山中學校史。現面向全校師生員工、在學校工作過的老同志、廣大校友以及所有關心支持礬山中學建設發展的社會各界人士徵集校史資料。
  • 「校史裡的中國」微紀錄片展映活動啟動
    「校史裡的中國」微紀錄片展映活動啟動 光明網訊 記者王恩慧 董騰飛論壇上,「校史裡的中國」微紀錄片展映活動正式啟動。 新冠肺炎疫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深刻變化,高校博物館也需要結合高等教育發展情況、博物館實踐需要積極探索運行、管理、傳播、服務的新思想、新做法和新路徑。
  • 上海海事大學「學校史習四史」示範黨課開講
    今天下午(12月9日),市教衛黨委系統第二季「偉大工程」系列示範黨課之上海海事大學「學校史習四史 建設航運強國」示範黨課在該校大禮堂正式開課。該示範黨課共分為憶史鑄魂、學史勵行、知史愛校、以史育人四個篇章,融入了校史、校訓、校歌、校船等元素,展示了校旗語隊、校儀仗隊等學校特色,結合朗誦、話劇、演講、訪談等形式,堅持內容與形式的統一,深入淺出,為廣大師生上了一堂生動的黨課。
  • 檔案仿真複製技術——珍貴檔案的保護方法
    傳統檔案載體以紙質、娟類居多,這些材質易損耗、難保存,每接觸一次都會造成損傷。隨著時間的流逝,無論使用多麼先進的保護技術,檔案原件終究難逃消亡的命運。通常我們隊珍貴檔案進行保護性複製,利用各種技術手段複製檔案,最大限度還原檔案原貌。當檔案原件因為客觀原因無法保存時,質量最好的仿真複製件可以代替原件被視為真品永久保藏。
  • 七律·為松鶴圖而寫-重陽節前夕,祝天下老人吉祥如意,健康長壽
    七律·為松鶴圖而寫巖壁生根挺似旗,發針向上破天池。千秋歲月留青色,四季風霜展妙姿。放眼雲山情不變,甘心霧海志難移。它的喙、頸、腿都特別長,直立時很高,看起來就有仙風道骨之貌,在鳥類裡被稱為「一品鳥」。你看,鶴在中國古代神話中也是經常出現的,得道之士不都是騎鶴往返的嗎?下面,一起來欣賞一首關於松鶴的詩詞,看看古代詩人是如何讚美松與鶴的。
  • ​德州城建檔案館藏珍品檔案解讀之: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
    館藏珍品檔案解讀之:       民國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德州鐵路徵地圖在德州市城建檔案館庫房內,珍藏著1卷老圖紙,是日本侵華期間的鐵路徵地圖,為修建德石(德州—石家莊)鐵路所繪,形成於民國二十九年,即公元1940年,這是日本侵略中國的又一鐵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