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時期,李姓的活動由河南開始,到戰國末,李姓的活動地域已擴大到山西、河北、陝西、四川、湖北等地。秦漢時期是李姓向各地遷移的重要階段。秦始皇平定南越和西甌時,李姓始入兩廣地區。李耳的後裔入甘肅,發展為隴西李姓望族,居河北成為趙郡李姓名家。東達山東,東南抵贛浙蘇、南面南海及北部灣。唐朝是李姓的鼎盛時期,隴西李氏王朝傳19帝,歷時289年,李姓貴為國姓,各地都有李氏的王親國戚,李姓人口迅速膨脹,成為國中第一大姓。唐朝初李姓開始大批進入了福建和海南。明朝時入臺灣。
宋朝時期(公元960-1279年),李姓大約有56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7.2%,排在王姓之後,為宋朝第二大姓。李姓第一大省是河北,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1.6%,佔河北省總人口的10%。在全國的分布主要集中於河北、四川(11.4%)、河南(11.1%)、山東(10%),這四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44%;其次分布於陝西(9.4%)、江西(8。2%)、山西(6.2%)、湖南(5.5%),這四省的李姓又集中了29%。全國形成了圍繞中原地區的新月形李姓聚集地帶,這個地帶由冀豫魯、晉陝、川湘贛三大李姓聚集中心組成。
明朝時期(公元1368-1644年),李姓大約有510萬人,約佔全國人口的5.5%,僅排王、張之後,為明朝第三大姓。宋、元、明600年全國人口純增長率是20%,李姓人口不但沒有增長,反而減少,600年中李姓人口總減少了10%。這與北方地區長期戰亂,尤其是元朝的野蠻統治有密切關係。面對戰亂和屠殺的受害群體首先是大姓漢族人群,李姓是弍匕方地區的大姓,自然受到最慘重的損失。明朝時期,江西為李姓第一大省,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3.3%,佔江西省總人口的5.2%。在全,國分布主要集中於江西、山西(10.3%)、山東(9,2%)三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32.7%;其次分布於浙江(7.4%)、江蘇(6.9%)、河北(6.7%)、福建(6%)、河南(5.9%),這五省的李姓又集中了33%。宋、元、明期間,李姓的分布總格局變化較大,除了人口急劇減少以外,其人口主要由北方向東南遷移。全國重新形成了東南的贛蘇浙閩、華北的晉冀豫魯兩大塊李姓人口聚集地區。
當代李姓的人口已達一億餘萬,為全國第一位大姓,大約佔全國人口的7.9%。從明朝至今600年中李姓人口由510萬激增到近9 500萬,近19倍。明朝的平均人口接近9 300萬,當代的人口按12億計,人口增長了13倍。李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於全國人口的增加速度。在全國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於河南(10.8%)、四川(10.1%)、山東(8.3%)三省,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29%;其次分布於河北(6.7%)、廣東(5.8%)、湖南(5.6%)、湖北(4.9%),四省的李姓又集中了23%。東北三省的李姓密度也較高,三省李姓大約佔全國李姓總人口的10%。河南為李姓第一大省,佔河南省總人口的10.2%。全國形成了渤海灣、四川、東北三大塊李姓高密度聚居區。在近600年期間,李姓人口流動的程度和方向與宋、元、明期間有了很大的區別,尤其是由東部向華中、華北的回遷已經大於由北向東南的遷移,同時,向西南和東北的移民已經成為重要的流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