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之脊》再現八路軍第129師抗戰史,既不弱化日軍也不神化我軍

2020-12-23 北晚新視覺網

再現八路軍第129師抗戰史的電視劇《太行之脊》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該劇製片人樊文彬出品過多部宏大敘事的革命歷史題材劇,談到抗戰劇的挑戰與機遇,樊文彬表示,通過《太行之脊》的製作與播出,他深刻體會到抗戰劇還有很大創作空間和很多題材可以挖掘,關鍵是影視創作者必須要懂得歷史,有一個正確的創作觀。

《太行之脊》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經典戰例,以及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歷史。

抗戰中湧現出無數可歌可泣的英雄傳奇,選擇圍繞八路軍第129師來創作《太行之脊》這部電視劇,除了這個選題的重大之外,樊文彬還寄託了一些個人情感在其中。此前,樊文彬先後投資拍攝製作了《劉伯承元帥》《彝海結盟》這兩部大戲。正是通過拍片,樊文彬對劉帥的豐功偉績有了更多的了解,這讓他留意到抗戰時期劉伯承領導的八路軍第129師這支勁旅在太行山英勇抗戰的故事。但遺憾的是,至今還沒有影視作品能夠完整解讀這段傳奇歷史。所以,樊文彬帶領團隊花了6年時間打磨出這部《太行之脊》。

為了儘可能真實地再現這段英雄史詩,《太行之脊》既不弱化日軍的力量,也杜絕用荒唐橋段神化我軍,而是如實記錄戰爭中的殘酷和犧牲,深入描繪當時人們的內心世界,讓觀眾在思考中正視這段悲苦的歷史。劇中貫穿著劉伯承所創造和運用的軍事戰法,把夜襲陽明堡、設伏七亙村、智算神頭嶺等許多經典戰例解析得非常具體清晰。「劇中的每個經典戰例,甚至每個戰爭細節在抗戰史上都有據可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太行之脊》是一部經得起檢驗的紀實片。」樊文彬說,他希望通過真實再現給觀眾以歷史的解讀,教育後人銘記歷史,「這也是我拍攝製作這部大戲的根本所在。」

螢屏上的抗戰題材作品一直都是觀眾比較關注和喜愛的類型,《太行之脊》因挖掘出觀眾此前並不熟知的抗戰歷史而受到關注,但這些年來市場上也充斥著粗製濫造、形式單一、內容同質化嚴重的抗戰劇。為什麼總會有「抗戰神劇」、「雷劇」出現?在樊文彬看來,其中有編劇的問題、有導演的問題、有審查不嚴的問題、有市場需求問題等,歸結成一點就是:不懂歷史、不尊重歷史、胡說戲說歷史。樊文彬認為,這是歷史虛無主義在影視藝術領域裡的一種粗劣表現,抗戰題材劇能否得到觀眾的尊重和喜歡,關鍵的問題是影視創作人員要懂歷史,要深入生活,文藝創作可以聯想,可以塑造典型人物和藝術形象,但不能脫離實際,閉門造車,胡編亂造,「觀眾對抗戰片不是沒有需求,而是苦於少有能尊重歷史,反映歷史真實,講好中國革命故事,給觀眾以教育啟迪的好戲。」

原標題:這是一部經得起檢驗的抗戰劇 《太行之脊》製片人:影視創作者必須要懂歷史有一個正確的創作觀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邱偉

流程編輯:TF010

相關焦點

  • 抗戰劇《太行之脊》製片人:這是一部經得起檢驗的紀實片
    再現八路軍第129師抗戰史的電視劇《太行之脊》正在央視一套黃金時段播出。《太行之脊》講述了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第129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經典戰例,以及建立太行山抗日根據地的真實歷史。
  •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CCTV-1電視劇《太行之脊》今晚首播!
    紀念抗戰勝利75周年,電視劇《太行之脊》將於今晚登陸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黃金檔。央視《太行之脊》預告片電視劇《太行之脊》藝術再現了八路軍一二九師在劉伯承、鄧小平等人的率領下,臨危受命,東渡黃河,挺進太行,同侵華日軍生死相搏的一系列真實戰例以及建立和加強根據地建設的真實歷史。太行之脊梁!
  • 日軍騎兵拼刀法?八路軍不呈匹夫之勇,機槍收割日軍
    作者:慎獨 電視劇《亮劍》中,八路軍獨立團騎兵連與日軍騎兵血戰的場面讓人熱血沸騰。電視劇演繹的劇情,真實地反映了八路軍騎兵的血性風採。在抗戰中,我軍騎兵曾多次大戰日軍騎兵。總體來說,由於日本條件更好,大規模培育良馬,加上訓練有素,日軍騎兵佔上風的時候稍多,但也不是次次都能佔便宜。
  • 電視劇《太行之脊》中出鏡的日軍高級將領都有誰?你注意到了嗎?
    從2020年12月2日開始,電視連續劇《太行之脊》又開始在中央電視臺進行第二輪熱播,這部電視劇場面宏大,以真名實姓出境的歷史人物眾多,反映了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產黨領導下的八路軍英勇抗日的輝煌歷史,其中日軍方面也有幾個著名將領出境,經查看片尾演員表時,日軍出境的高級將領竟有六人之多,分別是岡村寧次、多田駿、梅津美治郎、香月清司、川岸文三郎、板垣徵四郎等人,本文就聊一聊這些人的基本概況
  • 百團大戰原計劃出動25個團參戰,不料僅129師就出動了46個團
    正太鐵路作為連接太原和石家莊的交通樞紐,橫貫太行山區,日軍沿路修築了大量的碉堡塔樓。這條鐵路不僅是華北地區的交通大動脈,更是卡在一個令我軍非常難受的位置,它隔絕了太行山根據地和晉察冀邊區,令雙方的交流通訊受到極大影響。同時它還是日軍進攻幾個根據地的重要依託,方便日軍快速運輸軍隊,調集物資。
  • 抗戰中八路軍129師最能打,軍神劉伯承麾下10位猛將有多牛!
    抗戰中最勇猛的八路軍部隊:129師猛將如雲,軍神劉伯承指揮有方!推薦語:這個美好的世界,我們替這些英雄烈士們領略了,這個美好的國度,我們也替他們一一感受到了。中國的近代史發展可以說是那麼的多災多難,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的國門,也開始了中國現代史的發展。
  • 八路軍129師有多猛?作戰19777次,八年消滅日軍42萬
    抗戰時期,八路軍是華北敵後抗戰的主力軍,堅強有力的軍械保障為八路軍取得華北敵後抗戰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第一八路軍各級後勤部門千方百計為作戰部隊補充武器彈藥,保證了部隊歷次戰役戰鬥的勝利。在以第一二九師為主進行的各次戰役中,八路軍總部和該師後勤部門切實進行軍械保障,為部隊提供了最低限度的武器彈藥供應。
  • 百團大戰中八路軍的彈藥消耗:真實的抗戰,比想像中更艱難
    抗日戰爭期間,八路軍為了將侵華日軍的進攻計劃變成泡沫,曾經也發動過幾次大規模的反擊戰,其中較為著名的一場戰役就是百團大戰。所謂的百團大戰,就是指當時八路軍晉察冀軍區129師、120師各部,從1940年8月開始,由總部統一指揮,發動的一系列在華北大規模進攻的戰役,山西、綏 遠、河北、河南、察哈爾、熱河各省都在戰爭地域之內。
  • 抗戰期間八路軍擊斃了哪6名日軍將領?
    張子申先生和薛春德先生曾合著《擊斃侵華日軍將領紀實》一書。據張子申介紹,這本書中的研究成果,是兩位作者反覆研究日方戰史資料、「日軍將領名錄」,反覆對比八路軍戰史和國民黨戰史,並結合抗戰實地考察而成。日軍中將阿部規秀:「名將之花」殞命太行山上【人物簡介】阿部規秀,日軍「山地戰專家」,「蒙疆駐屯軍」司令兼獨立混成第二旅團旅團長。
  • 抗戰山東有多牛?兩位元帥領導,8個師11個旅,兵力我軍第一
    抗戰時期,山東湧現了很多地方武裝開展抗日活動。此外,山東還有國軍武裝,數不清的地方武裝。山東發展成第一大根據地,兩位元帥功不可沒。
  •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戰時為何我軍很少大規模殲滅日軍, 抗戰老兵這樣解釋的 抗日戰爭時期,以國民黨軍為主的軍隊在正面戰場上和日軍進行了22次大型會戰,大小戰役共計四萬餘次,而且每一次大型會戰都是幾十萬人甚至上百萬人的大型會戰。
  • 圍點打援,一個團猛攻據點,日軍馳援中猝不及防,被我軍全殲
    圍點打援是我軍在在戰爭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辦法,目的是對付憑藉據點堅守的敵軍,特別是在攻堅武器奇缺的情況下,如何做到能夠將敵人誘騙出來,在達到殲滅的同時自己還不傷筋動骨,在這方面無論是國民黨軍,還是後來抗戰時期的日軍,都曾是我軍的「良師益友」,他們曾為我軍在半途中輸送了大量的武器彈藥
  • 八路軍三個師中129師最能打,為啥115師發展的卻最好?
    1937年,日本全面侵華,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從陝北出發,去抗戰最嚴峻的華北前線,和日軍鬥,開闢根據地,發展隊伍。蔣介石每個月給八路軍發軍餉,蔣介石的目的很明確,想借日本人的手消滅八路軍。之後他中央軍一統天下。不過也有好的一點就是這個時候的八路軍有軍餉拿,吃穿用度基本上不再發愁。
  • 繳獲日軍的軍大衣,皮靴,為啥我軍都不穿?給你你也不穿
    當然這裡要糾正一個常規的認識錯誤,八路軍士兵並不是不使用繳獲的日軍鋼盔,而是因為繳獲比較少,所以只配備給精銳的主力部隊作戰使用,因此數量不是特別多,我們現在大部分看到的抗戰時期八路軍老照片,都是帶著軍帽,但其實偶爾也會有一些帶著日軍鋼盔的八路軍。
  • 八路軍抗日十大名將,戰績最出色的是何人
    在這次戰役中,陳錫聯率八路軍129師385旅769團趁著夜色襲擊日軍的機場,炸毀敵機24架,129師旗開得勝,為國軍在忻口戰役減輕了壓力。 陳錫聯在抗戰中先後擔任過129師769團團長、385旅副旅長、旅長、太行山第三軍分區司令員等職務,參加過響堂鋪戰鬥、神頭嶺戰鬥、百團大戰等一系列戰鬥,是129師,乃至八路軍中一員戰功突出的抗日名將。
  • 「七七」談史丨八年抗戰八路軍只打死851個日軍?日本人說出真相
    八路軍軍史稱此戰為「齊會戰鬥」,1939年4月23日到25日發生在河北省河間縣,八路軍一方為第120師獨立第1、2旅,冀中軍區第3軍分區27大隊,日軍為第27師團步兵第3聯隊吉田大隊以及後續增援部隊。:《第33步兵聯隊史》寫道,日軍駐在距離保定約20公裡的高陽,「幾乎每夜遭受敵之襲擊」,尤其是在1938年2月11日、日本的「紀元節」(日本神武天皇即位之日)當天,「從保定大隊部去高陽運送糧秣的輜重隊在途中遭到共軍伏擊,車隊幾乎全被消滅。」
  • 《山西話》丨重溫抗戰電影作品之《太行山上》
    影片以抗日戰爭為背景,以八路軍總司令朱德的視角為線索,講述了當時的華北地區因其重要的戰略位置,成為日軍的主要突破口。八路軍總司令朱德奉黨中央命令,率領剛剛改編完的八路軍115、120和129三個主力師東渡黃河,奔赴抗日前線,開闢太行山革命根據地的歷程。
  • 日軍中的山崎大隊,擁有多少兵力,為何八路軍幾個團都打不贏?
    敵後戰場最為嚴峻的戰鬥就是關家堖之戰。這一段在《亮劍》有很精粹的演繹,日軍中的山崎大隊,竟能跟八路軍幾個團的兵力來來回回地打,最後還是772團賠上老本消耗了敵軍大半戰鬥資源,李雲龍用坑道戰術才全殲山崎大隊。
  • 1940年關家堖戰鬥後,八路軍是如何看待日軍防禦工事的?
    比如所謂的八路軍投入總兵力2萬人這個說法,就不確實。這個2萬人的說法是按照參戰部隊的番號,再乘以滿編步兵團的兵力來計算的。如參加關家堖戰鬥的部隊番號有129師385旅13團、769團;386旅16團、772團;新10旅28團、29團;決死一縱隊25團、38團;八路軍總部特務團、炮兵團,以上共計10個團級單位。
  • 俘虜了多少日軍?不得不敬佩英勇的八路軍!
    7月22日,八路軍總部向晉察冀軍區和120師、 129師下達《戰役預備命令》,並報中共中央軍委。命令簡要地分析1940年夏季的中國抗戰形勢,明確提出發動此戰役的目的是:「徹底破壞正太線若干要隘,消滅部分敵人,收復若干重要名勝關隘據點,較長期截斷該線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