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流動人口服務中心研究員、副主任 徐水源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保障人民健康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長時間持續努力。健康不僅涉及個人和家庭,還涉及社會、政府及其相關健康職能部門,因此,健康治理是系統工程、綜合工程,每個環節都很重要,都要履行好各自的健康職能,並且要做好健康銜接工作,這樣才能取得健康治理整體效益。
為此,必須切實加強人民健康制度的頂層設計,構建完善與健康中國戰略相適應的大健康管理體制和健康治理全國「一盤棋」機制,不斷提高人民健康的保障水平。
同時,加強健康中國戰略實施效果的監測評估和理論研究,為實施健康中國戰略提供理論指導和改進工作的參考依據。
創建大健康管理體制
當前,我國經濟已進入高質量發展和創新型國家建設加速階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定型,這既為維護人民健康、實現更高水平的國民健康素質奠定了堅實物質基礎、技術支撐和制度保障,也為創建大健康管理體制提供了必要條件和能力保障。
要加快建立健全「黨委領導、政府統籌、部門共管、社會協同、全民參與」的大健康管理體制,形成真正的大健康工作格局。其中,最為重要的是從健康事業發展的角度,更新發展思維。發展思維不清晰、不準確、不堅定,就會在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中產生迷茫,找不到、找不準推進健康治理的要害和有效辦法。
第一,堅持系統思維,推進健康領域系統治理。從深化醫藥體制改革、建立醫療衛生制度、為群眾提供基本醫療服務,到改善健康環境、提升群眾健康素養、提高群眾健康預期壽命,再到有效控制健康危險因素、促進健康制度體系完善、健康領域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都是健康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了健康治理的完整系統。要從健康影響因素的整體性出發,樹立系統思維,把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作為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推進健康領域系統治理。
第二,堅持協同思維,推進健康領域綜合治理。健康治理系統中每一環節都是一個獨立又相互聯繫的子系統,不能單奏,應該合奏。疾病防治、環境治理、食品安全、全民健身涉及衛生健康、環保、市場管理、體育等多個政府職能部門和社會各方面,要從健康影響因素的社會性出發,樹立協同思維,加強政府統籌和社會協同,推進健康領域綜合治理。
第三,堅持法治思維,推進健康領域依法管理。《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於6月1日起施行,明確規定國家實施健康中國戰略,要求普及健康生活,優化健康服務,完善健康保障,建設健康環境,發展健康產業,提升公民全生命周期健康水平。
同時,對健康領域各個環節的工作職責進行了責任劃分和界定,作為政府履行公共健康職能部門,要從健康影響因素的廣泛性出發,樹立法治思維,嚴格執行《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推進健康領域依法管理。
完善健康服務體系
目前,我國健康服務體系還沒能有效覆蓋全人口,特別是規模龐大的流動人口,提供的基本公共健康服務明顯不足。要著眼生命全周期、健康全過程,按照上下貫通、橫向銜接的要求,根據人口流動與聚集趨勢和分布特點,制定並實施好覆蓋全員人口、方便可及的健康服務體系規劃,優化醫療資源的結構和布局,提升健康服務能力和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享有公平可及、系統連續的預防、治療、康復、健康促進等健康服務。
第一,滿足群眾身體健康需求,建立健全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要抓住幾個關鍵環節發力,加強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為人民群眾提供優質的醫療衛生服務。一是解決群眾「病有所醫」問題,讓群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二是減輕看病就醫經濟負擔,讓群眾「看得起病」;三是保障群眾用藥安全。
第二,滿足群眾社會適應方面的需求,完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體系。切實加強健康教育和健康促進工作,抓好科學普及健康常識,增強健康意識,養成良好健康生活方式,提高人民健康素養。在健康促進工作體系方面,尤其要加強心理健康疏導和服務。加大心理健康問題基礎性研究,穩步開展心理健康幹預,提高群眾心理健康水平和社會適應能力。
第三,滿足群眾環境健康方面的需求,不斷改善健康環境。堅決貫徹落實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基本國策,營造綠色健康的生活環境,推動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增強人民體質,從源頭解決好群眾「不得病、少得病」的問題。加強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領域監管,落實公共安全相關法律法規,提升保障人民群眾公共安全能力和水平。
加強健康服務管理制度建設
用制度來保障人民健康是應然之舉。
第一,建立健康教育制度。按照《基本醫療衛生與健康促進法》的規定和要求,建立健康教育制度,健全健康教育體系,以保障公民獲得健康教育的權利,提高公民的健康素養。醫療衛生、教育、體育、宣傳等機構,基層群眾性自治組織和社會組織應開展健康知識的宣傳和普及,做到政府、社會、個人協同推進健康教育。
一是在個人和家庭層面,倡導每個人是自己健康第一責任人的理念,養成符合自身和家庭特點的健康生活方式。二是在學校層面,將健康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以中小學為重點,提高學生健康素養。三是在社會群體層面,加大健康科學知識宣傳力度,提高群眾主動預防疾病的意識。四是在政府層面,加強健康教育機構建設和專業人才培養,提高健康教育服務能力。
第二,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
一是公共衛生服務制度,著眼於從源頭上解決「不得病、少得病」問題,切實落實預防為主工作方針。
二是醫療服務制度,著眼於讓人民群眾「看得上病、看得好病」,按照「權責清晰、管理科學、治理完善、運行高效、監督有力」的要求,加快完善現代醫院管理制度;按照「基層首診、雙向轉診、急慢分治、上下聯動」的要求,全面建立分級診療制度;發揮衛生健康主管部門牽頭作用,加強部門協調配合,建立健全綜合監管制度。
三是醫療保障制度。著眼於讓人民群眾「看得起病」、減輕群眾看病就醫經濟負擔,按照「覆蓋全民、城鄉統籌、多層次」的要求,健全醫療保障制度,進一步落實重特大疾病醫療保險和救助制度。
四是藥品供應保障制度。推動完善藥品審評審批、生產流通、價格支付、質量監管等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的制度安排,完善基本藥物制度,規範用藥行為。
第三,建立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將公民主要健康指標改善情況納入政府目標責任考核,全面建設健康影響評價評估制度,系統評估各項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和政策、重大工程項目對健康的影響,健全監督機制。
一是建立生活環境對健康影響評估制度。加強與群眾健康密切相關的飲用水、空氣、土壤等環境健康影響監測與評價,採取有效措施預防控制環境汙染相關疾病。二是建立職業對健康影響評估制度。修訂職業病防治相關法律法規規章,完善國家職業健康標準,強化職業病危害監測評價、職業健康風險評估,切實加強職業病防治。三是建立食品安全等公共安全對健康影響評估制度。開展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評估,逐步實現食品安全風險監測與食源性疾病報告網絡全覆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