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在國人印象中並非影視業大國。不過,2020年1月底,在網飛(Netflix)上線6集文獻紀錄片《帝國崛起:奧斯曼》(Rise of Empires: Ottoman)倒是令人刮目相看,拍出了史詩大片的感覺,在豆瓣上,也因此拿到了8.2的高分,近期被國內視頻網站引進播出。
《帝國崛起:奧斯曼》海報
並非翻拍就紀錄片的標準而言,《帝國崛起:奧斯曼》給觀眾留下的第一印象,就足以用「驚豔」兩字形容。每一個來到土耳其最大城市伊斯坦堡(東羅馬帝國時期稱之為君士坦丁堡)的遊客,都不會錯過這裡的標誌性景點——聖索菲亞大教堂。但凡瞻仰過它的遊客,無不為一千四百年前的建築師所創造的超凡的建築空間所激動。聖索菲亞教堂大圓頂高於地面55.6米,大圓頂、半圓項組合成巍巍巨構,這不僅在當時是空前的,且直至十九世紀仍沒有第二座建築超過它。
影片復原的君士坦丁堡
但今天作為宗教博物館的聖索菲亞大教堂並非它的原貌。土耳其人佔領這裡之後,教堂被改做清真寺,四座宣禮塔建於教堂四周。這讓教堂看上去像一座四根柱子挑起來的大帳篷。而在《帝國崛起》的鏡頭裡,人們看不到這四根後來添加的柱子,反而可以欣賞到拜佔庭時代的風景——「(聖索菲亞大教堂)似乎不是置於地下的石造結構之上,而像是吊在懸掛於天空高處的一條金鍊上」。
《帝國崛起》並非一部旅遊觀光片。1453年5月29日,土耳其人佔領了君士坦丁堡,歷時千年的東羅馬(拜佔庭)帝國就此滅亡,奧斯曼帝國成為這座「新羅馬」的主人。《帝國崛起》所講述的,就是這一戰事的經過。自然,戰事的焦點——君士坦丁堡城牆原貌也是影片復原的重頭戲。
古羅馬的君士坦丁大帝修建了第一道城牆。城牆上每隔一定距離設置一座塔樓,安置士兵站崗防守。後來,在君士坦丁城牆之外又修築了一道雙層城牆,城牆外是護城河,靠近城牆的一側又建又有射擊口的牆壁。在哥特人、阿瓦爾人、阿拉伯人、羅斯人、保加利亞人等外族多次圍攻中,這些城牆有效地保護了君士坦丁堡,使得東羅馬帝國在西羅馬帝國傾覆近千年後仍能屹立不倒——直到奧斯曼土耳其人的到來。
保護君士坦丁堡的城牆
這一戰爭主題,很容易讓人想起土耳其在2012年拍攝的電影《徵服:1453》。這部電影據說創造了土耳其電影投資之最,而該國的政治強人埃爾多安也是它的忠實擁躉。只不過,《帝國崛起》絕不是對於《徵服:1453》的簡單翻拍。將兩者比較而言的話,反而是「紀錄片」顯得更有史詩「範兒」。
《徵服:1453》雖然有著「徵服」的名頭,實際上卻將影片中的大半時間用來描述奧斯曼宮廷爾虞我詐的爭鬥與蘇丹穆罕默德二世的上位。當然,土耳其人的電影裡自然少不了拜佔庭宮廷的挑撥——以至於《徵服:1453》一片引起了鄰國希臘的強烈不滿。
而在《帝國崛起》中,宮廷的陰謀詭計被一掠而過(但並不是沒有),激動人心的攻城戰才是無可爭議的主角。甚至可以說,在2005年的《天國王朝》之後,觀眾很少在影視片中看到如此驚心動魄而真實感十足的中世紀攻城場面。
重達八噸的「烏爾班」大炮將半噸重的石彈砸向君士坦丁堡的城牆;用礦工徵集來的土耳其工兵開挖城牆下的地道,卻被守軍用「希臘火」挫敗;西歐的援軍乘坐大帆船突破土耳其槳帆船的包圍……其中最奪人眼球的當然是熱那亞僱傭兵與土耳其的近衛軍展開血腥的近身肉搏,場面較之幾年前的美劇《斯巴達克斯》也毫不遜色。
巨大的烏爾班大炮
史詩電影「範兒」不僅是影片畫面神似「大片」,《帝國崛起》的敘事結構也與傳統的紀錄片頗有出入。在過往的歷史紀錄片中,固然也會出現電腦特效對於古代場景的復原,以及身著古裝的人物扮演當時的角色,但這些鏡頭通常只是起著串連情節的作用,在紀錄片中佔據大部分時間的仍是專家學者的歷史背景解說,以及對於考古現場與文物的解讀。整個影片不免顯得冗長乏味,對於路人觀眾的吸引力急劇下降。
反觀《帝國崛起》中的做法,恰好與之相反。電腦特效的鏡頭完全融入了劇情,而必不可少的專家(包括教授兼博士 A·M·傑拉爾·森戈爾與埃姆拉赫·薩法·居爾坎博士等土耳其之名歷史學家)解讀,也變成了鏡頭切換中的一個緩衝,如果不是因為他們「真人出鏡」的話,幾乎可以視為影片的「旁白」。節省下來的時間完全被用於影片本身——《帝國崛起》在伊斯坦堡的多個地區取景拍攝,由埃姆雷·薩欣擔任導演,與「正規」電影別無二致。
歷史類影片的常規做法是按照時間順序展開。這樣做的好處是條理清楚一目了然,缺點是情節單調,在「高潮」之前往往有著很長的鋪墊。歷史上的君士坦丁堡之戰歷時二個月(1453年4月6日-5月29日),加上戰前準備時間也不超過半年。若是依照6集紀錄片的傳統做法,精彩的攻城場面大概只會在最後兩集出現,而使之前的幾集淪為「垃圾時間」。好在作為一部帶有史詩電影特徵的紀錄片(反之亦可),《帝國崛起》充分考慮到了觀眾的喜好。
本片的一開始,就已經進入到了奧斯曼帝國的八萬大軍展開對君士坦丁堡攻勢的那一刻。對於必不可少的「前情提要」,《帝國崛起》選擇在劇中適時插入片段進行補充,因此觀眾也可以直到,「在攻城十年前」,穆罕默德二世就已經決心拿下這座東羅馬帝國的首都,而在「攻城前兩個月」,義大利僱傭兵領袖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帶著身經百戰的兩千職業軍人進入君士坦丁堡,充實了皇帝原本少得可憐(不到七千人)的抵抗力量,成為這座城市「活下去」的希望。
率部到來的喬瓦尼·朱斯蒂尼亞
在影片中,由土耳其著名影星傑姆·伊伊特·烏聚莫格盧扮演的穆罕默德二世,與比爾康·索庫爾盧扮演的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堪稱對立陣營的兩大主角,兩者之間的對決,決定了千萬人的生與死。
畢竟是土耳其人拍攝的影片。《帝國崛起》中的穆罕默德二世無疑是個正面人物。他從小胸懷大志,同時意志堅定,膽魄過人。在奧斯曼宮廷鬥爭中,他成功壓倒了先蘇丹的寵臣,從大維齊(首相)哈裡勒帕夏手中奪取了權力。在攻城屢次受挫的時候,他又以雄辯的口才重新燃起了部隊的鬥志。在決定性的攻擊中,這位蘇丹更是一馬當先衝在最前頭……
穆罕默德二世鼓勵他的士兵
當然,穆罕默德二世是後世土耳其人口中偉大的「法提赫(徵服者)」。他在影片中的「光輝形象」其實也在意料之中——《徵服:1453》中同樣如此。但與《徵服:1453》對東羅馬帝國一方人物極盡醜化之能事不同,《帝國崛起》中的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同樣給人留下了不錯的印象。
他不但在戰場上英勇善戰,而且拒絕了蘇丹高官厚祿的引誘。正是由於他豐富的守城經驗,君士坦丁堡才能打退土耳其人一次次的進攻。同樣也是因為在5月28日與奧斯曼人最為激烈的戰鬥中,他在城頭指揮時不幸負傷,帶給拜佔庭守軍心理上極大的打擊,才最終導致了第二天的失守。
喬瓦尼·朱斯蒂尼亞尼在影片中的光芒,甚至蓋過了東羅馬帝國的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儘管如此,與《徵服:1453》只表現出這位皇帝的陰險狡詐(所以滅國咎由自取)不同,《帝國崛起》中的君士坦丁十一世,背負「君士坦丁建立的城市,將在另一個君士坦丁手中陷落」的預言,在天主教西歐援軍遲遲不來的絕望時刻仍然毫不動搖,乃至在城破時選擇脫下皇帝紫袍穿上鎧甲進行巷戰而非登船逃走(這是可以做到的),都讓觀眾對這位「亡國之君」產生了幾分敬意。
君士坦丁十一世的誓言
勝利者書寫的歷史對失敗一方的中立刻畫,無疑體現了《帝國崛起:奧斯曼》作為紀錄片所須的「理性」、「客觀」的視角。而作為歷史紀錄片,《帝國崛起》中的考據,也不失為一個亮點。中世紀的服裝自不待言,就連稱謂也在不經意間體現了本片的用心之處。
東羅馬帝國在後世更多地稱作「拜佔庭帝國」,這是因為「君士坦丁堡」的原名就是「拜佔庭」,而這個「羅馬帝國」到了中世紀後期,也幾乎只剩下首都這一小塊地盤。但在當時,君士坦丁堡的君臣百姓仍舊沿襲千年來的傳統,稱呼自己是「羅馬人」。其影響所及,就連穆罕默德二世打下這座城市以後,也迫不及待地給自己戴上了「Kayzer-i Rum(羅馬凱撒)」的桂冠——雖然他從來沒有到過真正的羅馬。《帝國崛起》正如實反映了當時的這個特點,令《徵服:1453》相形見絀——後者中不時出現的「希臘人」說法在當時並不存在,無怪乎該片在那些「精神羅馬人」眼中實屬爛片一部了。
不過,話又要說回來,所謂「立場中立」、「考據用心」,也只能相對而言。其中最典型的一處就是,囿於土耳其製作方的既定立場,《帝國崛起》中充斥著「英雄史觀」,對主人公穆罕默德二世實在不乏拔高之處。
歷史上的穆罕默德二世為人暴虐,冷酷無情。正是此人制定了奧斯曼宮廷的「家法」——繼位的新蘇丹要把自己的兄弟全部殺光,以杜絕王位之爭——成為後世無窮紛爭與悲劇的濫觴。而在《帝國崛起》中,穆罕默德二世儼然是位賢明的君主,他甚至可以和顏悅色地接待被俘虜的東羅馬帝國的奴隸。
至於影片的最後一幕,穆罕默德二世在進入君士坦丁堡之後立刻殺掉了暗通東羅馬的哈裡勒帕夏,在一定程度上也是在為這位「徵服者」洗地。實際上並沒有根據表明人稱「異教徒朋友」的哈裡勒帕夏出賣了奧斯曼帝國的利益,而他一直主張休戰撤軍也是出於現實處境的考慮。片中沒有提及的是,奧斯曼的近衛軍已經處於兵變的邊緣——而且他們已經有過兩次反叛穆罕默德二世的「前科」了。假若攻城延宕不止,恐怕失去性命的就是蘇丹本人了。
哈裡勒帕夏忠於蘇丹
與此同時,東羅馬帝國的大臣盧卡斯·諾塔拉斯大公在片中則在相當程度上被醜化了。《帝國崛起》中的諾塔拉斯,堪稱東羅馬帝國亡國的頭號罪人。身為君士坦丁堡內最富有的人,他卻對抵抗事業一毛不拔,反而在城破時立即給穆罕默德二世獻上了厚禮。此外,他的口頭禪就是「寧要土耳其人的頭巾,也不要天主教的祭祀」,大大惡化了東羅馬帝國與義大利僱傭軍的關係。這些基本上是事實,但不是事實的全部。諾塔拉斯指揮的東羅馬帝國海軍打退了奧斯曼人從海上發起的進攻,這個卓越的貢獻,在片中卻全部被攔在海面上的一根鐵鎖據為己有了……
被醜化的諾塔拉斯
更令土耳其之外的觀眾感到一絲不快的是,《帝國崛起》的最後,借土耳其「磚家」之口,聲稱大眾耳熟能詳的「君士坦丁堡的陷落」是個錯誤名詞,而應該稱為「君士坦丁堡的攻克」。
土耳其歷史學家的勝利宣言
這番話將土耳其人作為勝利者的趾高氣揚溢於言表,倒是與該片一直維持的「中立」立場背道而馳了。畢竟,只有「君士坦丁堡」這個名稱,才能承載這座城市作為「新羅馬」的榮耀……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