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吳哥,英文名稱是Angkor Wat,也叫吳哥窟,吳哥寺。在中國古籍中它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叫「桑像佛寺」,而元朝的使者周達觀在他的《真臘風土記》中,將其稱為「魯班墓」。
其實,吳哥窟也經常被用來稱作整個龐大的吳哥寺廟群。所以,我們在文中就統一稱這座吳哥寺廟群中最宏大、最神秘、最精美,作為柬埔寨國家的象徵被印在國旗上的寺廟建築為小吳哥。
小吳哥的歷史背景
小吳哥約建於1113-1150年,由蘇耶跋摩二世興建。
據碑文記載,蘇耶跋摩二世是在一段動蕩的歷史階段後統一了吳哥王朝。他年輕時候是經過戰爭戰勝了其他的王位競爭者,取得大權。
登上王位後,蘇耶跋摩二世推行富有活力的治理舉措,擴大治下的領土和人口。他徵討東邊的越南和佔婆。是第一個同中國建立外交關係的吳哥國王。
和很多在分裂混亂時期登上王位的國王一樣,蘇耶跋摩二世在宗教信仰方面同自己的前任也區分開來,信仰毗溼奴。而他對毗溼奴的崇拜,以及統一後國力的日益強盛,促成了小吳哥的建成。從他即為開始,就著手小吳哥的興建,一直到大約公元1150年他死後才完成。
小吳哥的神秘元素
朝向西方:小吳哥是耶輸陀羅補羅城中唯一一座西向的建築物。另外,它迴廊內的淺浮雕也是從西北區眼逆時針方向延伸,與通常看浮雕或環寺繞行的順時針方向剛好相反。這種面向西方和反方向繞行的設置似乎都和死亡有關。同時小吳哥供奉的毗溼奴,在神話傳說中也經常與西方有關。因此,很多學者認為,小吳哥不同於吳哥的其他寺廟,它主要是一座陵墓。
古代吳哥王朝的國王都以神明的化身自居,因此打造一個宏大的供奉神明的寺廟,同時作為神明化身的國王死亡之後的棲所,這種推論也不是沒有道理。只是蘇利耶跋摩二世卻是戰死在遠徵越南的沙場,最終也沒能安葬在這裡。
除了陵墓說,也有學者提出其他看法:有的認為是地理原因導致大門向西,因為小吳哥的東側緊鄰暹粒河,空間有限,如果大門朝東,就無法呈現現有的方正而有氣勢的規模;還有一種說法是小吳哥面向西方是為了朝向巴肯寺的方向。因為巴肯寺是吳哥王國從羅洛地區遷移到吳哥地區後興建的第一座寺廟,因此小吳哥的大門要朝向西方的巴肯寺,是崇敬祖先之意。
數字的奧秘:20世紀70年代法國學者對小吳哥建築相關的數字研究頗有意思,他們詳細小吳哥的建築規模包含著設計者對於世界、時間和空間的巧思和信仰。經過測定,吳哥的度量單位哈特大約等於0.4米。學者們經過測定,小吳哥從西門到中央塔的距離為1728哈特,而這條核心軸線其他三部分的距離分別為1296、867和439哈特。這個數字序列同印度教思想中的4個時代,即「由迦」有關。其中第一個時代,吉利多由迦(Krita Yuga),被認為是黃金時期,持續了172.8萬年。其餘3個時代分別持續129.6萬年、86.7萬年和43.2萬年。最早時代持續時間是最晚時代的4倍,第二早時代是最晚時代的3倍,第三早時代是最晚時代的2倍。最晚的時代就是我們今天正生活著的迦利由迦(Kali Yuga)。人們相信,這個時代終結的時候,宇宙將要毀滅,由婆羅門按照相同的路線重建,開啟另一個黃金時代。
這4個時代的長度與沿吳哥寺東西軸線的特定距離密切相關的事實,說明寺廟隱含著一種根據時間和空間能夠譯讀的雙關語密碼。一個人進入寺廟走向位於中央塔的毗溼奴雕像的距離象徵所經歷的時代。徑直往前走,遠離代表死亡的西方,觀訪者就隨時間倒流,接近印度人認為時間開始的時候。
夏至日的小吳哥日出:小吳哥的日出是所有遊客都不願錯過的美景。而當時寺廟建築的設計者也在這方面煞費苦心。每年6約21日夏至日這一天,站在西門的正前面,能夠看見太陽直接從吳哥寺中央塔上空升起。在印度教中,6約21日這一天標誌著太陽年的開始。
空間宇宙的微縮模型:與吳哥其他的寺廟山一樣,吳哥窟也複製了一個空間宇宙的微縮模型。中央塔是須彌山,周圍有一些小山峰,依次以陸地(相對較矮的庭院)和海洋(護城河)作為界限。七頭蛇那伽象徵著人類通往神的住所的彩虹橋。
小吳哥的建築特色
總體結構:小吳哥可以說是古典建築均衡與對稱的極致表現。很多對稱元素在吳哥窟寺廟群的其他建築中也有所體現,但是小吳哥以其規模和保存程度,在一眾寺廟中脫穎而出。
從平面圖中,就可以看出小吳哥沿著東西及南北兩天隱形的中軸線設計,呈現出均衡之美。而在立體視覺上,小吳哥呈現的是完美的山形結構。上層平臺的高度約為下層平臺的2倍,但表面積只有下層的一半,因此由下往上仰望,下層平臺就不會遮蔽上層平臺;而且為了使建築不顯得前傾,上層建築比起下層建築的中心都稍往後移,因此從西邊的正門看去,這些建築都顯得尤為高大。
護城河:小吳哥被護城河圍在水中央。護城河面寬19米,東西長1.5千米,南北長1.3千米。護城河的水源引自暹粒河。護城河有防禦的功能,也是吳哥精密的水利工程之一,可用於乾季蓄水、雨季洩洪。另外,在印度教的空間宇宙中,護城河代表了環繞須彌山的海洋。
七頭那迦和彩虹橋:護城河的入口是小吳哥的守護者——七頭那迦。它是印度神話中的雨神和水神。小吳哥的這個那迦雕塑很有氣勢,也是保存最完好的那迦雕塑之一。從西邊大門進入,又一條長長的引道,長350米、寬12米。這條引道被稱為「天界橋」、「彩虹橋」, 它像一道彩虹連接了人間和天界,穿過這座橋,就從人間來到了神所在的小吳哥。也有學者認為七頭那迦代表了彩虹的七種顏色。引道兩旁是吳哥建築中到處可見的蛇欄杆。
蓮花池:進入主題建築前,引道的兩側各有一個約長50米的方形水塘,其中右側水塘較深,是拍攝吳哥窟水中倒影的最佳地點,也是欣賞吳哥日出的最受歡迎地點。水塘中有蓮花盛放,甚是美麗,水中的吳哥建築倒影和蓮花相映成趣,會給人濃重的時間滄桑感和聖潔感。
藏經閣:藏經閣是吳哥窟大大小小廟宇中常見的建築形態,通常是獨立的長方形建築,兩個一組相對而立,位於主體建築中軸線的兩側。關於這個建築的公用學者們還沒有定論,大部分都認為是古代的藏經閣或圖書館,也有學者根據碑文推斷此建築的功用是建築大型神廟的設計階段的討論場所。或許建築中曾經收藏以草葉書寫的書籍,但是因為草葉書的保存問題,現在無一存留。小吳哥的藏經閣四面都有門。
寺廟山:吳哥窟寺廟群中很多建築都是寺廟山的形制,這是印度教神廟所特有的,整座寺廟由外層向內層逐層升高。
而小吳哥的寺廟山結構除了均衡對稱之外,上層按照下層的固定比例縮減,中心也往西側稍微偏移,視覺上顯得高大而穩定。每層建築都以連續長廊和門樓、角樓形或近似方形的結構。最高的平臺上建了5座塔廟,塔頂尖聳,形如待開的蓮花苞,排列成梅花狀,時須彌山上的5座高峰。其中又以高42米的中央塔廟為最高,離平地約65米,是平原上顯著的地標,不僅是整個神廟建築的中心,也是絕對的聖地。前往頂層的高度只有13米,但坡度陡峭,達到70度。如蔣勳老師所說,它的設計就是要攀爬者懷著虔誠和敬意的心情,經過辛苦磨難的歷程才能進入聖地。
小吳哥第三層,是有工作人員協調限流排隊的,也是對穿著要求最嚴格的地方,一定要上裝有袖子,下裝過膝蓋才可以的。
阿普莎拉仙女:小吳哥裡有將近2000尊的仙女雕像,有人統計guang是華麗繁複的髮型樣式就有36種。阿普莎拉仙女是吳哥厚重的建築群中最靈動的點綴。它們是攪動乳海翻起的浪花幻化而成,都有著曼妙的舞姿和身段。她們或佇立於窗前,或靜立於牆角,或起舞於迴廊。有的在對鏡梳妝,有的在拈花微笑,還有的在舞動於蓮花之上。她們戴著繁複的頭飾,纖纖細腰,一束紗籠,環佩叮噹,個個儀態萬千,卻又絕無重樣。
雖然刻畫的是神話中的仙女,但是當年的工匠一定是以當年皇城裡的女孩子們為原型,才會這樣惟妙惟肖、生動靈巧。
迴廊和壁畫:小吳哥的迴廊採用雙層簷廊,增了遮蔽的空間,也增加了建築的美感。而小吳哥迴廊中那800米長的連環畫一樣的壁畫,更是讓人流連忘返。考古學家認為,最初的小吳哥壁畫是有顏色的,現在的浮雕上也還有些地方殘留著些許紅色,大家去找找吧。
小吳哥的壁畫浮雕都是按照上中下三部分構圖的,初看覺得空間感混亂,但是仔細觀看,似乎很適合表現印度教紛繁混亂的世界。
小吳哥壁畫,描述了現實的國王出徵以及印度教神話中的各種故事。我們在另一篇文章中有專門詳細介紹,大家可以去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