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家專門拒稿的刊物
在大眾認知中,雜誌社這類出版組織,雖然經常會拒稿,但他們的核心目標,總是在盡力篩選上稿那些適合自己刊物的稿件。
但是有這樣一家雜誌社,目標卻是「拒收所有來稿」,他們的出版刊物名也非常直抒胸臆,就叫《Journal of Universal Rejection》(中文名《拒稿期刊》),是的,他們成立刊物的宗旨就是為了拒稿。
這家出版單位還有精心設計的徽章,徽章上刻著拉丁文意為「被拒是肯定的,時間是不知道的」(仿拉丁諺語mors certa, hora incerta)。
他們還大言不慚,列出了以下優點鼓勵大家來稿:投稿後不需要經歷痛苦等待;投稿人擁有絕對版權,無須擔心一稿多投;投稿人還可以炫耀自己給最牛的刊物投過稿……
《拒稿期刊》預計一年出版四期,訂閱費$9999.99,至於是電子版還是印刷版,連編輯都不知道,因為「還沒有一個人訂過」。
《拒稿期刊》的主頁還煞有介事列出了編委會成員,以及過刊目錄,不過明顯,列表都是一片空白。
有編輯聽說後,還很羨慕在這家媒體工作的人,因為他們不用焦慮點擊率、發稿量、KPI、發行、廣告、影響力、商業模式……
拒稿如影隨形,保證稿件石沉大海。還有一些情況下,拒稿的過程比較漫長,您的郵件淹沒在主編收件箱的一大堆稿件當中。但是不管是快是慢,拒稿總會到來,如同死亡絕不失約。
問題來了,到底這家期刊總共拒絕過多少投稿呢?可能他們自己也數不清。
二、文豪也曾被拒稿
《哈利·波特》作者J.K. Rowling曾經在社交平臺上分享自己的退稿信,退的是她當年以Robert Galbraith為筆名寫的犯罪小說The Cuckoo's Calling。
J.K. Rowling解釋常有粉絲問她怎樣才能成功,她乾脆分享自己的退稿信,激勵大家,"For inspiration, not revenge, so I've removed signatures."
其實,當年的《哈利·波特》出版也是一波三折。
J.K. Rowling曾給12家出版社發去《哈利·波特與魔法石》稿件,卻大多數被退回。退稿信裡告訴Rowling她的書沒有商業價值,甚至還有編輯勸她去上寫作培訓班,提升一下寫作水平。
不死心的J.K. Rowling把第一封被拒信釘在了廚房的牆上,她堅信終有伯樂會慧眼識金,看重她這匹千裡馬,而這些退稿信的作用僅僅能夠證明「自己和最喜愛的那幾個作家終於有了共同點」。
Rowling目前仍舊保留這些信件,她說看著這些會讓自己更加勇敢,因為「沒什麼可輸的」。
有相同退稿經歷的還有恐怖小說作家史蒂芬·金。
史蒂芬·金被譽為現代驚悚小說大師,曾獲得美國文學傑出貢獻獎章,和愛倫坡大師終身成就獎,他所寫的小說已經累計售出3.5億冊,每寫一本都能輕鬆進入當年暢銷書榜單。
但是寫作早期的史蒂芬·金並沒有這麼光鮮。他寫作的第三部恐怖小說—也是出版的第一部小說—《魔女嘉莉》,足足被退稿了30次,直到1974年,才由Doubleday公司決定出版。
這本誕生艱難的作品最終迎來了超額回報,《魔女嘉莉》自出版之後一炮而紅,史蒂芬·金憑藉這本書擺脫了經濟困境,也正式轉職成為了一名全職作家。
和J.K. Rowling一樣,史蒂芬·金為了激勵自己,把當年的退稿信全部留了下來,收藏於臥室內。或許在被驚嘆年年高產的背後,史蒂芬·金正是看著這些退稿信湧出了源源不絕的寫作靈感也未可知。
三、如果被拒絕是常態,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堅持
到底是這些拒稿的編輯不識貨,還是拒稿背後另有隱情?我們不得而知。必須承認的是,每一位編輯都有著自己對作品的判斷和定義。
J.K. Rowling的《哈利·波特》被多家出版社拒稿,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兒童文學市場寡淡,一位初出茅廬的作家打造的奇幻魔法世界,在理性的出版商來說,怎麼看都沒有暢銷的可能性。
可是現實卻給這些無情拒絕的出版社上了非常生動的一課。
《哈利·波特》系列圖書被翻譯成73種語言,所有版本的總銷售量超過4.5億本(截至2015年),名列世界上最暢銷小說系列,由它改變的哈利·波特電影系列,也是全球史上最賣座的電影系列,總票房收入達78億美元。
如今的出版業,對於出版一本書所看重的指標比之前的時代有過之而無不及。出版行情、市場需求、營銷、自我審查……不少人感嘆,如果用現在的眼光重新審核過去那些經典名著,相信很多經典都無法與讀者見面。
莎士比亞、梅爾維爾、斯坦貝克、但丁,如果這些大文豪還活著,會收到出版社編輯什麼樣的退稿信呢?會不會收到一些看似很有道理的修改意見,或者像J.K. Rowling一樣,乾脆被建議去上寫作培訓班?
真的有人進行了一次大膽模擬。
在《親愛的作者,您有一封退稿信》中,裡卡爾多 博齊將古代文豪、古典名著放到當今的出版和閱讀語境下進行對比和反思,讓46位大作家隔著時空收到一封來自後世的退稿信,每篇拒稿篇幅不長,在陳述理由的同時,也讓讀者重新回味了多部名著經典情節,就著當今的出版要求,產生了有趣的化學反應。
裡卡爾多 博齊,義大利《晚郵報》記者,作家,著有《屬於你的世界》《海上》《森林》等作品。其中,《森林》被選為《紐約時報》和紐約公共圖書館2018年最佳兒童繪本,入圍2018年法國女巫獎短名單。
為顯反諷,《親愛的作者,您有一封退稿信》還為每篇煞有介事的退稿信配了一幅作家肖像插畫,由義大利漫畫家賈恩卡洛 阿斯卡裡和插畫家皮婭 瓦倫蒂尼斯傾情繪製,圖文並茂,傳神且極具個性,非常值得一讀。
「莎士比亞先生,我長話短說,to be.這就不是個問題」——《哈姆雷特》經典名句會被吐槽
「非得是他母親嗎?嶽母就不行嗎?」——《俄狄浦斯王》的人物關係直接被要求硬改
更不用說,裡卡爾多 博齊在《親愛的作者,您有一封退稿信》中,還假借編輯的口吻,勸陀思妥耶夫斯基把《罪與罰》寫成推理小說,勸梅爾維爾把《白鯨》的書名改成《白鯨驚魂》,勸卡夫卡把筆下的薩姆沙從變成昆蟲改成變成蛹,「這樣結尾就能飛出美麗的蝴蝶,皆大歡喜,色彩斑斕,更適合迪士尼改編成動畫」……
幽默的遣詞造句,正應了封面的主題,「令莎士比亞目瞪口呆,普魯斯特無地自容,託爾斯泰惱羞成怒。」
雖然《親愛的作者,您有一封退稿信》中的退稿信是假的,但退稿對作家來說,確實是一件非常常見的事。
英國詩人T. S. Eliot在做編輯時,曾經拒絕過George Orwell的《動物莊園》,給出的理由是"nconvincing";Joseph Heller的黑色幽默經典作品《第二十二條軍規》也曾經被拒,原因是"ot funny on any intellectual level"(在任何智力水平上都不好笑)。
如果不是作者的一再堅持,或許文學界就會損失一大批優秀精神食糧。他們的退稿經歷也證明,世間總有伯樂,也會有氣場不合的「專業人士」。世界之大,我們終會遇到知音,關鍵在於,你能不能堅持等到那個賞識你的轉機。
如果被拒絕是常態,那麼唯一的辦法就是繼續堅持不放棄;如果不順利是預期,那麼我們能做的對抗就是繼續努力,直到創造眾人眼中的奇蹟。
就像邱吉爾說的那樣,成功就是從失敗到失敗,也依然不改熱情。
五月天主唱、作詞人阿信曾坦言「我寫了一百句歌詞,到最後成品裡其實只有一句話能用」。
下一次面對困境的時候,我們也可以自我打氣:連著名文豪們都曾(多次)受到挫敗,我們不過也是他們中的一員,多堅持一陣,保持初心,下一個被命運選中的寵兒或許就是你。
而這,應該也就是《親愛的作者,您有一封退稿信》想傳達給我們的,關於應對人生諸多挫折中,微小但足夠有用的一個小經驗。
對退稿信感興趣請點擊下方連結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