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股市中的墨菲定律
墨菲定律不是自然科學上的一個定律,它是反映人們心理預期方面的一個經驗性定律,大概意思是:如果有兩種或兩種以上的方式去做某件事情,而其中一種選擇方式將導致災難,則人們往往都會傾向於去做能夠導致災難的那種選擇;也就是說,只要一件事情存在變壞的可能,不管這種可能性有多小,它總會發生。生活中的例子數不勝數:2選1或3選1買股票,你總是買到後面證明表現最差的那隻;堵車時開車跟著車流走,只要去更換車道,就總是會跑在不更換時的後面,在食堂或其它地方排隊也是如此;人生十字路口面臨選擇,不管你怎樣比較和權衡,N年後你會發現,當年沒去選擇的道路都比現在好……
墨菲定律體現在股市裡就實在太平常了,總是得到與自己相反期望的結果:買了就跌,賣了就漲;買的不漲甚至下跌,沒買的漲得很好;一直沒買,終於下定決心買,一買就跳水;一直沒賣,終於下決心賣,一賣就拉杆上漲;輕倉持股永遠比重倉持股走得好,甚至出現輕倉漲停重倉跌停的悲劇;連續輕倉操作都賺錢,終於下決心重倉買入,一買就吃個跌停板……很多人為此抱怨,哪知自然規律如此,無人能夠避免,每個人都有過無數次這些經歷。我們要做的並不是徹底消滅這些情況,而是如何儘可能減少這些情況的發生。
對於墨菲定律的規避,要清楚它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短板效應,人們最擔心的事情往往看似最不可能發生,但之所以你要擔心,說明它就存在很大的可能會發生。我們在做選擇的時候,既然選擇的結果總是最差,那就能否考慮在第一次選擇時的標的不要太多,然後按照絕對平均方式進行分配,求得一個平均數可能也比出現峰谷太明顯的差異性結果好。選擇時的猶豫,往往是出現不希望結果的原因之一,考試交卷前的最後答案修改,通常都不會是正確的也是同樣的道理。在選擇個股時儘量做到一眼確定不要猶豫,實在難以取捨而出現猶豫時就乾脆一個也不少地都搭上,越猶豫越會做出錯誤的決定。關於這方面的心得還有很多,以後再擇機繼續談及。
回到昨日的盤面,市場表現仍像磨洋工。上午市場又靠拉抬金融板塊導致指數不跌但個股很弱,這是A股的一大怪圈。下午市場稍微回穩,在醫藥股的帶動下集體回暖,很多個股收復失地,市場全天表現屬於典型的弱勢震蕩走勢。筆者認為,在這樣的走勢中切忌追漲殺跌,一旦節拍踏不準,很容易左右挨耳光,唯一能做的就是低吸高拋而不是反著來。對於操作周期偏長的投資者來說,採取觀望態度也可以。
(文章來源:金融投資報)
(責任編輯:DF5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