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00年前頒布殺胡令、屠胡數百萬的悲情英雄冉閔為何上不了歷史書

2020-12-14 佩特汪

1600年前頒布殺胡令、屠胡數百萬的悲情英雄——冉閔為何上不了歷史書

2020年是南京大屠殺暴行83周年,今天也是第七個國家公祭日。在今天,我們同千千萬萬個同胞們一起以最沉重的心情緬懷那30萬死於屠殺的受難者。在八十三年前的這一天,30萬南京市民處於煉獄般的處境。我們作為後人,不要忘記他們所經受的痛苦,這始終是我們永遠的痛,我們要銘記在心,勿忘國恥,警鐘長鳴。

同樣,1600年前的東晉十六國,這一段被華夏史學家故意遺忘的悲慘歷史;冉閔,這是一位讓後人無法正確評價的悲情英雄!乞活軍,這是一隻再也無法複製的漢人不敗雄師,我們同樣不該忘記!

冉閔殺胡令

三國之亂,無數漢人英雄為問鼎九洲廝殺不休,到最後,傷了漢人元氣,自西晉滅亡後,五胡亂華,中原漢人如墜阿鼻地獄,人口銳減,民不聊生。就在漢人將要亡國滅種之機,一位頂天立地的英雄冉閔站了出來,他率領漢人歷史上最強悍的一支軍隊浴血奮戰,頒布殺胡令,誅諸胡數百萬,中原一時為之肅清,漢人得以生存。

然而,歷史註定了冉閔將是一個悲情的英雄。英雄,沒有輸在戰場爭雄上,卻總是被背後射來的利箭擊倒。豪勇蓋世,百戰不殆的雄獅在威懾異族的同時也被躲在江東的東晉小朝廷所忌!被出賣,洩露了軍情的冉閔被東晉政權,暗中勾結慕容鮮卑在廉臺決戰時擊敗!這也就為什麼當時的胡漢雙方的御用史官將冉閔寫成了屠殺者!冉閔的功績被歪曲,淹沒與歷史深處的原因!到了元清兩朝,他們想要把華夏推入牧場,為了更好的統治漢族而同時又不讓自己的民族融入漢族,元清兩朝的史官更是在冉閔身上大潑汙水,被這些胡族控制的史學家罵為蓋世屠夫,從此蓋棺定論、永不得翻身.近代有些人片面強調冉閔的殺胡,而故意含糊其詞不說清冉閔殺胡的原因,一味破口大罵冉閔是屠夫,是歷史的罪人。

冉閔殺胡令

但是,如果沒有冉閔對胡族的血腥報負,繼冉閔之後入主中原的鮮卑慕容氏就不會對漢人採取較為溫和的拉攏漢人士族、主動融合進漢人等手段。百年後,人口佔全部漢人數量不足百分之十的鮮卑人徹底融入漢族的血液,這就為後來隋文帝楊堅恢復中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漢族的發展史上,北魏孝文帝拓跋宏的鮮卑漢化,的確是重要的一頁。至於,滿清和蒙元,他們與漢族的融合則是鳳毛麟角,遠遠比不上北魏鮮卑。北朝的民族融合卻是個遮擋不住的事實,元朝,清朝的統治者是難以混淆視聽,避而不談的。所以,他們只好迫於無奈地記載了那個有著仁義盛名的拓跋宏。但是冉閔卻被近代的某些別有用心的學者們丟進了垃圾箱。從此,這也就使得很多不仔細研究歷史的人,盲目地以為冉閔只是個屠夫。

可以說,如果沒有冉閔的壯舉,就很難有拓跋宏的漢化改革。中原地區的發展形勢或者是北方漢族融入了五胡各族之中,或者是胡漢各族繼續相互的廝殺,胡人中難得的開明的孝文皇帝也就難以意識到融入漢族的重要性,哪裡會有什麼民族大融合的事情。如果沒有冉閔,中原的歷史將會繼續黑暗!

冉閔殺胡令

然而近代有些人卻給冉閔戴上了破壞民族融合的帽子,實在是荒唐!唐朝的歷史就足以證明這一舉措的荒謬!隋唐兩朝的胡文化不可謂不濃,但唐朝的時候,鮮卑人已經消失了,就是因為他們已經完全融合到了北方的漢族。你們說說北方當時漢人多不多?經過了五胡亂華後,漢族依然能夠成為北方民族大融合的主流,冉閔的功勞是功不可沒的!

我沒有權力讓所有人信服我的觀點,但作為一個漢族,我不能忘記祖先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近來《狼圖騰》的作者為掩蓋這些暴行。大肆宣揚這樣殺你吃你是為了我們漢族好,是給我們輸血。好讓我們強大起來,所以我們不應該仇恨那些食人惡魔,反而還要去感激他們的觀念。能說出這種話的人,我想,他如果生活在那個血腥的年代,應該會捨身飼魔,心甘情願地讓他們吃掉,然後讓那個被消化得變成什麼也不知道的「我」強大起來。民族不同,所執立場不同,有所分歧在所難免,我信奉老祖宗留下來的那句老話---非我族類,其心必誅!能佑我祖先廬陵,衛我子孫後代的只有我們自己的民族英雄們!

冉閔殺胡令

屠一是為罪,屠萬是為雄,屠得九百萬,即為雄中雄。只為丹心照汗青,哪顧身後罵與名。悲哉,英雄冉閔;壯哉,蓋世英豪!偉哉,不滅軍魂!千秋過後,黃天厚土之間,漢軍威武之聲猶自長存!

值此公祭之日,我等華夏子孫,炎黃後裔當勿忘國恥,警鐘長鳴,牢記祖先之勇烈,吾輩當自強!

附天王一生履歷及殺胡令: 公元309年,乞活軍活動在黎陽的一支在和匈奴前趙帝國的戰鬥中被打敗,冉閔的祖父冉隆和叔父冉襄等親人都沒於此役。冉氏家族留下一個11歲的少年——冉瞻(按現在的標準還是一個孩子),冉瞻帶領所部乞活餘部繼續與胡人英勇戰鬥。

冉閔殺胡令

公元310年,石勒(此時是前趙的大將)攻打河內,勒見兩軍陣前的一少年英勇非凡,長而勇悍,精於騎射,陣前臨矢石不顧。勒贊曰:「此兒壯健可嘉!」冉瞻眾寡不敵,被俘。石勒徒冉瞻及其部眾於蘭陵郡。327年,冉瞻在和匈奴前趙的戰鬥中被斬於陣前。冉瞻之子就是後來的冉閔。冉閔除繼承了父親的勇猛外,還善於使用智謀。後來《蘭陵王》的戲劇就是由他的事跡改編的。

公元338年,少年冉閔首次參加戰爭,在昌黎大戰,史載後趙諸軍盡潰,唯遊擊將軍冉閔三千漢軍獨全。此戰後,冉閔成名,被石虎提拔為北中郎將,參加了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事(當時北方燕代之地,後趙境內有內遷的丁零,烏恆,夫餘等各族各部,時常有叛亂,外有慕容鮮卑常發兵寇邊。)冉閔在防衛後趙北方邊界的戰鬥中縷立奇功(其間也有兩次調到外地作戰)。

冉閔殺胡令

公元350年冉閔(ran min)率軍於凌水河畔大敗鮮卑燕軍二十萬。擒斬燕軍七萬餘人,斬首上將以上三十餘名,焚燒糧臺二十萬斛,奪鮮卑北燕郡縣大小二十八城,冉閔威震中原。後冉閔推翻羯趙,稱帝建國。挾勝利之勢,突襲各路胡軍。先後經歷六場惡戰。

(1)首戰以漢騎三千夜破匈奴營,殺敵將數名,逐百裡,斬匈奴首三萬;

(2)再戰以五千漢騎大破胡騎七萬;

(3)三戰以漢軍七萬加四萬乞活義軍破眾胡聯軍三十餘萬;

(4)四戰先敗後勝以萬人斬胡首四萬;

(5)五戰以漢軍六萬幾乎全殲羌氐聯軍十餘萬;

(6)六戰又有以步卒不足萬人敵慕容鮮卑鐵騎十四萬不退反進竟十戰十捷!!

幾番大戰,打出了漢家鐵騎的威風,各地漢人紛紛起義響應,史載「無月不戰,互為相攻」。一舉光復山東、山西、河南、河北、陝西、甘肅、寧夏。匈奴、羌、氐等胡人勢力被迫撤出中原。石遵、石鑑、石琨、石寵、石蟠被滅三族,羯族的主力軍被完全消滅。至此,石虎的十四個兒子,兩個被他自己處死;六個自相殘殺而死;五個被冉閔滅族,一個投靠東晉,被斬於街市;全部死於非命。石虎一生造孽無數,終於在子孫身上得到了報應。

冉閔殺胡令

公元352年。大旱,軍民缺糧,冉閔將城中的軍糧分給百姓。獨自帶領1萬人馬(步兵為主)去爭糧。結果被鮮卑的14萬大軍(騎兵。還有數萬後續部隊)包圍。在拼死突圍的冉魏士兵掩護下,冉閔連殺三百餘人,終於殺出包圍圈(戰鬥經過本文從略),但那匹和冉閔一樣勇猛的朱龍戰馬卻因過度疲勞而倒下,冉閔被俘,他的手下仍然在堅持和敵人拼命,掩護隨軍的其他重要官員撤離戰場,一直殺到最後一人……慕容恪捉到冉閔後,獻與國主慕容俊,慕容俊嘲笑冉閔:「你只有奴僕下人的才能,憑什麼敢妄自稱天子?」冉閔怒道:「天下大亂,爾曹夷狄禽獸之類尤稱帝,況我中土英雄呼 !」慕容俊大怒,令人鞭之三百,然後送至龍城,斬於遏陘山。冉閔死後,山左右七裡草木悉枯,蝗蟲大起,從五月到十二月,天上滴雨未降。慕容俊大驚,派人前往祭祀,追封冉閔為武悼天王,當日天降大雪,過人雙膝。(正史記載,決非杜撰)冉閔壯志未酬,天地為之大慟,可惜上天既然體恤冉閔的用心,為何不乾脆賜他勝利的結局。為何還要讓他的冤屈千年不得昭雪,受盡同胞的謾罵。蒼天不公,造物不仁,不知何時冉閔的英雄事跡才能在世間廣為流傳。

相關焦點

  • 冉閔:殺胡令雖然振奮人心,但殺胡的背後卻是自己野心的施展
    ,要知道能夠為了後趙而在戰場上奮勇拼殺,非忠臣良將而不可為,如果結合冉閔的出身再去看上面這些記載就不難得出兩個結論:第一個結論就是冉閔曾經一定是一個對後趙政權忠心耿耿的武將。所以,對皇位的渴望和對石氏的不滿點燃了冉閔心中的怒火,之後冉閔誅石遵,殺石鑑,一步步坐上了夢寐以求的皇位。
  • 頒布「殺胡令」的武悼天王冉閔,其事跡為何沒有寫入歷史教科書?
    武悼天王冉閔在網絡上有著一定的熱度,起因是他頒布過「殺胡令」,在民族主義者眼裡,冉閔就是一個英雄,或許,在某些特殊的歷史時期,比如抗日戰爭時期,冉閔的部分行為可以作為典型來宣揚,但要想讓冉閔走進教科書,幾乎是不可能的。
  • 冉閔和殺胡令
    核心提示:冉閔在五胡逐鹿中原,北方漢族幾近卒滅之際,他被稱為楚霸王轉世,拯救北方漢民於水火之中,而對中原少數民族實行種族滅絕的鐵血政策,又使他成為後世詬病的屠夫。即使在今天,主流的教科書因無法為其功勞和罪孽準確定位而不得不將其忽略。冉閔在中國歷史上是個極具爭議的人物。
  • 冉閔頒布的殺胡令,是怎樣誕生的?
    冉瞻死後,兒子冉閔雖然為胡人之間的吞併立下軍功,聲名遠揚,但是他無法忍受胡人屠殺漢人,殘暴無理的一面,於是冉閔決定重新回到中原,盡心竭力地幫助漢人消滅胡人,以完成陳午當年擊退胡人,保全漢人的遺願。同時,為了激發漢族人的信心,完成擊退胡人的大事,冉閔頒布著名的「殺胡令」。
  • 登不上歷史書的古代人物——冉魏武悼天王冉閔,他做了什麼?
    關於這一段時期的歷史,是因為石遵許諾冉閔封他為太子,冉閔很高興,但是最後卻封了石衍當了皇帝,冉閔很不高興,逗我玩兒呢?於是就有了反心。閔平日為宿將所畏服,又復督各軍,得總內外兵權,聲威日盛。平時撫循殿中將士,賜給宮女,樹立私恩。因此將士皆感閔甚深。趙主陰忌冉閔,除之心切。但消息走漏,被冉閔搶先下手。
  • 冉閔是漢民族的英雄?他的殺胡令有啥作用?結果被慕容恪輕易擊敗
    殺胡令的頒布,可謂是給五胡亂華時期的中華大地之上,投入了一枚重磅炸彈。這枚炸彈炸醒了沉睡中的漢民族同胞,也炸怕了亂華的各路胡人。發布這一殺胡令的人,便是冉魏天王冉閔。 冉閔跟胡人有仇嗎?並沒有仇,他是胡人養大的。
  • 歷史書上不會記載的十件真實的事件
    但並不是全部歷史事件都會寫進歷史教科書內,下面我就帶大家了解一下歷史書上不會記載的十件歷史真相。 一、 漢人險被滅族,在1600年的中國北方大地,漢人遭到胡人大規模的屠殺,就在漢人瀕臨滅族之際。一位帝王的出現使得漢人逃過了一場亡族滅種的浩劫,這位皇帝就是十六國時期冉魏的唯一皇帝冉閔,他頒布了一篇不足百字的"殺胡令",把數以百萬的入侵者趕出了中原。
  • 【今日關注】冉閔,一個幾乎挽救漢族滅種的絕世英雄,為啥被辱罵千年?
    1666年前的今天,350年冉閔稱帝,國號魏,史稱冉魏,卒於352年6月1日。
  • 冉閔一出,誰與爭鋒(附冉閔視頻)
    為了表示對他的敬意,下面不直呼其名,而稱為「魏平帝」。當時晉朝爆發了五胡亂華事件,五胡亂華時期是一個動亂、黑暗、慘絕人寰的歷史時期,是華夏之殤——漢人歷史上第一次幾近亡族滅種,更是人類發展史上最為黑暗的一頁之一。
  • 破除謠言:現在網絡上流傳的冉閔《殺胡令》其實是假的
    冉閔是被網絡神化的典型歷史人物近年來,一份所謂的冉閔「殺胡令」在網絡上流傳甚廣,但是這麼一份從語言風格和遣詞造句上漏洞百出的低劣偽造之作,居然被相當多的人當做真實歷史加以拜讀和傳播。本文就從語言學和歷史的角度,來探討一下這份流傳甚廣的《殺胡令》的紕漏。首先回顧一下冉閔的生平事跡。
  • 冉閔:被大肆吹捧的民族英雄,為啥進不了教科書?
    其中最典型的案例莫過於在五胡亂華時期頒布《殺胡令》,殺得異族人頭滾滾,拯救漢人於危難之際的「武悼天王」冉閔了,然而他究竟值不值得被稱為民族英雄呢?隨著冉閔防燕軍、敗晉軍、平內亂,積累下了赫赫戰功,於是他也因此滋生出了更大的野心,他先是在石虎死後幫助石遵篡位,然後又因為石遵沒有遵守立冉閔為太子的承諾,他又先後殺害了石遵和其他皇室成員,意圖「挾天子以令諸侯」。
  • 中華第一戰神第一猛將武悼天王冉閔
    最為今人所知的是屠殺胡人的命令,即殺胡令:「內外六夷,敢稱兵杖者斬之!」冉閔是一位頗具爭議性的歷史人物,有的人認為他是拯救了漢民族的抗胡英雄;也有的人因為羯族與匈奴在民族報復中被基本殺絕而對他持否定態度。352年,冉閔為慕容儁所執後斬於遏陘山,後被追封為武悼天王。冉閔後人的墓誌上稱冉閔為「平帝」,有學者認為這可能是冉魏政權給冉閔上的諡號。
  • 蓋世英雄——天王冉閔
    在石虎帳下歷位北中郎將、遊擊將軍。 石虎指定的太子石世登基後,石遵要廢石世而自為帝,就以自己膝下無子為由,鼓勵冉閔說:「努力吧!事成後,太子由你來做。」於是冉閔幫他幹掉了石世。可是,等石遵登基了,石遵卻食言自肥,立了侄子石衍為太子。石遵忌憚冉閔,竟然召集了義陽王石鑑、東平王石苞、汝陰王石琨、淮南王石昭等人密謀殺滅冉閔。冉閔不得已,先下手為強,將石遵廢了,推舉石鑑為帝。
  • 冉閔,被孤立的民族英雄
    為什麼說,冉閔是民族英雄,因為在五胡亂華時期,他是為數不多,在北方,正面對抗的漢人,其實,冉閔從小,就是被胡人養大的。養育他的,叫石虎,就是石勒死後,後趙的第二代老闆,當時石勒四處徵戰,中間打敗了一個叫陳午的乞活將軍,不知道乞活是啥意思的,關注歷史崔的「中國歷史名人」lishi_cui後,自己去找,給個傳送門:石勒,從奴隸到皇帝。
  • 冉魏皇帝冉閔:歷史功績不輸秦皇漢武,沒有他,漢人處境很危險
    胡人殺漢人在當時根本不犯法,就如殺一隻雞一般。胡人可以任意地欺辱漢人婦人,而在當時的北方諸國當中,漢人永遠進入不了國家核心圈子,漢人哪怕你才華再出色,也不可能成為國家高官。五胡亂華時期,根據權威歷史資料顯示,胡人屠殺的漢人數百萬計算,正如一些歷史學家這樣::如果冉閔大帝沒有崛起,也許漢人真的會被胡人殺光了。
  • 中華英雄冉閔:挽狂瀾於既倒,實民族之救星
    冉閔,後趙石勒麾下漢將冉良之子,字永曾,小名棘奴,生於蘭陵郡,自幼果銳,及長,身長八尺,善謀略,勇力絕人,攻戰無前。少時任蘭陵郡遊擊將軍。而張豺等以太后令殺斌逐遵。時冉閔將兵討賊歸,路遇外逃之彭城王石遵,冉閔即合遵長驅入京師,斬豺,廢太子世,殺劉後而立石遵為主。石遵許事成之後,舍其子而立閔為太子。而事成之後,反立其子石衍為太子。冉閔乃殺其二人,而立義陽王鑑,又殺胡羯二十萬人,並殺鑑自立,國號魏,複姓冉氏。又殺趙王虎三十六孫,盡滅石氏。石祗據襄國稱帝,冉閔圍之。
  • 歷史的謊言:五胡亂華到殺胡令,這場漢族的生死存亡,誰稱英雄
    也正是在這漢族生死存亡之際,冉魏國的開國皇帝冉閔頒布《殺胡令》,以一國之力驅除百萬胡人,無數原本屠刀砍向漢人的胡人屍首永遠留在了中原大地,盡顯漢族雄風,威懾五胡,莫敢動彈。冉閔成為了把漢族從滅族之災中拯救回來的民族英雄,自此稱頌萬世,芳名百代。
  • 冉閔出身及生平簡介
    出身:冉閔是魏郡內黃(今河南內黃西北)人,十六國時期冉魏政權建立者,350年-352年在位。以勇猛著稱。350年稱帝,國號大魏,史稱冉魏。352年冉閔突圍不遂,為前燕皇帝慕容儁所擒,斬於遏陘山,後被追諡為武悼天王。冉閔年幼時就果斷敏銳,石虎很寵愛他,如同對待自己孫子們一樣撫養他。冉閔成年後,身高八尺,驍勇善戰,勇力過人,多計謀。
  • 中國古代史上令人敬仰的悲情英雄(前25)
    嶽飛,字鵬舉,宋相州湯陰縣(今河南安陽湯陰縣)人,中國歷史上著名的軍事家、戰略家、民族英雄,興四將之首。他於北宋末年投軍,從11位列南宋中28年遇宗澤起到1141年為止的十餘年間,率領嶽家軍同金軍進行了大小數百次戰鬥,所向披靡,「位至將相」。在我國,提到嶽飛嶽武穆,沒有不知道的千百年已經成為忠義愛國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