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飯後立馬行走
很多人飯後會立馬去散步,這個習慣是不可取的。進食後馬上散步,會給胃憑空增加許多緊張因素,反而容易造成身體損傷。
正確的散步時間應該是飯後半小時,慢跑儘量在飯後一小時,如果要進行打球等劇烈運動時,應在飯後兩小時。
2、盲目追求速度
很多人認為,走路時速度越快,強度越大,鍛鍊效果就越好。其實,走路速度過快,反而容易造成身體損傷。比較常見的有膝關節、踝關節、髖關節及腰部的疼痛和損傷。
走路速度應該根據自身身體素質相配合,身體條件不允許時,適當放緩速度才是最佳。
3、早起猛走
很多人有早起走路鍛鍊的習慣,這個習慣很好,但是如果不吃早餐或者不喝水就開始猛走路,容易導致血糖過低。早起時,人體血液更黏稠,特別是心腦血管病患者,運動風險更大。
早晨,身體器官剛剛甦醒,此時較為適合散步或者其他舒緩的運動。
4、走路貪多
隨著微信運動的流行,很多人在微信步數上暗暗較勁。為了搶佔運動排行榜榜首,有的人一天走路步數高達幾萬步。
其實,走路鍛鍊要適可而止,不要盲目追求步數。運動需要和自己的實際情況相匹配,體胖或者有慢性疾病者更加需要注意。
健走被認為是最容易上手、任何環境下都可以進行的有氧運動,穿上舒適的運動服和鞋襪、帶上水壺,隨時都能出發。雖然跑步同樣是容易上手的有氧運動,且許多研究指出,跑步的運動效益比健走更好,但對於因運動受傷或體重過大而無法跑步的人、想循序漸進邁向跑者生涯的新手而言,健走這項運動就再適合不過。
但先別急著走!健走促進健康的重要關鍵是——姿勢一定要正確。那麼,開始走前,先看看怎麼「走」最恰當。
健走3大原則
1 時間:扣除走前熱身與走後緩和時間,每次至少健走應持續15-20分鐘以上,最好達20-30分鐘。
2 頻率:每周5天,累計150分鐘以上。
3 強度:呼吸和心跳加快,到達微喘,但仍可以說話。
身體各部位姿勢
全身:身體挺直,同時放鬆,感覺你的耳朵、肩膀、臀部、膝蓋到腳踝都成一直線,並謹記「抬頭、挺胸、收腹、不聳肩」。
頭部:頭部和視線都朝正前方,下巴與地面平行,眼睛避免往下看,將視線落在你的正前方約6米處。
手掌:避免握拳過緊,雙手輕鬆自然地擺動。
手臂:雙手手臂彎曲呈90度角,上臂貼近身體,搖擺幅度隨著步伐自然擺動。手臂的擺動有助於健走的配速,快速的手臂擺動可帶動增加步頻。
核心:核心力量是維持正確姿勢的關鍵。健走時,請注意使用身體中央肚臍周圍到後背脊柱之間的腰、腹部肌群;並隨時檢查下背部(腰部),如果它開始彎曲不正,重新使用核心力量讓骨盆回到自然的位置。
雙腿:將一腳踏在身體前方適當距離(距離依個人舒適度而定),在前腳腳掌落下時腳後跟先著地,此時地面、腳後跟與腳趾呈45度角。每一步的著地點都從腳後跟移到腳趾,在下一步開始前,運用前腳來轉換身體重量。走路時腿部必須打直,但不要鎖住膝蓋。
看完此文
相信你已知道
健走的好處
遠遠不止是簡單的出汗
更多的是對各種疾病的防治功效
你還等什麼呢
避開走路誤區
用健走的方式來趕走疾病
一起做個健康的戶外運動愛好者吧
點亮「在看」 傳閱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