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現在終於知道,為何唐僧收了八戒以後,悟空就不「得寵」了,還非要被攆走。在沒收八戒以前,唐僧可是沒少受悟空的「窩囊氣」。自從收了悟空做徒弟,唐僧一路淨挨罵了。悟空動不動就罵他是「慫包、軟蛋、太不濟」。
唐僧在悟空這裡,得不到一絲作為師父的尊嚴與敬畏,所以,自信心很受傷。但又不敢得罪悟空,畢竟,目前悟空是他唯一的徒弟。他還要依靠悟空給他牽馬墜蹬、降妖除魔、給他化齋捧水、夜宿放哨。
所以,便是有那緊箍咒,唐僧也不敢念,一旦把悟空惹惱了,拋下他而去,讓自己依靠何人呢?所以,即便悟空罵他幾句,他也就忍了。縱然心裡跟吃苦瓜一樣,卻也不敢反駁,只暗暗記黑帳。
唐僧暗暗盤算著:待有早一日得了機會,定把這不恭不敬、「拿著師傅不當乾糧」的猴子攆出去。本僧可真是受夠了!
1、師徒行至蛇盤山,白馬不幸落龍潭
在《西遊記》第十五回:「蛇盤山諸神暗佑, 鷹愁澗意馬收韁」一章中,就入木三分的描寫了唐僧的「膿包樣」。在這一橋段裡,唐僧又被悟空罵了個狗血淋頭。這一段主要是寫白馬被小白龍吃了,然後唐僧就六神無主,哭哭啼啼地說:「怎麼辦,怎麼辦?西天路途遠,為師雙足緩,沒有白馬騎,豈不累煞俺?悟空悟空,沒有白馬怎麼辦?」
悟空:「找觀音!」
原文寫道:
師徒兩個正然看處,只見那澗當中響一聲,鑽出一條龍來,推波掀浪,攛出崖山,就搶長老。慌得個行者丟了行李,把師父抱下馬來,回頭便走。
那條龍見趕不上,把他的白馬連鞍轡一口吞下肚去,依然伏水潛蹤。行者先把師父送在那高阜上坐了,再來牽馬挑擔,只存得一擔行李,竟不見了馬匹。
他將行李擔送到師父面前道:「師父,那孽龍也不見蹤影,怕是驚走我們的馬了。」
三藏道:「徒弟啊,卻怎生尋得著馬麼?」
行者道:「放心,放心,等我去看來。」
悟空跳在空中,火眼金睛,用手搭涼篷,四下裡觀看,更不見馬的蹤跡。按落雲頭報導:「師父,我們的馬斷乎是被那孽龍吃了,四下裡再看不見。」
三藏道:「徒弟呀,那廝能有多大口,卻將那匹大馬連鞍轡都吃了?想是驚張溜韁,走在那山凹之中。你再仔細看看。」
行者道:「你也不知我的本事。我這雙眼,白日裡常看一千裡路的吉兇。象那千裡之內,蜻蜓兒展翅,我也看見,何期那匹大馬,我就不見?」
三藏道:「既是他吃了,我如何前進!可憐啊!這萬水千山,怎生走得!」說著話,淚如雨落。
2、三藏一見落悲淚,哭天喊地六神懸
行者見他哭將起來,哪裡忍得住暴燥,發聲喊道:「師父莫要這等膿包形麼!你坐著,坐著!等老孫去尋著那廝,教他還我馬匹便是了。」
三藏卻才扯住道:「徒弟啊,你哪裡去尋他?只怕他暗地裡攛將出來,卻不又連我都害了?那時節人馬兩亡,怎生是好?」
這唐僧不僅膽小如鼠,而且一點血性和骨氣都沒有,活生生一個「巨嬰」。作為師父,在徒弟面前,哪還有一點為人師表的樣子?動不動嚇尿了褲子,扯著悟空央求:「你要走了我可怎麼辦?我要被妖怪吃了怎麼辦?我好害怕!」
那悟空是個有本領有脾氣的人,最見不得師父這副慫樣,聞得這話,越加嗔怒,就叫喊如雷道:「你忒不濟,不濟!又要馬騎,又不放我去,似這般看著行李,坐到老罷!」
悟空哏哏的吆喝,正難息怒,只聽得空中有人言語,叫道:「孫大聖莫惱,唐御弟休哭。我等是觀音菩薩差來的一路神祗,特來暗中保取經者。」
悟空就把前因後果跟這菩薩派來的神祗說了一遍。悟空道:「那孽龍不知老孫的棍重,他遮架不住,就變做一條水蛇,鑽在草裡。我趕來尋他,卻無蹤跡。」
土地道:「大聖不知,這條澗千萬個孔竅相通,故此這波瀾深遠。想是此間也有一孔,他鑽將下去。也不須大聖發怒,在此找尋,要擒此物,只消請將觀世音來,自然伏了。」
行者見說,喚山神土地同來見了三藏,具言前事。三藏道:「若要去請菩薩,幾時才得回來?我貧僧饑寒怎麼忍?」
就唐僧這番話,也別說暴脾氣的悟空了,就連我這好脾氣的小編都給氣笑了。
悟空要去請觀音菩薩,唐僧的難題又來了:「你要去請觀音菩薩,路途遙遠,我要是餓了怎麼辦,冷了怎麼辦,渴了怎麼辦?我怎麼忍受得了這又渴又餓又寒冷的日子?你不能走呀!」
看到這裡是不是很有錯覺?到底誰是師傅,誰是徒弟?這唐三藏的心智如此不成熟,如此幼稚,是怎麼膽敢去西天取經的?那唐王又怎麼會結交這樣一個「膿包型」御弟呢?太丟臉了!難怪悟空這許多年來,都不好意思讓唐僧去開家長會,攤上這樣的家長,實在太丟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