戀著詩詞裡的風花雪月,憧憬著詩詞裡的情深意重,嚮往著詩詞中的金戈鐵馬
今天見到一個久違的朋友,兩個人正熱絡的聊著天,手機突然響了起來,朋友聽著我手機鈴音裡傳來歌曲《明月幾時有》的優美旋律,有些意外地問:「怎麼,現在不喜歡聽流行音樂,喜歡上古詩詞的腔調了麼?」
聽到朋友的話,我有些錯愕,繼而沉默,或許是因為來電過於頻繁的緣故,也或許是因為已經聽習慣了的緣故,我甚至已經忽視了自己來電鈴聲是蘇軾的詞改編的歌曲了。
想一想,自己是從什麼時候喜歡上古詩詞的?好像很小的時候,母親就開始從李白的「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教起,偶爾也會教些母親喜歡的小詞,當時並不懂裡面的深意,但看母親喜歡,就會搖頭晃腦的背上一背。
小孩子腦瓜子聰明,背起來也快,當然,基本上是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但這並不妨礙母親會讓在外人面前去背,然後引來眾人稱讚,久而久之,便覺得十分光榮,也就越發下勁了。
直到上了中學,學唐詩、宋詞之餘,還要對詩詞的寓意有所了解,時間一久,就有點懈怠了,但仍不妨礙被裡面的詞句所驚豔,讚嘆得很。偶爾會用稚嫩的語氣寫上一些,有的記在日記本裡,有的刻在書桌上,然後想像著自己成為了古時候的詩詞大家,附庸風雅。
後來,出了學校踏入社會後,繁忙的生活之餘,愛好詩詞那點微弱的光芒就漸漸的藏了起來。但內心深處,依舊眷戀著詩詞裡的風花雪月,憧憬著詩詞裡的情深意重,嚮往著詩詞中的金戈鐵馬。
唐詩、宋詞裡,藏著詩人在那一刻最真摯,最熱烈地情感,這些感情中有愛慕相思之情,兄弟孝親之情,義氣相投之情,也有盪氣迴腸的愛國憂民之情,也正是因這這感人至深的情,才能動人心弦,也才能傳承千年,影響深遠。
一、從唐詩、宋詞看世間相思之情
(一)唐詩裡的愛情
詩可以含蓄,可以深沉,也可以豪邁,好的詩,便如一壺醇酒,你還沒有喝上一口,只聞了聞味道,興許已經有了三五分的醉意。那種醉,如沐春風,不焦不躁,等你品了一口,便有了七八分的醉意,那種醉,沁人心脾,感人至深。
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唐代崔護的詩作《題都城南莊》寥寥數筆,便在你的腦海勾勒出一副最美的踏春尋美圖,這情景像不像後世之中,你會在某個時刻,想起當初那個看了一眼便動了心的人,重新的走到你們相逢的地點,只是佳人已經消失,只有你重回故地,風也溫柔,花也溫柔,卻唯獨沒有了佳人,唯留下惆悵與寂寞和那份美好的回憶。
詩人的感情是熾烈的,焚燒的不只是自己,還有那份熾烈的感情;詩人的感情也是細膩的,細膩到了令人忍不住扼腕長嘆。而詩人手中的筆,在看到伊人的那一刻,仿佛被賦予了靈性,整個世界,唯剩一人,一筆,書寫著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情深。
(二)宋詞裡的愛情
詞是浪漫的,也是憂傷的,好的詞,如一曲仙樂,曲子還沒有,就讓你沉浸其中,等詞畢,音收,餘音繞梁,任你百般回味,仍舊會不厭其煩,意猶未盡。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裡孤墳,無處話悽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這首蘇軾的《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句句沉痛,讀來哀傷莫名,用情至深,卻又感人肺腑,令人淚目。
所謂感人至深的感情,便在這字裡行間,將作詞人的壓抑和思念寄在了其中,揮灑自如,一氣呵成,便像是在如今某個的午夜夢回,思念起的那個心底深處的人影,感嘆一句人生若只如初見,何事秋風悲畫扇的無奈。
二、從唐詩、宋詞看親友離別之情
(一)唐詩裡的離別
自古以來,相聚總是歡樂居多,但離別卻是傷感的,尤其是與志同道合者的離別,與傾慕者的離別,與親人的離別,與知己的離別,以及,與世間的離別。就像我們現在很多人,在離去之時,只是匆忙的揮手再見,但很多時候,一個轉身,一句再見,或許就是一輩子的再也不見。
想到離別,腦海中便不由地響起王維的 《山中送別》:「山中相送罷,日暮掩柴扉。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每一場離別,我們內心深處,卻開始在期待起了下一次的相逢。當這份離別之情經過詩人的沉澱,化成了傳世的詩句,輕而易舉地便將心門叩了開來。
離別是傷感和惆悵的,卻是無法規避的選擇,相聚總有離別時,每一個人,在這個世間,靈魂深處,都是孤獨且憂傷的。人們總是在不停的尋找,尋找自己,尋找知音,又慢慢的在離別後隨歲月遺忘,由此,才會有詩人在送別時的淚下,以及,那一句意猶未盡的:「勸君更盡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
(二)宋詞裡的離別
如果說離別令人傷感,那麼離別後的時光,似乎也會隨著離別而變得漫長,而隨著我們年齡的增長,各種離別,就總出現在了不經意間,一如划過長空的流星,美則美矣,但在一望無際的長空來看,卻又那般短暫。
「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總是莫名的喜歡柳永的《雨霖鈴·寒蟬悽切》,無論是良辰美景,還是滿腹的情意,在離別之後,都已經變得蕭瑟,透過字裡行間,似乎看到了那削瘦的身影,默默的站在時光的河流之中,唏噓離別,無限蹉跎。
相逢或許有笑、有歌,亦有酒,但離別,卻總會只剩下了孤寂的酒,沒有了原本的醇香,只剩下直透人心的苦,若是將詞合了音樂,更讓人愁腸百轉,但人間自古便是離別苦,一如李清照曾以櫻唇輕輕吟唱過的:「惜別傷離方寸亂,忘了臨行,酒盞深和淺。」
三、從唐詩、宋詞看愛國憂民之情
(一)唐詩中的愛國
人之情感多不勝數,愛人也好,愛己也罷,但只要有愛,總會有無法迴避的愛國憂民之情,詩人更是如是此,感情細膩,更能發現一些常人不曾發現的苦難和希望 ,也有那百轉千回之後仍保留了赤子之心的願景,以筆為劍,直刺蒼穹。
王昌齡有詩云:「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其詩只短短28字,卻寫盡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萬丈豪情,那勁透紙背的深遠意義,讓人動容,更令人不由自主的想要擊節讚嘆。
從古自今,詩人的愛國主義情懷,隨著詩作的流傳,已經在時間的催發下,如一顆種子,種在了萬千同胞的心裡。這永恆的旋律不只是時代的合唱,更是歷史的見證,你仔細的聽,在狂風的呼嘯中,似乎有著一聲震攝人心的吶喊:「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
(二)宋詞中的愛國
歷史之中,無論是抵禦外侵、保家衛國,還是擴大疆土,總是戰事不斷,興亡之間,最苦的便是百姓。每一個身處其中的人,都受不由自主地受到影響,尤其是有著錚錚傲骨的中華兒女,其中的英雄輩出,不少人更是希望力挽狂瀾,救萬民與水火,哪怕粉身碎骨,也在所不惜。
「怒髮衝冠,憑欄處,瀟瀟雨歇。抬望眼,仰天長嘯,壯懷激烈。三十功名塵與土,八千裡路雲和月。莫等閒,白了少年頭,空悲切……」。民族英雄嶽飛的這首《滿江紅》,隨著那刺破黑暗的怒吼,將一腔熱血全部獻給了熱愛的國家,做到了真正的精忠報國,留下了那個時代的絕唱。
習總書記曾說:「精忠報國是我一生的目標」。有幸的,我們生在了如今這個偉大的時代,在喜歡且學習唐詩宋詞傳統文化的同時,不妨多看一下作者在創作那一刻的熾熱感情,然後,將其中蘊含的愛國精神,一代代的傳遞下去。
最後,用一首自己創作的《滿江紅·中華強盛》來與大家共勉:
長歌聲裡,今中華、繁榮昌盛。憶往昔,八年抗戰,萬裡長徵。七十一年建國日,九十九載黨建時。回首望,翻天又覆地,民富強!
中華夢,振人心;紅旗飄,山河映。好時節,為民堅定改革,時代楷模前後繼,群眾路線走不停。至今日,祖國強盛時,雄獅醒。
本文作者:大思兄,一個筆耕不倦,一心追夢的文學愛好者,一直以來都在努力朝著自己夢想一步步走著。經受過許多挫折,也嘗過不少失敗,仍舊保留了熱愛文學這顆最純粹的赤子之心,願意以自己的筆,書寫人生,也願意將情感寄託文字。如若喜歡,敬請關注,若不喜歡,也無不可。如果有其他觀點,也可以留言評論,只願拋磚引玉,與君攜手共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