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實驗室丨《光影浮空》結束了,看畫之路才剛剛開始

2021-01-18 網易

  文丨蔣思靜

  成都頂級畫展越來越多,該怎麼帶孩子去看?

  著名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寫給孩子的圖畫史》給我們提供了一些角度。先拋開那些令人頭疼的流派、主義,把目光鎖定到畫作本身,從筆痕、光影、空間等等,這些有趣的視角,與一幅世界名畫面對面。

  //////

  成都博物館的大展《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就要結束了。60幅世界頂級藝術典藏,大師真跡齊聚,的確是非常難得的了解歐洲繪畫的機會。相信很多爸爸媽媽已經帶小朋友去打卡、學習。

  

  即將到來的元旦假期可能是最後的觀展機會。如果要再刷,還有沒有一些新的視角、新的方法呢?

  我們向大家推薦藝術家大衛·霍克尼撰寫的《寫給孩子們的圖畫史》。

  // 大衛·霍克尼被稱為「20世紀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最貴的在世藝術家」。他一生高產、涉獵廣泛,藝術理念開放、先鋒、時尚。大衛喜歡孩子,也專門為孩子寫了一本圖畫史。這非常難得。

  

  我們也將從書中提煉出幾個關鍵視角,結合本次《光影浮空》的作品,和大家一起重溫。

  

  如今,圖畫早已經無處不在。我們的孩子是在電視電影、手機ipad、書本畫冊的陪伴下長大的。當無比精美、逼真的圖像習以為常,該如何去看一幅幾百上千年前的圖畫?

  《寫給孩子們的圖畫史》開篇,大衛為孩子們還原了一個場景,他說:「圖畫的歷史非常古老,可能比文字還要古老。我喜歡想像第一個畫出野獸的原始人,在同伴注視下畫畫的樣子。」

  

  17000年前,有個人,第一次拿起「筆」,在洞穴的牆上,畫下了一頭公牛。他(她)為什麼要畫?是怎麼畫的?畫給誰看?這些問題可以展開很多想像。從洞穴牆上的公牛開始,我們又怎樣一步一步畫到今天?我們需要藉助想像力,幫孩子建立初步的藝術史觀。

  有了一定的藝術史概念,能夠幫助孩子將攝影、數碼和繪畫區別開來,減少對一幅畫「像不像」的判斷,認識到繪畫作為藝術品,是一種思考和表達的「語言」。

  

  我們小時候都有過一隻畫筆,在紙上塗塗抹抹,筆下出現一道道痕跡,愉快的感覺令人記憶猶新。關於如何認識繪畫,大衛·霍克尼提出了「筆痕」這個角度。

  // 什麼是筆痕?我們可以理解為筆在紙上運動留下的痕跡。不同的筆、不同的顏料留下的痕跡都不同。鉛筆、毛筆、水彩筆、油畫筆;油彩、水彩、蛋彩、墨......觀察一幅繪畫的筆痕,我們不僅能看出材料,甚至還能看出畫家作畫時的速度、力量。

  

  

  在一幅繪畫作品中,看見作者的筆痕原是自然的事情,尤其是觀看藝術家的素描草稿,能清楚地看見筆觸的運動。

  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到了17、18世紀,我們發現,筆觸似乎從畫面消失了。繪畫都光溜溜的,像照片一樣,幾乎看不出任何筆痕。那個時候藝術家,追求的是讓畫面與真實世界肖似。要做到這樣,也需要極高的技巧。

  

  《克羅扎特·德·蒂耶斯夫人和她的女兒》1733年丨菲利克斯·哥倫布肖像 1794年

  

  《查爾斯·布蘭德林肖像》局部 1760年

  到19世紀,筆痕又回到了畫面上。

  從這些繪畫中,我們能清晰的看到筆觸痕跡。這些畫剛出現的時候,總是遭到批評,被稱為是「未完成的草稿」。但我們卻能感受到畫面生動的能量。愛德華·馬奈、克勞德·莫奈、文森特·凡·高,都是這樣的大師。

  

  雷諾瓦 《戴帽子的小女孩》1894年丨保羅·塞薩爾《白衣少女》1880年

  

  克勞德·愛彌兒 《埃特勒塔懸崖景觀》局部 1888年

  《光影浮空》展覽,最後一幅畫是莫奈的《查令十字橋》。如果我們能湊近細看,就能清晰地看到畫家的筆痕,甚至能感受到畫家為了在短時間內捕捉光線,快速地、用力塗抹。

  

  克勞德·莫奈 《查令十字橋》,1900年

  在筆痕中,色彩,又是一個值得探究的內容。以莫奈著名的作品《冰凌崩開》為例,我們看到他畫水面冰凌用了白色、藍綠色、黑色、褐色來表現。不是我們通常以為的白色。觀察藝術家對色彩的捕捉,也是一個很有意思的課題。

  

  克勞德·莫奈,《冰凌崩開》,1880年

  筆痕,也有歷史。有的藝術家會自創筆法,後世紛紛效仿。在筆痕的變化中,繪畫史也在不停的演進。最後,大衛·霍克尼說:「要是你親自動手模仿一下這些筆痕,你會看得更明白。」

  

  在此次《光影浮空》展覽中,有一幅作品前面,隨時隨地人頭攢動。它就是倫勃朗的自畫像。倫勃朗作品成就偉大,對光影的傳奇運用就是其中之一。「倫勃朗式用光」甚至成了一個專有名詞。

  

  倫勃朗《自畫像》

  站在這幅畫前,我們看到畫面中的人,仿佛站在一個黑暗的房間,突然有一束很集中的強光打過來,照在他的臉上。明暗對比非常強烈。小朋友們可以嘗試按照這幅畫,拍出一張「倫勃朗式用光」的照片。但是我們需要始終記住,這幅畫出現在攝影發明之前。

  // 在繪畫中,光影到底是怎麼幫助藝術家的呢?

  在中世紀多數繪畫中是沒有光影的。後來,藝術家發現,怎麼才能把物體畫得栩栩如生,好像就在眼前?如何讓一個物體顯得真實可感?就需要利用光和影。因為在我們的真實生活中,光和影也是無處不在的。

  

  盧卡·焦爾達諾 《聖約瑟之夢》 約1700年

  展覽中,我們能看到很多的靜物畫。其中就有對光影的精彩運用。我們能清晰地從畫面中感受到光從哪裡來,照在哪裡。

  

  威廉·卡爾夫 《中國瓷罐靜物畫》 1669年

  光線不僅讓物體更真實,也左右了我們的視線,我們總是第一眼就能看到畫面中最亮的部分,藝術家也靠光影突出了畫面重點,把畫布變成了故事現場。

  小朋友們也可以在觀看中思考,藝術家到底是用什麼畫出了光?

  

  盧多爾夫·巴克赫伊森 《加利利海風暴中的基督》1695年

  

  瓦倫丁·德·布倫 《音樂會》局部 1615年

  

  畫過畫的小朋友都有這樣的體會,面對一張白紙,開始作畫之前,問自己的第一個問題一般是:從哪裡下筆呢?這個問題其實是在問:先畫什麼、後畫什麼?把什麼內容畫在什麼位置?

  這就是繪畫裡的空間——畫家如何安排場景,用畫面講故事。

  我們在看一幅畫時,也有這樣的感受:我先看到了什麼?再看到什麼?又看到什麼?照相機會一下子拍到收入鏡頭裡所有的東西,但我們的眼睛不是這樣的。眼睛是移動的,我們需要一定的時間,才能看到畫面裡的所有東西。

  

  彼得·德·霍赫 《音樂派對》 1675年

  我們在觀展時,或許可能這樣來嘗試一下。先了解作品所講的主題,然後自己在腦海中想像,如果是你來畫,你會畫一個什麼樣的畫面。例如,這幅《音樂派對》。藝術家的講述,和你的想像一樣嗎?

  我們傳統中國畫的手卷,是空間安排的典型代表。我們欣賞手卷的時候,把它們從畫匣子裡拿出來,不是一下子全部展開,而是拿在手裡,一點一點展開、一段一段地看。

  

  黃公望 《富春山居圖》,約1347年

  關於空間,涉及到觀展的一個重要元素——距離。面對一幅畫,我們要站在多遠的位置看才最合適。每幅畫的尺幅大小不同,最佳觀看距離也不同。這也是看真跡和畫冊很大的區別。通常來說,面對一幅畫,比較合適的觀看距離是,不需要過多轉動眼球,能看到完整的畫面。也有人提出,觀看距離不小於畫面對角線,不大於對角線2倍長度。小朋友們可以站在畫面前,親自去感受。

  

  揚·維克多 《雅各尋求以掃的寬恕》1652年

  說到空間,不能忽略的是「透視法」。15世紀早期,義大利佛羅倫斯藝術家發現了這個新的處理空間的方式——他們設想一排線條朝著遠處的一個點消失,就像我們站在筆直的馬路或者鐵軌中間,向遠處看去那樣。靠近我們的物體很大,沿著假象的線條遠去的物體,越來越小,直至消失在遠處。

  

  保羅·烏切諾 《林中狩獵》 約1470年

  透視法運用前和運用後,繪畫作品的空間感有很大區別。在《光影浮空》展覽中,我們可以看到很多運動了透視法的作品。小朋友們可以自己去判斷、觀察。

  

  佛蘭德斯 《味覺》局部 1618年

  

  加納萊託 《聖馬可廣場南視圖》局部 1735

  以上是大衛·霍克尼在《寫給孩子們的圖畫史》中提到的三個視角

  當然欣賞繪畫藝術的角度遠遠不止這幾點。我們也認為,相比理解一幅畫,更重要的是到現場去。去看、去感受、去獲得藝術直覺。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盡力幫助孩子發現新知,獲得趣味,相信他們會自己有更好的探索和發現。

  《寫給孩子們的圖畫史》以對話體的形式呈現。作者是著名當代藝術家大衛·霍克尼和藝術史家馬丁·蓋福德。內容輕鬆有趣,語言通俗易懂,配有精可愛的插畫,非常適合孩子閱讀。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

相關焦點

  • 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60幅殿堂級大師典藏作品首次來蓉
    是「光影魔術師」倫勃朗?是讓睡蓮大放光彩的莫奈?是後印象派的三大巨匠之一的高更?還是格列柯、魯本斯、凡·戴克、雷諾茲、戈雅、透納、畢沙羅、雷諾瓦……從14世紀-20世紀初歐洲藝術發展史上代表性流派的代表性畫家,即將「組團」造訪蓉城!
  • 「光影浮空」裡的提香、倫勃朗與高更,成都展歐洲繪畫五百年
    澎湃新聞從成都博物館獲悉,匯聚美國印第安納波利斯藝術博物館60餘幅油畫珍品的「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展將首次來華巡展,並將於9月29日在成都博物館開幕。從莊嚴肅穆的宗教畫,到激情澎湃的文藝復興,從優雅華美的洛可可人物,到色彩精妙的印象派風景……展覽所涉及的畫家覆蓋義大利、荷蘭、英國、法國等不同地域,幾乎遍布大半個歐洲,勾勒出500年歐洲繪畫藝術的發展輪廓。
  • 成都博物館《光影浮空 歐洲繪畫五百年》畫展剛結束
    光影浮空歐洲繪畫五百年前言英國藝術史家貢布裡希曾將西方藝術史形容為「無休止的實驗的故事」。愈靠近現代,藝術家們愈迫切渴望擺脫許多世紀以來的傳統束縛,以開闢自己的藝術道路,藝術風格的概念也更多地與個人而非地區或流派聯繫在一起。
  • 少兒美育成剛需!線上美術機構美術寶、畫啦啦怎麼選?
    10月16日,教育部召開新聞發布會,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近日印發的《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進行解讀。會上,教育部著重宣導了美育的重要意義,提出了到2022年全面實行美育中考的目標。
  • 2022年美育入中考?教你元旦假期美育培養的正確打開方式!
    2020年10月,繼體育入中考,並計劃達到和語數英同等分值後,美育也來了。教育部體育衛生與藝術教育司司長王登峰放話,到2022年力爭美育全覆蓋,全面實行美育中考。家長慌了,因為不少人連美育是啥都還沒搞清楚,更別提和其他學科一樣,自雞。
  • 吳瑞淞才剛剛開始自己演藝之路就被傳是同志,這是真的嗎?
    不知大家有沒有看網劇《教室的那一間》,劇中男主陳末扮演者吳瑞淞備受稱讚,不過,吳瑞淞才剛剛開始自己演藝之路就被傳是同志,這是真的嗎?吳瑞淞多大了走紅後被曝驚人黑料,小編帶大家去扒一扒這個帥氣的跳舞少年。
  • 時政熱評丨繼蔡英文「歧視」大陸學生後,兩岸開啟「對畫」模式!
    文丨楊玲 審丨軍尚最近由於釣魚島更名事件中大陸對臺灣當局不作為行為的不滿,以及大陸軍機頻繁飛越海峽兩岸引起臺灣當局的示威行為等,兩岸關係比較緊張。因為有兩岸業界共識中對美育的關注,才有了美展的交流。海峽兩岸文脈同源,不同的地域讓文化上有了更多差異化。兩岸同胞都有責任擔任兩岸文化交流的使者,美展展開的更是兩岸在未來的持續的對話,將創造更公正的未來海峽兩岸的對話。
  • 美育教育不用愁,專業老師來幫忙,輕鬆美育啟蒙
    現在身邊越來越多的家長開始給孩子們報繪畫班,說是藝術教育啟蒙,自己教不了,就報班讓外面的老師教。從小提高孩子的審美能力,給孩子美育啟蒙在父母的心中比重越來越大了。大家知道了審美的重要性,美育也要從娃娃抓起。那麼如何進行美育,從小提高孩子的藝術審美能力呢?
  • 弘揚美育,經典傳承!首屆「美育杯」走進重慶高校,一起來看高校師生...
    ,從各種角度出發詮釋中華美育精神。作品《蔡元培像》 重慶師範大學供圖 華龍網發三等獎作品《古麗娜爾之西域觀海》的作者李楠是一個在新疆長大的內地姑娘,她的畫作展現了一個西域美女遙望大海的景象,通過這一藝術作品展現中華文化共同體,民族之間彼此認同
  • 家庭美育如何植根在孩子的心中
    白老師:講到美術和美育,先給大家講一講它們的區別:美術講的是術,美育講的是道,而我的兩個孩子恰恰就代表了向內看和向外看。《皇帝的家》繪畫中也是有設計感的,《紫禁城100》是成人版,除此之外,我也推薦大家看《上新了故宮》,這個節目的第三季已經開始了。通過故宮其實就是了解了大自然、藝術、細節。
  • 《水彩畫中的光影與動態》出版 傑克·溫克爾講解從暗到亮的水彩畫...
    □半島記者 孟秀麗近日中國畫報出版社推出了由英國著名水彩畫家、作家傑克·溫克爾、 羅賓·卡彭聯合編撰的最新水彩繪畫技法力作——《水彩畫中的光影與動態》,分步演示、循序漸進,佐以近百幅精選作品,為讀者親自傳授畫出輕鬆自然、富有表現力的水彩畫的獨家秘訣
  • 中央美院美育研究院宋修見做客北京電視臺講美育公開課
    8月29日晚,在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回信兩周年前夕,中央美術學院美育研究院院長宋修見教授應邀在「非常向上」節目中為廣大觀眾帶來一堂「我們為什麼需要美育」的美育公開課。宋修見教授從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央美術學院八位老教授的重要回信講起,簡要介紹了中央美術學院百年輝煌歷程中的美育傳統;然後圍繞「什麼是美育」「中華民族具有悠久的美育傳統」「美育是潛移默化的生命情感體驗」三個核心問題展開,探討美育的核心內涵,解讀人生美學。
  • 唐兿銘/黃馨儀:國標舞者的風暴之路,才剛剛開始
    除了競技之路,國標舞能不能處理得更藝術一些?唐兿銘覺得,「風暴」不僅是個電視節目,對他們來說也是一次突破的機會。「放在兩年前,可能不太敢去嘗試這樣的東西。我們以前很鑽在國標舞的技術層面,但也有老師會說:你們的技術其實已經很棒了,可為什麼有時候看不見你們呢?」是因為你經常把自己跳「消失」了,只在一個單一層面去表現。
  • 高考收官,浙江「三位一體」結束,嶄新的人生才剛剛開始
    昨日,隨著選考科目考生走出考場,歷時四天的2020年高考正式收官,伴隨著浙江各高校「三位一體」招生工作的結束這場疫情下的特殊的大考,終落帷幕。  高考結束的你,想做些什麼呢?想在高考結束的那一天撕碎所有的模擬試卷,顯示自己已經解放,再也不用通宵達旦的做習題、背課文?當準備撕的時候,莫名的有些不舍,畢竟這些試卷見證我們整個高三考完最後一門試走出考場時候,內心是異常喜悅的。這枯燥、無聊的日子終於到頭了。
  • 慧畫美育領路美術加盟|培養美術素養 全面提升核心競爭力
    慧畫美育基於這個問題的思考,創新研發少兒美術課程品牌,並延伸出靈韻書童少兒書法精品課。兩者意在通過美術書法的教授,培養孩子美術素養,全面提升孩子審美能力、思維拓展能力和創新創造能力的同時,提升其核心競爭力。  課程一經推出,就吸引了一大批想要投身教育行業的有志之士前來問詢。那麼,慧畫美育和靈韻書童到底有什麼優勢,竟讓這兩個課程在如今的市場環境下脫穎而出?
  • 清遠市全科美育推廣首次落地實踐——連南縣油嶺小學開展全科美育...
    2020年9月11日,清遠市全科美育推廣行動首次開展課程落地試教。蒲公英行動志願者陳衛和教授攜4名深圳一線教師抵達連南縣油嶺小學,試教全科美育課程。一年級語文課《畫地圖》全科美育試教為破解農村學校藝術教育專業教師短缺問題,提高種子教師美育課程的教學能力,開足開齊開好學校美育課程,清遠市先行先試農村學校「全科美育」,讓文化和藝術一家親。將農村學校藝術專業師資的短板轉化為全科發展的潛力板。
  • 《鬼泣5》真魔人怎麼浮空 真魔人浮空攻略
    導 讀 《鬼泣5》中的真魔人是可以使用魔人翅膀浮空的,但是很多玩家都不太清楚怎麼按才能讓真魔人浮空,那麼讓真魔人浮空怎麼按呢?
  • 什麼是美育?音樂教學就一定屬於美育嗎(張燚)
    基礎教育音樂課程改革以來出現的淺陋的「多樣綜合」,才是導致學生「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的真正原因。「一課一歌」以模仿為主,其中還有示範、觀察、模仿、體驗、校正等行為的發生。「多樣綜合」如果運用不當,則使課堂教學從模仿音樂進一步墮落為被灌輸觀念,學生的處境更糟糕。那麼音樂美育的要義是什麼?
  • 酷炫「光影魔術秀」能成功,離不開這些黑科技……
    ↓  理工實驗室卻和藝術打交道  北京理工大學「數字表演與仿真技術」實驗室,外人很少有人知道,但在大型藝術表演的創作圈裡,他們可謂大名鼎鼎。他們幾乎包攬了十年來國內一系列重大活動的數字仿真系統研發,比如2008年北京奧運會開閉幕式、60周年國慶遊行聯歡、九三閱兵、平昌冬奧會「北京八分鐘」……這次的群眾聯歡活動,也由他們提供技術支持。
  • CBA新秀的崛起之路才剛剛開始
    截止現在,CBA常規賽已經進行至第十六輪了,不得不說,第二階段的比賽一開始,我們也看見了非常多的亮點。福建隊終於拿到了賽季首勝,並且越戰越勇,甚至在和聯盟前三的廣東隊較量之中,差一點就戰勝了對手,雙方在一場比賽中共計拿了298分,創造了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