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讀一方(八十一)|《張仲景50味藥證》 —— 人參

2021-02-19 康仁堂基層醫藥傳承

人參為五加科植物人參的機。主產於我國東北吉林省的長白山區,常稱吉林人多。《神農本草經》謂人參主「補五臟,安精神,止驚悸,除邪氣,明目,開心益智」。《傷寒論》入22方次,《金匱要略》入29方次。

大半夏湯治「胃反嘔吐者」,「嘔,心下痞硬者」(十七)。乾薑人參半夏丸治「妊娠嘔吐不止」者(二十)。兩方皆用於嘔吐,皆有人參與半夏。

次簡方(4味):理中湯、吳茱萸湯、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

理中湯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386),以及「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者(396)。

吳茱萸湯治 「食谷欲嘔」(243),「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309),「乾嘔,吐涎沫,頭痛者」(378),「嘔而胸滿者」(十七)。

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359)。

以上三方皆用於吐利,皆為人參配姜。

小柴胡湯條下有「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96)。人參合栝樓根治渴。

次大量方(3兩):桂枝人參湯、理中湯、生薑瀉心湯、半夏瀉心湯。

桂枝人參湯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163)。

理中湯治「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寒多不用水者」(386),以及「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者(396)。

生薑瀉心湯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157)。

半夏瀉心湯治「嘔而腸鳴,心下痞者」(十七),「心下滿.而不痛者」(149)。

以上四方人參與乾薑、甘草同用,皆用於吐利。四方中心下痞硬2方,心下痞1方。此外,有人參、生薑、甘草的旋覆代赭湯,治「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其中也有心下痞硬。可見,吐利後心下痞硬多用人參。

加人參方: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白虎加人參湯、四逆加人參湯。

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治「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62)。

白虎加人參湯治「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26),「傷寒,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168),「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169),「傷寒,脈浮,發熱.渴欲飲水無表證者」(170),「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渴飲水,口乾舌燥者」(222)。

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而複利」者(385)。

以上三方皆主治汗、吐、下之後諸證,若身痛,脈沉遲者,人參配桂枝、芍藥、甘草;若惡寒脈微者,人參配附子、乾薑、甘草;若發熱、心煩、大渴而舌面乾燥者,人參配石膏、知母、甘草。

通脈四逆湯條下有「利止脈不出者,去桔梗,加人參二兩」(317)。脈不出,即脈微、脈沉之謂。

理中湯條下有「腹中痛者,加人參,足前成四兩半」(386)。腹中痛而非腹中急痛,故此痛非芍藥證,而是心下痞硬而痛的意思。

人參半夏:主治嘔吐不止、心下痞硬。方如大半夏湯治胃反,旋覆代赭湯治「心下痞硬,噫氣不除」(161)。

人參茯苓:主治驚悸虛煩。方如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治「煩驚」(69),茯苓四逆湯治「煩躁」(69)。

人參麥冬甘草:主治虛勞羸瘦少氣,兼氣逆嘔吐、咽喉不利者。方如麥門冬湯治「大逆上氣,咽喉不利」(七)。竹葉石膏湯治「虛羸少氣,氣逆欲吐」(397)。如見心動悸,脈結代,汗出而悶者,當加桂枝,重用甘草,方如炙甘草湯。如婦人月經不調、腹痛、崩漏者,當加阿膠、地黃、當歸、芍藥等,方如溫經湯。

人參乾薑甘草半夏:主治心下痞硬、嘔吐、下利者。方如半夏瀉心湯治心下「滿而不痛者」(149),生薑瀉心湯治「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157),黃連湯治「腹中痛,欲嘔吐者」(173),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治「發汗後,腹脹滿者」(66)。如心煩而心下痞滿,加黃連黃芩;腹痛胸悶加黃連桂枝;腹滿加厚樸。

人參乾薑甘草白朮:主治下利不止,心下痞硬喜唾。方如理中湯主治「大病差後喜唾」(396),桂枝人參湯主治「利下不止,心下痞硬」(163)。

人參生薑甘草大棗:主治乾嘔、噦逆。方如生薑甘草湯治「乾嘔,噦,若手足厥者」(十七),橘皮竹茹湯治「噦逆者」(十七)。

人參附子乾薑甘草:主治反覆汗吐下以後,脈微細欲絕,四肢厥冷者。方如四逆加人參湯治「惡寒,脈微而複利」(385),茯苓四逆湯治「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69),通脈四逆湯治「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而「利止脈不出者」(317)。

人參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主治身熱,大汗出,口大渴,舌面乾燥者。方如白虎加人參湯。

人參桂枝芍藥甘草生薑大棗:方如新加湯、柴胡桂枝湯。主治汗出以後短氣,身體疼痛,脈沉遲者。

人參柴胡黃芩半夏甘草生薑大棗:主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方如小柴胡湯。

經方中含人參的方劑見表36-1。

表36-1組成含人參的經方一覽表藥證發揮

人參主治氣液不足。

張仲景多用於汗、吐、下之後出現以下四種情況者:

其一,心下痞硬、嘔吐不止、不欲飲食者。心下痞硬,為上胸部扁平而按之硬,且無底力(按之有中空感)和彈性。嘔吐不止者,指嘔吐的程度比較嚴重,時間長,患者體液和體力的消耗都相當嚴重,尤其在無法補液的古代,反覆的嘔吐對機體造成的傷害是相當嚴重的。故患者必食欲不振,精神萎靡,消瘦明顯。

其二,身體疼痛、脈沉遲者。在汗、吐、下以後體液不足的狀態下,其疼痛多為全身的不適感,似痛非痛,煩躁不安。其脈多

沉遲而無力。

其三,煩渴、舌面乾燥者。大汗出後其人必精神萎靡,頭昏眼花,氣短乏力,口乾舌燥,煩躁不安,其舌質必嫩紅而不堅老,舌色不絳。

其四,惡寒、脈微者。其人多有嘔吐、食欲不振、下利不止等症。雖惡寒而身涼有汗,脈象微弱或沉伏,精神萎靡不振,反應遲鈍。

根據古典應用人參的經驗,使用人參的客觀指徵有以下三方面:第一是脈象,由大變小,由浮轉沉,由弦滑洪大轉為微弱;第二是體型,逐漸消瘦,古人所謂的虛贏,就是對身體極度消瘦的一種描述。消瘦之人,其上腹部才變得扁平而硬。所謂心下痞硬」。第三是舌面。舌面多乾燥,患者有渴感。根據著者經驗,其舌苔多見光剝,舌體多瘦小而紅嫩。再就是面色,面色萎黃或蒼白,並無光澤,即為枯瘦。

總的來看,人參多用於消瘦或枯瘦之人。瘦人腹肌本偏緊張,又兼心下部疼痛不適;瘦人本不乾渴,而反見煩渴而舌面乾燥;瘦人的脈搏本來應該浮大,而反沉伏微弱者,則應當考慮人參證。其人不僅肌肉萎縮 ,而且膚色乾枯而 缺乏彈性,沒有健康人的紅光。若是肥胖體型,舌體大而舌苔厚膩、面色紅潤或晦黯或膩滯者,雖有心下痞硬、口乾渴脈沉遲者,亦非人參證。

人參的主產地,古代是山西上黨,後來轉至遼東。吉益東洞說「在古代,上黨產之人參為上品,朝鮮產者次於上黨」。古代上黨地區除出產五加科人參外,尚出產桔梗科植物黨參。黨參在清代以後獨立為一種新的藥材品種,藥肆常常用以代替人參。但是,兩者的功效有較大的不同。按傳統用藥習慣,氣液不足的重症大病,非人參不可,如僅僅口乾食慾不佳,用黨參亦可。

(1)人參15g,乾薑15g,白朮15g,甘草15g(《傷寒論》理中湯)

應用:本方適用於消化系統疾病、心血管疾病見反覆腹瀉、嘔吐者,其證為面色黃黯,舌苔厚白,食欲不振,嘔吐物、排洩物均呈水樣者。如口渴、小便不利者,加茯苓;如舌尖紅、心下痞、煩熱者,加黃連;如脈沉微、四肢冷者,加附子。

(2)人參15g,桂枝15g ,芍藥20g,甘草10g,生薑20g,大棗12枚(《傷寒論》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應用:適用於大汗出後,形瘦弱乾枯而身疼痛,脈沉遲者。消化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神經衰弱、腫瘤放化療期間、大手術、創傷等均有使用本方的機會。

(3)人參10g, 附子10~20g ,乾薑10g ,甘草10g(《傷寒論》四逆加人參湯)

應用:適用於腹瀉而惡寒、脈沉微者。消化道疾病見反覆腹瀉精神萎靡者,心血管疾病見面色晦黯、四肢厥冷者,休克患者見血壓不穩、冷汗、脈微欲絕者。

(4)人參15g ,石膏80g, 知母30g ,甘草10g ,粳米30g(《傷寒論》白虎加人參湯)

應用:適用於煩渴、惡熱而舌面乾燥者。現代臨床多用於甲亢、糖尿病、腦炎的治療。

(5)人參10g,麥冬15g,五味子10g(《內外傷辨惑論》)生脈散)

應用:本方雖非仲景方,但其組方原則與經方一致,且流傳千年,其療效可靠。本方主治汗出而短氣、頭昏眼花、心悸、口乾、食欲不振。心下痞硬,足膝無力而贏瘦、脈虛弱者。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心血管疾病、肺氣腫肺心病、神經衰弱、日射病、高原病等,常用本方。

《本經疏證》:「茯苓四逆湯、吳茱萸湯、附子湯、烏梅丸之主腸胃中冷也;黃連湯、大建中湯、柴胡桂枝湯、九痛丸之主心腹鼓痛也;厚樸生薑甘草半夏人參湯、人參湯之主胸脅逆滿也;四逆加人參湯、理中丸之主霍亂也;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竹葉石膏湯、大半夏湯、橘皮竹茹湯、麥門冬湯、乾薑半夏人參丸、竹葉湯之主吐逆也;半夏生薑二瀉心湯、薯蕷丸之主調中也;白虎加人參湯、小柴胡加人參湯之主消渴也;炙甘草湯、通脈四逆湯、溫經湯之主通血脈也;旋覆花代赭石湯、鱉甲煎丸之主破堅積也。似盡之矣,而未也,如桂枝新加湯、小柴胡湯、小柴胡諸加減湯、侯氏黑散、澤漆湯,終不可不謂之除邪氣耳。然有邪氣而用人參者,其旨甚微,故小柴胡湯證,若外有微熱,則去人參,又桂枝湯加人參生薑,不曰桂枝湯加人參,而曰新加,則其故有在矣。」

《藥徵》:「人參主治心下痞堅、痞硬、支結也。旁治不食嘔吐、

喜唾、心痛、腹痛、煩悸。」

|文章摘自《張仲景50味藥證 》第4版,人民衛生出版社出版

|版權歸相關權利人所有,如有轉載不當,隨時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日讀一方(六十八)|《張仲景50味藥證》 —— 黃芩
    半夏瀉心湯治心下「滿而不痛者」(149),生薑瀉心湯治「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幹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鳴,下利者」(157),甘草瀉心湯治「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鳴,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158),附子瀉心湯治「心下痞(155),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治「食入口即吐」者(359)。以上諸方以心下痞、嘔吐、下利而心煩為主治,黃芩配黃連、乾薑、人參等。
  • 日讀一方(七十三)|《張仲景50味藥證》 —— 厚樸
    最簡方(3味):厚樸大黃湯、厚樸三物湯、小承氣湯、梔子厚樸湯。厚樸大黃湯治「支飲胸滿者」(十二)。支飲是一種古病名,其主要表現為「咳逆倚息,氣短不得臥。其形如腫」。(十二)厚樸三物湯治「痛而閉」(十)。小承氣湯治「煩躁、心下硬」(251),「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214)等。
  • 日讀一方(六十六)|《張仲景50味藥證》 —— 栝樓根
    小青龍湯條下有「若渴,去半夏,加栝樓根三兩」(40),三黃湯條下有「渴加栝樓根三分」(五),小柴胡湯條下有「若渴,去半夏,加人參,合前成四兩半,栝樓根四兩」(96)。以上諸方證均有「渴」,明示栝樓根治渴。栝樓桂枝湯治「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然,脈反沉遲」(二)的「痙病」。
  • 日讀一方(七十六)|《張仲景50味藥證》 —— 薤白
    其證與枳實證、栝樓實證相似,不同之處在於:枳實證偏於腹痛,多有大便不通而薤白證偏於胸痛,多伴背痛。栝樓實證心下按之痛,薤白證胸悶痛而無按處。薤白所治的咳唾喘息,多有黏痰難出、胸悶氣短。《肘後方》用薤白搗汁飲用治奔豚氣痛,《衛生易簡方》用薤白汁治肺氣喘急。薤白可治裡急後重、腹瀉便血。
  • 日讀一方(四十七)|《張仲景50味藥證》 —— 芍藥
    芍藥證多見於一種痙攣性體質,患者易於腹痛,易於便秘,易於肌肉痙攣。其體型胖瘦皆有,但多肌肉堅緊,尤其是腹壁肌肉比較緊張。日本古方家吉益東洞提出了「腹皮攣急,按之不弛」的腹證,可以參考。臨床上若見肌肉鬆柔者,大便不成形、日行多次而無腹痛者,就應慎用芍藥。芍藥配甘草緩急止痛,方如芍藥甘草湯。芍藥配黃芩清熱止利,方如黃芩湯。芍藥配桂枝通陽止汗止痛,方如桂枝湯、小建中湯。
  • 日讀一方(六十三)|《張仲景50味藥證》 —— 滑石
    根據《金匱要略》原文,百合病表現複雜,「意欲食復不能食,常默默,欲臥不能臥,欲行不能行,飲食或有美時,或有不用聞食臭時,如寒無寒,如熱無熱,口苦,小便赤……」(十三)其中「小便赤」一證為客觀指徵。滑石代赭湯治「百合病下之後者」(二)。其考與百合滑石散同。風引湯中滑石雖用6兩,但實際應用易湯為散,故不作最大量方論。
  • 日讀一方(五十六)|《張仲景50味藥證》 —— 柴胡
    需要指出,小柴胡湯藥雖7味,但從條下加減法可見,方中黃芩、人參、半夏、生薑、大棗均可去,唯柴胡、甘草不可去,故也可將小柴胡湯作為最簡方看。因半夏主治嘔吐,黃芩主治煩熱,則小柴胡湯證的「往來寒熱」「胸脅苦滿」應視為柴胡甘草的主治。柴胡甘草:主治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小柴胡湯加減法甚多,但方中柴胡、甘草兩味藥不可去,可見此為小柴胡湯的核心。
  • 日讀一方(五十一)|《張仲景50味藥證》 —— 附子(附:烏頭)
    乾薑附子湯治「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61)。描繪了一個經過瀉下發汗後的患者,白天煩躁不安,入夜安靜,其「脈沉微」,是本方證的客觀指徵。薏苡附子散治「胸痺緩急者」(九)。胸痺,為古病名,表現為胸背痛。
  • 日讀一方(七十)|《張仲景50味藥證》 —— 梔子
    可見梔子豉湯證的部位以心胸中為主,懊憹、窒痛是其特點,伴有煩熱。梔子乾薑湯治「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80)。次簡方(3味):梔子生薑豉湯、梔子甘草豉湯、梔子厚樸湯、枳實梔子豉湯、梔子柏皮湯、茵陳蒿湯。
  • 日讀一方(七十一)|《張仲景50味藥證》 —— 大黃
    大承氣湯治「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餘日,日晡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212),「陽明病,譫語,有潮熱」(215),「汗出譫語者」(217),「二陽並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220)。
  • 【每日一藥】臨證本草講讀:人參
    2.補脾益肺:《本經》言人參「主補五臟」,然本品主要歸脾肺經,能補氣健脾,益氣補肺,為補脾氣、益肺氣之要藥,氣虛證的臨床表現較多,但對於脾胃氣虛證,口淡無味是用藥的關鍵,也就是說,只要患者訴說口中淡而無味、吃飯不香,必用補氣健脾藥,人參、黨參、太子參等均為首選。
  • 《張仲景方證化裁全解》之小前胡湯
    )            上七味,以水一鬥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溫服一升,日三服。小前胡湯,也就是傷寒論小柴胡湯,關於前胡與柴胡相關問題,這裡簡單說一下柴胡這個藥,《神農本草經》記載的是「茈胡」。也就是「紫胡」,全稱是「紫花前胡」。據《外臺秘要》記載:「小前胡湯,療傷寒六七日不解,寒熱往來,胸脅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寒疝腹痛方。(胡洽雲出張仲景)古今錄驗同,仲景方用柴胡不用前胡)」。
  • 張仲景的一個兩味藥的方子,卻是治療咽痛喉痺的特效藥
    眾所周知,雖然中醫界先賢們一步一步將中醫藥發展到了今天,但我們至今也依舊延續著張仲景的理法方藥,這當然是與《傷寒雜病論》當中的方藥實用有效有關。《傷寒雜病論》被稱為為「活人之書」、「方書之祖」,讚譽張仲景為「醫聖」。
  • 【本草驛站】臨證本草講讀 第1講:人參
    2.補脾益肺:《本經》言人參「主補五臟」,然本品主要歸脾肺經,能補氣健脾,益氣補肺,為補脾氣、益肺氣之要藥,氣虛證的臨床表現較多,但對於脾胃氣虛證,口淡無味是用藥的關鍵,也就是說,只要患者訴說口中淡而無味、吃飯不香,必用補氣健脾藥,人參、黨參、太子參等均為首選。
  • 醫聖張仲景發明的這個經方,雖然只有兩味藥,卻備受後世醫家喜歡
    直到今日,臨床醫者們運用仲景經方在療病的過程中,不僅依舊屢收良效,也對經方的應用越用越活,有的醫者在臨床過程當中,甚至會發現,一方多用,可以對應治療多種疾病。在此以醫聖張仲景發明的大黃甘草湯來舉說明。大黃甘草湯出自醫聖張仲景《金匱要略》一書當中,該書原載:「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外臺》方:又治吐水)。大黃甘草湯方:大黃四兩,甘草一兩。
  • 這味奇妙的中藥,張仲景常用它,後世醫家卻認為它是「虎狼之藥」
    明代著名醫家張景嶽對這味中藥是這樣評價的:「此實傷寒陰瘧家第一要藥,故仲景諸方以此為首,實千古之獨得者也。」傷寒、陰瘧第一要藥,醫聖張仲景常用它,仲景諸方又以此為首,這是一味什麼奇妙的中藥呢?在《中藥學》教材上,第一味藥講的就是它,說到這裡相信很多人已經猜到了這味藥是什麼,它正是被很多醫家稱之為「虎狼之藥」的麻黃。了解或是運用中醫藥,麻黃這味藥是必須要知道的。那麼它的性味如何、它的功效如何、主治哪些疾病、配伍如何、用量如何,禁忌呢?
  • 張仲景主以「甘草」命名九方淺析
    「甘草湯方,甘草二兩,上一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半,去滓,溫服七合,日二服」 。又「甘草,上一味,以水三升,煮減半,分溫三服」 。同一方,書見兩處,因煎服法不同,其主治迥異。前者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用治傷寒少陰陰火上擾所致咽痛,用生甘草二兩。(《傷寒論》用甘草之處不止一方,生用者唯此一方)。
  • 李東垣的一方,其基本原理來自於《傷寒雜病論》
    其藥物組成為幹生薑,炙甘草,麥牙曲,白茯苓,白朮各二錢,半夏曲,人參各三錢,灸厚樸四錢,枳實,黃連各五錢。上為細末,湯浸蒸餅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七十丸,白湯下,食遠服。現代用法:共為細末,水泛小丸或糊丸,每服6~9g,飯後溫開水送下,日2次;也可作湯劑,水煎服。
  • 張仲景用意最深的「土方法」,3味草藥,釋放體內陽氣
    今天就來和大家一起聊聊被後人尊稱為「醫聖」的張仲景,張仲景、字仲景,東漢末年我國著名醫學家,其經典著作《傷寒論》、《金匱要略》至今仍被後人所借鑑和學習,尤其是《傷寒論》更是被譽為中醫史上第一部理、法、方、藥具備的經典,確立了六經辯證論治的原則,記載了大量有效的方劑,受到歷代醫家、國內、外醫學界的推崇,被稱作「眾方之宗、群方之祖」。
  • 氣逆所致噁心嘔逆、咳嗽氣喘,醫聖張仲景:這兩味中藥不妨一用
    歷代以來,中醫大家數不勝數,不同的學術思想更是百花齊放,但醫聖張仲景及其著作《傷寒雜病論》卻是其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一個。一是開創了六經辨證而成為了早期辨證論治的代表,至今仍是傷寒學者臨證辨證的重要方法;二便是創立一百餘首經方,如今其大部分更是臨床常用方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