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就各位,預備,跑!」
用一場「節節高」的賽事迎接新年。僅在元旦期間,粗略統計,全國各地舉辦的垂直馬拉松賽事就在8場左右,寧波、東莞、瀋陽、呼和浩特以及上海東方明珠等地不約而同地以這種「爬樓梯」賽事開啟2018年。作為群眾性體育健身項目,垂直馬拉松以低門檻、較高的娛樂趣味性,又不受天氣、性別、年齡、場地和時間限制,在短時間內吸引到了眾多參與者。
垂直馬拉松(Vertical Marathon)起源於1978年攀登美國帝國大廈(86層樓,1576級臺階)的大眾體育運動,如今全球已有超過90個國家每年數百萬人參與垂馬賽事。在各地舉辦的垂直馬拉松賽事均選擇當地地標性建築進行比賽,如紐約帝國大廈、臺北101大廈每年都會舉行登高比賽。
嚴格意義上來說,垂直馬拉松分為室內和戶外山地兩類,室內賽事又分為五種類型:0-800級階梯、800-1300級階梯、1300-1500級階梯、1500-2000級階梯、2000級以上階梯;戶外山地不同環境下分為個人競技和接力競技。
目前僅美國一個國家,摩天大樓室內登高賽事登記的數量就有300個左右,戶外的垂直登高賽事約為500場;而中國仍處在垂直馬拉松發展的初期階段,以室內高樓的場地賽為主,目前全國150米以上的高樓約在2800座左右。
我們在國內看到的垂直馬拉松賽事均屬於室內登高賽事。在國內這項運動有三種叫法:垂直馬拉松、向上馬拉松和垂直登高。目前國內以運營垂直馬拉松賽事為主要業務之一的公司大約有10家,分布在廣州、上海、湖南、江蘇、四川、廣西、安徽等地,其中較為熟知的有廣州垂馬體育、湖南的體運通、北京的時尚集團、吉利汽車以及上海的奇歡體育。
2014年7月,廣州垂馬與國際高塔競速協會合作,引進系列性正規賽制的垂直馬拉松比賽,也是國內較早推出「垂直馬拉松」一詞的公司,隨後的7月在廣州舉辦了第一場廣州塔登高賽事,同年共進行了7場「廣州垂直馬拉松系列賽」,2015年推出「國際垂直馬拉松系列賽」開始向全國布局,除珠三角地區,還在北京、上海、成都落地賽事。
另一家已經在2015年12月掛牌新三板的公司湖南體運通,主營業務包括體育場館預定、體育賽事和戶外運動三大板塊。其中,垂直馬拉松(VMA垂直馬拉松大聯盟)屬於體育賽事業務的一部分,另外兩部分為高爾夫球業餘世界盃和湖南環洞庭湖自行車賽。根據體運通2017年半年度報告顯示,體育賽事業務營收447.33萬元,較上年同期增加 423.1萬元,上升幅度為1745.77%。
2015年11月,體運通正式成立VMA垂直馬拉松大聯盟,2016年開始推行全國垂直馬拉松賽事聯盟體的模式,目前共加盟21場賽事。2017年11月,體運通又與國家體育總局社體中心籤署《垂直馬拉松賽事推廣協議》,合同期限為4年。
曾擔任廣州垂馬體育賽事總監的張振宇告訴懶熊體育,中國的垂直馬拉松室內賽事每年的增量70%左右,2017年中國有登記的垂直馬拉松比賽就有130場。
從最初的100-200人報名,到2017年場均500-600人參與,參賽人群年齡在25-45歲的居多,垂直馬拉松在國內正在大步擴張。
上海奇歡體育的總經理楊奇才告訴懶熊體育,在剛過去不久的2018年元旦那天,上海東方明珠登高比賽在有人數上限的情況下,還吸引了1100名選手參加。
「2017年我們做了8場登高比賽,2018年這個數量將達到15場,並且每場(比賽)的人數將達到上千人。」楊奇才說,在2016年剛開始運營垂馬賽事時,公司更多關注的是個人,吸引了許多馬拉松愛好者以及其他優秀的選手,而2017年公司則更注重團體和企業賽事,更加注重比賽的傳播力度。
奇歡體育運營的2017年國際垂直登高大獎賽,從上海浦西會德豐國際廣場出發,到華東賽區江蘇無錫、華中賽區江西南昌、西南賽區重慶、東北賽區瀋陽,最終回歸上海,2018年,還將繼續落地到北京、天津、廣州、廈門、鄭州、柳州等城市。
楊奇才表示,基於近兩年的積累,今年公司將與地方體育局和高樓、公司合作,建立一個登高比賽聯盟,形成賽事IP,每年在各地方舉行分站賽,並將在近期推出運動員的積分系統,不僅包括聯盟內的參賽選手,還可將其他同類賽事選手積分整合到此平臺上。
懶熊體育多方諮詢了解到,一般人數在300-600人規模的賽事,報名費在100元左右,而賽事成本可以控制在8-10萬元,人數在1200-1500人規模的國際高積分賽事,報名費在100-300元之間,賽事運營成本要高達30-40萬元。
如此看來,垂直馬拉松賽事現階段還處在尚未盈利的狀態下。楊奇才告訴懶熊體育,由於登高比賽是在高層建築的樓梯間,空間相對封閉,為了使參與者在比賽過程中感受到樂趣,通常會在樓梯通道進行布置,每場賽事的要求不同,布置的成本也不同,一般一場比賽成本要在40萬元左右。
「目前的垂直馬拉松收入及盈利模式還相對單一,90%來源於贊助商的傳統贊助模式。」張振宇表示。
「贊助商方面比較樂觀,奇歡體育與蘇寧總部合作,蘇寧將為我們每站比賽提供服裝,比賽的禮品等等。」楊奇才說,由於垂直馬拉松選擇的地點都是相對高端的寫字樓、商業大廈,所以贊助商們看中的是商業大樓裡的入駐企業,通過賽前宣傳預熱,以更好地露出自家的產品。
在張振宇看來,垂直馬拉松賽事最吸引人的資源在於,項目運營公司與商業地產項目聯繫緊密,進而能夠獲得更多的跨項目商業委託的乙方服務業務。
奇歡體育除運營垂直馬拉松賽事外,還有一塊業務就是為優質企業提供比賽和活動服務,而每站比賽的高層寫字樓裡的企業,也是他們的目標客戶,由專門團隊負責這部分業務。
相比國內已成紅海的路跑賽事,垂直馬拉松無論從規模、觀賞性、還是在影響力方面都很難與之對比,但在門檻、運營成本等方面都相對較低,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間接表明舉辦一場垂直馬拉松更為容易。
專做跑步計時晶片的芯時創始人張廣亞在去年做過一場北京奧運塔的垂直馬拉松賽事。從參與者的角度來看,垂直馬拉松的迷人之處在於,比賽結果的不確定性,先出發到達樓頂的不一定是冠軍,一切懸念都要等到最後一刻才能知曉。
而這些比賽選擇的高層知名建築,平日裡觀光的門票價格也在150元以上,如北京奧運塔門票160元,上海東方明珠塔觀光180元,廣州塔150元,但通過參賽的方式,不僅報名費用相比要略低,而且運營商還為選手提供基本裝備,包括賽事服裝、賽事晶片、號碼簿、參賽手冊、賽事包、能量零食,以及完賽獎牌。
在費用上要比純觀光旅遊價格低,既能運動又可以觀光,還有運動裝備,對此,張廣亞對垂直馬拉松在國內的市場前景還是非常看好的。
張振宇認為,中國室內的垂直馬拉松賽事數量在下一個5年周期,可以保持每年300-400場之間,隨著國際高塔競速協會對世界各地包括中國的垂直馬拉松進行俱樂部建制的推行,垂直馬拉松也將從從個人單兵競技進入到俱樂部規模化競技的形態,從而激活觀眾群體、商品版權、視覺版權、衍生品經濟、贊助商競爭意識。
楊奇才表示,在賽事運營方面,公司今年預計微虧,2019年基本可以實現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