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位貝勒,後金開國朝賀都沒資格的多爾袞,是如何走向權力之巔的

2021-01-10 清朝那些人

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大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將代表著皇帝皇權的玉璽收於自己手中;順治四年,多爾袞由「叔父攝政王」變為「皇叔父攝政王」,不再向大清皇帝福臨行君臣之禮;順治五年,多爾袞的「皇叔父攝政王」又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出行儀仗與皇帝等同,自己所下指令皆稱「傳詔下旨」,他甚至不再前往皇宮,令朝中大臣和滿洲諸王到自己的府邸叩拜、等候指令。自此,多爾袞站在大清王朝的權力之巔,無人能及。

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成為後金政權大汗的努爾哈赤在朝賀典禮上接受滿洲皇室宗親叩拜。並不是誰都能擁有當面向努爾哈赤跪拜的榮譽,阿濟格和多鐸均在跪拜行列,而多爾袞卻沒有這項特權,只能在殿外跪拜。在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接連被廢黜太子之位以後,努爾哈赤設立「八大貝勒」共議朝政制度,而多爾袞和多鐸只能算是一位貝勒,排在最末尾。

從1616年到1648年,斷斷的32年,多爾袞從一個根本不入流的貝勒一步步走向大清王朝的權力之巔,他不是皇帝卻擁有比皇帝還高的權勢。那麼,多爾袞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走向段力巔峰的呢?又是誰給了他翻身的機會?早期比自己實力強大的阿濟格和多鐸為何就沒能達到自己的高度?讓我們走進多爾袞,揭開他身上的謎團。

1、出身高貴、先決條件優越

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系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地位為相當於清朝後期的中宮皇后,也就是說多爾袞和阿濟格、多鐸三兄弟均系努爾哈赤嫡出皇子。努爾哈赤有非常寵愛這個比自己小31歲的大妃,愛屋及烏,對多爾袞三兄弟自然會另眼相看,青睞有加。在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廢除以後,努爾哈赤決定不再設立太子,改設「八大貝勒」,由代善擔任大貝勒,共議朝政,這也是後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雛形。阿濟格成為貝勒之一,而年僅8歲的多爾袞和6歲的多鐸因年齡尚幼被合稱為一位貝勒。從此,多爾袞被稱「九王」,多鐸被稱「十王」政治走上了政治舞臺。

2、皇太極的幫助

努爾哈赤臨終遺言是不是有意將汗位傳於多爾袞,歷史文獻中並無明確記載,野史傳聞也大多並不可信。經歷了父汗駕崩,生母殉葬的 悲痛以後,年僅15歲的多爾袞帶著年僅13歲的多鐸被皇太極養在身邊,親自教導。每次出徵,皇太極都將多爾袞帶在身邊,這讓多爾袞迅速的成熟起來,成為了皇太極手中的逢戰必上的軍事將領。天聰五年,多爾袞的長兄阿濟格因罪被罰,他手中掌握的鑲白旗也被收回,交給了已經成熟起來的多爾袞。到此時,多爾袞真正成為了滿洲皇室的權勢人物,具有一定的話語權了。

而後,經過錦州大戰、韓戰、徵服林丹汗的戰役以後,多爾袞又將林丹汗手中元朝的傳國玉璽獻給皇太極並恭請皇太極御極登基。皇太極大悅,重賞了多爾袞。到這個時候,多爾袞已經成為朝中僅在皇太極之下的實權派人物。

天聰十年,皇太極於盛京建立大清王朝,多爾袞率領諸王貝勒像皇太極朝賀跪拜。在封賞蛛網的時候,多爾袞被晉封為和碩睿親王,僅僅排在代善和濟爾哈朗之後。雖然排名第三,但手中握有的實際權力和軍事實力絕對能夠排在第一位。皇太極登基稱帝以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真正實現自己「皇權集於自己一人之手」的目的,先後將和自己共同「面南而坐」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排擠出權利中心。又對努爾哈赤剩餘的皇子們大加清理,慢慢的實現了自己皇權集中的目的。

皇太極清除政敵的同時,也在為多爾袞以後的攝政道路掃清障礙,這些在今後能夠壓制住多爾袞的諸王貝勒都在皇太極的清理下逐漸變成了「閒王」,再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多爾袞對抗。皇太極駕崩以後,「八大貝勒」中僅剩的代善因年事已高,不再過問政事;而濟爾哈朗只是旁支皇親,手中也只有鑲藍旗一旗兵力,都無法和擁有兩白旗支持的多爾袞相抗衡了。

3、兄弟支持

在爭奪皇太極身後皇位的時候,支持多爾袞的兩白旗中正白旗來自自己的弟弟多鐸。這個自幼便被多爾袞帶在身邊倍加疼愛的弟弟,自從父母傷亡以後便帶領著自己擁有的正白旗堅定地站在多爾袞的身後。滿洲第一猛將阿濟格也在這關鍵時候站在了弟弟多爾袞的身後,以實際行動支持多爾袞繼承皇位。拋開阿濟格和多鐸對多爾袞繼承皇位以後的榮華富貴打算,兄弟兩人對待多爾袞的確做到了風雨同舟、榮辱與共。戰鬥力強悍的兩白旗軍隊支持,再加上阿濟格這個滿洲第一猛將支援,多爾袞有足夠的勢力和任何政敵抗衡了。

滿洲八旗

4、擁立福臨的英明之舉

在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進入僵持階段的時候,極具政治智慧的多爾袞提出折中意見,擁立年僅6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眼看奪位失敗,豪格竟然憤然離開,等不及商議之後的朝政處理大事,這正讓多爾袞抓住了機會。趁著自己大度讓賢被人折服的關鍵時刻,多爾袞提出由自己和濟爾哈朗擔任攝政王。滿洲貴族們一看多爾袞連皇位都讓出來了,一個攝政王算什麼,也就同意了。殊不知,這一個妥協讓多爾袞徹底走上了權力巔峰,成為了誰也控制不住的皇父攝政王。

參考文獻:《清史稿》、《多爾袞攝政日記》、《清太宗實錄》

相關焦點

  • 從勢力最弱的四貝勒到大清開國皇帝,皇太極的權力遊戲
    皇太極這個人物,大家都熟悉得不得了。太祖努爾哈赤之子,順治帝福臨之父,大清帝國的構建者。將原始的後金變革為強盛的大清,這位帝王使出了渾身解數。行走在政治的刀鋒上,皇太極究竟上演了怎樣的權力遊戲。福晉佟佳氏之子,戰功卓著,儘管被廢除太子之位,可還是四大貝勒之首,掌管正紅、鑲紅二旗。兒子嶽託、碩託、薩哈廉、瓦克達以及侄子杜度也是戰功卓著。代善無疑是實力最強的。二貝勒阿敏。努爾哈赤的侄兒,戰功卓著,鑲藍旗主,弟弟齋桑古和濟爾哈朗,都是「執政貝勒」,勢力不容小覷。三貝勒莽古爾泰。
  • 皇太極即位之初,八大貝勒共同執政,短短六年就成其一人專斷
    公元1626年8月11日,努爾哈赤因寧遠之戰失敗抑鬱而逝,大妃阿巴亥和兩個庶妃殉葬。皇八子皇太極因「才德冠世」被後金諸王貝勒推舉為新,並改次年為天聰元年(公元1627年)。與「十三副遺甲起兵」建立後金政權的父親努爾哈赤不同,皇太極是靠著親貴會議上大家的推舉才登上汗位的。
  • 多爾袞的母親阿巴亥,在努爾哈赤去世後,為何被四大貝勒逼著殉葬
    努爾哈赤是創業之君,跟那種昏君可不是一個類型,所以說我個人認為努爾哈赤應該是直接被大炮轟死了,至少是轟得生活不能自理,不僅開不了口,也寫不了字的那種狀況。甚至連點個頭,都能要了他的老命,所以他才沒辦法選擇繼承人。而作為他的大妃阿巴亥,居然莫名其妙地成為了這場繼承人爭奪戰的犧牲品,這是為什麼呢?
  • 多爾袞至死也沒當過皇帝,為什麼被叫成清成宗?
    在對明戰爭節節勝利中,後金內部的矛盾鬥爭也不斷發生。天命五年(1620)九月,努爾哈赤宣布廢黜大貝勒代善的太子名位,而「立阿敏、莽古爾泰、皇太極、德格類、嶽託、濟爾哈朗、阿濟格、多鐸、多爾袞為和碩額真」,共議國政。也就是說,從此時起,多爾袞以八齡幼童躋身於參預國政的和碩額真行列。這樣一個改變後金政治格局的重大行動,是從當年三月努爾哈赤體棄袞代皇后富察氏開始的。
  • 清朝時期的「貝勒」是什麼級別,其地位又是怎樣的?
    可在清朝建立之初,特別是後金政權時期,能被封為「貝勒」絕對是一種非常值得驕傲的殊榮,這不僅僅代表著在朝堂上和權勢和地位,更是赫赫軍功的集中體現。只不過伴隨著清朝從偏居東北一隅的少數民族政權,逐漸發展為大一統的封建王朝政權,「貝勒」的地位與價值也隨著爵位制度的建立與發展,而不斷降低,最終成為了「爛大街」的落魄宗室的代名詞。
  • 努爾哈赤去世時,皇太極為什麼不殺死多爾袞?
    比如說袁崇煥鎮守遼東期間,後金根本沒有進攻的餘地。只不過明朝的黨爭越來越厲害,最終明朝走向滅亡。李自成是第一個攻入京城的,只不過李自成沒有能夠坐穩江山。到了之後,李自成在山海關之戰中失利,結果導致了沒有一統天下的可能。話說回來,後金的統一離不開努爾哈赤,也正是在此基礎上,皇太極才有了進攻明朝的實力。不可否認的是,清朝初期,出現了兩位優秀的政治家。
  • 王中之王!清朝「鐵帽子王」,什麼官銜?權力有多大?
    1、和碩禮親王:代善。清太祖努爾哈赤次子,後金「四大貝勒」之首2、和碩鄭親王:濟爾哈朗。努爾哈赤之侄,在滿清宗室及八旗威望高。3、和碩睿親王:多爾袞。努爾哈赤十四子,攝政王。後被順治奪爵,撤廟享。4、和碩豫親王:多鐸。努爾哈赤十五子,多爾袞同胞弟弟。5、和碩肅親王:豪格。皇太極長子,後與多爾袞不和,被多爾袞奪爵,後死。6、和碩莊親王:碩塞。
  • 清初四大貝勒分別是誰?他們的結局如何?
    在清朝初年的時候,有四位貝勒,為清朝的開國做出了很多的貢獻,這四位貝勒分別是誰呢?他們的結局是怎麼樣的呢? 之所以會有四大貝勒的產生,主要跟一個人有著重要的聯繫,這個人就是後來被稱為清太祖的努爾哈赤,努爾哈赤從之前一個建州左衛枝部酋長家庭中的長子,經過多年的努力,成為了大金國的汗王。
  • 他們被稱為後金的四大貝勒——有人即位稱帝,有人被圈禁致死!
    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登基為汗時,就設了四個貝勒,即大貝勒代善、二貝勒阿敏、三貝勒莽古爾泰、四貝勒皇太極。他們四人稱和碩貝勒,「地位均等,共議國政,各置官屬」。努爾哈赤命「四大貝勒按月分直,國中一切機務,俱令直月貝勒掌理」。然而僅僅數年之後,隨著努爾哈赤的離世,「四大貝勒」制度也隨之名存實亡,他們四人的命運也發生改變,有人即位為帝,有人卻被圈禁致死!
  • 明清都有一位開國皇帝兄弟後代封王,他們有何異同?
    有意思的是,明朝和清朝都有一位開國皇帝兄弟後代封王,明朝是開國皇帝朱元璋侄孫朱守謙開始被封為靖江王。而清朝開國皇帝太祖努爾哈赤之弟舒爾哈齊的兒子濟爾哈朗被封為鄭親王,並為開國封的八個世襲罔替的鐵帽子王之一。可以將這兩個形式上有點近似的王做一些對比,就可以看出明清兩朝對皇帝近親封王的態度。
  • 沒做皇帝的多爾袞為什麼能稱「清成宗」?
    從一定意義上說,多爾袞之開創清朝歷史新紀元,與努爾哈赤之開國奠基一樣,同具深遠的歷史意義。崇德八年(1643年)農曆八月初九日,皇太極猝死於盛京後宮,他生前未立嗣子,有繼位資格的有三個人:努爾哈赤次子代善:當時代善的兩紅旗勢力已經遭到削弱,且本人年過花甲,早已不問朝政。
  • 公元1616年,努爾哈赤稱汗自立,皇子之爭駭人聽聞!
    廢話不多說,今天我們要說的是後金政權時期的汗位之爭六一六年(明萬曆四十-四年),清代開國創業之君努爾哈赤,於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縣)正式稱汗自立,建立了奴隸制的「後金」政權,年號天命。後金政權的建立,是女真各部由分散走向統一的重要標誌,而努爾哈赤在統一女真各部過程中建立的八旗制度,在創建後金政權和以後統一全國的過程中,都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 清朝八旗之中,為何多爾袞的正白旗能與兩黃旗並列成為上三旗?
    到了入關以後第一位皇帝順治帝親政以後,進一步完善八旗制度,「上三旗」明確為鑲黃旗、正黃旗、正白旗,是為皇帝的親兵,由天子親領,主要負責紫禁城防務;餘下的正紅旗、鑲紅旗、正藍旗、鑲白旗、鑲藍旗,是為「下五旗」,由親王、貝勒等掌管,分別駐守各地。
  • 多爾袞一生多情,卻只留下一個女兒,此女究竟去了哪裡?
    多爾袞是清朝歷史上一位極具分量的人物,其重要性絲毫不亞於任何一位皇帝,乾隆帝曾評價多爾袞:「奉世祖入都成一統之業,功勞最著。」可見,當年多爾袞率領八旗入關,的確為後來滿清統一全國奠定了強有力的根基,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梟雄人物,卻也有不如意之處,除了死後被順治清算之外,他的子嗣也十分稀薄,只留下一個女兒,那麼,此女結局究竟如何呢?
  • 清初四大貝勒和四小貝勒都是誰?
    公元1616年(天命元年),努爾哈赤在赫圖阿拉(今遼寧省撫順市新賓縣老城)稱汗,因其子侄戰功卓著便分封四大貝勒共同參與軍政之事。這四大貝勒都是誰呢?大貝勒愛新覺羅.代善(別名貴盈哥)(1583年8月19日–1648年11月25日),努爾哈赤嫡次子(長子褚英因虐待部屬、圖謀篡位而於1615年被殺)。
  • 努爾哈赤屬意的繼承人,真的是多爾袞嗎?
    而九王,朝鮮人對多爾袞的稱呼,是從九貝勒來的。多爾袞在太祖所封的後金十貝勒中,排序第九。 加之,努爾哈赤晚年提前做安排,將親統的兩黃旗授於第四任大妃阿巴亥的三子:阿濟格、多爾袞和多鐸,每人十五牛錄,其餘自己統帥做親軍。他有個明確的指示:阿濟格是鑲黃旗旗主,多鐸領正黃旗,將來自己死後統帥的親軍全給多鐸。另賜一旗給多爾袞。
  • 多爾袞為什麼諡號稱「義皇帝」?
    從一定意義上說,多爾袞之開創清朝歷史新紀元,與努爾哈赤之開國奠基一樣,同具深遠的歷史意義。皇太極長子豪格:從利害關係而論,正黃、鑲黃、正藍三旗大臣都希望由皇子繼位,以繼續保持兩旗的優越地位。他們認為,豪格軍功多,才能較高,天聰六年已晉升為和碩貝勒,皇太極稱帝之初晉肅親王,掌戶部事,與幾位叔輩平起平坐。努爾哈赤第十四子多爾袞:他的文武全才,身後正白、鑲白旗和勇猛善戰的兩個兄弟是堅強的後盾,而且正紅、正藍、正黃旗中也有部分宗室暗中支持他。
  • 八和碩貝勒格局出現的根源是什麼?最終又是如何的結局?
    後金統治集團為繼承汗位不斷發生鬥爭,努爾哈赤兩次選定繼承人的計劃都失敗了。努爾哈赤接受教訓,決定改革政治制度,實行八大貝勒共理國政的體制。天啟二年(天命七年,1622年)三月三日,眾貝勒問努爾哈赤怎樣保存後金的基業和維持滿洲貴族的福祿:「基業,天所予也,何以寧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