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順治三年,公元1646年,大清王朝的攝政王多爾袞將代表著皇帝皇權的玉璽收於自己手中;順治四年,多爾袞由「叔父攝政王」變為「皇叔父攝政王」,不再向大清皇帝福臨行君臣之禮;順治五年,多爾袞的「皇叔父攝政王」又變成了「皇父攝政王」,出行儀仗與皇帝等同,自己所下指令皆稱「傳詔下旨」,他甚至不再前往皇宮,令朝中大臣和滿洲諸王到自己的府邸叩拜、等候指令。自此,多爾袞站在大清王朝的權力之巔,無人能及。
天命元年,公元1616年,成為後金政權大汗的努爾哈赤在朝賀典禮上接受滿洲皇室宗親叩拜。並不是誰都能擁有當面向努爾哈赤跪拜的榮譽,阿濟格和多鐸均在跪拜行列,而多爾袞卻沒有這項特權,只能在殿外跪拜。在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次子代善接連被廢黜太子之位以後,努爾哈赤設立「八大貝勒」共議朝政制度,而多爾袞和多鐸只能算是一位貝勒,排在最末尾。
從1616年到1648年,斷斷的32年,多爾袞從一個根本不入流的貝勒一步步走向大清王朝的權力之巔,他不是皇帝卻擁有比皇帝還高的權勢。那麼,多爾袞是如何在如此短的時間內走向段力巔峰的呢?又是誰給了他翻身的機會?早期比自己實力強大的阿濟格和多鐸為何就沒能達到自己的高度?讓我們走進多爾袞,揭開他身上的謎團。
1、出身高貴、先決條件優越
多爾袞的生母阿巴亥系努爾哈赤第四任大妃,地位為相當於清朝後期的中宮皇后,也就是說多爾袞和阿濟格、多鐸三兄弟均系努爾哈赤嫡出皇子。努爾哈赤有非常寵愛這個比自己小31歲的大妃,愛屋及烏,對多爾袞三兄弟自然會另眼相看,青睞有加。在代善的太子之位被廢除以後,努爾哈赤決定不再設立太子,改設「八大貝勒」,由代善擔任大貝勒,共議朝政,這也是後來議政王大臣會議的雛形。阿濟格成為貝勒之一,而年僅8歲的多爾袞和6歲的多鐸因年齡尚幼被合稱為一位貝勒。從此,多爾袞被稱「九王」,多鐸被稱「十王」政治走上了政治舞臺。
2、皇太極的幫助
努爾哈赤臨終遺言是不是有意將汗位傳於多爾袞,歷史文獻中並無明確記載,野史傳聞也大多並不可信。經歷了父汗駕崩,生母殉葬的 悲痛以後,年僅15歲的多爾袞帶著年僅13歲的多鐸被皇太極養在身邊,親自教導。每次出徵,皇太極都將多爾袞帶在身邊,這讓多爾袞迅速的成熟起來,成為了皇太極手中的逢戰必上的軍事將領。天聰五年,多爾袞的長兄阿濟格因罪被罰,他手中掌握的鑲白旗也被收回,交給了已經成熟起來的多爾袞。到此時,多爾袞真正成為了滿洲皇室的權勢人物,具有一定的話語權了。
而後,經過錦州大戰、韓戰、徵服林丹汗的戰役以後,多爾袞又將林丹汗手中元朝的傳國玉璽獻給皇太極並恭請皇太極御極登基。皇太極大悅,重賞了多爾袞。到這個時候,多爾袞已經成為朝中僅在皇太極之下的實權派人物。
天聰十年,皇太極於盛京建立大清王朝,多爾袞率領諸王貝勒像皇太極朝賀跪拜。在封賞蛛網的時候,多爾袞被晉封為和碩睿親王,僅僅排在代善和濟爾哈朗之後。雖然排名第三,但手中握有的實際權力和軍事實力絕對能夠排在第一位。皇太極登基稱帝以後,為了加強中央集權,真正實現自己「皇權集於自己一人之手」的目的,先後將和自己共同「面南而坐」的代善、阿敏、莽古爾泰排擠出權利中心。又對努爾哈赤剩餘的皇子們大加清理,慢慢的實現了自己皇權集中的目的。
皇太極清除政敵的同時,也在為多爾袞以後的攝政道路掃清障礙,這些在今後能夠壓制住多爾袞的諸王貝勒都在皇太極的清理下逐漸變成了「閒王」,再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和多爾袞對抗。皇太極駕崩以後,「八大貝勒」中僅剩的代善因年事已高,不再過問政事;而濟爾哈朗只是旁支皇親,手中也只有鑲藍旗一旗兵力,都無法和擁有兩白旗支持的多爾袞相抗衡了。
3、兄弟支持
在爭奪皇太極身後皇位的時候,支持多爾袞的兩白旗中正白旗來自自己的弟弟多鐸。這個自幼便被多爾袞帶在身邊倍加疼愛的弟弟,自從父母傷亡以後便帶領著自己擁有的正白旗堅定地站在多爾袞的身後。滿洲第一猛將阿濟格也在這關鍵時候站在了弟弟多爾袞的身後,以實際行動支持多爾袞繼承皇位。拋開阿濟格和多鐸對多爾袞繼承皇位以後的榮華富貴打算,兄弟兩人對待多爾袞的確做到了風雨同舟、榮辱與共。戰鬥力強悍的兩白旗軍隊支持,再加上阿濟格這個滿洲第一猛將支援,多爾袞有足夠的勢力和任何政敵抗衡了。
4、擁立福臨的英明之舉
在多爾袞和皇太極長子豪格爭奪皇位進入僵持階段的時候,極具政治智慧的多爾袞提出折中意見,擁立年僅6歲的皇九子福臨繼位。眼看奪位失敗,豪格竟然憤然離開,等不及商議之後的朝政處理大事,這正讓多爾袞抓住了機會。趁著自己大度讓賢被人折服的關鍵時刻,多爾袞提出由自己和濟爾哈朗擔任攝政王。滿洲貴族們一看多爾袞連皇位都讓出來了,一個攝政王算什麼,也就同意了。殊不知,這一個妥協讓多爾袞徹底走上了權力巔峰,成為了誰也控制不住的皇父攝政王。
參考文獻:《清史稿》、《多爾袞攝政日記》、《清太宗實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