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王吉南
12月14日,一筆合作在宜賓市珙縣巡場鎮三合村落成——成都農交所宜賓農村產權交易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宜賓所)和三合村集體合作社籤訂了一系列服務合作協議。
「以后土地流轉、土地入股這些事情通過宜賓所這個平臺就方便多了。」三合村第一書記劉勇對這項合作期待不小,而這份期待正催生自村裡尋找投資要面臨的諸多困難,「之前我們引進的兩個公司因為需求不匹配,一直沒能落地。」
為農村產權交易犯難的不只三合村。今年7月,宜賓所正式授牌。作為2018年成都、宜賓籤訂「1+13」合作協議中的項目之一,一經運行,就辦理了大批交易。對於宜賓眾多的村莊來說,流轉土地、引進公司都有了靠譜便捷的「路子」。
兩地推動,來自成都的農村產權交易平臺扎到宜賓的土地上,要幹什麼,又能幹什麼?
在宜賓所董事長黎章看來,農交所是一座橋梁,一邊連接著城市,一邊則伸到農村的田間地頭。「農村的土地、勞動力、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動與城市的流動目前來說至少不是那麼暢通的。讓農村的生產要素自由流動,從而增加農民的財產性收入,這是我們想做的。」
對此,南溪區劉家鎮大廟村黨支部書記胡國平感受頗深。通過宜賓所的「牽線」,大廟村將村裡的鄉村振興項目公開招租,很快就成功引入了來自成都的一家公司進行日常運營。
「現在合作很愉快,有了專業的經營團隊,村裡每年能省下80萬的運營資金投入。」如今談起這項合作,胡國平言語中透著滿意,然而說起此前欠缺產權交易渠道的「惱火」,他想說的更多,「想流轉一塊土地,要靠我們自己不停走出去找合適的對象。」他告訴記者,這樣的結果往往是發現雙方「不對路」。
黎章介紹,實際上早在2019年初宜賓所的設立就已進入了實質性推進階段。得益於成宜合作的東風,設立過程也得到「一路綠燈」。雖然在交易規則、制度等方面和成都農交所保持統一,但宜賓所並非簡單的複製:合作雙方都將這裡看作一個農村產權交易的創新試點,「我們會先行先試一些新的東西,比如農村的數字資產交易,這在全國來說都是比較新的。」黎章指了指一塊已經製作好「農村數字資產交易中心」的牌子說。
對於宜賓的農村、農民而言,農交所無疑是一個新事物,但他們的需求量和接受度顯而易見——截至2020年10月底,宜賓所已經完成了各類農村產權流轉交易348宗,金額4.25億元。
隨著省委十一屆八次全會的召開,宜賓所也有了新的思考,「鞏固脫貧攻堅成果,銜接好鄉村振興,農村生產要素能夠實現自由流動十分關鍵。我們想通過宜賓所這個平臺,讓城市的資本、金融的資本跟宜賓的農村有效銜接上,讓農民的錢袋子更鼓些。」黎章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