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隊儀式上,劉顯洋為新中隊頒發中隊旗。趙松濤 攝
上善若水,敬天愛人。
——劉顯洋
小檔案:
劉顯洋,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校長,首批北京市中小學名校長發展工程學員、北京市特級教師、北京市特級校長、北京市督學,國家特約督導員,曾獲全國優秀教師、北京市勞動模範、十佳校長、人民教師獎等榮譽。
「撐起竹竿跨黃河,這是我看到的一個人的網名。你可以相信他,也可以付之一笑,但是我很敬佩他的大膽,欣賞的是這種跨越的勇氣!」這是11年前,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下文簡稱「花城分校」)建校之初,校長劉顯洋寫給老師們的一封信。11年後,學校又發生了什麼?
三篇文章引發辦學思想大討論
北京小學豐臺萬年花城分校成立於2009年,是豐臺區落實品牌戰略引進的第一所公辦學校。
劉顯洋到現在都記得這個情景:2009年的7月10日,因為還沒有辦公室,所以就在萬年花城小區的車位銷售中心,他為學校招聘和面試新教師。7月19日,開學前的第一次家長會,音響是借來的,家長坐的塑料凳是自捐的,家長們都擔心:還能開得了學嗎?
在不可想像的緊張籌備下,學校倒是如期開學,但更大的壓力遠不止這些。「接手北京小學豐臺分校對自己的壓力是很大的。在傳承與創新之間,在思想與實踐之間,在分享與增值之間,在品牌與加盟之間,在理想與現實之間……如何讓花城分校成為鮮明的『這一個』,如何找準我們的定位,如何讓北京小學先進的辦學思想、辦學理念,在花城這塊土地上落地生根?這個問題時時困擾著我。」劉顯洋說。
2007年,劉顯洋受命到北京小學跟崗學習兩年。一位老教授在他學習的第一天就鄭重告訴他:「這兩年,你要思考兩個問題:你向北京小學學習什麼?你的學校怎麼辦?」這兩句話在劉顯洋心頭揮之不去。
一份錯投到劉顯洋家的報紙,上面的兩篇文章《為什麼加盟總是少那麼一點點》《城鄉:如何突圍公主墳商圈》觸發了他,文章講到的「加盟店」「直營店」的差異讓他想到分校的發展,想到學校的未來……
於是,他把這兩篇文章和一篇名為《少講空話,多幹實事》的文章,推薦給老師們,請他們將自己的感受寫出來,由此在學校引發了一次辦學思想的討論。
在擔心「老師們對此無所謂、麻木」中,劉顯洋卻收到了18位老師的讀後感,質樸而真誠,內心變得明亮起來:「原來團隊的每一個成員都在承擔著同樣的壓力,每個成員都在思考著學校的未來。」
經過辦學思想的討論活動,結合區域特點和學校辦學實際,在11年時間裡,劉顯洋和團隊形成了學校自主教育理念下的辦學體系。
「做工作切忌方向不明幹勁大、思路不清點子多,我們最終確定了學校的核心表達——讓學生擁有自主的人生。這寄予了辦學者的理想,也是辦學者對社會的一種表達。」劉顯洋說,應試取向的教育,很難造就凡事自有主張、做事有決心的人。自主教育的理念,充分肯定人的尊嚴和價值,尊重兒童發展規律,順應兒童的自然天性培養他們的健全人格。自主的健康人格包括生活自理、學習自主、行為自尊、健康自強。
基於自主教育理念,學校確定了辦學目標、教師發展目標、教師團隊建設等一系列的辦學體系,並在實踐中落實。
「辦學11年來,劉顯洋校長將北京小學先進的教學理念與豐臺區實際情況相結合,帶領學校幹部、教師團隊,逐漸形成了自主教育理念下的學校辦學體系,實現了『學校面向未來,教師卓越發展,學生自主成長』的良好局面。」豐臺區委教工委書記房書勇這樣評價學校的辦學成果。
「盤」了十一年的最大財富
「一個學校的辦學質量永遠不會超過教師隊伍的質量。」這個感悟,是劉顯洋在花城分校辦學中錘鍊出來的。他說,要說這11年最自豪的事情,就是培養了一支得力的教師隊伍。
來自某家電視臺的一名導演深入了解學校後,用了一個「盤」字形容劉顯洋這11年:你把這學校「盤」得不錯——「盤」,古玩界多用,反覆摩擦,讓其更有質感和價值。
劉顯洋「盤」一個習慣:讓老師們每周堅持寫一篇教學反思。一個學期18周,刨去考試等,按15周算,一篇教學反思1000字,一個學期就有15000字,一個學年就有3萬字,堅持5年,就有15萬字。
「有人說,一件事情你堅持做5年,5年之後就是別人堅持跟著你走。在這麼豐厚的專業成長積累中,一定能夠找到自己的教學主張,形成自己的教學風格。」劉顯洋深信這種日積月累。反思是教師專業成長的必需,學校為老師們搭建了「且行且思」交流平臺,發現自己的優點和不足,借鑑他人的經驗,從而更好地開展教育教學工作。
發現自己的價值、承認自己的價值,同時要敢於放大自身的價值。有一次,學校出版了系列叢書,下面有一行字:北京小學花城分校名師叢書。三位市級骨幹教師跟劉顯洋說:要不改為教師叢書得了。劉顯洋不同意:「你都是市級骨幹了,都不敢承認自己是名師,別人更不會,要敢於放大自身價值。」
「一展示就自信,越展示越自信。」為了放大骨幹教師的價值,劉顯洋為骨幹教師搭建更多的展示交流平臺,如青基會、宋慶齡基金會舉辦的教師培訓,他都會推薦老師們去上課、作講座。
劉顯洋是北京市首批特級校長,是豐臺區自己培養出來的特級教師、特級校長。在他的培養下,又一批骨幹教師成長起來。如最近就有以該校丁豔茹、劉紅燕等7位名師命名的工作室掛牌成立。
花城分校還與全國十幾所學校成立了「全國尖毛草學校聯盟」,自發地以「課堂教學改革」為主題,開展一系列的教學研討。學校開展的「變教為學」教學方式的研究,在聯盟中發揮了引領作用,帶動了國內多所學校教學改革的進程。
「多看老師的長,多念老師的好。多想老師的難,多給老師的利。」劉顯洋用這樣一句通俗的話,概括他跟老師相處的心得。李嘉祺老師本來是教數學的,但是組織課堂教學能力偏弱,劉顯洋發現了他的輪滑特長。正好,學校是全國冰雪運動基地校,就讓李嘉祺帶輪滑社團。兩年後,他轉為體育教師。現在,學校輪滑運動風生水起,體育成了一道亮麗風景線。「人才就是把人放對了地方。」他說。
劉顯洋認為,一所學校發展由諸多要素構成,其內涵因素基本集中在課程、課堂、學生、教師、管理等5個方面,「可是分析這5個要素,其關鍵點聚集在教師上,教師才是學校最大的財富」。
構建學校自主開放的課程
「沒有自己的課程,學校就會空心化。」劉顯洋說,「在課程建設上,我們一直堅持以國家課程為主,這是基礎,不能走偏。我跟團隊有個共同認識,就是地方課程、校本課程就佔了那麼一點,做再多文章也不是基礎,要做牢做實國家課程,同時為不同的孩子提供不同的發展空間。」
有關課程創新,劉顯洋有很多這樣的心得體會。學校也請來了外援,首都師範大學的教授來學校22次推門聽課、研討後,幫助學校構建了自主開放的課程理念:
以「自主」為核心,以「菜單式課程」為推進方式,努力構建三級課程一體化的學校課程體系。在設計學校課程體系時,圍繞「人文素養」「科學素養」「藝術素養」「健康素養」四個核心素養,對國家、地方、校本課程進行分析、統整,形成相對穩定的課程結構。如將「專題教育」課與「品德與生活」「品德與社會」「班會」等課相融合,按專題、年段,統整在相應學科開展教學;將「研究性學習」「實踐活動」與「信息技術」「科學」等學科相融合……
在學科改革的推進過程中,老師們也在大膽地進行課堂教學改革,逐步構建著學校「開放、自主」的課堂文化:教學組織過程中,倡導每個學生都有活動和展示的機會。教學設計時,要突出學科本質屬性,實現關聯。老師的作用是:導學、診學、助學。
實際上,教與學改革是否取得成功,取決於科學的評價標準。「學校堅持開展增值性評價,主要是看基礎、看發展、看進步,注重學生發展的多樣化和個性化,不用統一的標準要求所有的學生。由原來的橫比變為既橫比又縱比,橫比看標準,縱比看發展。」劉顯洋說。
在實施過程中,學校以「七彩花少年」增值性評價為載體,自主爭集七彩花五級獎章,形成了具有學校特色的學生綜合素質增值性評價體系。學生通過爭集五級獎章的形式,開展自評、互評、師評和家長評價。通過花城少年七色花評價體系,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綜合素質全面發展。
「有人說,教育是慢的藝術,但我覺得既不是慢,也不是快,教育應該是有節奏的,該快就要快起來,該慢就要慢下來,人的成長是有節奏的。我們應該期待,尊重應該成為教育工作者的底色。」劉顯洋認為,這是把握增值評價的核心要義。
「劉校長不是亦步亦趨去辦學,而是在釋放自己的能量,不斷地創新發展。有的人曾經擔心『名校辦分校』會不會使『濃茶變淡茶』?實踐證明沒有,而是成為了『多味茶』。」北京小學校長李明新總結道。
作者:本報記者 趙秀紅
《中國教育報》2020年11月25日第6版 版名:校長周刊·人物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中國教育報】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