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童謠也可以說是兒歌,全國各地都有,多數來自民間編撰,口耳相傳,根據各地的民風民俗,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之一。
其實早在周朝尹吉甫時代,他開始編撰《詩經》開始就已經在採集民間詩歌了,其實這裡也有很多童謠。
古代童謠跟今天比起來有很多相似性,但是也有一些特殊性,就是古人有時候會把這個當初改朝換代的由頭,用來做政治籌碼,用小兒的口來造輿論,就是這個比較討厭。但是大多數時候,是最天真無邪的表現。
沽酒客的家鄉瀘州,地方童謠一直以來豐富多少,都是隔代傳,但是代代不散,為什麼隔代傳呢?因為一般瀘州人的習慣是小時候十歲之前,孩子公婆(爺爺奶奶)和外公外婆帶得多,今天八零後的父母基本文化水平高一些,而八零後甚至九零後的祖輩就差一點,但是並不影響他們給我們啟蒙,而最好的啟蒙就是各種兒歌童謠的普及,朗朗上口還非常有趣。
可是我發覺到了今天,童謠已經不吃香了,很多我們八零後和九零後當父母以後,反而今天的小孩子會說地方特色的童謠越來越少。
為什麼,你想我們自己對自己的民俗文化都不關注了,因為土和毫無意義,根本不重視,這些民謠,早被各種早教,什麼英語、舞蹈、各種超齡開放的東西給替代,我不評價它的好壞,不說童謠或者不會兒歌既不犯法也不影響長大和吃飯,但是總覺得根沒有了,你說家鄉記憶,你說熱愛家鄉,家鄉的概念越來越虛化,怎麼愛呢?從哪裡去愛呢?恐怕還值得我們反思。
還有童謠兒歌就真的很土,很沒有意義嗎?難道不能與時俱進嗎?我倒是不認為如此。
其實在全世界各民族和文化中,都有童謠的記錄。比如中國的《三字經》,更像是童謠集大成者,而西方的《一閃一閃小星星》等。也在他們的國度經久不衰。
2008年6月7日,北京童謠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可見這種一度被認為幼稚的,哄哄孩子的玩意,原來具有如此寶貴的價值。
韋昭注的《國語·晉語》有云:「童,童子。徒歌『曰語』。」又與瀘州關係深厚的明代巴蜀大才子楊慎《丹鉛總錄》卷二五裡道:「童子歌曰童謠,以其出自胸臆,不由人教也。」
它是地方民俗文化的見證,也是地方特色的展現,見微知著,從一個個有趣上口的童謠,你可以感受到地方文化的魅力,甚至也是瀘州人文的一張不可多得名片,不信,今天我們就來回憶一下記憶裡的一些童謠,當然這裡主要寫八零後的,也歡迎大家補充,一起來重溫我們美好的歲月吧。
1. 點子眉堂,眉貴花堂,睛官下水,牙官推堂。
有朋友問沽酒客,這個童謠倒是記得,就是不知道什麼意思,其實好簡單啊,這就是一個對牙牙學語五官認知和祝福的兒歌,聽沽酒客給你聊一聊。
點子眉堂,就是用手抓著小孩子,基本在一兩歲的最合適,牙牙學語的那種,抓著他的小手指去感受他自己的眉毛和額頭,這個讓孩子聽兒歌的同時,感受自己的五官,點子就是點孩子的意思,眉堂,眉毛和額頭,其實很多人把眉堂以為成玫糖,眉貴花堂,以為是玫瑰花糖,並不是吃的東西,而是通過點眉毛和額頭,希望孩子的眉毛長得好看,額頭飽滿。
而睛官就是眼睛,睛官下水就是眼睛流淚的意思,小孩子好哭鬧,眼睛經常流淚未必是悲傷,不能說話的時候,表達很多訴求,比如餓了,身體不舒服,給眼睛封個官,代表它管理孩子的喜怒哀樂,但是更希望孩子一生開心快樂,讓淚水少流,而牙官退堂,就更好解釋了,孩子換牙就是退堂的意思。這就是這個簡單兒歌的豐富含義,當然也許有人不認可我的說法,不認可你來解釋你的,我也保留我的就好。
2. 螢火蟲,屁股亮,打著燈籠到江陽(瀘州),瀘州又好耍,頓頓吃嘎嘎(肉)或者亮火蟲,綠油油,打起燈籠下瀘州,瀘州又好耍,頓頓吃嘎嘎,瓢根(兒)舀湯湯,筷子捻嘎嘎
這個相信大家不陌生,以前瀘州雖然管理的地方不少,但是瀘州老城區不大,進城還是比農村好些,但是瀘州是不是當年頓頓吃嘎嘎就不知道,只曉得「江安食不足,江陽酒有餘」,怕改成頓頓喝單碗又要不得,娃兒就搞得酒麻口的樣子,不像話,瀘州也不能除了酒啥子都沒得撒,你說是不是。
3. 在一個黃昏的早晨,一個年輕的老人,拿著一把鋒利的鈍刀,殺了一個活生生的死人。
4. 這個順口溜最有意思,就是每一句話都矛盾的,但是又可以自圓其說的樣子,你們聽過沒有。
5. 雲南有個雞爪山,離天還有三尺三,瀘州有個鐘鼓樓,半截焊在天以頭。
這個老一輩的人應該不陌生,有人說是敘永的猴爪山,不知道具體,只曉得當年傳說是雲南人跟瀘州人相互吹牛,吹自己家鄉有好不得了,雲南人說家鄉的山高得很,結果瀘州人說鐘鼓樓的高度,直接把雲南人整懵逼了,導致今天一些人來瀘州發覺鐘鼓樓也不高,大失所望哈哈。
6. 唐僧騎馬當那個當,後面跟著個孫悟空,孫悟空跑得快,後面跟了個豬八戒。豬八戒,鼻子長,後面跟了個沙和尚。沙和尚,挑著籮,後面跟了個老妖婆。
這個兒歌好像全國好多地方都有,不算瀘州獨有。
7. 么舅么舅,打屁乓臭,聽到碗響,屁股接扭(要讀六)這個兒歌導致么舅被黑了很多年。
8. 大拇婆(大拇指),二指拇(食指),中三娘(中指),菜小姐(無名指),么姨娘(小指),中坑壙(手心),牽牛洞(手腕),轉牛彎(手臂彎),青蛙眼(手臂肌),挑擔子(耳朵),聽聲音(耳),看四方(眼),聞香氣(鼻),吃糖糖(嘴)。
這是教認身體的方式,也用各種詼諧有趣的比喻,雖然都沒有提到具體的學名,但是這種方式,在唱的時候就刻意指到說的部位,還是做了形象的比喻和功能說明,讓孩子覺得更加有趣,也更容易記憶和領悟。
9. 《望著老師哭一場》:花臉唄,花臉堂,(指小孩子之間貪玩弄髒了臉),背起書包上學堂,書包擱(柯,放)在桌子上,望著老師哭一場,老師問我哭啥子,我要吃砣花生糖。
10. 《看到看到要過年》:紅蘿蔔,咪咪兒甜,看到看到要過年,過年倒好耍,蘿蔔煮嘎嘎(肉),敲鑼鼓,吹花號,又耍龍燈,又放炮。描繪了舊時候川南瀘州過年的場景,短短幾句話,一副民俗風景被白描的手法勾勒出來。
以上十個只是瀘州童謠兒歌的鳳毛麟角,其實還有很多,也沒有人專門總結收納,可惜啊,之所以說它快失傳了,是我們不重視傳承了,而且不是刻意而是自然傳承那種,不知道你還有哪些記憶深刻的兒歌呢?一起來補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