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和尚開示,四念處觀之三禪的覺受還是不清淨的

2020-12-22 禪淨密實修

總相念有三種層次:境總觀別、境別觀總、境觀俱總。第一是「境總觀別」,如舉一觀身不淨,也觀其他受、心、法三境統統是不淨。別用一觀,總觀身、受、心、法四境。用不淨觀,觀身不淨、觀受不淨、觀心不淨、觀法不淨,四境皆是不淨。

用苦觀,觀受是苦、觀心是苦、觀法是苦、觀身是苦,四境皆是苦。用無常觀,觀心無常、觀法無常、觀身無常、觀受無常,四境皆是無常。用無我觀,觀法無我、觀身無我、觀受無我、觀心無我,四境皆是無我。「境別觀總」,於一境,總用四觀,即所觀之境分開來修,能觀的觀法總括起觀,如觀身不淨,觀身也是苦、無常、無我。

此即一法具足其它三法;舉一法,其他三法也統統起觀。萬法不離能觀的這念心,「境觀俱總」,即以四觀通觀,將身、受、心、法四境,總合起觀,一即四,四即一,一法具足一切法,達到無礙的境界,身心就皆得自在;身心能夠得自在,智慧就能得自在,乃至於達到神通無礙。總相觀 獲無礙同樣是成道證果,但每個人所成就的智慧、定力、神通,還是有差別。

這是因為在法門的薰修上有深、有淺;或是有礙、或是無礙。什麼是有礙、無礙?以四念處而言,如果修別相念,因各別修、個別起觀,便執著觀身不淨就只是觀身不淨;觀法無我就只是觀法無我……法與法當中無法融通,成了法執,這就是「有礙」:如果能進一步修總相念,一法具足一切法,法法融通,就稱為「無礙」。所以修別相念,雖然也能開發智慧、增長定力、啟發神通,但與總相念所成就的智慧、定力、乃至解脫自在相比,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

總相念,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把總相念修好了,這念心面對所有境界就沒有顛倒、心無障礙,說法就能夠圓融,有事、有理;事當中有理,理當中有事,達到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理理無礙。把四念處的總相念修好,不但能夠啟發無礙的辯才,也能夠成就無礙的定力、乃至於無礙的神通。我們修行要想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這是一個目標;有了目標,還要去實行。

透過四念處總相「念」的薰習、練習,就能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以下就以「境總觀別」,舉例來說明修觀的過程。觀身受心法皆不淨觀身不淨,觀受、心、法也是不淨。大眾薰修過九孔流不淨、九想觀,都知道觀身不淨的道理。為什麼受、心、法也是不淨?我們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不明白,就不容易起觀。受,就是感受,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不管是哪一種受,都會障蔽我們的本心,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而受無量生死,稱為「受陰」;所以受陰也是不淨。以樂受而言,世間人有種種不同的快樂感受,不管是哪一種樂受,都是染汙、不清淨的。譬如:男女之間產生愛著,一般人認為這是一種快樂的感受;可是這種受是不淨的,為什麼?因為眾生對這種感受產生貪著、起了貪心,就把自己的清淨心給蒙蔽了;

心當中有欲愛、色愛的煩惱,乃至時時刻刻都在起欲愛、色愛,將來就要受生。由於眾生心當中有貪瞋痴,貪著男女的欲愛、色愛,所以才會受生,因此,受生時的這個心是不淨;受生以後,神識就入到子宮裡去了,那個地方很髒、很臭,也是不淨……這些不淨的苦報,都是由我們對受的貪著所招感而來。由此可知,受是不清淨的。

如果我們得到了禪定,或是聽聞出世法,也會產生一種禪悅、法喜的感受;相較於世間五欲之樂,雖然這種感受較為清淨,但假使貪著這種感受,還是沒辦法得到解脫。例如:證到初禪,這時已經離開了惡法、不善法,離開了欲界的苦、粗、障,感覺身心都得到安定,產生一種歡喜的感受,所以稱為離生喜樂地;但初禪這種覺受還是不清淨,為什麼?因為瞋心還沒有去除,就算生到初禪三天,將來還是會有火災;假使貪愛初禪的境界、感受,就會招感未來的生死,所以這種受還是不清淨。

因此,證到了初禪,馬上要繼續再修六行觀,「下厭苦粗障,上欣淨離」,把這個心慢慢慢慢淨化、提升,到達二禪,此時攝心在定,淡然寧靜,而生勝定喜樂,故稱定生喜樂地;但二禪貪心未除,將來還是會感水災,所以二禪的覺受還是不清淨。這時繼續再修六行觀,到達三禪,此時已離開二禪天粗動之喜受,而住於勝妙之樂受,故稱離喜妙樂地;但三禪痴心未除,將來還是會感風災,所以三禪的覺受還是不清淨。

相關焦點

  • 老和尚開示,四念處觀之能觀之智和所觀之境,心始終都要清楚明白
    連這個「受」都要舍掉,舍二禪之喜,及三禪之樂,心無憎愛,一念平等,清淨無雜,到達四禪,稱為舍念清淨地,就能遠離三災。由此證明,不論是世間法、出世法,受陰都是不清淨的。總而言之,苦受有苦苦,當然是不清淨;樂受有壞苦,也是不清淨;不苦不樂受有行苦,還是不清淨。
  • 微視頻 | 《觀經》中「池觀」,代表我們的身心覺受
    ●「池觀」,也就是四念處當中的「受念處」。就我們這個身體啊,像一棵樹,這棵樹能夠非常好地、充滿生機地活著,必須要有水分,特別是春天到了,這棵樹要葉子長出來,要開花,要結果,都是因為它有水分的緣故,冬天枯萎也是因為它水分不夠。那我們這個身體,能夠健康地活著,是你感覺還不錯,沒有生病,感受挺好;如果天天難受,可能就有毛病,那就沒有那麼健康了。
  • 【大德開示】宣化上人開示​行也禪,坐也禪
    ● 立如松「立如松」,站著,就好像一棵松樹,站在那地方很直的,不是站在那地方有三道彎那麼樣站著。站有站的方法,站也是參禪,好像你要是覺得要睡覺的時候,不妨站起來參禪。● 臥如弓臥,我們還有三個鐘頭躺著睡的時候,可是你若不躺著,坐著睡更好。
  • 法訊 | 《雜阿含經20選》講記:第14選「出入息念」
    隨著每一個呼吸,清清楚楚地明白心中【感受】的變化:是在進入了初禪或二禪時的喜,還是進入了三禪時的樂,或是所有的覺受(心行),都已經平息下來了。再進一層,依著呼吸,覺察【心念】的變化:是在趨於歡悅的情況,還是已經收攝,專注於一境而入定,或是已經清淨離雜染了。
  • 德林長老:開示禪與教的關係
    禪是不能想像,不能說的。那怎麼學習啊,怎麼度眾生啊,所以,那都是方便,都是權法。方便就是真實。你們要是研究過《法華經》,《法華經》第二品就是「方便品」,方者,秘也,便者妙也。妙達於方,即是真秘。你們要好好理解。以門外三車為喻。除了門外,還有沒有三車啊?沒有研究過教理,不懂吧。這個三車,是引誘三界以內在火宅內的弟子出火宅。出了三界以外,沒有三車,每一個人給他一個大白牛車。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平日誦經、念佛、持咒、參禪,都能幫助我們定心、明心、悟心;禪修、禪七,就是一個令行者悟到本具覺心的殊勝助緣。臨濟義玄禪師悟道時言:「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
  • 《摩訶般若波羅蜜經》節講—​廣乘品第十九·四念處(1)
    內受、內心、內法,外受、外心、外法,內外受、內外心、內外法,循法觀,亦無法覺,以不可得故。勤精進一心,除世間貪憂。四念處修習的法要,據《阿含經》所說,是「觀身如身,觀受如受,觀心如心,觀法如法」,就是以直覺如實觀照身、受、心、法的本然。觀修的步驟,為先內、次外,後內外,內指自己,外指外在的他人及世界,內外指自他的共相。
  • 《楞嚴經》二禪三重天
    其次梵天,統攝梵人,圓滿梵行,澄心不動,寂湛生光。如是一類:名少光天。光光相然,照耀無盡,映十方界,遍成琉璃。如是一類:名無量光天。吸持圓光,成就教體,發化清淨,應用無窮。如是一類:名光音天。阿難!此三勝流,一切憂懸,所不能逼。雖非正修,真三摩地。清淨心中,粗漏已伏,名為二禪。】
  • 妙蓮老和尚為你詳細開示念佛法門的奧妙
    所謂:「慎勿信汝意,汝意不可信,得羅漢已,乃可信汝意。」用功只有一個正見——接受訓練,服從磨練,經的起考驗。否則生死不了,無量諸苦難以斷除。欲除業障苦,唯有咬緊牙根,忍受磨練,方有解脫、得大自在之期。若以修行為苦,難道懈怠不修就快樂?難道追求世俗名利、在情慾塵勞中大滾就不苦?其實都是醉生夢死,那才真苦!貪愛汙濁以為樂,清淨修行反覺苦,這不是顛倒愚痴嗎?
  • 《佛說大乘無量壽莊嚴清淨平等覺經》下
    一切空無我 專求淨佛土 必成如是剎 聞法樂受行 得至清淨處 必於無量尊 受記成等覺 無邊殊勝剎 其佛本願力 聞名欲往生 自致不退轉 菩薩興至願 願己國無異 普念度一切 各發菩提心 舍彼輪迴身 俱令登彼岸 奉事萬億佛 飛化遍諸剎 恭敬歡喜去 還到安養國 歌嘆佛德第二十七
  • 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若人不念,非愚即狂(淨空老法師)
    阿彌陀佛是大醫王,若人不念,非愚即狂淨空老法師慈悲開示
  • 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於心性.是名覺支.觀心行大行遍行.是為觀支…
    正是此禪也。請觀音亦是此意。修時三事通修。能發三明六通。又修寶炬時乃至入滅受想定。當知此門具八解脫三明六通。故名通明也。大集辨此五支名目。謂如心覺大覺思惟大思惟觀於心性。是名覺支。觀心行大行遍行。是為觀支。如實知大知心動至心喜。是為喜支。身安心安受於樂觸。是為安支。心住大住不亂於緣。是名定支。初觀三事皆融。證時三事皆一。故名如心覺。覺於真諦色息心泯一無異。
  • 覺林菩薩偈開示
    此偈雖然非常短,但是它把整個六道輪迴、成佛作祖,全部的義理都濃縮在內了。你讀懂了這篇偈頌的話,對整個法界是怎麼構成的就會非常清楚。這就是祖師們把它加在了《地藏經》前面的原因。華嚴第四會,夜摩天宮,無量菩薩來集,說偈贊佛。爾時覺林菩薩承佛威力,遍觀十方,而說頌言:《華嚴經》一共有七處八會,人間三處、天上四處。這篇《覺林菩薩偈》是在夜摩天宮講的。
  • 聖嚴法師:默照禪的三篇開示
    比宏智正覺時代稍晚的,有一位長蘆宗賾禪師(生卒年不詳,約為西元十一世紀末十二世紀初),撰有一篇〈坐禪儀〉,他所教的禪修方法,就是主張調飲食、調睡眠、調坐姿、調息,然後「一切善惡莫思量,念起即覺,覺之即失,久久忘緣,自成一片。」而宏智正覺的〈坐禪箴〉,一開始就說:「佛佛要機,祖祖機要;不觸事而知,不對緣而照。」用默照下手,不用天台止觀的前方便。
  • 萬行大和尚開示:觀香念咒打坐可開啟自性之光 擴大能量場
    東華禪寺方丈┃ 萬行大和尚養正堂開示觀香,可聚精會神,打開自性之光觀香的方法是五千年前從印度流傳下來的,後來被出家和尚帶入佛教,從印度傳到了中國盯一會眼睛就會感到刺痛、流淚,這時最好還是不要眨眼。這樣觀久了,會使身體的氣和神凝聚到一個點上,從而達到一心不亂。訓練久了,就是閉上眼,也能達到一心不亂。而且眼睛一閉,眼前一片光亮,是一片光的海洋。
  • 要時刻觀察自己這念心是安住在善念上、還是正念,還是中道實相觀
    以修習四禪八定來說,證到二禪後,覺得二禪不究竟,希望能得到三禪;證到三禪,覺得三禪也不究竟,要舍掉,希望證到四禪。四禪又稱為「舍念清淨地」,一個念頭都沒有。雖然四禪還不錯,可是和四空定比起來,還是相差一點,所以連身體也要空掉,最後空定就現前。
  • 禪 ZEN / 親證 in person
    >觀 生老病死  人身無常覺 不生不滅  靈魂恆常觀 七情六慾  人心無常覺 大情大愛  道心恆常觀 貪嗔痴慢  習性無常覺 清淨歡喜  自性恆常呂美 MAY LU  1 修空無之心 見美妙生命 此 岸 彼 岸一 念 之 間大 智 大 愚覺 醒 之 間佛 法 無 法真 假 之 間離 形 離 相出 離 之 間 觀 生 命 之 身感 生 命 之 痛覺 生 命 之 醒悟 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