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相念有三種層次:境總觀別、境別觀總、境觀俱總。第一是「境總觀別」,如舉一觀身不淨,也觀其他受、心、法三境統統是不淨。別用一觀,總觀身、受、心、法四境。用不淨觀,觀身不淨、觀受不淨、觀心不淨、觀法不淨,四境皆是不淨。
用苦觀,觀受是苦、觀心是苦、觀法是苦、觀身是苦,四境皆是苦。用無常觀,觀心無常、觀法無常、觀身無常、觀受無常,四境皆是無常。用無我觀,觀法無我、觀身無我、觀受無我、觀心無我,四境皆是無我。「境別觀總」,於一境,總用四觀,即所觀之境分開來修,能觀的觀法總括起觀,如觀身不淨,觀身也是苦、無常、無我。
此即一法具足其它三法;舉一法,其他三法也統統起觀。萬法不離能觀的這念心,「境觀俱總」,即以四觀通觀,將身、受、心、法四境,總合起觀,一即四,四即一,一法具足一切法,達到無礙的境界,身心就皆得自在;身心能夠得自在,智慧就能得自在,乃至於達到神通無礙。總相觀 獲無礙同樣是成道證果,但每個人所成就的智慧、定力、神通,還是有差別。
這是因為在法門的薰修上有深、有淺;或是有礙、或是無礙。什麼是有礙、無礙?以四念處而言,如果修別相念,因各別修、個別起觀,便執著觀身不淨就只是觀身不淨;觀法無我就只是觀法無我……法與法當中無法融通,成了法執,這就是「有礙」:如果能進一步修總相念,一法具足一切法,法法融通,就稱為「無礙」。所以修別相念,雖然也能開發智慧、增長定力、啟發神通,但與總相念所成就的智慧、定力、乃至解脫自在相比,還是有程度上的差別。
總相念,就是一法具足一切法,把總相念修好了,這念心面對所有境界就沒有顛倒、心無障礙,說法就能夠圓融,有事、有理;事當中有理,理當中有事,達到事事無礙、理事無礙、理理無礙。把四念處的總相念修好,不但能夠啟發無礙的辯才,也能夠成就無礙的定力、乃至於無礙的神通。我們修行要想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這是一個目標;有了目標,還要去實行。
透過四念處總相「念」的薰習、練習,就能達到圓融無礙的境界。以下就以「境總觀別」,舉例來說明修觀的過程。觀身受心法皆不淨觀身不淨,觀受、心、法也是不淨。大眾薰修過九孔流不淨、九想觀,都知道觀身不淨的道理。為什麼受、心、法也是不淨?我們要明白其中的道理,如果不明白,就不容易起觀。受,就是感受,有樂受、苦受、不苦不樂受。
不管是哪一種受,都會障蔽我們的本心,積聚有為煩惱等法,而受無量生死,稱為「受陰」;所以受陰也是不淨。以樂受而言,世間人有種種不同的快樂感受,不管是哪一種樂受,都是染汙、不清淨的。譬如:男女之間產生愛著,一般人認為這是一種快樂的感受;可是這種受是不淨的,為什麼?因為眾生對這種感受產生貪著、起了貪心,就把自己的清淨心給蒙蔽了;
心當中有欲愛、色愛的煩惱,乃至時時刻刻都在起欲愛、色愛,將來就要受生。由於眾生心當中有貪瞋痴,貪著男女的欲愛、色愛,所以才會受生,因此,受生時的這個心是不淨;受生以後,神識就入到子宮裡去了,那個地方很髒、很臭,也是不淨……這些不淨的苦報,都是由我們對受的貪著所招感而來。由此可知,受是不清淨的。
如果我們得到了禪定,或是聽聞出世法,也會產生一種禪悅、法喜的感受;相較於世間五欲之樂,雖然這種感受較為清淨,但假使貪著這種感受,還是沒辦法得到解脫。例如:證到初禪,這時已經離開了惡法、不善法,離開了欲界的苦、粗、障,感覺身心都得到安定,產生一種歡喜的感受,所以稱為離生喜樂地;但初禪這種覺受還是不清淨,為什麼?因為瞋心還沒有去除,就算生到初禪三天,將來還是會有火災;假使貪愛初禪的境界、感受,就會招感未來的生死,所以這種受還是不清淨。
因此,證到了初禪,馬上要繼續再修六行觀,「下厭苦粗障,上欣淨離」,把這個心慢慢慢慢淨化、提升,到達二禪,此時攝心在定,淡然寧靜,而生勝定喜樂,故稱定生喜樂地;但二禪貪心未除,將來還是會感水災,所以二禪的覺受還是不清淨。這時繼續再修六行觀,到達三禪,此時已離開二禪天粗動之喜受,而住於勝妙之樂受,故稱離喜妙樂地;但三禪痴心未除,將來還是會感風災,所以三禪的覺受還是不清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