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釣魚島問題看中日關係

2021-01-08 人民網

本文刊發於《當代世界》2015年10月刊

作者:中共中央委員、國防大學政治委員、空軍上將 劉亞洲

中日關係,既是周邊問題,又是大國關係。把釣魚島問題當成當前中日關係的重點和焦點問題,是戰略誤判。認為非重點問題就不會影響國家安全和改革開放進程,同樣也是戰略誤判。

大 勢

不能孤立地看待釣魚島問題,也不能孤立地看待中日交惡問題,要把這一切放在國際格局的大視野中去看。

全世界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中國崛起,特別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對中國快速崛起不適應、不包容,甚至不接受。新世紀以來,美國已視中國為其全球霸權的主要挑戰者。日本向來自詡為「亞洲領頭雁」,但GDP現已被中國超越。這一變化使日本備感失落,受到刺激。所以它一改在國際問題上不事張揚的套路,一反常態地跳出來,挑戰中國。

中國面對的一切國際問題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根據叢林法則,「老大」是不允許「老二」好好過日子的,因為,「老大」一直十分擔心「老二」時刻可能取代自己的地位。美國人很有戰略眼光,不僅早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就布局了日本這個戰略棋子,而且,自新中國成立以來,一直在我們周邊晃悠,尤其是最近。中國與日本的關係處於歷史最低點,這當然是日本造成的。與東協關係因為南海糾紛和美國使用其影響力分化東協而造成緊張;中美關係日趨轉向一種戰略性對抗關係。

中日對立,絕非只因歷史舊怨。當今世界,各種爭鬥,爭的是國家、民族、政權的生存權。美國跟我們爭的,是這個;日本跟我們爭的,也是這個。只不過日本的訴求、格局比美國小而已。從這個角度看,中日兩國遲早要發生一場對抗和危機,即使不在釣魚島,也會在其他方面。

兩千多年的中日交往,兩國基本是「強弱型」關係,從古代到近代是中國強日本弱,日本學習中國。1868年日本走上明治維新道路後,日本強中國弱,日本反過來侵略中國。而隨著中國崛起的步伐加快,中日將第一次面臨「強強型」關係。如何處理好這一全新的關係,兩國都不適應。過去二十年是日本衰落的二十年,卻是中國快速發展的二十年,日本社會對中國崛起的焦慮和不安全感成為日本右翼渲染「中國威脅論」的土壤。這就註定了兩國關係必然會出現較大的波折,當然也預示著調整和轉機的到來。

日本對中國的態度和舉措,既是其國家利益的需要,也是意識形態的必然。日本以釣魚島之事向中國發難,有日本與中國爭奪東北亞及太平洋主導權的戰略考量,更不能排除是利用外部壓力,促變中國國內思潮的政治設計。1986年,日本東京大學的教授就給日本官房長官建議說,中國的崛起擋不住,但有一個辦法可以暫時摁住,就是讓中國分裂。

冷戰時期中日友好,是對抗蘇聯的需要。冷戰後中日友好,有弱化美日同盟、牽制美國的考慮。兩個歷史階段中,美國都是重要角色。中、日為鄰,永遠無法改變。中、美兩國作為影響世界的大國地位,也永遠無法改變。能夠改變的是關係。目前,美國從歷史和自身利益出發,需要日本和中國鬥,卻不允許日本勝,更不要說全勝。美日關係更複雜,對日本來說,美國既是對手,又是「恩人」。美國既是日本安全的有效保衛者,又是日本成為世界大國的最大障礙。美國利用日本,日本也利用美國。歷史上給日本造成最大傷害的是美國,給美國造成最大傷害的也恰恰是日本。同時,美國主控著日本再軍事化的步幅,也決定著日本對中國強硬到什麼態度。日本國家戰略既受到美國的強烈影響,又有想擺脫這種影響的強烈傾向。單憑日本自身之力很難戰勝中國,美日同盟則有可能。中國崛起,是中國在尋求突破。日本挑事,也在尋求突破,它想成為所謂的「正常國家」。中、日都想破局,但都被美國限制著。中、日、美三國原有一個戰略平衡,這個戰略平衡被中國快速崛起打破了。

知 日

1931年,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到日本訪問,回國後他說,六十年來,中國人對日本人的認識和心理,是「抗日」、「師日」、「親日」、「仇日」,但就是缺少「知日」。其實到現在,「知日」的問題仍然沒有解決。

越是憤怒的時候,越要保持清醒和理智。越是危險的對手,越要研究它,學習它。不吃透對手,不僅戰勝不了對手,相反會讓對手恥笑。中國對日本研究不夠,而日本從始至終一直密切關注中國這塊大陸,唯一不同的是:以往他們焦慮的是中國的衰弱會帶給日本什麼,現在則是對中國的強盛。因此,我才認為,把釣魚島問題當成是當前中日關係的重點和焦點問題,是戰略誤判。認為非重點問題就不會影響國家安全和改革開放進程,同樣也是戰略誤判。

甲午戰爭中,日本在黃海海戰中獲勝。1895年1月,日本內閣做出決定,在原屬清朝的釣魚島上建立國標,從此埋下了釣魚島問題的禍根。這次釣魚島爭端再起,中央正確應對,打破了日本單方面控制釣魚島的局面。有一種觀點認為,安倍政府上臺後,在釣魚島問題上一圈圈擰螺絲,迫使中國不得不在他每一步舉措後做出強硬回應,而這正好中了安倍的圈套。中國越強硬,安倍越高興。有人認為,在有些問題上中國小題大做,使個別戰術級別的問題被搞成了戰略級別問題。其實,正是中方的「小題大做」,才一舉奪回了釣魚島的主動權。釣魚島再也不可能回到20世紀80年代那種日本單方面管控狀態。近代以來,日本曾兩次打斷了中國的發展進程,但前兩次都是因為當時的中國過於孱弱。現在中日力量對比發生了根本改變,我們可以有效反制日本企圖第三次對中國發展進程的幹擾。如果再次被打斷,這將是中國的恥辱,是日本最大的成功。

日本是個島國。一個日本學者在答覆美國學者的質詢時說:「日本與貴國不同,貴國是建立在原野之上的,而日本是建立在一個群島之上的。」島嶼這一地理形態對日本國民性格的影響至為深遠。「島國根性」一般說來是心氣甚高,心眼甚小,偏執,堅忍不拔。歷史上島國與地理上接近的國家總是很容易變成世仇。英國和法國是這樣,日本和朝鮮也是這樣。在同日本人打交道時,一定要關注其島民心態。即使中國想修復中日關係,日本卻未必真有這樣的願望。

日本一直渴望從一個「戰敗國家」走向「正常國家」。二戰結束已近七十年,它的這個願望還沒有實現。這是日本全民族的願望,人們可以延緩它,但無法阻止它。這不以我們的意志為轉移,對此,應有充分的心理準備和應對措施。今天在日本,和平力量和右翼勢力共存。日本今後的走向,在很大程度上取決於二者之間的角力,當然也取決於國際社會對它的影響。從現在看,日本右翼選擇了一條錯誤的道路,那就是過於依賴美國。日本的這些做法恰好被美國利用和引導,從而使日本離「正常國家」越來越遠。日本的右翼其實是一群偽右翼。按照一般規律,在東方國家,左翼是民族主義者;在西方國家,右翼是民族主義者。民族主義者都具有極出色的民族自尊心。而日本右翼恰恰相反,一點民族自尊心也沒有,全身心的投入美國懷抱,並毫不感到羞恥。

1954年又是甲午年,那也是一個非常值得關注的年份。就在那一年,日本成立了自衛隊,恢復了武裝。同樣是在那一年9月,日本民主黨成立(此民主黨非今天的民主黨,而是右翼的「自民黨」的前身),三天後,安倍晉三出生。安倍曾說過:「我屬馬,我將像強有力的、輕鬆跨越障礙的駿馬一樣,不退縮,不膽怯,排除困難。」據外媒報導,他在2007年下臺後,深感自己執政經驗和準備不足。為此,專門自費報名參加了多個政經補習班,惡補相關知識。他的目的現在大家都看得很清楚,「安倍舞劍,意在修憲」。他想使日本自衛隊重新成為名副其實的軍隊,從而實現日本戰後九十多位首相夢寐以求卻未能如願的目標,從而也使自己成為戰後最偉大的日本首相。觀其言行,我倒覺得他還有另外一個更宏大的目標:恢復日本民族的精神。二戰後,對中國來說,固然國家殘破,卻在烈火中重生;對日本而言,則是精神遭到重創,整個民族精神上的完整性至今也無法恢復。在安倍的誘導下,目前日本政界出現了一種怪現象:各種政治派別競相比試誰對中國的立場更強硬。日本政治右傾化已發展到一個新階段,正朝極右化演變。這已經屬於精神層面的範疇,需要引起我們的格外關注。

現在預判安倍政權的長短,還為時尚早。安倍政權奉行的內外政策有很大的冒險性,但執政地位還比較穩固,與過去「八年七相」不同。對安倍失信、說話不算數等問題,不能簡單地歸結為個人品質,而應看到這是日本國家的問題。安倍參拜靖國神社,70%的民眾支持;日本政府挑起釣魚島爭端,80%的民眾認為錯在中方。安倍作為日本20世紀50年代後出生的右翼精英,其思想代表了一代人。

衝突甚或戰爭

中日兩國「歷史問題現實化」和「現實問題歷史化」已形成惡性循環,如此發展下去,兩國間會發生衝突甚或戰爭嗎?

石原慎太郎製造的釣魚島收購鬧劇是出於個人政治目的,日本政府就此被「綁架」。安倍上臺後,巧妙地對此鬧劇加以利用及誘導,進一步擴大了事態。然而,釣魚島事件以來,從日本政府所採取的碎片式的、漏洞百出的、前後矛盾的應對舉措中,可以看出它還不是蓄意預謀。看上去動作頻頻,實則毫無章法。眼下可以肯定的是,日本政府尚未做好為釣魚島不惜與中國一戰的準備。

戰爭,並非安倍政權的首要目標,但戰爭卻是其可以憑藉的政治手段。對安倍而言,最好的局面是,通過營造戰爭氛圍,從中獲取其想得到的利益。保持目前這種態勢對日本而言至少有三點好處:其一,國內製造業相當部分進入軍備生產,刺激經濟;其二,聯合東協和印度對抗中國的軍事壓力,最大限度地淡化那些國家對日本侵略歷史的記憶;其三,向美國討價還價。而如果真的發生戰爭,對日本來說也不吃虧——和平憲法將直接失效,安倍等日本民族主義者將如願以償。

海洋爭端在中日,戰與不戰在中美。在美國尚未完全對日本打開牢籠、鬆開韁繩的情況下,日本要做的並不是發動大規模戰爭,而是以持續不斷的小型衝突,逐步完善自身軍事體系,同時一步步突破美國的限制。其間,日本會像一頭捕食獵物的獅子一樣耐心而堅定地匍匐前行,一旦獵物出現懈怠或其他可乘之機,日本將一躍而起,突然咬斷對方喉管。

今後一段時間,釣魚島方面甚至包括南海方面,可能出現兩種衝突,一種是「偶發性衝突」,一種是預謀性衝突。我們特別要警惕後一種。日本人生性好鬥,有軍事冒險的天性。它最善於搞突然襲擊。回顧歷史,在面對中國、俄羅斯和美國的三次決定國家命運的全面戰爭中,日本都是靠偷襲取得主動。這是它的文化所決定的。衝突形式將是「冷兵器」對抗,也就是艦船相互衝撞。這屬於心理戰範疇。日本是這方面的高手。對戰爭,前人有過精闢概括:小戰靠戰術武器,中戰靠國力,大戰靠戰略思想。中日如在釣魚島發生衝突,很可能是有限的戰爭,即小規模戰爭,主要靠戰術武器。

釣魚島如發生衝突,必靠海、空軍。西方媒體稱,日本海軍實力,世界第二,已經超過俄羅斯,僅次於美國,雖然它還叫自衛隊,其實只差航空母艦沒有造,是個標準的現代化海軍。日本海軍叫囂,一旦發生戰事,四個小時內「清空」中國東海艦隊。這不能只看作是一句笑話。從1981年起,美國、日本就開始針對中國海軍制定了名為「枷鎖」的秘密海洋軍事計劃並演練過多次。日本軍艦上都裝備有通過衛星定位顯示中國海軍艦艇位置,叫作「點心」的系統,可以自行運作50年以上。日本空軍的戰機保飛率始終維持在90%的水平,高於美國空軍的80%。有消息稱,日本可能引進F-22飛機。美國軍方號稱F-22可以在兩小時內到世界任何一個地方扔炸彈。起飛後直接進入平流層,在這個高度投彈,就算扔下一塊磚頭,由於重力加速,也能把一座大樓擊穿。

中日不斷對抗會使中日雙方向和平的方面越走越遠,向戰爭的方向越走越近。而一旦中日陷入軍事衝突,對中國而言只有一個選擇,必須打贏,沒有退路。對日本而言,有三種結果:贏了獲益極大,輸了損失不大,講和部分受益。對美國而言有更多選擇。日本不怕敗,中國不能輸。否則,就會引起國內問題國際化,國際問題國內化。

2014年又是一個甲午年。因對甲午榮耀的記憶和渴望,刺激日本軍國主義「迴光返照」,日本民間有不少叫囂「第二次甲午戰爭」的聲音。安倍也叫嚷要「第三次開國」。中國國內也有高漲的民族情緒。中日兩國民族情緒是一種較量。日本領導人被這部分日本民眾的民族情緒所挾持。在釣魚島,中國不主動打第一槍,但也要造成讓日本不敢打第一槍的態勢。毛主席講過,不打無準備之仗,不打無把握之仗。打仗是軍人天職,怕打仗不是真軍人,真打必須真準備。

我們必須以不惜戰爭的決心盡一切可能避免戰爭。作為軍人,我們必須用「打仗的決心」爭取和平。既可以通過戰爭捍衛和平,也可以通過和平捍衛和平。軍事的最高境界是「不戰而屈人之兵」。其中的「不戰」,是我充分做好戰爭準備的敢戰、善戰、能戰下的「不戰」。力爭最好結果,準備最壞情況。古人云:「君子之本,本立而道生。」「本」講的就是自身要硬,要立起來。歷史早已證明,最靠得住的永遠都是自己。

破 局

蔡鍔曾說過:「中國要圖強,必須越過日本這道坎。」中日這場鬥爭是戰略競爭,決勝的關鍵不僅取決於硬實力的比拼,也要看軟實力,看誰在戰略指導上更勝一籌,看誰在實現國家目標的道路上走得更穩,看誰在戰略判斷、戰略指導上更少犯錯誤。從這個意義上看,中日對抗是一場綜合國力的較量。

自清朝以來,中國人對西方列強一直懷有豔羨心理,再加一點自卑。孫中山改變了這種心態,在對外交往中變得堅定、自信。蔣介石對日本的態度,稱得上大體健康。他曾留學日本,了解日本。他不諱言日本的強盛,也不怕日本的強盛。起初他堅決不抵抗,後來抵抗起來也夠堅決。抗戰勝利後,他表示不以日本為敵,不向日本報復,並不要日本戰爭賠款。至今日本人還感激他,稱他「以德報怨」。其實這表現了蔣介石的一種自信。蔣介石的對日態度後來為毛澤東所發揮。毛澤東比蔣介石還要自信,在日本賠款上也一筆勾銷。最自信的人要屬鄧小平。1978年10月22日鄧小平訪日,中日兩國互換《中日和平友好協定》。而就在五天前的10月17日,靖國神社接收了14個甲級戰犯的牌位。10月18日,時任日本首相的福田赳夫還參拜了靖國神社。鄧對此並不理會。鄧的不理會是最大的理會。日本人知道他們永遠不是鄧小平的對手。從1979年開始,日本開始對華貸款,截至2010年底,累計向中國提供貸款27884億日元,為中國的改革開放出了相當的氣力。今天,中日兩國領導人都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的,都是50後,從履歷上看,我們的領導人無論在知識、情懷、歷練、吃苦等方面,都遠遠高於日本領導人。新生代領導的博弈,充滿了歷史責任感。這不僅是領導人與領導人之間的博弈,更是國與國之間的博弈。

華盛頓說:「如果一個民族長久地仇恨或崇拜一個民族無法自拔,這個民族心理上就是奴隸之邦。」對待歷史,注意力全部集中在侵略國道歉誠懇與否上,是沒有走出弱者心理的表現。這一點,美國做得比較好。夏威夷曾經遭受日本轟炸,留下過恥辱的記憶,但今天的夏威夷,已經成為一座對包括日本在內的所有國家都非常友好的城市。昨天的仇恨已經變成了今天的和諧。美國作為戰勝國,對日本有天然的心理優勢。在美國人看來,歷史當然不能遺忘,但可以寬恕。戰後的日本,在對待其發動侵略戰爭的態度上的確無恥,它既不誠懇向中國道歉認罪,又喋喋不休地說自己是「世界上唯一受到原子彈轟炸的國家」,意在反訴美國,這是戰敗國小兒科式卑微心理作祟。中國人必須在心理上清醒和強大起來。我們的自信和強大,是最終戰勝敵人的法寶。僅在經濟上反超日本,尚不足以使國人建立對日本的信心。真誠的道歉從來不是求來的,譬如德國總理勃蘭特那歷史性的一跪,正因為並非出自他國的要求,才顯其真正認罪悔過的誠意和價值。中國人民如果能把歷史變成「鏡子」而不是「包袱」,面向未來,開闢未來,就真正超越了歷史。

對待日本這樣的國家,領袖個人的力量顯得特別巨大。20世紀70年代初,中日開始交往,國與國之間無法溝通,只有田中角榮和毛澤東、周恩來這些第一代中國領導人的交往,使兩國關係步步推進。中日關係從田中角榮開始,很大程度上是靠個人之間的關係來維護的,周恩來、郭沫若、廖承志等人發揮了巨大作用。這既符合東方的傳統,又符合兩國的利益。韓國儘管強烈批評日本領導人參拜——強度超過中國——但從未中斷和日本的高層交流。日韓間因為獨島問題吵得不可開交,但根本沒有武裝衝突的跡象。

中日關係越是困難,中美關係越是重要。釣魚島緊張局勢是否進一步升級,幕後最重要的因素來自美國。美、日兩國雖是平等結盟,但實質是美主日僕。中日關係背後真正的操控者和決定者仍是美國。從美國的角度看,下一場戰爭最好不是由美國參加的戰爭,而就像歷史上的代理人戰爭一樣,由美國提供軍火來消耗可能成為對手的大國國力。那麼選擇哪兩個國家呢?有人說是中國和日本,也有人說是中國和印度。從反面看,這就是中國的假想敵是誰的問題。當前,如果我們不能有效地改善或部分改善對美關係,就不能對安倍和日本右翼力量釜底抽薪。我們應清點並打好手中每一張可能影響美國的牌。

我們一方面要看到,日本國內有著巨大的右翼勢力,另一方面,日本還有強大的反對軍國主義復活的力量。真正阻止日本修憲的關鍵因素還在日本國內。日本軍國主義若真的死灰復燃,首先要通過的就是國內民意這道檻。這道門檻不易跨越。從日本反右翼勢力的一些表現中,可以感覺和觸摸到這股力量。自從1978年靖國神社開始合祀14名甲級戰犯牌位起,日本天皇就再也沒有參拜過靖國神社。戰後,很多首相參拜了靖國神社,也有不少首相沒有參拜。

由於歷史和地理原因,臺灣方面對於釣魚島主權特別關注。最早的「保釣」運動,也是從臺灣開始的。日本的經濟兩頭在外,其能源的進口和產品的出口,有90%以上要通過臺灣海峽。如果在新世紀的釣魚島衝突中,兩岸建立互商互聯機制,共同禦敵,日本將腹背受敵,首尾難顧。釣魚島問題也是「一個中國」訴求的最佳切入點之一。韓國是崛起中的中等強國。韓國在反日問題上與我有共同點。在對日關係上,臺灣、韓國都是可以團結的力量。 

相關焦點

  • 中日就釣魚島問題達成共識
    中新網11月7日電 據央視報導,國務委員楊潔篪7日在釣魚臺國賓館同來訪的日本國家安全保障局長谷內正太郎舉行會談。  楊潔篪指出,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中日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一貫主張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本著「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精神發展中日關係。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關係持續面臨嚴重困難局面,近幾個月來,雙方通過外交渠道就克服中日關係政治障礙進行了多輪磋商,中方重申了嚴正立場,要求日方正視和妥善處理歷史、釣魚島等重大敏感問題,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動兩國關係改善發展。
  • 日本為何突然要更名釣魚島?專家:有人試圖給中日關係「使絆子」
    對此,中國專家表示,日方「更名」之舉只會讓釣魚島問題「複雜化」「危機化」,給目前相對緩和的中日關係帶來更大不確定性。據日本《朝日新聞》報導,石垣市市長中山義隆表示,更名是為了「改善行政事務」。現行行政區劃名稱「登野城」為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和石垣島內登野城地區共用,容易造成混淆,遂計劃將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的行政區劃名稱改為「登野城尖閣」,以此「加強區分」,從而「提高行政效率」。
  • 中日關係剛取得新進展,日本石垣市就要在釣魚島設碑,什麼意思?
    在這次談話中,雙方根據當前中日問題展開了探討,其中包括東海、釣魚島等問題,最後還提到了「加快海空聯絡機制建設」。中日關係取得新進展這個所謂的海空聯絡機制是在2018年六月份正式啟動,主要是為了預防兩國在海空一線兵力上發生摩擦或衝突而建立的危機管控機制。
  • 中日防務關係取得新進展,石垣市卻要在釣魚島上設界碑,幾個意思
    一天之內中日之間有兩個消息。一個是中日防務關係取得新進展,中日將加快海空聯絡機制建設。據報導,12月14日下午,我國務委員兼國防部長魏鳳和同日本防衛大臣岸信夫視頻通話。在通話中,雙方談及了東海、釣魚島問題,還共同提到「加快海空聯絡機制建設」。
  • 拜登的釣魚島表態,實為在中日之間打楔子
    當然,菅政府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為了與美國新政府繼續深化同盟關係,儘早確立日美領導人之間良好的個人關係,畢竟作為先例的前首相安倍晉三與川普總統的良好個人關係,就為日美同盟關係的穩定做出了一定的貢獻。另一方面,在中美博弈加劇的背景下,菅政府也急需確認拜登在釣魚島、東海以及南海等問題上的態度,與美國對對表,保持一致步調。
  • 日媒:英文件證實中日曾就釣魚島問題達成共識
    新華網東京12月31日電(記者馮武勇 劉秀玲)日本共同社31日報導,最新解密的英國政府文件記錄顯示,時任日本首相的鈴木善幸1982年曾親口向時任英國首相的柴契爾夫人表示,日中曾就釣魚島問題達成擱置爭議的共識。
  • 九成日本人對華印象極差,單純認為中日關係不重要,是因釣魚島?
    結果顯示,認為中日關係不重要的日本人減少8.5%至64.2%;對中國印象「不好」的日本人較2019年上升5個百分點至89.7%;這一年中對中國印象變壞的日本人增加了14.2%至37%;而對中國印象不好的理由最多的是「侵犯釣魚島主權」,達到了57.4%。
  • ...人對中國「印象糟糕」,還認為兩國關係不重要,問題全在釣魚島?
    自2005年起,工藤泰志就在從事中日關係研究 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智庫「言論NPO」和中國國際出版集團於11月17日公布了在兩國實施的聯合民意調查結果。
  • 王毅在東京談釣魚島問題
    當地時間2020年11月25日,國務委員兼外長王毅在東京就釣魚島問題應詢表示,中方高度關注釣魚島最近的情況。事實是,近一段時間,日方一些來歷不明的漁船反覆頻繁進入釣魚島敏感海域,中方不得不作出必要反應。
  • 日本又借「釣魚島問題」挑釁中國,外交部:不能改變釣魚島屬於中國...
    為了不對這種合作產生影響,我們將繼續要求中方對懸而未決的問題作出積極回應。」臺灣《聯合報》22日評論文章說,更名一事是日本右翼政治人物有計劃性的操作手法。今年適逢中日關係和解年,這引發自民黨內部一些右翼人士的強烈反彈,因此釣魚島問題就被端上檯面。
  • 美媒將釣魚島比作馬島 稱其掀起「中日世仇」
    【環球網報導 記者 趙小俠】受日本將釣魚島「國有化」鬧劇影響,中日關係當前正變得越發緊張。據臺灣「中央社」9月27日報導,美國《洛杉磯時報》26日詳述了釣魚島產生主權爭議的歷史背景,並將釣魚島比喻成英國與阿根廷間的爭議島嶼馬爾維納斯群島,稱該島掀起了「中日的世仇」。這篇報導指出,政治觀察家將釣魚島比喻成面積比該島小、曾在1982年引發英國與阿根廷戰爭的馬島。
  • 閻學通:中日在釣魚島可共同不開發 避免雙輸
    人民網北京10月18日電 (邱越)18日上午,第六屆香山論壇進入最後階段,與會代表和專家們對地區安全問題探討的熱情不減。針對亞洲一些國家間缺乏理解和互信,給地區安全帶來威脅的現實,清華大學當代國際關係研究院院長閻學通提出「國與國之間沒有互信也可以合作」的觀點,為解決地區安全問題帶來新思路。
  • 更改「行政區劃」名稱 日本又借「釣魚島問題」挑釁中國
    為了不對這種合作產生影響,我們將繼續要求中方對懸而未決的問題作出積極回應。」臺灣《聯合報》22日評論文章說,更名一事是日本右翼政治人物有計劃性的操作手法。今年適逢中日關係和解年,這引發自民黨內部一些右翼人士的強烈反彈,因此釣魚島問題就被端上檯面。
  • 2020中日關係輿論調查:對當前中日關係持觀望態度的中國受訪者增多
    中新社北京11月17日電 (記者 應妮 朱晨曦)由中國外文局和日本言論NPO共同實施的第十六屆北京-東京論壇「中日關係輿論調查」結果17日首次以在線方式在北京、東京發布。調查顯示,受新冠肺炎疫情、日本政局的變動以及中美關係等現實問題影響,對當前中日關係持觀望態度的中國受訪者增多。
  • 中日恐因「釣魚島」發生戰爭?美媒有意煽動,專家:過多解讀
    編輯:虎威軍校對:查爾斯近期美國CNN網站,一篇關於「中日島嶼之爭」內容的文章 ,出現在該網站的頭條位置。文章認為:中日可能會因「釣魚島問題」爆發戰爭。對此,李海東教授在接受媒體時表示, CNN網站的這篇文章純粹是為了追求新聞的轟動效應, 故意誇大了釣魚島問題,有意煽動中日爭端,破壞中國周邊局勢穩定。美媒有意煽動:中日可能會因釣魚島問題,發生戰爭在釣魚島問題上,中日雙方都不肯做出讓步,導致釣魚島局勢一直處於緊張狀態,但並沒有CNN網站上文章說得那麼誇張。
  • 中日防長通話談加快海空聯絡機制建設 專家:將使釣魚島爭端溝通更...
    在通話中魏鳳和表示,雙方防務部門要保持高層交往和務實合作,加快海空聯絡機制建設,積極構建建設性雙邊安全關係。在東海和釣魚島問題上,中國維護領土主權和海洋權益的決心堅定不移,雙方應著眼大局,加強磋商,妥處分歧。日本共同社報導稱,岸信夫就「中國公務船反覆接近、駛入釣魚島(日本稱尖閣諸島)周邊海域」的事態傳達了關切。
  • 中日關係達成四點原則共識
    楊潔篪指出,發展長期健康穩定的中日關係,符合兩國和兩國人民的根本利益,中方一貫主張在中日四個政治文件基礎上,本著「以史為鑑、面向未來」的精神發展中日關係。  由於眾所周知的原因,中日關係持續面臨嚴重困難局面,近幾個月來,雙方通過外交渠道就克服中日關係政治障礙進行了多輪磋商,中方重申了嚴正立場,要求日方正視和妥善處理歷史、釣魚島等重大敏感問題,同中方共同努力推動兩國關係改善發展。  谷內表示,日方高度重視日中戰略互惠關係,願意著眼大局,同中方通過對話磋商,增進共識和互信,妥善處理分歧和敏感問題,推進日中關係改善進程。
  • 中日最新消息!自民黨議員兩會決議:王毅在共同記者會主張釣魚島...
    中日最新消息!自民黨議員兩會決議:王毅在共同記者會主張釣魚島主權 要求日本外相向中國和國際社會表明嚴正立場 文/editor2020-11-26 14:14:20來源:FX168
  • 盯上我國釣魚島?日方傳出不和諧雜音,中日防長現場針鋒相對
    文\唏兮中國和日本之間就釣魚島領土歸屬問題存在分歧,釣魚島本是中國的領土,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日本一直在此事上尋釁滋事。在菅義偉擔任日本首相之後,日本防衛省由岸信夫接管,在12月14日與中國國防部長魏鳳和的首次會談中,岸信夫就口若懸河,聲稱釣魚島是日本的領土,還大言不慚地稱是歷史以及國際社會可以證明且承認的。在一場長達1個小時35分鐘的兩國防長的視頻會談中,日本防衛相岸信夫表示,日本擁有釣魚島的主權是沒有任何可爭議的,中方應該克制自己的行為,避免事態的升級。
  • 《哈佛書簡》第九期:中日關係的黃金十年
    [摘要]「從30多年前到現在(中日關係的)整個的變化,有人講是一生兩世,有人講是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哈佛書簡按】談到中日關係,歷史問題總是繞不開的。他說:「鄧小平1978年訪問日本的時候,希望把兩個國家的關係搞好了,不能忘掉歷史,但是應該向前看。」同樣不能忽略的是,當年的日本政府對歷史是有著深刻反省的。大平正芳和中曾根康弘等首相都為兩國友好做出過重要貢獻。正是基於共同的努力,中日之間才出現了頻繁的領導人互訪和各個層面上的交流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