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奕鑫:兩度抗疫的軍醫 因敬重生命淚流滿面

2020-12-17 閩南網

醫者仁心。

生活中,每個人、每個家庭都離不開醫生。

解除病人痛苦,挽救病人生命。特殊時期,他們負重前行、馳援抗疫前線,成為最美逆行者。

他們的一舉一動,都在傳遞著正能量。

他們的美德,都值得弘揚。

他們就是——泉州好醫生!

閩南網11月24日訊(閩南網記者 尤燕姿)男兒有淚不輕彈,可提起2003年在北京抗擊非典,一位老人一家7口,6人因非典全走了,但老人出院後卻給醫護人員送來一面錦旗……說到這裡,李奕鑫突然淚流滿面,他對堅強的生命感到敬畏,對自己無力挽回的生命,感到可惜。

李奕鑫,第910醫院急診醫學部兼重症醫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作為一名軍醫,參加過抗擊非典和新冠肺炎,面臨這種嚴峻的疫情,他沉著穩重,有條不絮,展現出了一名軍醫該有的風範。 

說起抗擊非典的經歷,李奕鑫忍不住落淚

人物名片

李奕鑫,第910醫院急診醫學部兼重症醫學科主任、副主任醫師。全軍重症醫學分會凝血學組委員、福建省醫師協會重症醫學科分會委員、泉州市急診急救質控分會副主委。擅長膿毒症、多器官功能衰竭、急性呼吸窘迫綜合症及各類休克救治及心肺復甦、急慢性中毒、嚴重中暑、電擊傷以及各類物理化學性損傷性疾病、採用中西結合治療脂肪肝、肝臟相關疾病。

參加武漢抗疫

瞞著年邁的父母

今年正月初六,作為聯勤保障部隊第一批支援武漢的一員,李奕鑫背上行囊,踏上了去武漢的飛機。

「武漢封城後,我就寫下了請戰書」,李奕鑫參加過2003年的抗擊非典,當時自己就意識到,病人很需要醫生,而且自己是重症醫學科的主任,很多肺炎病人需要在他們的科室裡搶救,當時他動員科室10幾個人報了名。

除了妻子,家裡其他人都不知道李奕鑫去了武漢。去之前,李奕鑫說自己不緊張。但是到了火神山,他擔任接診中心主任,每天都有一批一批的患者被送進來,然後由他分配到各個病區。「最多一天收了400多個病人,連續工作10幾個小時沒有休息」,在接診中心,自己既是搬運工,又是醫生,每人都身兼多職。那時候,李奕鑫說自己感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每天扯著嗓門在喊,聲音是沙啞的,腰是彎的……李奕鑫受訪的畫面,在電視中播放,無意中被弟弟看到,弟弟才知道他去了武漢,他趕緊讓弟弟保密,不能讓家中年邁的父母親知道,不然他們會擔心。

因敬重生命 他說著說著就淚流滿面

李奕鑫一輩子難忘的兩段時光,一段是2003年參加抗擊非典的53天,一段是今年援鄂的70天。

想起10幾年前在北京抗擊非典,他說自己分管的病房裡有一對老夫妻,後來妻子離開了,一問才知道,老爺爺全家7口人,妻子、女兒女婿、外孫,親家兩口子都走了,就剩他一人。出院時,老人給他們鞠躬,還給他們送錦旗。說到這裡,李奕鑫突然淚流滿面。他說,老爺爺儘管孤苦伶仃,但他很堅強,令人敬畏。「我感到我們的醫療真的很有限,如果可以,我們希望更多人能夠活下來」。

李奕鑫尊重生命,這幾年他在急診和重症醫學科,看到了人生百態:有的人一時過激喝下農藥自殺,卻拉著他的手說「李主任,救救我」;有的人不想死,還牽掛著家裡的老人、孩子,但最終還是走了……說起這些種種,李奕鑫陷入了沉思!

李奕鑫在查房(受訪者供圖)

為救治一位19歲戰士他牽掛了三天三夜

2018年,李奕鑫調到急診和重症醫學科,面對的都是又急又重的病人。比如群體性事件,燒傷、車禍、中毒等等。

今年9月份,一位19歲的戰士,在高溫下跑5公裡,跑了不到半個小時,就暈倒被送到醫院搶救,體溫爆表、全身多器官衰竭……看著和自己的孩子差不多年齡的小夥子,李奕鑫更多的是心疼。但搶救這種病人,就必須爭分奪秒,只要稍微遲個幾分鐘,都會影響到病人以後的康復。

三天三夜,小夥子的病情一直牽動著他的神經,李奕鑫把辦公室當家,躺在沙發上休息,時不時會驚醒過來,到監護室裡看看小夥子的情況,交代一下護士長盧生桂,要看好他的各項指數……就這樣一直守著,等到他神志恢復清楚。

曾經一位氣管切開的病人,整整2個月沒有說話,當他說出第一句話時,自己都哭了。經常遇到這樣的病人,讓李奕鑫覺得,為病人的付出是值得的。

兩位病患媽媽的離開 令他終生難忘

最令李奕鑫難忘的,是自己搶救過的兩個媽媽。

一個是懷孕7個月的孕婦,孩子意外沒了,這位病人一時想不開,喝下了毒藥,等到她被送來醫院搶救時,她抓著李奕鑫的手說「李主任,救救我」,李奕鑫說,她喝了50ML的毒藥,真的是神仙都救不了她呀……說起這個可憐的女子,李奕鑫感到很可惜。

另外一位是脊柱側彎的媽媽,家裡很窮,在其他醫院治療一周後病情仍然不穩定,轉送到了第910醫院。當她再一次手術醒來後,第一句話就告訴醫生,她很想回去看看自己的兩個孩子,可是,第二天她卻永遠地離開了……

「病人才是我們最好的老師」李奕鑫說,從他們身上,看到了很多人間疾苦,也讓醫生發現,「我們該努力的空間還很大」。

李奕鑫到社區為群眾講解急救知識(受訪者供圖)

背井離鄉27年 踐行軍醫的使命

為什麼會當醫生,李奕鑫說,自己出生在廣東潮汕的一個農村,小時候,家裡有一位叔叔是軍人,他回鄉時穿著一身軍裝,英勇又帥氣,他講起在偵察連的偵察故事,令少年的他既崇拜又憧憬,認為他們才是真的英雄。

童年的生活,是每天在村裡幹農活、放鵝,到處亂跑,身體素質好得很。高考前,廣州第一軍醫大學、武漢艦艇大學都提前到學校了解情況,自己當時視力好、體育好,後來如願考上了廣州第一軍醫大學,成了一名真正的軍人。

患者贈送牌匾(受訪者供圖)

1993年畢業後,被分配到第910醫院(原180醫院),李奕鑫背井離鄉,來到了泉州,離家已是27年。他常常想念家鄉,牽掛在老家的父母親。

剛參加工作時,在肝病中心,主治脂肪肝、肝臟腫瘤等相關疾病,有一年國慶,父親從廣東來泉州看他,那是他離家後,父親第二次來。而自己剛好在搶救一位瀰漫性血管內凝血的病人,他卻連陪父親吃頓晚飯的時間都沒有,至今讓他很內疚。為了事業,他不能像別的子女一樣在老人膝前盡孝,也愧對愛人和女兒,因為工作錯過了很多陪伴的時間。

李奕鑫感慨,醫生本來就很累了,但自己又是一名軍人,他常這樣提醒自己,不要輕易被困難打倒,時刻要做好為人民奉獻自己的準備,這是軍醫的使命。

相關焦點

  • 援湖北軍醫老紅軍外公逝世:繼續奮戰抗疫一線告慰老人
    唐都醫院供圖陰繼凱是空軍軍醫大學唐都醫院普外科副主任,也是土生土長的武漢人,疫情發生後,他毫不猶豫地站了出來,兩次主動請纓,奔赴抗疫一線。「我是軍人,我有烈性傳染病實戰經驗,我是武漢人,所以我必須去!」陰繼凱在102歲的姥爺生命垂危的時候,卻不能床旁盡孝。
  • 「這是一部看片段就淚流滿面的劇」,抗疫劇《在一起》一開播就衝上...
    作為一部「時代報告劇」,《在一起》所包含的《生命的拐點》、《擺渡人》、《救護者》、《同行》、《決戰火神山》、《搜索》、《方艙》、《武漢人》、《我叫大連》、《口罩》等十個單元,整體風格「以小見大」,從小人物視角出發,以克制和收斂的影像表達和鏡頭語言重現了疫情期間各行各業的人們,致敬他們為抗擊疫情做出的不可磨滅的貢獻。
  • 戰「疫」一線軍醫家庭的暖心瞬間,看到最後我淚目了
    在抗「疫」最前線,戰士的行囊裡,不僅有防「疫」物資,更有著家人沉甸甸的祝福與思念。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戰「疫」一線這些軍醫家庭的暖心瞬間……軍醫女兒隔空喊話:「媽媽加油,等你打跑了『怪獸』來接我!」中部戰區總醫院軍醫邵紫韞戰鬥在抗疫一線,女兒川川「寄養」在同事家中。
  • 以國之名,致敬鍾南山院士等抗疫英雄:以生命之輕託起人生之重
    人們在每天不斷往上增加的病例人數中感慨生命的脆弱,又在一份份對病毒的研究成果報告和不斷取得的抗疫成果中感受到祖國和抗議人員的偉大。在這場抗疫戰爭中,鍾南山成了人們的靠山,張伯禮、張定宇、陳薇、李蘭娟等醫務專家成了人們的期望。
  • 《在一起》抗疫電視劇:無片酬,全體素顏出鏡!
    《在一起》它是一部全面反映抗疫時代報告劇,演繹著抗疫期間各行各業真實的原型通過人物故事為基礎,有很多的小故事連接而成,每兩集是一個獨立的故事,每個故事分別由一位編劇和一位導演主創
  • 「書畫傳情 以藝抗疫」 楊浦區少年宮書畫社團防控抗疫書畫作品...
    2020的寒假是一個特殊的寒假,受新型冠狀病毒疫情的影響,中小學都已通知延遲開學,為了讓孩子們在家抗擊疫情不枯燥,度過一個不尋常的假期,建立一個勇敢防控疫情的積極心態,記錄一段溫馨又充實的親子時光,2月3日楊浦區少年宮學生書畫社團的老師們發起了「書畫傳情,以藝抗疫」的書畫作品徵集活動。
  • 特稿|抗疫戰場激蕩英雄讚歌
    不管是戰鬥在抗疫一線的醫務人員和科研人員,還是無數堅守戰「疫」崗位的警察、司機、快遞小哥、志願者,以及奮戰在火神山、雷神山醫院的普通工人,他們都是新時代令人尊敬的英雄。「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煙」。從武漢人民的顧全大局,到東西南北的自覺響應。在這場人民戰「疫」中,人人奮勇當先,個個義無反顧。
  • 一位「疫」線軍醫的50歲生日
    一位「疫」線軍醫的50歲生日來源:國防部網作者:高輝責任編輯:喬楠楠2020-03-11 22:00 2床再次出現高熱,根據胸部CT的結果制定了抗細菌方案。4床患者的肺功能仍然很差,不能撤離呼吸機,在加強抗病毒和仔細調節呼吸機參數的同時,還需要每天實施俯臥位通氣。14床患者是一位老人,今天要將高流量吸氧改換成普通鼻導管。但是,他對查房的宋立強說:「我信任你,我想讓你管到底!」宋立強笑著安撫他:「放心吧,我們會負責的。」
  • 追尋一名50歲女博士軍醫的入黨心歷路程
    2020年2月21日,對我來說是一個歷史性的時刻,那一天,我在戰「疫」現場火線入黨,實現了人生夢想。我想說的是:「黨組織深深地吸引著我,像黨員那樣去戰鬥,一直是我的夢想。」王臨旭入黨申請書。我的父母都是醫務工作者,公婆也是軍隊醫療系統的離休幹部,愛人曾在某軍醫大學服役。受家庭環境的影響,從小立志學醫,嚮往軍營。
  • 最美新時代革命軍人丨陳靜:抗疫一線護「方舟」
    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重症醫學科護士長陳靜——抗疫一線護「方舟」人物簡介:陳靜,女,1973年7月生,浙江海鹽人,中共黨員,海軍軍醫大學第二附屬醫院急診重症醫學科副主任護師、護士長。2014年隨醫療隊赴西非支援抗擊伊波拉疫情,2018年隨海軍「和平方舟」號醫院船執行「和諧使命-2018」任務。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她帶領團隊馳援武漢,在漢口醫院奮戰8天8夜後,轉戰火神山醫院。
  • 抗疫劇《在一起》亮相上海電視節:創新電視劇制播進度
    中新網上海8月7日電 (記者 徐銀 康玉湛)因集結了國內電視劇行業「夢之隊」而備受關注的抗疫題材時代報告劇《在一起》6日在上海舉行片花首發儀式。導演滕華濤、劉江等、編劇梁振華等攜演員陳數、海清、張亞文等出席,分享該劇拍攝的幕後故事。
  • 「人民軍醫」為人民!
    人民子弟兵除夕夜緊急奔赴戰「疫」前線,以「誓死不退」的勇氣,踐行著人民軍醫用「生命守護使命」的鐵血擔當與使命情懷。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多維較量,這是一次短兵相接的生死決戰。黨旗引領初心,病房作戰場,目如炬、步堅定,堂堂人民軍醫,鋼鐵衛勤尖兵。他們始終牢記「為人民服務」的宗旨,始終堅守「術為戰、醫為民」的人民軍醫情懷。
  • 董李會:抗疫,燃燒生命最後一刻 - 荊州廣電新媒體
    您當前的位置 :新聞中心>荊州社會正文 來源: 荊州新聞網 時間:2020-02-18 22:27抗疫,燃燒生命最後一刻——追記荊州區城南高新園衛健辦主任董李會特約記者 肖曉波 通訊員自1月23日以來,她連續25天奮戰新冠肺炎抗疫一線。2月16日17時50分,董李會因突發急性心力衰竭倒在辦公桌旁,第一時間送到荊州中心醫院,2月17日13時05分,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因公殉職。經診斷和相關檢測,排除新冠病毒感染。2月18日,荊州區委追授董李會同志為「全區優秀共產黨員」。
  • 【抗「疫」一線】庫倫社區「四度」戰役法築牢社區疫情防控...
    【抗「疫」一線】庫倫社區「四度」戰役法築牢社區疫情防控「防火牆」 2020-03-10 20:2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融水縣領導慰問支援武漢「火神山」醫院軍醫羅翔家屬
    曾慧說,羅翔不畏病毒、迎危而上,始終奮戰在防控疫情一線,用心用情守護人民群眾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是融水人的驕傲,是廣大黨員幹部學習的榜樣。曾慧表示,「白衣戰士」堅守在疫情防控最前沿,是最美的「逆行者」。
  • 獻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軍隊醫護人員: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武漢「解封」之際獻給奮戰在抗疫一線的軍隊醫護人員■解放軍報記者 王通化 高立英 陳國全4月8日零時,武漢解除離漢離鄂通道管控。這座被白衣戰士日夜守護的城市,終於「通」了!只有一個念頭:搶救生命。」每逢有重症患者需要緊急施救,護士馬曉麗和戰友們都毫不猶豫地迎上去。一名隊員在日記中寫道:「軍醫也是肉體凡胎,也食人間煙火,但只因人民把我們養育,需要的時候,以命換命都在所不惜。這是我們堅定的信念。」
  • 秦團戰疫|王昱陽:堅守在抗疫一線的西外青年記者
    新型冠狀病毒來勢洶洶後方暖流八方匯集逆行而上用專業與擔當治癒著一座城市他們是戰「疫」中的逆行者從大年初一至今,他一直堅守在抗疫一線的新聞報導工作崗位上。圖為大藝團換屆大會王昱陽發言並頒發聘書圖為王昱陽參加校歌賽和草地音樂節在校期間,不論是在管理團內部的工作上,還是在舉辦各大校級活動的幕後中,總會有他忙碌的身影。
  • 薦讀丨與世界人民攜手抗疫,中國步履堅定
    與世界人民攜手抗疫,中國步履堅定■徐文秀「我們將履行承諾,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幫助和支持,努力讓疫苗成為各國人民用得上、用得起的公共產品。」近日,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五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的重要講話,再次表明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始終與世界人民同舟共濟、患難與共,共同抗擊疫情。
  • 直擊保險抗「疫」|富德生命人壽北分捐助15000口罩和1000護目鏡
    疫情發生後,富德生命人壽北京分公司即刻行動,盡全力支援一線醫務人員,捐贈防疫物資。目前,共兩批物資及時送達防疫一線。員工線上捐款超10萬元疫情發生後,富德生命人壽北分全體黨員及內外勤們積極響應公司號召,眾志成城,慷慨解囊為本次抗疫行動貢獻自己的力量。
  • 紅黃綠,抗「疫」戰場上的生命之色
    紅黃綠,抗「疫」戰場上的生命之色 紅,是拒止要你停下前行的腳步 紅區裡有死神的嘯叫 有生命的報警 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