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馬拉松需要更多的本土精英參與競爭,也需要更加專業的賽事給中國馬拉松人才提供參賽平臺。
中國田協今年年初發布《2017中國馬拉松年度報告》,《報告》中提及的數字顯示,2017年全國性馬拉松賽事及800人以上規模的相關賽事多達1100場,參賽人次接近500萬——這意味著一年當中平均每天有3場馬拉松賽事在各地舉行。在這樣的火熱背景下,渴望更加國際化和更加專業化的馬拉松賽事開始有意縮小規模,力圖創造具有「城市健康名片」效應的精品賽事,這也是中國馬拉松賽事經過15年發展進入「品牌」階段的必然結果。
被跑友戲稱為「熊貓馬」和「火鍋馬」的成都馬拉松在接地氣的同時,希望能率先成為「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這樣的「野心」令無數跑友振奮,「去成都跑國內第一個大滿貫」的計劃已經成為諸多跑團的約定。
加入「世界馬拉松大滿貫」序列的困難程度其實難以想像——當今世界六大馬拉松大滿貫賽事,最「古老」的是有120年歷史的波士頓馬拉松賽,最「年輕」的是才有10年歷史的東京馬拉松賽,此外紐約馬拉松、芝加哥馬拉松、倫敦馬拉松和柏林馬拉松歷史均在40年左右,這六大賽事無論組織、管理、運營、路線、成績、文化,都在引領著馬拉松運動的走向,對自己有著嚴格要求的跑友,無不以參跑「六大」為巨大榮耀。
在硬體設施上,國內已經不缺乏可以躋身大滿貫的馬拉松賽事,而在軟體方面,國內也有足夠規模的賽事開始注重打造馬拉松文化——按照世界大滿貫聯盟(WMM)的規定,只有滿足「一線城市」,「三年觀察期和審核期」,「足夠規模的選手和觀眾」三個先決條件的馬拉松賽事,才有成為大滿貫賽事的可能。
萬達集團去年與成都市籤署體育項目戰略合作備忘錄,隨後萬達體育與WMM籤約,其中一項「十年之約」便是幫助國內馬拉松賽事成為「大滿貫」賽事,具體而言,未來十年WMM將與萬達集團攜手在亞太地區舉辦3個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賽事,其中在中國的一站將升級成為「大滿貫」賽事。可以想像的是,一旦在國內有馬拉松賽事率先成為大滿貫賽事,中國的馬拉松事業和馬拉松產業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接下來的問題是,成都馬拉松賽會成為真正的「大滿貫」賽事麼?成都馬拉松賽憑什麼可以成為真正的「大滿貫」賽事?
「成都是座非常美麗的城市,我去年來過成都,這次很驚喜地看到賽道涵蓋了成都這座城市的精華,巧妙地將成都的新舊文化充分串聯,讓跑友們能夠從成都燦爛的古文明跑向新時代。」世界馬拉松大滿貫聯盟董事總經理蒂姆·哈茲瑪的評價並不完全是客氣的恭維:成都馬拉松賽道線路將商周時期代表古蜀國文明的金沙遺址博物館設為起點,途徑文化地標杜甫草堂、寬窄巷子、安順廊橋、望江樓,止於天府國際金融中心(半程)、新國際會展中心,總共將近1/3的距離為「天府綠道」——在城區中心,由宏偉壯闊的古文明跑進絢麗多彩的新時代,前半程古意幽幽,後半程綠地掩映高樓林立,有跑友用「時光隧道」來形容成馬賽道,亦算貼切。
而與第一年辦賽時的試探態度相比,今年的成都馬拉松因為頂級專業團隊的運營加入,商務開發、比賽質量以及跑友反饋都已經日臻成熟——這樣的進步讓成都馬拉松在中國馬拉松版圖上,已經成為西部地區標杆性馬拉松賽事。這與「天府之國」的滋潤密不可分,而給自己壓上「爭創第七大滿貫」賽事的重任,成都馬拉松賽明年還要交出一份分數更高的答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