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十八木
「聽風也聽雨,飄雪落瀾庭。用心書寫教育。」 【本文選自十八木之《大學往事》系列文章】
還記得三個月前,有學生焦急地給我私信說:「老師,畢業論文太難了,完全不知道如何下手!求幫助。」。我回答說,別急,一步一步來,這一段很快就會走過!
時間好快,轉眼之間,那時不知所措的畢業論文如今已經寫完,一晃就已經到了要進行畢業答辯的季節了。而畢業答辯,又成為了最近畢業生們新的焦慮點。
那麼,如何才能在畢業答辯中輕鬆過關呢?筆者作為十幾年的導師,總結了一下,其實,對於畢業答辯,只要做好這幾個方面,可能會高分通過。
01 準備一本合格的畢業論文
不管是本科畢業答辯還是研究生畢業答辯,答辯的主要內容都是來自於畢業論文,所以取得好的答辯成績的基礎保障,是一份合格的畢業論文!關於畢業論文的撰寫注意事項,筆者曾寫過多篇相關文章,這裡就不再累述了。
但答辯的時候,手頭上一定要準備一本格式標準、布局合理、主要結論正確的論文,如果是研究生答辯,建議給每位答辯專家都準備一本論文,方便現場答辯專家及時翻看和討論。如果論文格式正確、排版美觀,又沒有明顯錯誤,會給現場答辯專家良好的基礎印象。
02 精心準備一份簡潔明了的PPT
精心準備答辯PPT,這個可以說是非常的重要。實際上,在現場答辯老師看來,不管是本科畢業答辯還是研究生畢業答辯,一份漂亮的PPT,是基本的要求!
一份精美的PPT要做到幾點:
首先是首頁信息絕對準確。每年在本科生答辯時,都有學生展示的PPT出現答辯題目錯別字、沒有導師名字等這些基礎性「失誤」,這類「失誤」對答辯老師打分影響很大。
其次是整個PPT模板的選取。每年論文答辯都會有些學生選擇一些花裡胡哨眼花繚亂的PPT模板,實際上,作為科技論文答辯,完全沒有必要。儘量選擇簡單、明快、清爽的模板,體現簡潔明了的感覺。
再次就是整個內容的布局,畢業答辯PPT,一定要切忌滿篇文字堆積!圖表保證規範、清晰的同時,排版也要儘可能美觀!每頁可有少量的文字介紹,文字和底色對比度要高,字體字號一定要確保能看清楚!
03 熟練流暢的講解
PPT製作完成之後,要多花時間對PPT進行反覆練習。本科畢業論文PPT一般都比較少,大約二十頁左右,研究生畢業論文PPT會多一些,博士畢業論文則可能近百頁。不管是哪個級別,都需要認真對PPT進行自演。
如果答辯時間給的是15分鐘,那你自己在準備的時候,就要儘可能控制在14分鐘左右完成,因為要考慮到答辯現場緊張等問題。
在自己進行練習時,重點對論文的幾個方面進行清晰地描述,這些方面包括:研究意義、主要研究內容、研究方案、結果與分析、結論、主要成果等。
熟練、流暢、乾脆、禮貌的講解,會給答辯專家一種自信和思路清晰的良好感覺!一般能做到這一點,答辯成功已經基本上是勝券在握了。
04 略顯緊張的答辯
作為本科畢業生,尤其是碩/博士畢業生,應該要有意識的學會控制緊張情緒。實際上,如果前面提到的幾點都做得很好,做論文過程中都很紮實,則完全沒有必要緊張。因為你的論文最懂的是你自己,你應該自信!
但答辯時,緊張是在所難免的。儘管適度的緊張情緒其實對學生發揮有促進作用,但過渡的緊張就會出現負面影響,給評審老師們一種心裡沒有底氣的感覺。所以,要努力去學會適當控制緊張情緒,當答辯現場出現過渡緊張時,可以停下來調節一下呼吸,及時緩解緊張情緒。
例如,當你覺得自己越講越快,或者老師問到問題完全不知道如何回答,越來越緊張時,你可以直接停下來,調整一下呼吸,說一聲「對不起老師,我太緊張了」,這時候老師們往往都會鼓勵你,讓你不要緊張,這樣緩和一下,也許就好多了。
05 結束語
不管是本科畢業答辯,還是研究生畢業答辯,對學生來說,都是一次寶貴的極其重要的歷練!不要小看那麼短短十幾分鐘到半個小時的匯報答辯,如果學生能夠認真對待,收穫是非常大的。
這種收穫也許潛移默化,你自己不易覺察,但旁觀者會看得很清楚。例如我們看博士、碩士和本科生的差別,在做項目匯報時,就差別明顯!
拋開畢業論文本身,僅僅談答辯過程,就是一個綜合素質的系統展現!
例如,能夠製作一份精美又簡明扼要的PPT,體現出來的是學生做事的耐心、細緻和美感!
能夠將幾十頁的論文濃縮在十幾頁的PPT上,體現出來的是學生由繁至簡、歸納、凝練問題的能力!
能夠清楚表述論文研究的內容和結果,體現出來的是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以及清晰地敘述問題和總結問題的能力!
這些能力,隨便一條,都會受益終生!
這些能力綜合在一起,就是學生質的提高!甚至是質的飛躍!
近些年來,網絡上往往有些人,瞧不起本科畢業論文,甚至現在也瞧不起研究生畢業論文,其實這些人要麼是自己沒有經歷過,聽風就是雨,不懂,卻又想裝出懂的樣子!要麼就是自己當年寫論文時胡編亂造僥倖過關後,故意詆毀發洩!
但凡是認認真真寫過畢業論文的,應該或多或少地都會逐漸明白畢業論文和答辯的作用和意義!只是有些人也許懂得早一些,有些人明白時卻是多年以後了。
【用心書寫教育,《大學往事》《讀研》《讀博》系列文章將陸續推出。歡迎關注十八木】
(本文原創,歡迎評論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