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麼一個故事,相信你可能也聽過。
故事中,有三個工人在砌一堵牆。有人經過問「你們在幹什麼?」
第一個人沒好氣的說:「沒看見嗎?砌牆!」
第二個人抬頭笑了笑,說:「我們在蓋一棟樓。」
第三個人一邊幹活一邊哼著歌兒,他面帶笑容開心的說:「我們正在建設一座新城市。」
那麼,你是屬於哪種工人呢?
之前,我是屬於第一種工人,每天上班工作、下班玩耍,求一份安穩度日,生活似乎也沒有什麼不好。
但是,通過運用「破界創新」這個思維模型,我從普通員工轉身成為自由職業,成為許多人羨慕的對象。
我特別感謝李善友教授,是他把「破界創新」這個思維模型傳授給我,從而改變了我的生活。
李善友教授是混沌大學的創始人,他將「第一性原理」的思想引入創新與商業領域。當你用「第一性原理」的視角來重新認識創新、創業和個人成長,就會在不知不覺間進行一場認知升級,迎接思維的蛻變。
什麼是「第一性原理」?亞里斯多德說:「任何一個系統都有自己的第一性原理,它是一個根基性命題或假設,不能被預設,也不能被違反。」
「第一性原理」,好比樹木的根基,沒有人會看到繁茂枝幹下的樹根,但它決定了樹的一切。
李善友教授把他思想的精華,都寫進了混沌創新奇書《第一性原理》中,他尤其特別推崇「破界創新」思維模型,認為它是混沌大學最核心的思維方式。
所謂「破界」,不是破外在現實的邊界,而是破內在認知的邊界。
人與人之間最大的差別是認知。所謂成長,就是認知升級。你的認知邊界,就是你成長的邊界。
那麼,我是如何「破界創新」、從而開啟光速成長的呢?
根據李善友教授《第一性原理》,「破界創新」共分三步:
01「破」隱含假設-掙錢謀生
「破」隱含假設,是破界創新中最難的一步,因為很多人身在一個系統中卻不自知。你需要跳出這個系統,才能看到這個系統的邊界,從而打破它。
回到開頭提到的三個工人的故事,這三個工人,分別代表了工作的三個層次:工作、事業、使命。
第一層次:工作
在這個層次的人,上班就是為了掙錢謀生、養家餬口。該上班上班,該下班下班,每天守著自己的一畝三分地。每天混日子,其他一切都不關心。
第二層次:事業
在這個層次的人,通常比較有上進心。除了掙錢謀生,他們更在乎能否通過工作獲得成就、升職加薪。他們想幹出一番事業,並以此獲得更好的物質生活。
第三層次:使命
在這個層次的人,將工作視為一種使命。他們的出發點是出於熱情,不管有沒有得到回報,都會感受到一種付出的無憾與喜悅。他們追求工作的完美與突破,忘我地去工作。
李善友教授說,「破界創新」的難點和關鍵在於發現和打破隱含假設,最常見的隱含信念就是群體信念。
長久以來,我一直被「工作就是為了掙錢謀生」這個群體信念所束縛而不自知。
是李善友教授,用他講的使命課,喚醒了我,讓我意識到,很久以來,我都是處於第一層次,即掙錢謀生的狀態。我的生活雖然歲月靜好,但也缺少激情夢想,過得平庸乏味。
我要尋找自己的使命,勇敢打破這種掙錢謀生、平庸度日的渾渾噩噩的狀態。我想活出自己的那一份精彩,不負此生好時光。
02「立」基石假設-追求使命
打破舊的隱含假設「掙錢謀生」後,我要立一個新的假設「活出使命」。
那麼,我是如何找到使命的呢?
李善友教授說,「你喜歡、你擅長、有意義的事情,就是你的天命所歸」。這就是使命的定義。
根據這個定義,我用N張A4紙,分別梳理了我喜歡、我擅長、有意義的事情。
在一次次梳理中,我越來越明確心之所向:
*我喜歡:
熱愛讀書、每年讀書100+本;
*我擅長:
擅長通過線上、線下的不同形式帶領大家一起讀書成長。我運營了兩個公益讀書項目,即格格讀書會和混北讀書會。
*有意義:
在我心中,利他助人就是最大的意義。每當有人告訴我,因為認識我而開始讀書、光速成長,我就覺得特別地開心。也因此,我才會長期堅持運營公益讀書會,利他付出、無怨無悔。
通過梳理三者的交集,我成功地找到了我的使命-用讀書為他人的成長賦能。
03「見」全新系統-自由職業
找到使命後,我特別地開心,一個全新的系統在我的生活中展現出來——追求使命、發起成立「格格讀書營」。
一開始,我利用工作外的業餘時間來運營項目。但我發現使命有非常強大的力量,它在時刻召喚著我。我不願意再浪費時間精力在「掙錢謀生」上,為此我果斷離職創業、堅定地去追求內心使命的召喚。
離職之後,為了將項目運營好,我也開啟全面升級自己,把自己當CEO培養。
一方面,我組建了自己的團隊,幫我開展日常運營;
另一方面,我拼命學習,升級自己的能力,產品、運營、內容、渠道、銷售等,各項能力,差啥補啥。
運用「破界創新」這個思維模型,我打破了過去「掙錢謀生」的邊界,建立起了一個全新的「踐行使命」的系統。
因為「破界創新」,我實現了從普通員工到自由職業的華麗轉身,把愛好變職業,成為許多人羨慕的對象。
在這個過程中,更重要的是自己能力的全面升級。我不再局限於過去狹小的天地,來到了一個更大的世界,打開了人生更多可能。
其實,「破界創新」這個思維模型不僅可以運用於個人成長,用在商業中也有奇效。
比如,大家熟悉的賈伯斯和蘋果公司,就是一個「破界創新」的高手。
過去,電腦只應用於商業領域。但是,蘋果公司勇於「破界創新「:
第一、 質疑並打破原有假設:憑什麼電腦只能用於商業用途。
第二、 重構「基石假設」:每個家庭都可以擁有一臺計算機。
第三、 建立全新系統:既然計算機進入家庭,那麼,所有相關要素都應該在家庭使用的前提下展開,如價格、軟體、體積等。
再看看蘋果手機。
大家回想一下諾基亞時代,所有手機都帶有固定鍵盤,這是典型的群體認知。而賈伯斯創造性地重構了蘋果手機的「基石假設」——觸控螢幕完全可以取代手機鍵盤。重構基石假設的結果是,蘋果公司由於拉開了智慧型手機時代的帷幕。
從賈伯斯和蘋果公司身上,我們也感受到李善友教授所提倡的「破界創新」的強大力量。
如果打破心智和思維的限制,就會有靈感流淌,就會走入一個全新的美妙世界,商業或個人成長,都是如此。
特別喜歡一句話,「雞蛋從外面打破的是食物,從裡面打破的卻是生命。人生從外打破,是壓力,從內打破,是成長。」
願我們都能用李善友教授《第一性原理》的視角,重新來認識這個世界。
願你打破過去的自己,在打碎自己中去突破自己、超越自己,實現重生,去獲得新的生機和希望。
願你探索出你內在的力量,成就你非凡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