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土瓜灣街市昨日提早於下午五時關閉消毒,魚販忙於清洗
疫情持續,溼街市出現大爆發!本港昨新增80宗確診,包括紅磡街市兩名魚檔檔販,該群組累計已有15人染疫,當中五名魚販分別在四個魚檔工作;相距一公裡多的土瓜灣街市,也有一名魚販中招,至今兩魚販確診。衞生防護中心懷疑確診個案有關連,《大公報》接獲消息稱,土瓜灣街市一名魚販曾探訪的親友早前已確診,疑將病毒帶入街市。政府專家顧問昨日實地調查後,初步提出四大播毒可能,包括相熟魚販「落場」時聚在一起飲酒、魚檔的水和冰塊有利病毒存活,並經老鼠、曱甴與貓等在街市內傳播,呼籲長者近期宜減少到街市。■大公報記者 謝進亨、伍軒沛、方學明(文)何嘉駿、馬丁(圖)
兩爆疫街市昨日提早於下午五時關閉消毒,食物環境衞生署昨晚宣布,兩街市今、明兩天停業,等候街市環境樣本化驗結果。
紅磡街市新增確診魚販分別是67歲女子(第3668宗)及59歲女子(第3643宗)。衞生防護中心昨晚更新網上資料顯示,紅磡街市群組目前涉及15人,患者有街市清潔工、乾貨檔販,凍肉店員工,並涉及四個魚檔共五名員工。土瓜灣街市一名66歲女魚檔檔販(第3669宗),昨日確診,對面魚檔的61歲男檔販(第2265宗)上周確診。
衞生署衞生防護中心傳染病處主任張竹君稱,紅磡街市確診魚販是食環署早前為街市員工檢測時發現,有關魚檔位置接近,「黐埋一堆」,懷疑個案有關連,病毒可能人傳人,也可能是環境汙染。
有不願透露身份的行內人士向大公報記者透露,土瓜灣街市「中招」魚檔是老字號,開業超過30年,長期在香港仔魚類批發市場取貨。店內最早確診的魚販,較早前探望一名其後確診的親友,疑因此被傳染,「我哋賣魚嘅圈內人都知道呢件事,但無憑無據,唔可以亂講之嘛。」記者昨晚致電向有關魚檔求證,對方聽罷記者提問後,只說「不清楚」,之後掛線。
政府專家顧問、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講座教授袁國勇昨日到兩街市調查,在魚檔砧板、冰塊、劏魚用具、錢箱,以及街市汙水渠等多處取走環境樣本作化驗。但由於攤檔已關閉,無法收集販售的魚類樣本。
袁國勇表示,內地武漢華南海鮮批發市場、北京新發地市場、大連街市曾出現類似爆發,因此食環署及衞生署對街市爆發感擔心。初步調查發現,兩街市位置接近,但暫時找不到關連。
他初步指出兩街市爆疫有四大可能性(詳見表),較大機會是人與人接觸傳播,懷疑有患者逗留街市期間,到處觸摸及吐口水,造成環境汙染。由於溼街市魚檔有冰塊和水,十分潮溼,病毒可存活超過一個星期,街市內的曱甴、老鼠、貓隻棲息,不排除病毒經此途徑傳播。
他又稱,另一較大可能性是魚販在平日下午一時至四時「落場」休息期間,聚集街市內的熟食中心休息飲酒「啤一啤」,其間可能無戴口罩而交叉感染。至於經由海鮮水產傳播和空氣傳播的可能性最低,因為海產類是冷血動物,感染病毒機會極低,而街市內的通風系統沒有問題。
紅磡街市受鼠患困擾多年,在附近的家維邨居住十多年的魏小姐說,街市晚上落閘後,老鼠、曱甴等周街走,她見過像貓那麼大的老鼠在街市附近覓食,非常嚇人,所以街市內檔販都會放養一些貓在內抓老鼠。住在街市後的唐先生稱,入夜後,老鼠甚至會爬入屋「搵食」,鼠藥及陷阱通通不見效。對於老鼠可能是播疫黑手,他稱非常擔心。
【大公報訊】記者胡家俊報導:本港和內地早前都曾有街市爆疫,有專家早已指出,病毒「怕熱不怕冷」,能在溼冷環境存活很長時間。
早前慈雲山街市、牛池灣街市、深水埗北河街街市等多個街市,均曾出現疫情,有街市菜販「中招」確診。內地武漢華南海鮮市場、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早前也曾爆疫。在六月中,內地多位疾控專家視察新發地市場,於大量接觸魚蝦等凍品的砧板、櫃檯採集樣本,呈陽性樣本的數量非常多。
當時病毒溯源組組長、國家流感中心副主任劉軍指出,華南海鮮市場和新發地市場的共通點都是「溼冷」,有利病毒長時間存活。病毒病所所長助理張勇更分析指,病毒可能是潛藏於冷凍食品,從境外進口,到達市場後病毒與貨品一同解凍,因病毒仍存在活性,遂造成傳播。
香港於五月底,就曾有葵湧嘉裡物流溫控貨倉爆出小型群組感染,受感染員工曾負責為英國進口的貨品貼標籤,令人猜測病毒會否經貨品從外國傳入。當時醫學會傳染病顧問委員會主席梁子超曾提醒市民,巴西凍肉倉工人集體感染,加上全球空運物流鏈頻繁,變相加速病毒傳播。
來源丨大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