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ie Brücke"《橋梁》1959 電影海報插圖 作者:赫爾姆特·埃爾加德
1959年反戰電影《橋》(DieBrücke)的海報被認為是他最著名的作品。
赫爾姆特·埃爾加德(1913年3月-1980年4月)是德國插畫家,藝術家和記者。
他出生於當時的德國哈德斯列夫Haderslev的哈德斯萊本Hadersleben(現位於丹麥諾德斯雷維格)。 1928年,離開了哈德斯列夫移居德國北部城市基爾。 因為對繪畫的濃厚興趣。1934年,他在德國基爾(Kiel)的藝術學院接受教育,快速掌握了素描,使他可以用繪圖炭筆進行快速素描,並為基爾的《最新消息報紙》擔任新聞插圖畫家。
1938年,他以記者的身份參加了多次突襲,包括1940年的不列顛之戰。他的作品發表在著名的每周雜誌《柏林人日報》。
赫爾姆特·埃爾加德Helmuth Ellgaard的科幻插圖
戰爭摧毀了柏林的大型出版社,漢堡和慕尼黑等地也開始發行新的報紙和雜誌。因此,埃爾加德家族遷往慕尼黑,並參與創辦了插圖雜誌《Revue》。該雜誌是戰後西德許多新的每周雜誌之一。(中文翻譯為:《復興雜誌》)
這幅創作是赫爾姆特·埃爾加德在1960年發表的一幅刊物插圖,以表達他對一個科幻主題中對未來「飛機」的豐富想像。主題是:復古的未來主義。從想像圖片看到巨大的「飛機」就好像一艘低空飛行的「遊艇」,也許當時曾經的蘇聯就是因為這個而設定出「裏海怪獸」的初級款式。據說那時很多國家都有過類似的製造想像,但是後來估計經過驗證,當時技術還不能完全解決很多對應問題而沒有再繼續發展此項舉行」海空飛行器「。
赫爾姆特·埃爾加德(Helmuth Ellgaard)-1953年《REVUE復興》雜誌的插圖
當地面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居住空間時,也許可以在靠近地面的高空建立一座並非懸浮的「空中之城」,底部有連接地面與空中的堅實地基,空中有類似於「鳥巢」一樣的複合強度基建框架居住生活區域。
強大的控制管理中心可以將能源源源不斷地運往「空中之城」與「地下之城」(衍生居住)。猜想插畫創作時的能源基礎也許是基於核能的民用化,在1953年有這樣的想法並加以藝術創作也算是不錯的「超前」意識。
以上是關於「太控之城」的科幻插圖。可以看到想像中的太空人操作著太空飛船正在準備靠近巨大的太空城,他計劃在指定的位置完成對接著陸。
這幅插圖中是太空中的各類型實驗艙與太空行走的科學家。圖中看出遠處也有類似的實驗艙以及遠處的地球(右上角),從而體現1953年前後人類探索宇宙的想法。
埃爾加德擔任《REVUE復興》雜誌文字編輯和圖像編輯以及新聞插圖畫家。在幾乎每期雜誌中,都有他的插圖,這些插圖來自1953年,也都是彩色的。1956年,他選擇獨立,並與家人一起移居漢堡。在那裡他畫了插圖,並為廣告公司工作。但是,他在1954年至1961年之間的重要工作是對大量電影海報進行了說明 。
幻想中的太陽能發電廠,由36000輛特殊製作的「鏡子車」通過反射將陽光集中起來,然後將其扔到俄羅斯太陽能發電廠塔內的熱能反射板上,然後產生的蒸汽以便驅動電源渦輪產生巨大的電能。 「鏡子車」由各自感光單元自動控制,以接近於蝸牛的設定速度在與陽光同步的塔樓周圍移動,它始終與太陽光線一致,保持鍋爐中會產生最大的熱量和強大的蒸汽壓力。
1958年出版的《水晶雜誌》Kristall,封面圖片作者赫爾姆特·埃爾高德Hellmuth Ellgaard。
插圖中描述了想像中的未來地面城市的空中交通系統,也許圖紙的直升飛機是就像現在的公交車同樣的用途,以緩解地面交通的壓力。
1957年出版的《水晶雜誌》Kristall,封面圖片作者赫爾姆特·埃爾高德Hellmuth Ellgaard。
從今天的醫學太空研究知道,只要人類處於人造氣壓下,他們就能應付地球引力之外的生活條件。 插圖中顯示了火箭中的這種類型的人造氣壓室。當今火箭已經離開了地球的引力場。 什麼時候會有這種氣壓艙室火箭和實現太空之旅?
後記:赫爾姆特·埃爾高德於1980年因心臟病去世,享年67歲。2003年,他的兩個兒子Peter和Holger Ellgaard將他的大部分作品捐贈給了波恩的Haus der Geschichte(歷史之家)。
文章部分圖片素材和背景來自網絡,僅供所發出之文章題材內容所描述輔助使用,不為其他用途。本文內容已經在多平臺進行分時同步發出並同樣保持圖片與文字檢索的一致。
Part of the article is based on materials from the internet, it shall only be use for appreciation and reading. Not for other purpos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