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除夕佳節。陳思思正趕上輪休,不料原本陪伴家人的計劃被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
110宣傳日,陳思思(右)給群眾講解防詐騙常識。(受訪者供圖)
當晚,正與家人吃年夜飯的她接到了返崗指令。作為銅仁市公安局110指揮中心的一名接警員,陳思思立刻掏出手機,電話聯繫排查來往銅仁的人員情況。
大年初一的早上,窗外下著鵝毛大雪,眼看積雪阻礙了交通,陳思思有些坐立不安。
「老家鄉村路離國道有3公裡的路程,雪越下越大,再不走可能更難出行了,我想著先走出去再找車。」冒雪前行,幾經輾轉,陳思思順利到崗。
因為疫情,陳思思幾乎住在單位,隨著涉疫警情增加,在接警之餘,她一面利用值班時間學習疫情防控知識和相關政策,快速規範處置每一起警情,一面留心社會需求,組織志願者提供幫助。
大年初三,面對酒精、口罩匱乏的境況,陳思思翻開自己的筆記本,尋找口罩供應商。短短幾天時間,撥通了所有熟悉的電話,連續停機四次後,她與志願者們共同捐款,為一線值班的警察和醫生送去54080個口罩、223瓶酒精等物資。
2月20日,受疫情影響,街頭獻血量下降,眼看銅仁市中心血庫告急,她當即組織75名志願者無償獻血,獻血量達18700ml。
春耕備耕,聽到萬山區大坪鄉甕巖村幾十噸芹菜滯銷消息,陳思思發動20多名志願者起早貪黑幫忙採摘20噸蔬菜,送往銅仁市碧江區、萬山區的6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
……
「疫情當前,我們每個人的能力有限但缺一不可,只有立即行動,才能將損失降到最低。」說到公益經歷,陳思思告訴記者,她的「公益夢」紮根於孩童時期。
1992年出生於銅仁石阡縣的陳思思,受樂於助人的父母言行影響,從小耳濡目染,一心想「做點什麼」在她內心悄悄播下了種子。
2014年,通過網際網路N+1的模式,陳思思發起成立了一個網絡愛心協會,取名為「正能量」。每到一個地方,每一場公益活動,她一一記錄下來,上傳分享。
藉助公益活動,她吸引了一群志同道合的志願者,團隊從最初的12個人發展到現有志願者4000餘人。
利用工作之餘,陳思思與志願者們一起踏上有溫度的路途。不論是援助災區人民,看望孤寡老人,還是資助貧困學生,每場活動,這群年輕的身影都不會缺席。
眼下,沿河自治縣脫貧攻堅已進入最後總攻階段,陳思思與志願者們也準備加入這場戰役。
「我們希望通過實行「一志一戶一扶」即一個志願者幫扶一戶貧困戶,儘自己最大的努力,帶動一些需要幫助的人,傳遞正能量。」陳思思說。
做公益,陳思思身體力行,工作上,她用心對待,用行動詮釋青年擔當。工作六年來,她堅守平凡的崗位,成為群眾心中的「貼心人」。2015年,陳思思被評為「銅仁市最美青年」,2016年8月榮登中國好人榜,2017年5月被評為銅仁市十大傑出青年。
青春感言:
公益是一種力量,是一份傳承,青年代表著未來,充滿著希望,拿穩志願服務的接力棒,當代青年不僅要關注詩和遠方,更重要的是做好眼前事,走好腳下的路。
貴州日報當代融媒體記者 劉駿嬌
編輯 孫蕙
編審 付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