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白俄選舉騷亂已然發生數月,但時至今日依舊有不少民眾組織抗議遊行。對此,盧卡申科表示,對憲法中總統權力進行修改以後就會辭職,但是白俄國內的反對派卻堅決反對。由此可見,白俄的現狀並非所謂的「獨裁和民主」的問題,實則是俄羅斯與歐美間的較量,白俄羅斯的現狀本身既是俄歐間較量的縮影,也是今年諸多事件的代表。只不過相關國家已然沒有太多選擇的選擇空間:
一、俄羅斯早年「輸血」的目的並不單純
蘇聯解體後,俄羅斯在葉爾欽時代堪稱瀕臨崩潰,這其中無論是經濟和政治都面臨著極大的挑戰。隨著普京執政,國內的相關問題得到穩定,經濟也逐漸恢復,截止2013年,俄羅斯GDP便已達到2.23萬億美元,人均GDP更是達到1.3萬美元。為了保證自身的戰略周邊安全,俄羅斯便開始「輸血」,對象主要為白俄羅斯、中亞多國、亞美尼亞等國家,這期間儘管個別國家發生顏色革命,但未能對俄羅斯產生衝擊。
自2014年克裡米亞事件後,歐美聯合對俄羅斯實施制裁,俄經濟瞬間暴跌,已然無力「輸血」。為了更好地盤活相關國家經濟,俄羅斯提出「歐亞經濟聯盟」,試圖加快一體化進程保證自身周邊戰略,而白俄羅斯則是一體化進程的首要目標。結果是相關國家經濟依舊低迷,民意不滿情緒進一步增加,加之歐美得心應手的顏色革命,亞美尼亞、白俄羅斯、吉爾吉斯斯坦等國先後多次發生騷亂。
俄白哈關稅同盟
二、俄羅斯與歐美的矛盾已然無法調和
要問這個世界上哪個國家最願意和歐美和解,不少人肯定會回答伊朗、委內瑞拉等國,實則不然,其實最想要和歐美和解的國家是俄羅斯。為此,早年普京甚至不惜拋出加入歐盟、和小布希搞好關係等方式,軟化之間的矛盾,也讓俄羅斯經濟得到進一步提升。然而西方肆意煽動顏色革命後,俄羅斯的戰略腹地愈發受到威脅,隨即爆發克裡米亞事件,進而演變為近年來國際局勢變化的標誌性事件之一。
如果要問西方對於俄羅斯的態度,那無疑是面積更小,實力更弱。但俄羅斯的目標在普京眼中(插一句,普京只是俄羅斯的民族主義者,和塞爾維亞的武契奇是一個性質,並非所謂的「共產主義者」)也很明確:面積更大,實力更強。在克裡米亞事件後,雙方的矛盾已然無法調和,因此除了對俄羅斯進行制裁外,歐美也加大了對俄周邊國家如烏克蘭、亞美尼亞等國的滲透。基於此,普京迫切的希望與歐美恢復關係,這才有了川普上任初期,兩任互相頻繁「拋媚眼」的情況(川普希望聯俄對我國打壓,俄希望恢復經濟),無奈歐美內部反俄勢力強大,難以改變。
烏克蘭反俄騷亂
三、白俄面前已然沒有選擇的空間
今年白俄爆發選舉騷亂前,盧卡申科多次與歐美互動,並指責俄羅斯幹涉本國大選,其內在實質不過想在俄歐間做平衡,進而恢復自身因俄「輸血不足」造成的經濟低迷。只可惜盧卡申科高估了西方的態度,隨即白俄便爆發選舉騷亂,歐美一致要求盧卡申科下臺,這才有了盧倒向俄羅斯的出現。但這並不意味著白俄事件已然結束,反而讓白俄內部矛盾進一步激化。
現如今,俄羅斯本著「趁你病要你命」的原則,堅持要求盧卡申科加快俄白一體化進程,只可惜白國內反對一體化的呼聲同樣高漲。這就讓盧卡申科陷入兩難境地:向東加入俄羅斯,國內反對難以實施;向西歐美加大顏色革命,俄陳兵邊境同樣難以抉擇。這才使得盧卡申科即便白俄騷亂後,依舊向西方表示願意回到原來狀態。只不過現如今,白俄的命運已然不再由自己選擇,無論向西還是向東,都難逃內部矛盾激化的命運。
白俄騷亂
當然,白俄羅斯只是相關國家的代表,摩爾多瓦、烏克蘭、克裡米亞等國均面臨著同樣的情況,俄羅斯面對西方打壓勢必會加強周邊戰略安全,而西方為了保證俄羅斯難以崛起必定會進一步打壓。只能感嘆小國的命運更多的是一種無奈和悲哀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