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瀾:洞察力是一個人有遠見的開始

2020-12-22 騰訊網

歡迎關注@伊說說,女性成長聚集地,願你不用盔甲在身,也能抵擋萬千生活不易。

比進入他人的世界更重要的,是打開你自己的世界。

——楊瀾

2019年12月18日,"中國海歸70年70人"的榜單中,有一位以睿智、優雅著稱的女性;

2015年7月,她在吉隆坡,代表北京陳述了申報冬奧會的實力條件,以及國之信心;

2001年7月,她在莫斯科的申奧會議上,作為形象大使,為大家闡述北京的形象以及這個城市對奧運的渴望;

她總是從容、得體,用一腔溫柔的語調,娓娓道來他人的故事,她的名字,叫楊瀾。

1994年,初出茅廬的她,一舉斬獲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金話筒獎";

1999年,《亞洲周刊》評選了"亞洲二十位社會與文化領袖",楊瀾當選其中;

2013年,福布斯公布福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位女性榜單,她是其中一員;

同年,她還成為MAKERS項目"開拓者"獎項的第一位非美國本土獲獎者。

作為企業家、慈善家、主持人與媒體人, 51歲的楊瀾,仍然被大眾熟悉。

楊瀾發自內心認為:"歷史選擇了人,人創造了歷史,這讓我著迷。"

所以,立志成為一個時代的記錄者,是楊瀾一生的追求。

洞悉自我、離經叛道,勇敢追逐多變的生活

蘇格拉底說:"認識自己,方能認識人生。"

楊瀾這一路走來,最大的優勢在於,她熟悉自己內心的渴求。

1990年從北外畢業,誤打誤撞中,她成了《正大綜藝》主持人。

央視主持人,對於一個大學應屆生來說,太過遙遠,可楊瀾做到了。

在面試的時候,她聽聞央視要找一個清純的女主持人,她反問道:"為什麼電視上女主持人總是一個從屬的地位?為什麼她就一定是清純、可愛、善解人意的,而不是更多地,發表自己的見解和觀點呢?"

因為這一番看似叛逆的話,助她進入了一輪又一輪的面試,最終成為央視主持。

四年後,楊瀾參加中國首屆電視節目主持人大賽,並榮獲"金話筒獎"。

正在事業如日中天的時候,她忽然做了一個決定,離開央視去美國讀書。

當時,所有人都覺得她瘋了,一個多少人夢寐以求的職業,她說離開就離開,可楊瀾依然要這樣做,因為追尋成長是她的目標。

1996年,她寫下了《好孩子》,其中有兩句:"我知道,斯斯文文的你卻最渴望冒險,或在高原上與日月熱烈地舞蹈。"

2000年,她學成歸來,開始製作《楊瀾訪談錄》。

如今,做訪談節目,楊瀾已經做了20年,訪問了上千位人物,堪稱一場跨越時代的對話成長錄。

這正是楊瀾對自己內心的闡述:本可以歲月靜好,卻偏要逆水行舟;本可以穩中求勝,卻總憧憬險中探求。

正是因為她始終了解自己的內心,才能明確追逐方向,並且根據時代發展隨時調整成長節奏。

洞悉心靈的企望,了解自己的能力,才能更好抉擇明天的旅程。

細察他人、極致溝通,在語言的魅力中恣意徜徉

說起職業生涯,楊瀾表示自己從"看世界"到"問世界",似乎都是為了一個目標——溝通世界。

著名人際關係大師卡耐基說:"做一個好聽眾,鼓勵別人說說他們自己。"

楊瀾在訪談中,對話了很多名人,以一種奇妙的切入點來作為引導,用循循善誘的方式,讓人不由自主鬆懈自己,吐露心聲。

訪問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的時候,她被告知不能問私人問題,但是訪談想挖掘的就是對方的內心感受。

所以,找角度切入就成為楊瀾的挑戰。

她先談起了柯林頓的總統圖書館,從而引出了1998年的彈劾事件。柯林頓面對她的問題,坦然回答:"我認為我應該告訴人們這一切。是的,我犯了個人錯誤。"

在與世界上最美麗的女人之一——妮可·基德曼對話的時候,同樣為了追尋人物的內心體驗,楊瀾選擇從女人都喜歡的問題入手:"奧斯卡頒獎典禮快到了,你準備穿什麼衣服去走紅地毯?"這個關於時尚的話題,讓妮可·基德曼心情愉悅,大方談起了與湯姆·克魯斯的感情。

在許多採訪中,楊瀾都會將話題打開,又適度退後,引起對方的傾訴欲望。

在訪談李彥宏的時候,她用納斯達克上市為引導,詢問"你的帳面的財富暴增,但是你覺得你的幸福指數是上升了,還是下降了呢?"這個話題,就此打開了對方的話匣子。

在楊瀾的問答中,體現的是別人世界;在她的話語中,引出的是他人心聲。

與其說楊瀾會說話,不如說她善於觀察、有敏銳的感知,可以從對方的表情、動作、神態中體會到對方內心情緒,從而將溝通力發揮到極致。

當採訪者和被訪者之間,達成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才能讓一場談話成為精神盛宴。

洞察未來、不忘初衷,將傳媒與人工智慧緊密連接

楊瀾的曾寫下這樣的文字:"打開未來界面,看遍人間值得。"

說明,她始終知道自己要什麼,始終知道自己堅持什麼。

做一名時代見證人,是她的堅持,也是她最初的選擇。

因為,傳統的媒體行業,已經不適應新時代,所以,她選擇用人工智慧記錄時代的成長軌跡,製作了《探尋人工智慧》系列紀錄片。

這部紀錄片,僅播出四個月就有了近2500萬點擊量,卻沒人知道這背後,是一個團隊屢屢碰壁的故事。

當時,製作這部紀錄片的時候,因為廣告贊助商都不認可其商業價值,也找不到絲毫的市場需求,所以拒絕投入資金。

楊瀾思慮片刻,揮揮手領著團隊出發,"我們自己投資!"

這一場誠意之作他們成功了,也被媒體圈認為是一個新的創舉,第二季還未拍攝,贊助商都已經蜂擁而至,求取分一杯羹。

在舊傳統與新思想的碰撞中,楊瀾秉承內心的原則,探索人工智慧在生活中的應用以及發展趨勢,深信世界已經發生重大變革自己應作出改變緊緊跟隨。

未來屬於信息化的主導,未來屬於智能的掌控,這是楊瀾走在時代前端得出的結論。

在變革的時代,她總能跟隨大眾的步伐,做出亮眼的舉措,這都得益於她對潮流的敏銳洞察。

會洞察時局的人,才能時刻保持自我警醒;會洞察人心的人,才能時刻掌握人生主動權。

洞察人間百態,方可託舉不凡明天

從央視的花團錦簇中走出,一邊摸索一邊前行,終於成就自我,楊瀾依靠得是對事物發展的遠見。

楊瀾在《一問一世界》書中寫下:"所謂遠見,即洞察力,不是因為它要求當事人有多聰明,而在於能否在正確的時間做出正確的決定。"

這裡提到的洞察力,即為可以深刻了解事物的本質,從而推斷出其根本的一種能力。

不是每個成功人士都有強大的洞察力,但強大的洞察力,一定可以引領人走向成功。

人人皆知的IBM公司,曾經陷入過超級危機,被某雜誌冠以評價,IBM的失敗可以算作是美國的失敗。

在一個逐漸被時代淘汰的公司裡,有一名優秀的管理者拯救了企業,這個人就是郭士納。

他定下整合公司、開拓軟體業務、創新企業文化、開闢電子商務等多種方案,引領IBM順利起死回生,創下"大象也能跳舞"的傳奇。

擁有超群洞察力的人,善於從事物發展地種種跡象中,尋求解決辦法,找到突破口。

那麼,作為職場人,要如何提高洞察力來應對職場壓力?

01 堅守初心、永葆好奇心

在參加某次企業家大會的時候,楊瀾曾經提及過一個觀點,就是初心可以帶動我們的洞察力,不僅可以洞察時刻發展的市場,也可以洞察我們自己的心靈。

做《楊瀾訪談錄》,每次訪談前,她都會做十足的準備。

前往新加坡採訪李顯龍的時候,她一路都在研讀其父李光耀的傳記,同行的同事還十分不解。直到訪談中,楊瀾問出那個極具挑戰性的問題:"您父親曾大力提倡亞洲價值觀,它受到了質疑,你認為有必要重新審視它嗎?"

挖掘人物成長的歷程,剖析時代的烙印,是楊瀾一直堅守的初心。

2018年,主持麻省理工一項探尋智能活動的時候,她上場自問自答道,"今天科學家們濟濟一堂,我來湊什麼熱鬧啊?因為我的不可救藥的好奇心啊!"

楊瀾永遠擁有旺盛的好奇心,也正是在這份強烈心情的驅使下,她才擁有了探尋人工智慧之旅。

時光在走,歲月在流逝,懷抱初始之心,保持對事物的好奇心,才能洞察到遠方路的出口。

02 善於觀察細節、勤於思考問題

愛默生說:"細節在於觀察。"

在訪談的時候,楊瀾非常善於觀察對方的表情動作,她說:"採訪其實像是一次探險,是一種對人心的探險。"

她熟知在訪談的時候,何時該說話,何時該閉嘴。

採訪林毅夫的時候,問及對方的成就,是否達到了父親當年的期許,這時候林毅夫卻紅了眼眶,楊瀾選擇了暫停說話,給對方平復情緒的空間。

採訪劉少奇夫人王光美的時候,她會提前告知要引起對方的傷心,王光美有了心理預期,反而讓她繼續詢問。

除了對細節的觀察掌控,楊瀾還擅長在腦中構想思考。

她曾經在《楊瀾訪談錄》創辦15周年的時候,推翻了自己的想法,構建一個新的思路。

她的節目不想再去追逐成功的故事,反而想觸摸每個人心理的深層想法,找到人們的精神與時代洪流交接之處。

觀察使人敏銳,思考使人通透。細緻地觀察、不斷地思考,是走向成功坦途的必要條件。

03 學會提問、樹立終身學習的追求

東漢王充有雲,"不學不成,不問不知。"

學會提問,其實比會回答問題更重要。

北外開學典禮的講話上,楊瀾作為嘉賓出席,並告訴學生們要多去探索、多去提問,她認為,"提不出好的問題,就找不到好的學習方向,更找不到解決的答案。"

二十年來,楊瀾是在不斷地提問中前行,上萬個問題出現在訪談之中,串聯起節目的靈魂。

她所學的專業是語言,始終認為語言是與世界連接的方式,以語言為媒介,自己才能走上世界的採訪之路。

每次採訪之前,她都會去了解被採訪者的生平,去讀對方的自傳或者評價,在她看來,多讀一本書,至少可以讓自己少問十個蠢問題。

在與基辛格博士的訪談之前,楊瀾看遍了他的所有著作,還去查了很多歷史的資料,就為了短短30分鐘的採訪,付出了很多的精力。

學會向未知提問,始終持有一份求知慾,方能洞察萬物走向、更好地成就明天。

變革的時代中,將提升洞察力作為自我成長的方式,讓出眾的洞察力,助力成功之路,讓自己站得更高,看得更遠,實現更多價值。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刪除)

相關焦點

  • 有洞察力的星座3,聰明能幹,洞察力很強
    導言:一個人能否取得巨大的成就,與他的眼光密切相關。一個有遠見的人必須能夠看到未來的發展和機遇,所以成功。在生活中,我們也可以遇到許多有遠見的人,只要我們跟上他們的步伐,我們一定能看到前面的希望。對於十二星座,這三個星座的人都很有見識,聰明能幹,有很強的洞察力。
  • 一個人究竟要讀多少書才有遠見?
    於是我就在思考讀書與做人格局的問題:一個人究竟要讀多少書才有遠見?雖然我每天必寫一兩百字的反思日記,但大多都是在生活和工作的小事上面打轉,眼光看得不夠遠,至少沒有真正反思過自己的做人格局夠不夠大的問題。
  • 一個人越來越有遠見的4種跡象
    一個有遠見的人或許未必是理想解讀下的未卜先知,而確實生活中可以讓我們因未雨綢繆嚴謹處事,而多幾分成功的勝算,世間所見,難逃「人、事、物」之間的無限關聯,而有遠見的人是透過表象根本去只抓主題的智慧,凡事看得通透,能夠通過已知的現象對未來的軌跡做出預測,以此獲得利益或者規避風險。
  • 想擁有有意義的職業生涯,遠見思維可以了解一下
    一,讓你的職業生涯變得有意義的遠見思維遠見思維這是一種成長型思維,具備志存高遠的思維模式二,職業生涯需要遠見思維的原因1,職業生涯的發展是不可預測需要我們避開「花盆效應」離開自己的舒適區,做出有建設性的選擇,從而繪製一份最清晰、最有見地的路線圖。這需要有遠見的思維。花盆效應當一個人處於舒適區內,身心都是舒服的;但當脫離了舒適區,就會無所適從、各種不適應,進而會面臨被淘汰的危險。
  • 英語中表達「敏銳有洞察力」的詞彙
    編者按:有個單詞叫 vision,視覺,視力的意思。我們可以說 He is a man of great vision, 他是個有遠見的人。 這次主要給大家分享下英語中 「有遠見的」,其他一些單詞。他有敏銳的觀察力。Into her nineties, her thinking remained acute and her character forceful. 雖已年屆九旬,她依然頭腦敏銳,個性很強。
  • 楊瀾為西瓜創客帶貨:編程將成為一個人的底層能力
    楊瀾表示,在未來,編程將像語文、算數一樣成為一個人的底層能力,孩子在適合的年齡學習編程,將對孩子一生有所幫助。西瓜創客的課程讓孩子動手又動腦,學習過程獲得極大的樂趣,並在學習過程中訓練了孩子解決問題的方法。
  • 遠見,是一個人最豐厚的本錢
    顯而易見——當一個人活得有趣,其實他就已經比別人更具智慧。當一個人活得通透,其實他就已經比別人更有遠見。而遠見,在任何時候,都是一個人最豐厚的本錢。就拿閨蜜沐子來說。沐子當年跟我們班上一個平平無奇的男生談戀愛,大家誰也不看好。他多不起眼又多貧窮啊!
  • 遠見從何而來
    其中原因種種,但沒有遠見是一個重要因素。  短見,常常把一個地方的發展帶入歧途。上項目,總是以眼前的信息為「參照」,以短期的需求為指導,以人家的贏利為信號,「千家萬戶」都去擠眼前緊俏商品的「獨木橋」,而對那些特色產品、附加值高的產品、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產品則是「門外漢」,鑽不進,研不透,這就難免因「隨大流」而「絆腳」、「摔跤」。
  • 李靜羨慕楊瀾「順」,楊瀾自我感覺「牛」
    同樣身為主持人的李靜無不感慨地說:我們都曾經選擇過辭職而「轉身」,只是楊瀾的轉身太華麗了,我很崇拜她「她的人長得太順了」。但她並不滿足,她有更高境界更新的追求。外婆住在上海城隍廟附近侯家路一條窄窄的小巷裡,楊瀾的童年的記憶幾乎就是那一條狹窄的巷子,但她充滿著對廣闊空間的好奇。由於從小沒有在父母身邊,讓楊瀾養成了獨立思考問題、解決問題的習慣,加上未成年時接受兩個大都市的人文精神薰陶,她身上既有南方女子的柔,又有北方人的爽。
  • 做一個思想獨立,有遠見的人
    一個人想要在這個社會上立足,不僅僅要依靠經濟上的獨立,還要在思想上獨立。而這種精神上的獨立就是所謂的有主見,而遠見則是主見的一種。因為一個人如果有遠見,就不會被周圍的事物所迷惑,也不會被眼前的利益所迷惑,更不會盲從於別人。
  • 楊瀾《世界很大,幸好有你》,20年共同成長牽手看世界的愛情
    這本書《世界很大,幸好有你》在首頁楊瀾寫道 「僅以此書獻給我的丈夫吳徵,紀念結婚20年一起去看世界的日子。」氣質外貌出眾的楊瀾卻嫁給了其貌不揚的吳徵,總是讓網友表示,一朵鮮花插在了牛糞上。讀完這本書你才會懂,楊瀾的選擇是有多正確,正是由於楊瀾選擇了其貌不揚的吳徵,才成就了楊瀾愛情事業的雙收。
  • 央視知性女神,商業天才,被稱為精緻利己主義的楊瀾現在怎麼樣了
    她畢業之後就加入當時央視最好的欄目之一《正大綜藝》,很多人也是從這裡開始認識她的。那時候的她留著現在直男都非常喜歡的黑長直,搭檔姜昆、趙忠祥等老牌主持人。楊瀾當時也算是非常的火爆。每周六都在熒幕前和觀眾準時見面,開始一段「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的新奇之旅。在女主持還都比較刻板的年代,她知性、大方的形象深受觀眾喜愛。1994年獲中國第一屆主持人「金話筒獎」,拿到首屆金話筒獎,更是對她專業能力的肯定。
  • 楊瀾:女人味誰來定義
    閨蜜脫口而出:楊瀾,她是我心目中真正有內涵的女人。說實話,閨蜜自己也不差,邊賺錢邊在大學研修,活得獨立精緻且颯。當她說出楊瀾的名字那一刻,我似乎才體會到,與每日風風火火叱吒在生意場上相比,閨蜜更加崇尚優雅、知性、獨立這些女人天性中本就自帶的稟賦。
  • 楊瀾:「我付出30年青春,才有跟美國總統喝咖啡的機會!」
    從國家元首到藝術家,從企業家到學者,楊瀾試圖通過文化媒體來記錄時代的樣貌。 後來她回憶自己在電視行業黃金30年的經歷:「在那個環境下,雖然沒有人能夠保證你成功,但你開始有權利去嘗試失敗。這也是一種自由。」
  • 人的遠見有多廣,他的世界就有多大
    而有些人,只要有一線希望,他們都會抱著積極、樂觀的心態,腳踏實地,為達到目標而努力,當機遇來臨時,他們往往能走向更高的境界。其實,明天的命運取決於今天的態度。多一點積極、多一點樂觀,我們的明天就會多一份成功的希望。
  • 有一種遺傳叫楊瀾的兒女,上帝吻了兒子的臉,卻忘記給女兒開扇窗
    不過咱們也把話說回來了,遺傳真的是一件非常神奇的事情,想必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受,因為在我們的生活中,有很多父母的顏值都非常在線,但是他們的孩子卻像是撿回來的.......楊瀾,大家一定都不陌生,她是一位知名主持人,她所做的那些節目都給觀眾朋友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知性、優雅,不僅主持節目非常的優秀,並且她還具有讓人羨慕的商業頭腦。
  • 前央視主持人楊瀾:語言是一個人的底層能力,學英語別只依靠教材
    在她頭上有很多光環,她不但貌美睿智,知性大方,而且英語能力非常強。學霸的人生不可複製,但是她學外語的經歷和方法,卻值得我們借鑑。2019年9月,楊瀾作為86級英語系校友,受邀在北京外國語大學2019級開學典禮上致辭。她分享了自己學習的經歷,還有3個值得我們學習的方法。
  • 如何做一個有遠見之人
    一個人,要想使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更遠,不僅要權衡眼前利益,更要善於謀劃未來。只有把眼界放寬,把視線拉長,並腳踏實地去堅守,才能有更好的發展。相反,如果把目光投在眼前,只看到既得利益而沒有未雨綢繆的思想,那麼成功也只是暫時的。所以,我們要做一個遠見之人。
  • 「四有」父母:有修養,有原則,有格局,有遠見
    正如盧梭所說:人的教育在他出生的時候就開始了,在他不會說話和聽別人說話以前,他就已經受到教育了。父母的言傳身教在孩子教育中意義重大。 我國傳統文化中有「養不教父之過」之語,列夫·託爾斯泰也曾說「全部教育,或者說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歸結到榜樣上,歸結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上」。
  • 什麼樣的人比較有遠見?這三件事做得多的人一定有遠見
    什麼樣的人比較有遠見?這三件事做的多的人一定有遠見所謂的遠見,在很多人的眼中,都被稱為什麼高瞻遠矚,運籌帷幄等等,這些概念。但是這些概念真的是不太能落地。那麼這兩個詞,運籌帷幄,高瞻遠矚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遠見,怎麼才能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