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昨天中國足協在上海組織召開2020中國足球職業聯賽專項治理工作會議上,主旨包括五點:財務狀況接近「極不健康」,「金元足球」必須退出賽場,處罰一視同仁絕不含糊,中性冠名促「輸血模式」改變。鼓勵球員留洋。
現如今,隨著新的限薪政策的出臺,國內一線隊球員稅前年薪不超過500萬元,稅後大約是275萬元,這樣的薪酬幅度與中超元年時基本持平。如果得以嚴格執行,這樣的限薪力度將是非常大的。中國足協秘書長說了一段發人深省的話:「出臺工資帽的目的是為了鼓勵球員留洋,年輕球員在國內拿高薪,他們就不願意走出去。」
其實,中國職業足球的泡沫,已經膨脹到了不能不限的地步,國家隊的邊緣後衛,轉會費動輒以億計算。中超坐替補的球員,工資能和五大聯賽上遊球隊主力比肩。這種市場是極其不健康的,這就是中國球員不願意走出去留洋的原因所在,之前張琳芃、李昂、韋世豪都有留洋的可能,為什麼沒有成型,還是因為自己不想走出去,在外面一是語言關,二是掙得不如國內多。
現在足協及時調整,用降薪、限薪的方式,鼓勵和推動球員留洋。亡羊補牢的同時,期待著會有下一個武磊的出現。看看我們的近鄰日本和韓國的球員大都活躍在歐洲的五大聯賽,尤其是日本球員,他們甚至可以組成一套23人的旅歐大名單,這是非常恐怖的,而我們只有武磊在西班牙乙級聯賽,日本和韓國聯賽的年輕人都將走出國門視為職業生涯發展的必經之路。留在國內聯賽更多是因為實力上不達標,帶來的無奈。
這足以看出中國足球的落後,最典型的是在當年吳承瑛被意甲的科莫看上,談的是零轉會費,申花俱樂部拒絕了,科莫俱樂部總經理的一句話我到現在都記得,他說:「以中國足球的水平還沒有到和我們討價還價的地步」,最後這事也告吹了,看看90年代三浦知良加盟意甲的熱那亞,是因為有著多家日本企業的贊助。也就是說,三浦知良打開意甲大門的方式,其實和我們中國球迷調侃最多的「張稀哲狼堡賣車」模式無二,唯一的區別是三浦知良最終踢了21場意甲聯賽。而張稀哲只是最後三輪德甲進入了大名單還沒有出場的記錄,中國足球與日本的差距不止30年這麼簡單,連理念都落後了。正是有了三浦知良,當1998年中田英壽登陸意甲時,義大利人才絕對不會說『壽司來披薩國做什麼!
中國球員留洋可以先選擇低級別的聯賽,比如葡超、比利時聯賽和荷甲聯賽,當年董方卓就是在比利時聯賽大殺四方的,在2020-21賽季的比甲賽場,今年共有多達10名日本球員,這裡成為了他們旅歐的新大陸。在看看曾經在奧地利聯賽踢球的韓國和日本球員黃喜燦和南野拓実,他們拿低級別的聯賽當跳板,最後倆人一個去了德甲的萊比錫,另一個加盟了英超的利物浦,中國球員的能力還不足以去五大聯賽的強隊,就拿張稀哲來說,在德甲的沃爾夫斯堡當了半個賽季的「陪練」當他在回到北京國安後,隊友都對他的表現刮目相看,認為他漲球的速度驚人,如果現在讓武磊再回到中超踢球他可以不費吹灰之力,以前在國米實訓過的王大雷曾經說過:「自從到了歐洲高水平俱樂部我才發現以前在中國踢的全都是業餘足球」。
現在中國足協採用降薪來逼著球員們走出去,中國足球需要他們更快、更好地成長起來。斷了他們的「糧道」,逼著他們破釜沉舟,中國足球需要的就是更多的勇氣與更大的決心。中國職業足球的大變革之際,根基土壤是否得到陽光才最重要,而這個根基就是多年來被反覆提及的青訓。有了青訓培養出人才然後送出去,看來,中國足球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