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庸筆下的《倚天屠龍記》,最精彩的設計並非是張無忌的感情線,而是謝遜復仇記。
毫不誇張得說,謝遜是金庸所有小說中最成功的一個發動機。
但凡是小說,故事情節都需要有推動和變化的契機。
正因為有了這些合適的契機,故事節奏才能緊湊,情節才能跌宕起伏,這樣的小說才是成功的作品,而在《倚天屠龍記》中,謝遜就是這個契機。
故事的開局,矛盾就集中在屠龍寶刀上,而這把刀,正是與謝遜緊密相連。
也正是因為謝遜的血海深仇,才引出了成昆這條大伏線。
通過追尋屠龍寶刀,江湖各大門派裡裡外外的關係與計謀也自然地展現了出來。
為了掩護屠龍寶刀,男女主人公的任務線與感情線都能夠順理成章地發展了下去。
說白了,謝遜這個人就是金庸安插在《倚天屠龍記》最好的金鑰匙。
但對這把金鑰匙,金庸老前輩也是費盡了心機。
在通篇故事中,謝遜並不完全是一個工具人,相反,在他的身上,體現了作者對人性的深刻洞察。
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繼成昆作案後,謝遜一夜成魔。
這個時候,什麼師父,道義,倫理,在謝遜這兒都是廢話。
這個曾經按部就班,冷靜自持的男人在這一天開始,他的人生便只有一個kpi:殺死成昆。
江湖人講江湖道理,欠債還錢,殺人償命。
倘若謝遜與成昆面對面PK,這個故事也許就沒有張無忌什麼事兒了。
但巧就巧在,成昆消失了。
謝遜的恨意與怨氣日復一日發酵,讓他逐漸失去了理智。
為了逼成昆現身,謝遜在江湖上掀起了一陣腥風血雨。
他開始濫殺無辜,遍地留下「殺人者混元霹靂手成昆」這樣的符號。
許多讀者看到這個篇幅都覺得謝遜非常愚蠢,他這樣做不僅報復不到成昆頭上,還給自己和明教種下禍根,這不是反而給自己招黑嗎?
但是我們仔細品品,這樣的行為多半有種「我不殺伯仁,伯仁卻因我而死」的意思,這也是謝遜表達憤怒最直接的方式。
成昆是如何對待他,他就如何對世人。
那些無辜而死的人,都在承受著與他妻兒同等的痛苦。
倘若成昆看到這些無辜者,他必然就知道癥結所在,這些人命,也是他的血債。
所以這個階段的謝遜就好比是一臺人形絞殺機,逮誰殺誰,像是在發洩,但更像是在書寫。
在這些犧牲中,我們能讀到謝遜的痛苦與無奈。
但我們都高估了成昆,從始至終,他都沒有出現。
謝遜搶奪了崆峒派的《七傷拳譜》,擊傷了「崆峒五老」中的三老。
謝遜日益苦練,想要快速成就神功,終於付出了損傷心脈的代價練就了「七傷拳」。
謝遜誤殺了少林派高僧空見,空見死前指點謝遜能夠向成昆報仇的方法:尋找屠龍刀以索解當中的秘密。
謝遜前往玉盤山試刀大會,順利搶奪了前文天鷹教偷取的屠龍刀。
謝遜以一招「獅子吼」力敗與會的群雄,並挾持武當七俠之一張翠山和天鷹教紫微堂堂主殷素素前往東海荒島。
故事到了這裡,謝遜把自己的仇恨值拉到了頂峰。
為了復仇這件事,謝遜從一代大俠變成了人見人殺的魔鬼。
其實在這個時候,我們都忍不住想要問一句謝遜:值得嗎?
死去的人已經無法復生,活著的人本該更努力的生活才能夠讓遺憾圓滿。
但對於謝遜來說,妻兒是他生活的全部希望。
當一個人失去了希望,他該如何活?
這也是金庸大師給我們留下的命題。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謝遜三人遇上了海難,流落到北極附近的冰火島。
在流落冰火島之前,謝遜狂性大發,企圖殺害殷素素,最後卻被她的蚊須針刺瞎了雙眼。
這一瞎,卻用另一種方式打開了謝遜的心。
隨著故事的發展,我們在後面也讀到了謝遜與張翠山夫婦結拜為義兄弟。
這裡的邏輯看起來似乎有些問題,殷素素前一腳讓謝遜失去了雙眼,後一腳怎麼就能跟他和和氣氣生活了十年呢?
首先,謝遜本身已經收斂了殺意,我們都知道他本身並不是一個殺人成癮的惡魔,是仇恨蒙蔽了他的雙眼。
當空見無辜去世時,他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行為是不可取的,因此他將注意力轉移到了屠龍刀的秘密上。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能看到謝遜恢復了些許「正常人」的狀態,「癲狂」也不過是後遺症罷了。
其次,謝遜與張翠山結拜,很大原因是他們本質上是同類人。
在這個時候,也許會有人提出質疑,一個殺人無數,一個仁義善心,怎麼可能是同類人。
其實在故事中,金庸老先生早就安插了許多伏筆。
金花婆婆與謝遜相見時,曾這樣說:謝三哥,你向來心腸軟,我當時真沒料到,武林中那許多成名的英雄豪傑,都是你一手所殺。
向來心軟,這幾個詞幾乎是一語點破了謝遜的本性。
而後謝遜是這樣答覆她的:我心傷父母妻兒之仇,甚麼也不顧了。我生平最不應該之事,乃是連發一十三招七傷拳,擊斃了少林派的空見神僧。
謝遜始終是那個謝遜啊,這個引起江湖腥風血雨,背負了數百條人命的金毛獅王,曾經也不過是一個向來心軟的父親。
讀到這裡的時候,我們的內心也仿佛被什麼柔軟的東西擊中了。
謝遜六十三時返回中土,被囚於少室山上,由少林派三位高僧看管。
張無忌知道這件事兒後,捨身救回義父。
在眾人面前,謝遜揭破成昆的假面具,並與之決一死戰。
失去了雙目的他也將成昆雙目刺瞎,再以七傷拳把對方打至筋脈盡斷,成為廢人。
這一場跨越了幾十年的仇恨在這一刻似乎是走到了盡頭,謝遜像是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最後自廢武功,等待仇家報復。
其實在這裡的時候,謝遜已經沒有了活下去的念頭。
他像是完成了人生最後一件事,繼而靜靜等待死亡。
也許是金庸老前輩對這個角色實在是存在有過多的悲憫,這才捨不得讓他死。
謝遜得渡厄點化,立悟佛家精義,自此歸於佛門,終成一代大德高僧。
這看起來有些牽強,但實際上這是金庸老先生給我們的答案。
人這一生本就是不斷尋覓,破解,參悟的過程,謝遜從濫殺無辜,到奪刀破秘,廢人報仇,皈依佛門,這就是不斷尋找答案的意義。
我們以為謝遜廢掉了成昆是答案,但謝遜與自己和解才是最終的結局。
羅曼羅蘭曾說:真正的英雄不是永遠沒有卑下的情操,只是永遠不被卑下的情操所屈服罷了。
謝遜是否是一個英雄,也許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見解。
但謝遜是否完成了他的使命,想來這必定是一個值得肯定的答案。
每個人的人生都是為了一個目標而努力,也許我們有過迷茫,怨懟,憤恨,但到了最後,我們都會走到一個終點。
這個終點也許與初衷大相逕庭,就像謝遜復仇記,但不管是什麼樣的結果,都是老天為我們安排的最美結局。
時間是最好的良藥,它能讓我們看清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