躲過了三節車廂的喪屍,卻躲不過一節車廂的人心。——《釜山行》
本文首發於讀解電影公眾號(whatcinema)。
最近討論比較多的韓國電影當屬於那部《釜山行》喪屍片了,說實在的我對這種類型片一向不喜歡,不管是好萊塢的視覺特效做的多好,我總覺得看的心理不適應,更不用說韓國人做的喪屍片了。
《釜山行》電影劇照
但是大家都在討論這部片子如何如何好,幾個影評大V也是激情澎湃的推薦,有的甚至說韓國電影超過中國電影10年20年這樣的話。我能理解大家對國產電影近幾年爛片如潮的心情,於是發現稍微過得去的韓國電影就開始產生報復的心理,把韓國電影捧上天。
學電影史的同學都知道,在亞洲的電影體系中除了學習日本民族電影史以外很少有人去研究韓國電影的。不可否認,近幾年韓國電影進步的很快,從單純的模仿好萊塢技術到將好萊塢本土化,做的很成功。再加上韓國電影審查相對中國大陸要寬鬆很多,好電影也層出不窮。
張藝謀電影《活著》
但你要是說韓國電影已經超越了中日,成為了亞洲第一。這我是不敢苟同的。歐洲三大電影節和奧斯卡金像獎基本上代表了當前電影最高的藝術水準,我認為用它們的獲獎記錄來評判某國電影的藝術水準是較為準確的。
陳凱歌電影《霸王別姬》
而電影的商業水準見仁見智,對於中日韓三個亞洲國家,我認為以影片北美票房的高低來作為影片商業化水平的評判標準是最為恰當的。
首先我們只需統計歐洲三大電影節主競賽單元的五個最重要獎項:最佳影片、評審團(評委會)大獎、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
●●●
中國
●●●
日本
●●●
韓國
可以明顯的看出,三大電影節中日獲獎數量要遠遠甩開韓國。當然韓國電影的粉絲會說韓國電影最近發展的很迅速,中日加上遠古的獲獎記錄不公平。
那我們只統計十年之內的獲獎記錄,中國獲得11個獎項,日本獲得三個獎項,韓國也獲得三個獎項,看起來韓國電影的獲獎數量看起來好像也不是很多啊。
接下來我們再統計一下三大電影節三國影片的入圍數量。
首先是柏林電影節
最後是威尼斯電影節。
可以看到坎城電影節的入圍數量為
中國:39部
日本:60部
韓國:12部
柏林電影節的入圍數量為
中國:50部
日本:53部
韓國:20部
威尼斯電影節的入圍數量為
中國:40部
日本:57部
韓國:10部
也是中日要遠遠高於韓國。
然而在奧斯卡獲獎記錄上中日也是要遠遠領先韓國。比如拍攝《臥虎藏龍》的李安獲得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也許你認為不算)。還有剛剛獲得奧斯卡終身成就獎的成龍。
奧斯卡終身成就獎成龍
最後,我們再來看一看代表商業片水準的北美票房。
作為文化輸出的重要商品,電影在海外的票房表現是一個國家文化軟實力的重要體現。北美票房前50中,中國有9部,包括臥虎藏龍1.5億美元和英雄5000萬美元這兩個大殺器,日本只有一部,韓國沒有影片上榜。
而王家衛的《一代宗師》在北美上映,影片在北美囊獲660萬美元的票房,這也是近7年來,華語電影在海外發行規模最大,商業票房最為理想的一次。
從北美觀眾的表現來看,中國電影的商業水平一騎絕塵,日本領先於韓國。
綜合以上三點,我認為韓國電影遠不如中日。實際上有一點我非常奇怪,論商業化國際化程度目前亞洲最強是印度,論藝術性中國電影最近幾年在歐洲三大電影節上拿到手軟,日本的動畫電影也是可圈可點。
韓國的獲獎記錄甚至遠遠比不上伊朗,究竟是因為什麼讓這麼多人吹?我覺得相當一部分吹捧韓國電影的人,在電影欣賞的品味上恐怕是有些奇怪的,一方面他們認為中國主流觀眾欣賞水平底下,另一方面他們又無法認可世界最高水平的電影人的觀影口味。
伊朗電影大師阿巴斯
我希望觀眾觀影水平提高,多看看歐洲或者其他國家的電影,少看好萊塢電影。這不僅僅開拓你的眼界,更讓你有獨立判斷真正的好電影。
再回過頭來看看這部《釜山行》其實有很多邏輯說不通,細節上很多硬傷,除了結尾處煽情外,真不值得打5星。
韓國電影這幾年也拍出很多優秀的電影,比如今年樸贊鬱的《小姐》獲得第69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金棕櫚獎(提名),羅宏鎮執導的《哭聲》也獲得很高的評價,還有《殺人回憶》、《辯護人》、《熔爐》等很多優秀影片。
韓國在電影技術方面是非常優秀的,而且韓國電影近十年取得這麼大的成績離不開他們慢慢成熟的電影工業體系,以及電影審查制度的開放。中國電影目前太急功近利,曾經作出過突出貢獻的電影人逐漸老去,下一次的輝煌需要新一代的青年電影人繼續努力。
以上表格來源網絡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