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樣是11月9日的夜晚,當大陸足球迷在為廣州恆大奪得亞冠聯賽冠軍歡呼時,對岸的臺灣棒球迷,聚集桃園觀看「中華職棒」球隊「兄弟象」的最後一場告別賽。此役後,走過29個春秋的這支老牌球隊,因母企業虧損,將被轉賣,走入歷史。當晚,眾多棒球迷都流下了傷心、不舍的眼淚。
在臺灣,棒球是較受歡迎的運動,也曾有過輝煌的歷史、培養了「臺灣之光」王建民,聯賽最多時有11支球隊競逐,而如今「中華職棒」卻給人沒落的寒意。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下,曾經讓臺灣人引以為豪的棒球故事吧。
愛以動物命名球隊全盛時有11隊競風採
「味全龍」、「三商虎」、「兄弟象」、「統一獅」,是「中華職棒」的四支創始球隊。1980年代,臺灣棒球開始出現危機,當時,在「兄弟大飯店」等有識企業的推動下,歷經磨難,四支老牌球隊先後成立,並於1989年成立了「中華職業棒球聯盟」,此為臺灣第一個職棒聯盟。
職棒開打後,棒球熱潮再度蔓延全臺。後來,又出現了一些球隊,比如「時報鷹」、「俊國熊」、「中信鯨」等,還成立了臺灣第二個職棒聯盟——「臺灣職業棒球大聯盟」。據悉,兩大聯盟全盛時期,球場上最多有11隊。到了2003年,兩職棒聯盟合併更名為「中華職業棒球大聯盟」,簡稱「中華職棒」。
這些球隊,幾乎都以「企業+動物」來命名,有特色又好記。熟悉臺灣棒球發展、臺灣《聯合報》體育資深記者馬鈺龍對導報記者說,當初企業給球隊這樣命名是有特別用意的。因為龍、虎、象、獅等動物給人威猛的感覺,在中國人傳統文化中也有吉祥寓意,企業希望球員能像龍、虎、象、獅一樣在球場上表現威猛;而這些動物,也對應地成為了每個球隊的吉祥物。後來,這種命名方式得到了延續。
企業虧損、假球事件兩大「元兇」讓棒球沒落
經過20多年的發展,球隊或解散、或易主,「中華職棒」剩下「Lamigo桃猿」、「統一7-ELEVEn獅」、「義大犀牛」、「兄弟象」等四支球隊。現在,「兄弟象」已確定將被轉賣,而傳聞中的「第五支球隊」仍「只聞樓梯響」。曾經的輝煌,如今徒剩感慨。是什麼樣的原因,讓「中華職棒」沒落?
「該讓我們休息了!」一手催生「中華職棒」、「兄弟象」的球隊老闆洪瑞河5兄弟的感慨,道出了「中華職棒」的困窘。洪瑞河表示,球隊成立至今虧損超10億元(新臺幣,下同),當初成立職棒隊預估一年虧損一兩千萬元,現在每年約虧四五千萬元,「29年了,也該讓我們休息了,我們5兄弟都六七十歲了,一支民間球隊走了29年還不夠長嗎?對臺灣棒球或多或少出了一些力量,把職棒當公益事業經營,不求回饋。」看著29年的心血流淌而去,洪家兄弟心中有著說不出的痛。
馬鈺龍說,經濟不景氣的大環境衝擊了棒球。企業經營困難,對球隊的投入就少,球員薪水便受影響,這影響了比賽精彩程度,觀眾也開始不買帳,於是陷入惡性循環,球隊最後只能「收隊」或轉賣。據他觀察,「中華職棒」聯賽平常比賽的上座率只有三成,難談市場效益。臺灣《中國時報》也不禁撰文說,臺灣市場太小、觀眾人數少,達不到經濟規模,投資職業運動難以回收,年年虧損像個無底洞,再多熱情終有燒完的一天。
其次,「中華職棒」出現的多次打假球事件,也讓球迷傷心和企業憂心。馬鈺龍說,球迷喜歡看到真實的比賽,但是一而再、再而三的假球事件,讓球迷失望。雖然「中華臺北隊」在一些棒球國際大賽中戰績不錯,也不時能重新燃起球迷的熱情,但終歸挽救不了「中華職棒」。而企業家也憂心自己的球隊出現負面新聞,連帶影響企業形象,贊助棒球的意願不足。
盼大企業贊助用企業精神振興棒球
長期關注臺灣棒球的馬鈺龍認為,臺灣市場小,無法「養」太多職棒隊,維持在五六支最合適,也才能保持職業比賽的高水平。他也透露,「中華職棒」會出現「第五支球隊」。臺媒也曾點名宏達電王雪紅、鴻海郭臺銘能創「第五隊」。而最新消息顯示,誰將接手「兄弟象」,月底或有消息。鴻海、富邦等大企業,都被點名接手。
馬鈺龍也特別希望臺灣的大企業能贊助棒球,並用企業精神帶動棒球振興。因為大企業才夠實力,加大對球隊的資金投入與建設,同時提高球員的福利,從「經濟收入」層面上避免打假球事件的出現。據馬鈺龍透露,明星級、實力級的臺灣棒球球員,月薪高達50多萬元,普通的為一二十萬元。不過,臺媒今年1月報導也稱,「中華職棒」因近年來票房不佳,球員薪資直直落,從2009年開始,球員整體薪資已連續4年下降。因此,島內都希望可以藉由大企業更專業的經營,幫助「中華職棒」回春。
對於臺灣棒球的未來,鴻海董事長郭臺銘在上個月受訪時也提供了一個發展方向。他說,臺灣的市場太小,不利職業運動發展,他期盼能與大陸合辦,這樣才有商機。(海峽導報記者 林連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