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心與心的對話,希望你有所成長,也希望你我有所感悟!
「我覺得朋友就是我能跟她們一起玩,她們讓我感覺很舒適,她們不管我成績有多壞,都跟我玩。」一個初中孩子跟我說。
我從未這麼敏感過,直到這個孩子這麼說了之後,才讓我覺得其實孩子單純本沒有錯,錯的是有些孩子並不單純。
身為老師,我覺得除了能給孩子帶去知識,更應該帶給孩子們一個更好的價值觀。
「你說的沒錯,朋友肯定得讓你舒適,如果她們處處針對你這個人,她們肯定不是你的朋友,對吧?」我用她說的話問她。
「這肯定的啊,針對我的人怎麼算是朋友呢,針對我的人,我才不會跟她們玩」,她很滿意地說。
《人性的弱點》裡說過,「欲採蜂蜜,勿蹴蜂房」。我想要讓她認同我的觀點,就得先讓她開口說「是,對,是的……」
每個人都是如此肯定自己的觀點,想讓別人認同你的觀點,首先得去強調她的觀點,不然溝通就很難進行。
這樣的做法只是為了讓我們得到想要的效果。
「你喜歡看宮廷劇對吧?你看看那些大臣們,他們很多同一級別的人會互捧對方,讓對方心裡特別舒服,但是他們是朋友嗎?有多少個成為了朋友?你和她們一起為了玩,為了有一個共同的樂趣,去玩得開心,讓對方舒服,你的經歷有沒有一樣的地方?」我肯定了她的說法之後通過她喜歡看劇的類型給予反問。
「他們那種是阿諛奉承,我們不一樣,我們就是單純地在一起玩。」她的回答讓我很是擔憂。
因為當局者迷。一旦我的問題觸到她身邊的人,她會在心裡立起防護盾,保護她的「朋友」!
「那些和你一起玩的人,成績都比你差?還是說都比你好,或者說和你差不多?你有沒有哪一科或者那幾科比她們厲害?」
「她們很多科目都比我厲害,只有物理和數學我比她們都好,其他科她們都很厲害。她們經常來問我數學和物理,我也很喜歡給她們解答。」她似乎很享受這個過程。
「他們當中有沒有和你關係特別好的人?當你在這兩科成績出來的時候,她是怎麼表現的?」
「當然是我同桌啦」。她回復很快。「當成績出來……哦,對,上次考試的時候,我數學成績出來的時候比她高了11分,她有一個星期沒理我,然後我還特別難受。這次考試成績出來之後,她比我高了一分,然後上課才會跟我玩。嗨,這次的數學,我犯了很多錯而已,沒什麼。不過這次考得比較差,我63分,她64。我平常都是90的。」
「為什麼她會不理你?為什麼又會理你?從這次的表現當中不能看出什麼,但是你其他科有成績比她好的時候嗎?」
「我覺得沒什麼啊,朋友就是朋友,她有時候心情不好,肯定會不想理人啊。其他科成績,對,上次我不只是數學比她高,還有語文、物理和地理都比她高。」她挺滿意地回答。
「沒錯,朋友就是朋友。她上次不理你,是不是你做了什麼對不起你朋友的事情了?不然她不會無緣無故不理你,而且你們還是同桌。」
「我沒做什麼啊,我也很奇怪,出成績的前一秒跟我還好好的,老師念到我的成績時,她就開始不說話了,體育課也不理我,上課也不跟我玩了,一整個星期都只跟別人玩,都不跟我玩了,我問她話她也不理不睬。」
為什麼她成績變好了,然而朋友卻不理她?這個女孩告訴我:「不管怎麼樣,只因為她是我朋友,她理不理我那是她,她只想考個職高,我就跟她一起。」
與一個初中生的對話,我不禁疑惑,究竟什麼是真正的朋友?
真正的朋友,會欣賞你的長處,鼓勵你努力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看到你比TA好,就各種牴觸你,讓你感覺一下子失去很多,更不會讓你患得患失。
我跟那個孩子說:「你想不想知道為什麼她會不理你?如果你想知道的話,這個階段上課你繼續跟她玩,回來之後你好好學習,把白天不知道的東西全部掌握,等下次考試的時候,你一定要全部考得比她高,那個時候,你就會知道答案了。如果你還不知道答案的話,你來教師辦公室找我,我給你答案。你想要答案,沒問題,但是前提是你必須付出相應的勞動,也就是用你的成績。然後我才會給你答案,等價交換,你覺得怎麼樣?」
她沒有那麼爽快地答應我,她似乎知道了什麼,沉默了。
對於友誼,小孩子的世界都很單純,單純到只一個人變得比自己壞就好。但是往往容易受傷的孩子,她是單純地更更純粹,她就是想有人跟她玩,因為她覺得孤單。
一旦自己變好了,所謂的朋友就會用實際行動告訴你,你失去她了。
你覺得我這麼做合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