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
一則令人費解的消息在網上傳播——
「印度申遺中國象棋被拒」
不僅「申遺」,不僅「被拒」
而且還被連拒「六次」……
作為中國象棋業餘3.1415926段選手
小缸當時就震驚了
然而
根據「某震驚部」統計數據
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社會學定律:
震驚到家必有鬼
果然,造謠者很快就被打臉了
這個反轉新聞不禁令小缸好奇:
中國象棋的歷史究竟是怎樣的?
經過一番
「上窮碧落下黃泉」的考證
小缸發現了一系列驚天秘密……
中國象棋起源
首先,讓我們拋出
象棋版「十萬個為什麼」中的第一問:
象棋為什麼叫象棋?
為什麼不叫汪棋、咩棋?
十二生肖集體表示不服
下面進入劃重點時間:
其實象棋的「象」
跟印度大象沒有半毛錢關係
這裡的「象」是象徵之意
即以棋局象徵戰爭……
「鬥象棋,亦戰國之事也……蓋戰國用兵,故時人用戰爭之象為棋勢也。」——《說苑·善說》
如同古代99%的發明一樣
在許多記載中
象棋也是由無所不能的黃帝發明的
這當然……你懂的
可以確定的是,類似象棋的遊戲
在戰國時已開始流行
當然,戰國「象棋」與今天差別很大
專業名稱叫「六博」
對戰雙方各執六枚棋子
這是模仿當時軍制:
五人一伍,加上伍長共六人
菎蔽象棋,有六博些。分曹並進,遒相迫些。——屈原《招魂》
六博的玩法大概是醬紫的:
先投箸(類似擲骰子),再行棋
擒住對方「梟」子者獲勝
各位童鞋想必已看出
這玩法有一個「bug」:
如果每走一步都要靠擲骰子決定
那就不僅是下棋,還是賭博了
仙人六博圖
鑑於六博的半賭半棋屬性
人們在其基礎上
改進出一種更接近現代象棋的遊戲——
塞戲
在漢代,塞戲已成為宮廷常設項目
中國象棋發展
到了魏晉南北朝時期
民間流行一種「象戲」遊戲
這是真正的中國象棋雛形
與此同時,中國象棋事業
正式進入戰略忽悠研究階段……
南北朝「戰神」北周武帝
中國史上第一個象棋大師
不僅寫作《象經》為象棋「立法」
還令詩人王褒為之作注
並且召集百官推廣宣傳
北周武帝宇文邕
唐朝的皇帝普遍是象棋迷
魏徵老師一不留神
唐太宗就開始研究《象經》
他的三千佳麗之一兼兒媳武則天
還曾做夢與「天女」下象棋
德藝雙馨唐玄宗老師玩得更絕
他跟楊貴妃下象棋
將棋子名稱寫在宮女的胸部
將棋盤畫在宮殿地板上
一邊下棋一邊「飆車」……
唐玄宗之子、後來的肅宗李亨
在安史之亂中逃亡時仍沉迷象棋
為了落子時不發出聲響
以免讓將士認為他玩物喪志
於是將傳統銅盤改為木製棋盤
在唐代以前
象棋的主要兵種
將、車、馬、卒等都已齊備
唯獨沒「炮」
而沒有炮的象棋是沒有靈魂的
到了唐朝
這枚「靈魂棋子」終於出現了
只不過因為火器還沒普及
當時書寫為「砲」
象徵戰爭中的投石機
宋朝時火器普遍應用於戰爭
象棋中的「砲」也就改寫為「炮」
將、車、馬、炮、士、象、卒
七大兵種在此時全部聚齊
現代象棋呼之欲出
大象戲圖/俞平伯繪
中國象棋定型
宋朝市民經濟發達
象棋玩法之多幾乎可比肩撲克
主流玩法就有四種:
大象棋,小象棋
廣象棋,七國象棋
大象棋
理學家程顥曾專門寫過一首
關於大象棋的詩
其中有句「雄如劉項亦閒爭」
可見楚漢典故已融入棋局之中
小象棋
除了炮的位置不一樣外
其他方面幾乎與現代象棋一毛一樣
腐宅女李清照就曾以小象棋盤
繪製過一幅《打馬圖》
李清照《打馬圖經序》書影
廣象戲
蘇軾的四大弟子之一晁補之
創製這種玩法
但因為太過複雜,沒有群眾基礎
玩的大多都是讀書人
七國象棋
小缸本尊司馬光創製這種玩法
與傳統象棋的兩軍對抗不同
七國象棋模擬的是國與國之戰
但與廣象棋一樣曲高和寡
七國象戲圖/【元】陶宗儀《說郛》
此時
象棋戰略忽悠研究也百花齊放
《象戲格》、《棋勢》等棋書相繼問世
南宋國民偶像、
象棋排局專家文天祥
不僅喜歡下盲棋
還創作了四十局棋圖
「公(文天祥)平生嗜象弈,以其危險制勝奇絕者,命名自《玉屠金鼎》至《單騎見虜》,為四十局勢圖,悉識其出處始末。」——鄧光薦《文丞相傳》
明清時代
開始大批量出現象棋「棋聖」
嘉靖進士李開先「以棋名擅天下」
時人贈彩虹屁曰:
「只此一藝,可高古今」
明清棋譜也異彩紛呈
號稱「(象棋)無敵」的明人朱晉楨
總結前人成就和自己心得
輯成4卷《橘中秘》
堪稱象棋界的「葵花寶典」
最後回到來源問題
中國象棋究竟是「舶來品」還是「中國造」
歷史尚無定論
但無論如何,中國象棋的每一顆棋子
都飽含著中華文化的血液
當我們撥開歷史迷霧
至少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那就是
參考資料
顏下裡:棋牌博弈志
劉海軍(編):青少年應該知道的中國象棋
範士忠:中國象棋史話
王豔花:中國象棋淵源鉤沉
來源 | 羊城晚報、金羊網、羊城派
文圖 | 羊城晚報全媒體記者 謝楊柳
編輯 | 木言
校對 | 周勇
審核 | 岑傑昌
籤發 | 孫朝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