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鐵流觀看了一位專家關於5G的評論,這位專家認為,5G是中國自1840年以來第一次在技術上超越西方。因為中國在這方面超越了美國,因而美國動用行政力量打壓。
必須聲明的是,鐵流對這位專家是非常敬重的,這位專家在黨史、軍史方面非常有研究,其講座聲情並茂,感染力很強。不過,在通信技術方面,恐怕非其所長,這番關於5G的講話,也許是被企業和媒體製造的輿論帶偏了。
中國企業是5G標準制定參與者 而非控制者
據國外通信廠商的報告顯示,現在全球各廠商在5G上的必要專利是五千多項,不到六千項,其中,「勞廠」的佔比為15%。也就是說「勞廠」有900項左右的5G必要專利。信通院也有統計,「勞廠」大約也是15%,這一點能與國外廠商的報告吻合。國外通信公司對這些必要專利進行分析,認為「勞廠」的15%帶有很大的水分,簡單來說,就是重複申請專利。該國外通信大廠的分析結論是,「勞廠」的實際有效的必要專利是10%。
誠然,專利注水是行業普遍情況,一位「勞廠」前工程師就表示,工程師為了完成KPI,企業為了增加必要專利數量,都拼命把垃圾專利往標準裡塞。這位工程師還表示,應當進行審核,如果新專利無法帶來系統效率提升,就不應納入標準,免得大家整天製造垃圾專利。不過,注水專利是要花錢的,這涉及到成本問題,小企業和國內體制內單位一般不會花這個冤枉錢,出具報導的國外通信公司在這方面也沒達到「勞廠」這個比例。
具體要做智慧財產權談判的話,專利數量只是一個因素,更重要的核心因素是加權專利佔比
加權很重要,專利不僅看數量,還要看質量。5G的必要專利將近6000項,但是其核心技術只有七八項,關鍵技術也只有十幾項,例如MIMO、OFDM、CDM等,企業之間談判智慧財產權付費問題,一定會最終折算加權專利佔比。就加權專利佔比來說,按照該通信大廠的統計計算結果,5G智慧財產權加強佔比最兇的是美國高通。高通的5G必要專利數量瞧起來不是特別多,但是,它的加權佔比幾乎達到50%,遠遠領先於其它會員單位。排在高通之後的,是愛立信。後面的三星、諾基亞、「勞廠」、英特爾幾個企業佔比的差距就沒有那麼大了,「勞廠」的排位是第五位。
誠然,國外通信廠商的資料雖然也只是一家之言,但和信通院的一些數據能夠相互印證,偏聽則暗,兼聽則明,外商的報告很可能也有一定偏向性,但相對於網絡上「勞廠」5G秒天秒地,「勞廠」掌控5G標準的宣傳,也許更加接近真相。
美國這些舉動的誘因是修昔底德陷阱
開頭提到的那位專家在黨史、軍史專家認為,5G是中國自1840年以來第一次在技術上超越西方。因為中國在這方面超越了美國,因而美國動用行政力量打壓。但只要稍微斟酌一下,就會發現,這位專家的講話雖然很能激發民族自豪感,但未必客觀。
根據媒體統計,中國共有239家企業及個人被納入「實體清單」(不包含中國臺灣企業和外國附屬公司),總數僅次於俄羅斯的316家。集成電路(19%)和通信(15%)兩大領域佔比最多,其次是政府機關(8%)、航空航天(7%)和網際網路(7%)。不過,除了一家企業不斷的被媒體連篇累牘報導,並藉助MY摩擦完成了一次頂級營銷。其他238家企業都像隱形人一樣,這背後的奧妙,玄乎其玄。
如果按照因為中國已經超越美國,所以美國打壓的邏輯,難不成中國在集成電路、通信、航空航天、網際網路等方面都超越美國了?從列入實體清單的企業數來說,俄羅斯比中國更高,難不成是俄羅斯這些企業的技術超越美國了?
可以說,中國在5G上超越了美國,因而美國動用行政力量打壓,是不客觀的,5G是全球廠商合力的結果,中國只是重要參與者,而非規則制定者或領導者。
事實上,美國打壓239家中國企業,是憑藉其在核心技術上的優勢,通過卡住上遊產業鏈的方式,卡住中國整機廠的脖子,進而利用這種事態壓迫中國讓步。從最新籤署的agreement看,存在大量的「China shall」,雖然主流輿論對中國做出多大讓步非常模糊,但這種措辭至少在面子上不太好看。
中國238家企業之所以上實體名單,和俄羅斯那316家企業上實體名單的原因一樣,只因為這些企業是中國和俄羅斯的企業。美國此舉是冷戰思維作祟,展現出美帝智囊深陷修斯底德陷阱,制裁的目的是打壓其認為的潛在競爭對手。
個別企業喜歡打雞血鼓舞士氣,一些媒體過度遐想,雖然這些話術很能獲得民粹的喜愛,但對於解決當下的困局毫無作用,而且還會帶來反效果——既然都有備胎,不怕制裁,那麼,為何要籤訂agreement呢?
這會弄得相關部門比較難堪,無法向公眾解釋。至少從輿論上看,MY摩擦「勞廠」一柱擎天,讓川普氣急敗壞,但在宏觀層面,卻不得不籤署agreement,而且只是砍了川普新加的關稅,之前加的關稅都保留了,中國反而要在金融等局部加大了對外開放,還要購買海量美國農產品,這種對比的差異很容易讓人以為大清還沒亡,最終讓官方給「勞廠」的浮誇宣傳背鍋。
(鎮南關)
結語
中美在5G上各具優勢。美國的優勢是掌握了核心器件,美國及其盟友在半導體行業的地位是統治性的,而者恰恰是中國的最大短板。在CPU、GPU、DSP、FPGA、NAND、DRAM、射頻、WIFI、光通信晶片、數模轉換器/模數轉換器、雷射器等器件上,對美歐日韓等國的英特爾、英偉達、AMD、高通、博通、三星、SK海力士、東芝、鎂光、德州儀器、ADI、Skyworks、Qorvo、恩智浦、英飛凌、lumentum、Finisar、Neo Photonics等公司都有一定依賴性。2018年, 「勞廠」進口晶片超過200億美元。
不過,中國在5G上具有兩項人無我有的優勢,一是中國政府的強有力支持,二是中國市場規模巨大。另外,中國還有一批非常不錯的通信設備整機廠和終端廠商,以及具備中移動這種全球頂尖的運營商,其較短時間內快速部署5G網絡的能力和9億用戶規模是全球罕見的。
在通信標準方面,中國是參與者,談不上領導者或規則制定者。在5G標準制定中,最大的獲益者是高通,在4G被中歐廠商聯手邊緣化之後(由於3G時代深受高通稅荼毒,中歐廠商在4G標準制定中的一項潛規則就是去高通化,高通在4G時代跌下神壇後,才有FGW反壟斷),通過5G標準制定提升了自己在通信標準方面的話語權。黨史、軍史專家把5G稱為中國自1840年以來在技術上第一次超越美國,這是不客觀的。網友和媒體將5G標準等同於中國標準,或「勞廠」標準,也是不客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