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藝復興時期,是指歐洲14世紀中葉至16世紀末發生的文藝復興運動的歷史時期。這個時間段的歐洲經過了一千多年中世紀的「黑暗時代」,代表著封建領主和舊貴族階級的封建制度逐漸衰落,而以新城市公民階層代表的資本主義開始萌芽。
資本主義的興起帶來了大量的新興貴族階層以及新興資產階級,他們為了謀取自身的利益和政治地位,掀起了反對封建文化、復興古代希臘羅馬文化、創造資產階級新文化的運動,這就是文藝復興運動。
文藝復興時期的教育也是歐洲教育體系由宗教控制向著世俗控制的轉化,整體的教育資源開始逐漸脫離教會的控制。宗教教育不在成為歐洲教育體系的主流,僅僅只是作為一個分科。充滿了世俗風格的人文主義教育思想開始成為歐洲教育體系的主流。
人文主義教育思想提倡反封建、反神學,宣揚以人為中心,要求個性解放,重視現實生活,崇尚理性和知識。它抨擊了封建主義、宗教神權對人們思想和精神的禁錮,因此促進了歐洲一些國家的宗教、經濟、政治和教育的改革。
另一方面來說,人文主義教育仍然具有宗教性,幾乎所有的人文主義教育家都信仰上帝。他們抨擊宗教教會的弊端和陳腐專橫的教性,卻並不反對宗教更不打算消滅宗教。他們要造就的是一種更加富有世俗色彩和人形色彩的全新宗教。
中世紀的人文主義教育體系依舊有著其貴族型,文藝復興本身就是以新興資產階級和新興貴族為主推動的運動,因此其教育的對象主要是上層子弟,教育的形式也多為宮廷教育和家庭教育,並沒有普遍的大眾教育形式。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文主義教育重新發現人、重新確立了人的地位,強調人性的高貴,復興了古希臘的個人主義價值觀。從訓練、束縛自己服從上帝到讓人更好的欣賞、創造和履行人的地位和職責,形成了全面和諧發展的人的教育觀念。
人文主義教育推崇理性,尊重受教育者的興趣、愛好、欲望和天性,出現了直觀、遊戲、野外活動等新型的教育方法。
在道德思想方面,宗教推崇的原罪論為中心的道德教育已經開始解體,人道主義、樂觀、積極向上、熱愛自由、追求平等和合理的享樂等新的道德觀開始取代天主教會的道德觀。特別是尊重兒童、反對體罰,已經成為很多教育家強烈的要求。
文藝復興時期的歐洲教育體系打破了歐洲中世紀漫長的教育枷鎖,為新式教育體系的建立塑造了基本的框架,也為世界教育史的發展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