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鐘聲:阻礙環境治理,威脅全球生態安全

2020-12-15 人民網

  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美國一些政客的任性妄為不僅有悖美國人民意願,而且損害了世界人民和子孫後代的共同利益

  

  2019年11月4日,美方正式啟動退出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程序。按照有關退約條款規定,美方於今年11月4日正式退出《巴黎協定》,成為迄今為止189個締約方中唯一退出的一方。這是不光彩的記錄,其危害性已經引起國際社會高度警惕。

  《巴黎協定》被譽為近年來多邊主義重大成果中的「一顆璀璨明珠」,代表了在全球氣候治理問題上形成的廣泛國際共識。美國是全球歷史第一排放大國、全球累計溫室氣體排放最多的國家。大國更應該有大的樣子,應當承擔大國責任、展現大國擔當。更何況,美國2017年人均化石燃料排放二氧化碳14.6噸,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理應承擔更大的減排責任。然而,總是自詡為「向善之力」的美方卻一再撂挑子——既不批准《京都議定書》,又退出《巴黎協定》,否認自身約束性量化減排義務,徹底游離於全球減排體系和安排之外,嚴重阻礙全球減排進程。

  在氣候環境問題上,美國一些政客毫不介意給本國貼上「言而無信」的標籤。作為《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國,美國溫室氣體減排進展已經落後於預期。美方拒不履行本國曾經確立的「到2025年在2005年溫室氣體排放基礎上排放下降26%—28%」的氣候行動目標承諾。更有甚者,據美國《紐約時報》統計,美國現任政府執政以來直接或以其他方式撤銷了近70項重大環境政策,還有30多項處於撤銷進行中,預計將極大增加美國溫室氣體排放和空氣汙染致死人數。世界資源研究所主席安德魯·斯蒂爾批評美方這種「非常短視」的行為是「對後代的殘忍」。美國《世界政治評論》網站刊文指出,美方在氣候變化領域的「鴕鳥政策」集中體現出「美國已淪為不負責任的利益攸關方」。

  美國一些政客扮演著多邊環境領域的「共識破壞者」和「麻煩製造者」角色,踩著油門開倒車,極大地損害了全球環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美方對《生物多樣性公約》《京都議定書》等多個環境條約「籤署但不批約」,凸顯其不願受國際環境條約約束、逃避自身國際責任的單邊主義心態。美方不但拖欠《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等會費,而且大幅削減或切斷對全球環境基金、綠色氣候基金的捐款,極大削弱了相關機制向發展中國家供資能力,掣肘全球氣候環境合作。美方雖然宣布了「退群」,但還持續無理攪局《巴黎協定》後續問題談判。由於美方立場消極,2017年以來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都無法就氣候變化內容達成共識。英國《衛報》評論指出,在解決有關地球生死存亡的危機上,美國一些政客讓世界倒退了一大步。

  美國一些政客在全球環境治理上一貫奉行雙重標準,霸道無理。美方不履行溫室氣體減排義務,卻頻頻要求發展中國家加大減排力度;美國是野生動物及其製品販運的最大目的地國和消費國之一,美方高調呼籲全球開展打擊野生動物非法貿易,卻對自身違反《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避而不談;美國是最大的固體廢棄物出口國和人均塑料消費大國,美方迄今未批准《控制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及其處置巴塞爾公約》,還為解決自身垃圾出口需求,多次攻擊指責中國將廢塑料等「洋垃圾」納入《禁止進口固體廢物目錄》……大量事實表明,美方漠視自身在氣候環境領域的斑斑劣跡,還不知羞恥地上演極具破壞性的政治鬧劇,踐踏國際法和國際規則,將其威脅全球生態安全的真面目暴露無遺。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對大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人類自身,這是無法抗拒的規律,美國一些政客的任性妄為不僅有悖美國人民意願,而且損害了世界人民和子孫後代的共同利益。應當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生態環境變化直接影響文明興衰演替。共同努力保護生態環境、應對氣候變化、提升全球環境治理水平,各國義不容辭。

  《 人民日報 》( 2020年11月13日 16 版)

(責編:楊光宇、尹深)

相關焦點

  • 人民日報鐘聲:幹涉他國內政,威脅全球政治安全
    【人民日報鐘聲:幹涉他國內政,威脅全球政治安全】在這個世界上,美方打著「人道主義」幌子,用霸權主義大棒攪亂秩序,無不導致人道主義災難。美國布朗大學沃森國際和公共事務研究所的「戰爭成本」項目研究發現,2001年以來,美國在全球80個國家開展反恐行動,戰爭花費超過6.4萬億美元,超過80萬人死於直接的戰爭暴力,其中平民約33.5萬人,間接死亡人數可能高出數倍。戰爭造成阿富汗、伊拉克、敘利亞等國約2100萬人流離失所,或生活在極其惡劣的條件下。面對如此巨大的生命財產損失,試問美國一些政客,這筆帳到底該怎麼算、當如何還?
  • 人民日報鐘聲:美方破壞抗疫合作,威脅全球衛生安全
    破壞抗疫合作,威脅全球衛生安全——美方威脅全球安全的真面目⑦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對於人類是一場大考。他們違反世衛組織等國際機構聯合發布的《世界衛生組織命名新型人類傳染病的最佳實踐》,刻意將新冠病毒與特定國家和人群聯繫起來,造成針對華裔乃至亞裔的嚴重歧視;他們一再編造並散布關於病毒起源的謠言,羅織假象,混淆視聽;他們熱衷於「甩鍋」推責,甚至炮製對外無端追責的濫訴,迫害國際法治……美國《紐約時報》直言不諱地指出,美國政府對疫情的反應在很大程度上「被政治算計所掩蓋」,他們「通過煽動對外國威脅的恐懼
  • 《人民日報》關注中國綠色發展,滇池治理成鮮活樣本
    雲南滇池水環境治理工作一起來看��在滇池觀景大壩,遊客與海鷗親密接觸 楊崢 攝今年1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來到滇池星海半島生態溼地,聽取雲南省和昆明市加強生態環境保護、築牢西南生態安全屏障總體情況匯報,察看滇池、撫仙湖、洱海水樣和滇池生物多樣性展示
  • 鄭軍:全面提升參與全球環境治理能力和水平
    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指出,引導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成為全球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引領者。這很好地回答了中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角色定位,其中「引領者」的角色對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的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我國深度參與全球環境治理面臨重大挑戰今年以來,我國面臨的外部環境日益複雜嚴峻。
  • 「最美基層環境工作者」鐘聲:臨危受命 擔治水重任
    2017年8月,東莞市生態環境局石排分局副局長鐘聲臨危受命,主持分局全面工作,主抓治水工作。經過150個日日夜夜的治理,石排轄區水環境逐漸好轉,交出合格治水成績單,扭轉在全市治水成績墊底的局面,海仔河蓮湖新村斷面水質由2017年氨氮15.6mg/L提升到2018年2月氨氮2mg/L。
  • 從「煤都」到「綠都」——神東生態環境治理紀實
    在礦區工作、生活了快20年的車輛管理中心司機蘭永紅對神東礦區環境的改變有著切身體會。  「神東在水土保持和環境治理方面做得好、理念新,把一片黃沙治理成了『塞外江南』,不僅防止了水土流失,而且創造了經濟價值,形成了煤礦環境綜合治理的寶貴經驗。」水利部黃河水利委員會副總工程師何興照來神東調研時,發出了這樣的感嘆。
  • 生態環境部介紹推進核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等有關情況
    生態環境部核設施安全監管司司長郭承站、核電安全監管司司長湯搏、輻射源安全監管司司長江光出席發布會,向媒體介紹了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理性、協調、並進核安全觀,推進核安全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關情況。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劉友賓主持發布會,通報近期生態環境保護重點工作進展,並共同回答了記者關注的問題。生態環境部新聞發言人 劉友賓: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
  • 誰才是全球環境治理的破壞者
    一段時間以來,包括克拉奇在內的一些美國政客,頻頻在氣候變化和環境保護問題上抹黑中國,妄圖否認中國在環境保護和應對氣候變化方面的成就,抹黑中國的國際形象。  但是「克拉奇們」選擇性地忘記了一個事實,那就是中國在推動全球環境治理方面體現出的責任與擔當,國際社會有目共睹。  事實是什麼?事實就是中國提前和超額完成了2020年氣候行動目標。
  • 《X疾病》生物安全成治理要塞
    (美聯社)中國10月推《生物安全法》除了醫學界在科技上尋求「未雨綢繆」,在政府公共衛生的治理層面,生物安全也變得前所未見般重要。除了美國、英國、澳洲、日本擁有國家級生物安全戰略計劃,中國亦於今年10月通過《生物安全法》,主要針對重大突發傳染病、動植物疫情、生物技術研發與應用、病原微生物實驗室生物安全、人類遺傳資源及生物資源安全,以至生物武器威脅及生物恐怖襲擊風險等,作出針對性規定。全球肉食需求持續增加,人畜共通傳染病引發的疫情在未來必然會繼續出現。
  • 外交部駁美指責我「破壞環境」:美國才是全球環境的最大威脅
    新華社北京10月9日電(記者馬卓言)針對美方近期多次在環境問題上對中國進行無端指責,外交部發言人華春瑩9日說,事實證明,美國才是國際環境合作的最大破壞者和全球環境的最大威脅,美國應停止對中國的惡意誹謗,反躬自省,承擔起保護環境的責任,為保護全球環境多做實事,少添麻煩。
  • ...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新華社記者成欣、高敬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
  • 先河環保:「生態大腦」讓環境治理決策「更聰明」
    劉延麗 攝陳榮強說:「對於一個城市和一個區域生態環境治理來講,網格化精準監控系統已遠遠不能滿足國家和政府需求,所以先河環保又在原有產品與服務體系的基礎上,進行了大膽創新,構架涵蓋市(縣、區)等區域的『生態大腦』系統,『生態大腦』以『藍天雲、碧水雲、淨土雲、低碳雲、自然雲、健康雲』為核心,實現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體的可視、可知、可控、可預測,對生態環境管理進行統一規劃
  • 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
    新華社北京12月15日電 題:為2020年後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中國方案——外交部、生態環境部解讀系列重大氣候政策新華社記者成欣、高敬近日舉行的氣候雄心峰會上,習近平主席對未來全球氣候治理提出了3點倡議,並宣示了提高中國國家自主貢獻的4項新舉措。
  • 人民日報鐘聲:「造謠團夥」自毀信譽
    美國國務卿蓬佩奧、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奧布萊恩、聯邦調查局局長克里斯多福·雷、司法部長威廉·巴爾等政客,如提線木偶,接連跳到前臺,謊話連篇,表演拙劣。美國一些政客有計劃、有組織地羅織謊言,故意給中國潑髒水,是美國對外關係史上的恥辱一筆。美國一些政客不肯正視美國的國情,找不到解決本國治理難題的辦法。
  • 生態環境部建立和實施「兩個清單」支持企業復工復產(人民日報)
    近日,生態環境部出臺《關於統籌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生態環保的指導意見》,明確建立和實施環評審批正面清單和監督執法正面清單。兩個清單實行時間原則上截至2020年9月底,根據形勢需要可適當延長。今年是汙染防治攻堅戰收官之年,正面清單制度會不會影響生態環境執法力度,影響汙染防治攻堅戰成效?提振經濟是否意味著放鬆環境監管?這些問題受到社會關注。
  • 廣西神農百翔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董事長梁策
    顯然,消除河川、湖泊、水塘等黑臭水體,改善水環境質量,對於保障人民健康、促進社會和諧、推動我國經濟可持續發展和實現民族復興大業顯得極為重要和緊迫。如今,面對嚴重的環境汙染問題,出現了越來越多的汙染治理公司,廣西神農百翔生態環境治理有限公司就是其中一家專注於恢復生態環境和水環境治理的綠色企業。
  • 探索中美關係新範式及全球安全治理
    包括全球安全治理在內的全球治理架構為中美戰略博弈與權勢平衡提供了相對穩定的制度體系。通過明確戰略競爭邊界、構建對話協調平臺,有效藉助第三方力量等,中美的理性博弈、積極合作能夠得到有效推動,並直接帶來全球安全治理在觀念、制度、模式等方面的變革。這不僅符合兩國根本利益和國際社會的普遍願望,也是全球治理健全發展的需要。
  • 周晉峰:做好生態環境保護者和公共環境利益維護者
    整理/Cyan 審/Xiao Qing 編/Angel(圖源/綠會)綠會是作為生態環境的保護者和公共環境利益的維護者,同時在其他企業領域和行業也有深度參與。回顧2019年,我建言教育部,要求重視各地部分學校強制學生使用塑料書皮的情況。
  • 三北工程:全球生態治理的成功典範
    山西呂梁山「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景慎好攝  中國綠色時報8月12日報導 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是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林業生態工程,工程區跨越東北、華北、西北13個省(區、市)551個縣(市、區),建設期長達73年。
  • 人民日報鐘聲:歷史不容篡改
    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總結的歷史啟示是:中美任何一方都不完全贊同對方的目標,也不假定利益完全一致,「但雙方都努力尋找和發展相互補充的利益」,「為了兩國人民,為了全球福祉,美國和中國應該作此嘗試」。「萬物並育而不相害,道並行而不相悖。」共同探索不同制度和文明的和平共處之道,是實現中美關係長期健康穩定發展的必答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