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美國軍隊一直有很多神奇的梗,其中一個被稱之為"黑叔叔人力裝彈機",這是因為美國坦克不使用自動裝彈機,均是採用人力裝彈,而很多裝填手又是黑人。考慮到黑人的肌肉爆發力強,裝彈速度極快,所以就有了"黑叔叔人力裝彈機"的美稱。但是笑過之後,我們又不得不思考,到底美國黑人在軍隊裡是什麼地位,他們在軍隊中的待遇又到底是如何的呢?
一、解放宣言
從歷史上來看,黑人最早參加戰鬥是在北美獨立戰爭時期,許多黑人成為了華盛頓的大陸軍的一員。但是不得不承認的是,大陸軍的締造者,美國初代總統喬治·華盛頓是不希望軍隊裡出現黑人的。他本身也是一個種族主義者,對於黑人是保持一個歧視態度的。華盛頓自己就是一個農場主,本身就有三百多名黑人奴隸為他工作。他之所以同意黑人加入,也是因為戰爭所需要的人力過多導致的。但即便如此,黑人們也是被單獨放置在一支純黑人組建的部隊,而不是和白人混編。
在美國建立之後,黑人長期也是處於奴隸地位,需要為農場主工作。在南北戰爭時期,美國分為了自由州和蓄奴州,最後演變成了一場美國內戰,史稱南北戰爭。在這場戰爭的初期,手握工業區、擁兵六十萬的北方聯邦軍,在他們的大總統林肯通過信使、電話、電報和飛鴿傳書的微操指揮下,對南方的邦聯軍發動了兇猛的進攻。然而事實證明,微操從來沒有好下場,六十萬聯邦軍被南軍名將"石牆"託馬斯·喬納森·傑克遜所率領的兩萬邦聯軍騎兵打的滿地找牙。
事實上,在整個戰爭早期,北方的聯邦軍都是輸的底朝天,根本幹不過驍勇善戰的南方邦聯軍。此時林肯注意到南方邦聯軍裡有很多的黑人,這些人都是追隨自己的主人參戰的。於是林肯決定給南方邦聯軍來個釜底抽薪,並推出了歷史上著名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宣言規定了黑人奴隸將獲得合法權益,成為美國的正式公民。同時規定黑人可以加入聯邦軍,並可在戰後依據《宅地法》,在美國西部獲得一塊土地。這一宣言造成了南方邦聯軍的黑人大量逃亡,從而在短時間裡扭轉了雙方的力量對比。
可同樣需要指出的是,林肯本人最早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可不是為了解放黑人,他更願意將黑人送到中美洲去。只不過這個草案遭到了大規模的抗議和反對,所以最終不了了之,只能改為如今我們看到的版本。林肯在1858年競選國會議員時與民主黨的史蒂芬·道格拉斯辯論時,也明確表達過自己不認為黑人可以獲得和白人一樣的社會地位。這種態度可以表明,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本身不過是一種臨時性的妥協。這為南北戰爭後,黑人在美國的不公正待遇打下了伏筆。
二、一戰的黑人軍團
林肯的《解放黑人奴隸宣言》並沒有對美國黑人帶來什麼變化,南方邦聯軍雖然失敗,但是對黑人的歧視依舊持續著。雖然說他們在法律角度上已經是正常的人了,可美國廣大的白人仍舊對黑人有歧視心理。對於很多白人而言,同情種植園和農場中工作的黑人奴隸是一回事,讓黑人擁有和他們一樣的權利則是另一回事了。在當時的美國社會裡,無論是白人平民,抑或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科學家與社會學家,其對黑人的看法都將其視為"劣等人"。
這種情況造成美國社會對黑人的歧視與私刑從沒有停止,尤其是在南部各州,幾乎每天都會有發生。最終黑人開始選擇和白人進行抗爭,希望能夠維護自身的權益。但是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黑人決心通過參軍的方式為自己爭取自己的權益,以證明自己是美國眾多公民中的一員。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約有20萬美國黑人參加了遠徵軍,直接參加戰鬥則的多達4萬餘人。但美國軍方仍舊是歧視黑人,將其視為是劣等軍人,因此黑人通常是單獨編組的。
在這些部隊中最為出名的是美國陸軍第369步兵團,該團原為紐約州國民警衛隊第15團,全團官兵都是美國黑人,出發至歐洲前被改為第369步兵團。1917年6月,第369步兵團隨遠徵軍抵達歐洲,隸屬於法國盧俊第16師的指揮下。該團在歷時六個月的戰鬥裡,傷亡超過1400人,也立下了無數的功勳。即便是精銳的德國陸軍也對其畏懼三分,稱呼第369步兵團為"地獄戰士"。指揮該團的法國人也非常敬佩他們,將其稱之為"青銅人"和"黑響尾蛇團"。
然而,令人不齒的是,第369步兵團缺席了戰爭結束時的"告別遊行",原因很簡單——他們是黑人。但當他們回到美國時,卻受到了超過500萬人的歡迎,這與他們離開美國前完全相反。某個意義上,第369步兵團的黑人們確實通過鮮血與生命證明了自己。但讓人扼腕的是,僅僅過去數年之後,第369步兵團就美國社會遺忘了,似乎這支部隊從未出現過一樣。而美國軍隊內部對於黑人依舊是歧視態度,他們不能作為戰鬥人員,只能承擔勤務工作,與其說是軍人,倒不如說是軍隊裡的僕役。
三、二戰中的美國黑人
間戰時期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初期,美國軍隊內的黑人待遇極低,就如上文說的,美國軍隊依舊在採取隔離政策,黑人與白人在軍隊裡的待遇完全不同。黑人被認為"受教育程度低,無法承擔重要職務",所以在軍隊往往擔任搬運工人、廚師等工作。但實際情況證明,美國軍隊的這種看法是無稽之談,因為他們推崇的白人士兵學歷也不怎麼樣。當時的白人士兵受教育程度只有初高中級別,而黑人士兵的受教育程度可能還高一些,尤其是在美國海軍內部更為明顯。
典型例子就是珍珠港事件的美國海軍士兵多裡斯·米勒,此人在美國維吉尼亞州的諾福克海軍學校接受過軍官培訓,學歷高於許多美國海軍士兵。可是當米勒結束了學業之後,米勒卻沒有成為一名軍官,而是成為了一名三等兵。1940年開始他在多艘軍艦上服役,還一度成為西維吉尼亞號戰列艦上的重量級拳擊冠軍。但是米勒的軍銜始終沒能突破上等兵,而反觀那些學歷遠不如他的白人士兵,已經輕鬆的成為了一名上等兵或是一名軍官。事實上,他在軍艦上的職務也很詭異,海軍說法是"三等艙參謀長",實際上卻是一名廚師。
事實上,米勒在珍珠港事件裡的英雄之舉被美國海軍雪藏,理由是美國海軍內部的隔離政策不準許黑人士兵在甲板上戰鬥。他的光榮事跡直到1942年5月份才被一家媒體公布,這一事件在美國社會引發了軒然大波。迫於巨大的輿論壓力,美國海軍才不得不承認他的壯舉,並為其頒發海軍十字勳章。值得一提的是,米勒的職務仍舊沒有改變,只是把他放到了一等艙當廚子。這標誌著儘管米勒被塑造成了英雄,還被美軍拉去演講和兜售戰爭債券,可在美國軍方眼裡他仍舊是一個不值一提的黑人。
而在整個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美國為了動員足夠的兵員,曾一度修改了自己的軍隊政策,準許黑人擔任軍隊的一般職務,包括戰鬥職務。此時期美國軍隊組建了四個黑人步兵師,20個黑人炮兵營,11個黑人反坦克營等部隊。這些部隊在戰鬥中屢立戰功,巴頓麾下的第761坦克營就是典型的黑人部隊,在突破齊格菲防線時擔任了盟軍的突擊先鋒。但是必須指出的是,這並沒有改變美國黑人在軍隊中的地位,以上的黑人部隊雖然是由白人擔任指揮官,但部隊內部不存在白人士兵。某個角度上講,美國所出臺的法案,並沒有改變軍隊的隔離政策。
結語
不得不說,對於這些為國徵戰的黑人士兵而言,是非常不公平的。他們在戰爭用自己的血證明了自己對國家的忠誠,也為美國做出了自己的貢獻。然而事實卻一次次告訴了他們,軍隊仍舊採取隔離政策,對於軍隊而言,黑人士兵仍舊是低人一等的存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黑人士兵的功績再一次被遺忘,軍隊的隔離政策重新抬頭。這一切都等於是對黑人士兵的欺騙與背叛。
參考文獻:《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黑人》
《二戰中的非洲裔美軍士兵》
《無名的戰士: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美國黑人部隊》
《哈萊姆的地獄戰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