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公忠義精神,賜予人無限的潛能和正能量

2021-01-07 關公文化彭允好

1

關公出身行伍,是軍人的榜樣,忠義的化身。

一千多年來,在全球華人社會中,關公早已被視作正氣正義,護國佑民,忠義勇武的精神符號。

關公,諱羽,字雲長,原字長生,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60年8月13日),出生於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常平村)。

關公一生,文韜武略、智勇雙全,忠肝義膽、義薄雲天,在波瀾壯闊的三國史跡中,留下了為後人所推崇的人格魅力。

史書《三國志》是研究三國史料最重要的典籍。

《三國志》描寫關公刺顏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關公於萬眾軍中,奪敵帥首級,英勇無畏,勇冠三軍。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三國志》描寫關公掛印封金:曹操以高官厚祿,金銀財寶籠絡關公,關公毫不動心,曹操派張遼去探問,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操,曹操義之。當關公得知劉備下落後,即「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關公在巨大的誘惑面前,依然不忘初心,矢志追隨劉備。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國志》描寫關羽刮骨療毒:關公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關公剛毅神勇,恍若天神,顯示了作為軍人鋼鐵般的堅強意志力和無所畏懼的神勇氣概,這是意志力存在的巨大力量,體現了「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人的意志力」這一重要論斷。

清初小說評論家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說道:「歷稽載籍,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裡,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心則趙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過之;意則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嚴正過之: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關公的忠義精神既是自身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強大意志力養成的重要基礎。關公勇武、忠義的傳奇故事,一身正氣,堅強果敢的英雄氣概,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讓人們聳然動容,肅然起敬。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在《三國志》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寫出了皇皇巨著《三國志通俗演義》,使關公忠義神勇的藝術形象更加飽滿、生動,栩栩如生。

宋元明清以來,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包括儒釋道教,百行百業,中華民族的全社會成員都認同和接受關公作為忠義精神的化身,將關公升華為社會各界共同崇拜和效仿的精神偶像,以此來砥礪民族志氣,凝聚民族力量,規範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

2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體內所蘊藏的潛能,大都來自精神世界。

關公的忠義精神,會賜予一個人無限的潛能和正能量。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敘》中,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小孩在廚房幫工,不小心把手割破了,竟然忍痛不哭。問他為啥這麼堅強,小孩回答:「我昨天從玄妙觀聽人說三國故事,關雲長刮骨療毒還談笑自若,我這點痛算什麼?」馮夢龍感嘆說:「推此說孝而孝,說忠而忠,說節義而節義,觸性性通,導情情出。」

關公由此成為中國人世世代代精神信仰的中心,萬民爭相效仿的精神圖騰。

中華兒女崇拜關公,信仰關公,以關公的忠義精神,凝聚同行,教化民眾,引導人們培植正心正念,正氣浩然的人格操守,激勵忠義之士捨身取義、報效祖國,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成為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自強不息、浩氣長存、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和崇高信念。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金兵挾踏破汴梁之勢,蹂躪京畿,包圍長安之際,關公廟內有人撰寫並張貼《勸勇文》,論敵兵有五事易殺:「連年戰辛苦,易殺;馬倒便不起,易殺;深入重地力孤,易殺;多帶金銀,易殺;作虛聲嚇人,易殺。各宜齊心協力,共保今歲無虞。」以忠義神勇的關公形象為號召,凝心聚力,共抗外敵。

同年,宋高宗頒詔加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王」,誥詞云:「肆摧奸宄之鋒,大救黎元之溺。」肯定了關公忠義形象在抗金戰鬥中起到的護國保民、提振軍心的精神功用。

宋人鄭鹹在《元祐重修廟記》中說:「然皆謂侯英武善戰,為萬人敵耳,此不足以知侯也。……苟不明忠節大義,孰肯抗強助弱,去安而即危者?」

從宋朝開始,在需要提倡忠勇節義的地方,關公都起到英雄榜樣的示範作用。

青少年時代的嶽飛曾深受關公故事的感染,將關公視為榜樣,立志讀文習武,希望將來盡忠報國,建功立業。建炎四年(1130年),嶽飛對諸將士時說「使飛得於諸將齒,不在偏校之列,而進退稟命於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嶽飛之名,與關(羽),張(飛)輩功烈相仿佛耳。」(見《金佗續編》卷28《江東邰緝獻書》)

嶽飛崇拜關公,將關公的忠義精神作為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嶽飛曾多次對眾將士說:「我輩荷國厚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強調要做到忠義,必須具備視死如歸,捨身取義的崇高信念。嶽飛說:「好生惡死,天下常情。若臨大難而不變,視死如歸。則非忠義之士有所不能。」

面對利益的誘惑,嶽飛也常以忠義之心來規範和約束自己。襄陽戰役前夕,宰相朱勝非為激勵嶽飛,派使者告訴嶽飛,如果此戰獲勝,即可授予節度使頭銜。嶽飛聽後很生氣,義正辭嚴地回覆說:「嶽飛可以義責,不可以利相驅。襄陽之役君事也,使訖事不受節,將坐視不為乎?拔—城而予一爵者,所以待眾人,而非所以待國士也」。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初十清晨,孟珙率宋軍殺入蔡州城,金哀宗自縊而死,末帝完顏承麟被殺。金朝徹底滅亡。金哀宗的屍首以及金國與遼國的印綬,都被宋軍帶回了臨安。在「靖康之恥」107年後,宋理宗率領文武百官,在臨安舉行盛大獻俘儀式,祭奠這歷史性一刻。

以孟珙為代表的忠勇將士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正是來自以忠義精神薪火傳承的英雄部隊:嶽家軍。

3

忠義精神,是關公精神中最顯著的品質,也是軍人特有的精氣神,它蘊含著軍人的熱血與忠誠,體現著軍人的堅強不屈和大無畏的戰鬥精神。

屈原筆下的《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展現了將士們勇猛奮戰,保家衛國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自宋以後,關公志存一統,忠義勇武的精神,就成了中華民族英雄精神的集中體現,成為朝廷民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輸出口。

後世忠臣名將無不敬重、效仿關公,視關公為道德楷模、勵志榜樣。在忠義精神引領下,無論逆境、險境,依然保持昂揚鬥志,保持錚錚鐵骨,保持民族氣節。

南宋儒士廬陵曾三異的《同語錄》說:「《九歌·國殤》,非關雲長之輩,不足當之。所謂『生為人傑,死為鬼雄』也。」

《呂氏春秋》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興軍之要,貴在育人;強軍之要,貴在鑄魂。

民國十二年(1923年)關嶽廟石碑碑文寫道:「關壯繆翊贊昭烈,嶽武穆獨炳精忠。英風亮節,同炳寰區,實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壯烈之精神。」「誠以忠武者,國基所以立,民氣所以強。當此民國肇興,要在尚武。」

忠義精神團結了中華兒女,數千年來,無數錚錚鐵骨的熱血男兒,以忠義精神為精神指引,以報效祖國為奮鬥方向,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砥礪自己的品格和節操,用忠義氣節譜寫了可歌可泣、盪氣迴腸的人生樂章。

愈是滄海橫流,愈顯英雄本色。

毫不誇張的說,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人物列傳,就是一部用熱血和忠義撰寫而成的石刻碑文,萬古流芳,永垂不朽。

相關焦點

  • 關公忠義精神,扶起天地正氣
    遍布全球各地的關帝廟,往往懸有匾額上題「浩然正氣」四個大字,體現了中華民族對浩然之氣內涵的理解、推崇和傾心膜拜,也體現了中華民族一直以來都將關公的忠義精神視為浩然正氣的象徵。
  • 關公忠義精神與軍神戰神崇拜
    關公忠義精神與軍神戰神崇拜作者:彭允好 關於關公的忠義武勇,在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筆下也發揮得淋漓盡致,「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等,表現出關羽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概,不僅深入民心
  • 富有自我犧牲和奉獻意識的關公忠義精神
    「我」是兵器,又表儀仗,意味著責任和擔當;「羊」是祭牲,意味著奉獻和犧牲。 《春秋繁露》雲:「天道施,地道化,人道義。」《韓詩外傳》云:「節愛理宜謂之義」,荀子云:「夫義者,內節於人而外節於物者也。
  • 著名表演藝術家陸樹銘接受專訪 暢談「忠義關公」精神與孝道傳承
    原標題: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陸樹銘接受專訪 暢談「忠義關公」精神與孝道傳承陸樹銘(資料圖)■執筆/梁紀委【人物檔案】陸樹銘,中國著名影視表演藝術家,關公文化大使。1956年8月15日出生於山東青島,祖籍山東煙臺。10歲前在青島成長,後隨其父支援西北建設,定居陝西省渭南市、西安市,現居北京和青島。
  • 全球華人齊聚湖北當陽共拜關公 共闡忠義精神
    【解說】11月26日,來自美國、法國、菲律賓、俄羅斯、尼泊爾、馬來西亞等國家和香港、澳門、臺灣等地區的關廟代表、關公文化研究專家學者、關氏後裔及信眾齊聚湖北當陽,共拜「武聖」關公,共闡「忠義仁勇」精神。  【解說】當日,湖北當陽第十屆關公文化旅遊節在關公文化小鎮開幕,海內外各界人士千餘人遵循古禮行初獻禮、亞獻禮、終獻禮,禮拜關公。
  • 伽藍菩薩,關公的忠義,包括對事業的忠義和婚姻的忠義
    那關公比較特殊,唐朝時皈依智者大師以後,他就護持佛法,幾乎每個廟都供關公。為什麼?因為關公有難得品質,忠義。護持佛教道場也是忠誠不二,同時關公是最勤勞的護持者。其他天一般你很難請得到,但關公不一樣。關公勤勞。供關公最多的,是福建臺灣。最勤勞的也是福建,愛拼才會贏。
  • 武聖關公——忠義仁勇
  • 關公忠義誠信的典故
    一生忠義仁勇,誠信名冠天下,是中華民族的道德楷模。在三國中以桃園結義,溫酒斬華雄,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夜讀春秋,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膾炙人口的故事,威鎮華夏。 要說最能體現關公「誠信忠義」精神的典故,要數「土山三約」、「夜讀春秋」和「千裡走單騎」了。土山三約徐州兵敗,關羽被困土山。
  • 關公文化是一種中國精神
    中華民族能在幾千年的歷史長河中生生不息,薪火相傳,頑強發展,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中華民族有一脈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質和精神脈絡。 「以德服人,以文化人」是中華民族精神弘揚的一個重要特點。關公的「忠信禮義智勇」,千百年來被視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是一種「中國精神」,在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關帝信仰,人們「仰之如日月,崇之如雷霆」。
  • 忠義載道 厚德開福 首屆開福·關公文化旅遊節開幕
    ,來自海內外關公機構代表、湖南省工商聯所屬商協會代表及企業家代表共300餘人出席活動。老百姓認為這一天就是關公的生日,也是關公單刀赴會、會下「磨刀雨」的日子。因此,農曆五月十三有「五月十三磨刀雨,六月初六龍曬衣」的說法,後人把這一天叫做「磨刀日」。為紀念給關公磨刀的羅鐵匠的功勞,他磨刀的地方就叫做「羅漢莊」,也就是長沙生態園林所處方圓數平方公裡的富饒土地。如今,每年的磨刀節,已經成為民間的傳統節日,並藉此弘揚關公的忠勇仁義精神。
  • 忠義仁勇的關公駕到香港啦!
    關公是港產片裡警察局黑社會幹大事前都會先拜拜的神明,而關雲長更多是從歷史書、紀錄片裡了解到他的事跡……電影《江湖告急》 黃秋生飾演關羽而這次大館策展團隊共用了約兩年時間來籌備《關公駕到》這個展覽。全面呈現關公從三國時代到近代,其形象和精神如何轉化及流傳。
  • 忠義精神不可或缺,否則民講不民、國將不國
    忠義精神是維護社會良好秩序的人文規範,是中國人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忠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特質的集中表現,它貫穿在中華民族的全部歷史長河中。忠義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構成要素,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源泉和發展動力,是維繫中華民族精誠團結、萬眾一心的紐帶。忠義精神可以超越個人和小團體狹隘利己主義的障礙,讓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更加親近、更加融洽、更加和睦;讓人心更加純粹、更加樸實、更加善良。
  • 忠義神武之關公紋身圖案
    關公紋身在這個充滿藝術氣息的美麗哈爾濱城市中,讓俊亦紋身店分享一下大家公認的武聖關公紋身圖片與紋身寓意!首先介紹下本期主題紋身人物~關公!三國時期蜀漢名將,在中國被人們稱之為武聖。關羽,其實是後改的字雲長,原字長生,這點其實很多紋身師和紋身愛好者都不太清楚!被大家稱為美髯公!很多朋友喜歡把關公紋身刺青圖案紋在身上,關公紋身圖案有很多種,很多被紋身藝術家們加以誇張,例如腳踏青龍的關公紋身圖案,其實關公也分文武之區別!文關公一般託須,讀春秋,武關公一般提刀,按劍!
  • 家與國撞了個滿懷,弘揚忠義文化正當時
    忠與孝,家與國,點亮了中國人心中的光和熱。抗戰時期,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渡陰山。和平時期,今夜月明人盡望,不知秋思落誰家。祖國的偉大光芒,點亮了萬家燈火,而這恰如滿天星光的萬家燈火,又映照著國家更加璀璨明亮。在中華傳統文化格局中,關公是英雄的榜樣,忠義的化身。
  • 【關公文化】戰神關公崇拜與軍人軍魂
    「可見二公之名,不惟同時之人望而畏之,身後數百年,亦無人不震而驚之。威聲所垂,至今不朽,天生神勇,固不虛也!」關於關公的忠義武勇,在羅貫中《三國演義》的筆下也發揮得淋漓盡致,「溫酒斬華雄」「斬顏良誅文丑」「千裡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單刀赴會」「刮骨療毒」「水淹七軍」等等,表現出關羽忠貞之節和義勇之概,不僅深入民心,婦孺皆知。
  • 武聖關公,華夏之光
    公元1655年,歐洲傳教士馬丁·馬荻尼繪製的世界地圖中,代表中國品牌形象的就是中華武聖——關公。 關公,是對歷史上真實存在的英雄人物--東漢名將關羽的尊稱。歷經一千多年的神化、聖化、美化,關公已成為代表中華民族精神和道德踐行的文化符號、精神符號。
  • 山西運城舉辦關公文旅項目集中簽約儀式
    紀念活動在大型古箏協奏曲《忠義關公》美妙的樂曲中拉開帷幕,運城市鹽胡區委書記李哲發表致辭;李哲講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命脈,「武聖」關公是全球華人的共同信仰。既往才能開來,守正方能創新。要在創新實踐上求突破。
  • 薩滿信仰與關公崇拜是滿族早期崛起的精神支柱
    滿族在長期、長途的遷徙磨難中吸收了「忠、義、仁、勇」的關公文化,崇關公為「英雄」,視關公為「神」來供奉,這為滿族的崛起注入了強大的「智慧」和「精神力量」!《三國演義》作者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山西并州太原府人。《三國演義》的成書面世應該在元末明初,明朝建立是(公元1368年),努爾哈赤出生於明嘉靖三十八年(公元1559年),此書已流行社會多年。
  • 紀念關公誕辰1860周年
    據了解,此次關公誕辰1860周年系列活動時間為8月12日至8月14日,具體活動內容共分為關公文旅項目集中簽約儀式,民間祈福祭拜活動,關公文化主題書法展,「關公文化」楹聯書法展和傳統名吃、關公系列產品展銷等八項活動,進一步弘揚關公精神,傳承忠義文化,讓「關公信俗」活起來。
  • 文關公和武關公有什麼區別
    人們敬之忠義,倍受推崇,經歷代朝廷褒封,被人奉為關帝聖君。被統治者崇為「武聖」與「文聖」孔子齊名。 民間的立廟必是「文塑孔孟,武塑關嶽」。民間,關公的形象無疑不是,臥蠶眉,丹鳳眼,髯長二尺,面如重棗的紅臉關公,但有紅臉和金臉兩種關公的塑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