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公出身行伍,是軍人的榜樣,忠義的化身。
一千多年來,在全球華人社會中,關公早已被視作正氣正義,護國佑民,忠義勇武的精神符號。
關公,諱羽,字雲長,原字長生,東漢桓帝延熹三年庚子六月二十四日(公元160年8月13日),出生於河東郡解縣(今山西省運城市鹽湖區解州鎮常平村)。
關公一生,文韜武略、智勇雙全,忠肝義膽、義薄雲天,在波瀾壯闊的三國史跡中,留下了為後人所推崇的人格魅力。
史書《三國志》是研究三國史料最重要的典籍。
《三國志》描寫關公刺顏良:「羽望見良麾蓋,策馬刺良於萬眾之中,斬其首還,紹諸將莫能當者,遂解白馬圍。」
關公於萬眾軍中,奪敵帥首級,英勇無畏,勇冠三軍。這是「三軍可奪帥也。」
《三國志》描寫關公掛印封金:曹操以高官厚祿,金銀財寶籠絡關公,關公毫不動心,曹操派張遼去探問,羽嘆曰:「吾極知曹公待我厚,然吾受劉將軍厚恩,誓以共死,不可背之。吾終不留,吾要當立效以報曹公乃去。」遼以羽言報曹操,曹操義之。當關公得知劉備下落後,即「盡封其所賜,拜書告辭,而奔先主於袁軍。」
關公在巨大的誘惑面前,依然不忘初心,矢志追隨劉備。這是「匹夫不可奪志也」。
《三國志》描寫關羽刮骨療毒:關公嘗為流矢所中,貫其左臂,後創雖愈,每至陰雨,骨常疼痛,醫曰:「矢鏃有毒,毒入於骨,當破臂作創,刮骨去毒,然後此患乃除耳。」羽便伸臂令醫劈之。時羽適請諸將飲食相對,臂血流離,盈於盤器,而羽割炙引酒,言笑自若。
關公剛毅神勇,恍若天神,顯示了作為軍人鋼鐵般的堅強意志力和無所畏懼的神勇氣概,這是意志力存在的巨大力量,體現了「決定勝敗的關鍵,是人的意志力」這一重要論斷。
清初小說評論家毛宗崗在《讀三國志法》中說道:「歷稽載籍,名將如雲,而絕倫超群者莫如雲長。青史對青燈,則極其儒雅;赤心如赤面,則極其英靈。秉燭達旦,傳其大節,單刀赴會,世服其神威。獨行千裡,報主之志堅,義釋華容,酬恩之誼重。作事如青天白日,待人如霽月光風。心則趙忭焚香告帝之心,而磊落過之;意則阮籍白眼傲物之意,而嚴正過之:是古今來名將中第一奇人。」
關公的忠義精神既是自身精神力量的源泉,也是強大意志力養成的重要基礎。關公勇武、忠義的傳奇故事,一身正氣,堅強果敢的英雄氣概,在中華大地上廣為流傳,讓人們聳然動容,肅然起敬。
元末明初小說家羅貫中在《三國志》史實的基礎上進行了藝術加工,寫出了皇皇巨著《三國志通俗演義》,使關公忠義神勇的藝術形象更加飽滿、生動,栩栩如生。
宋元明清以來,上至朝廷,下至民間,包括儒釋道教,百行百業,中華民族的全社會成員都認同和接受關公作為忠義精神的化身,將關公升華為社會各界共同崇拜和效仿的精神偶像,以此來砥礪民族志氣,凝聚民族力量,規範社會成員的思想觀念和道德行為。
2
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人體內所蘊藏的潛能,大都來自精神世界。
關公的忠義精神,會賜予一個人無限的潛能和正能量。
明代小說家馮夢龍在《警世通言敘》中,講過一個故事,有個小孩在廚房幫工,不小心把手割破了,竟然忍痛不哭。問他為啥這麼堅強,小孩回答:「我昨天從玄妙觀聽人說三國故事,關雲長刮骨療毒還談笑自若,我這點痛算什麼?」馮夢龍感嘆說:「推此說孝而孝,說忠而忠,說節義而節義,觸性性通,導情情出。」
關公由此成為中國人世世代代精神信仰的中心,萬民爭相效仿的精神圖騰。
中華兒女崇拜關公,信仰關公,以關公的忠義精神,凝聚同行,教化民眾,引導人們培植正心正念,正氣浩然的人格操守,激勵忠義之士捨身取義、報效祖國,維護國家利益和民族尊嚴,成為中華民族歷經磨難卻自強不息、浩氣長存、屹立不倒的精神支柱和崇高信念。
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正月,金兵挾踏破汴梁之勢,蹂躪京畿,包圍長安之際,關公廟內有人撰寫並張貼《勸勇文》,論敵兵有五事易殺:「連年戰辛苦,易殺;馬倒便不起,易殺;深入重地力孤,易殺;多帶金銀,易殺;作虛聲嚇人,易殺。各宜齊心協力,共保今歲無虞。」以忠義神勇的關公形象為號召,凝心聚力,共抗外敵。
同年,宋高宗頒詔加封關公為「壯繆義勇武安王」,誥詞云:「肆摧奸宄之鋒,大救黎元之溺。」肯定了關公忠義形象在抗金戰鬥中起到的護國保民、提振軍心的精神功用。
宋人鄭鹹在《元祐重修廟記》中說:「然皆謂侯英武善戰,為萬人敵耳,此不足以知侯也。……苟不明忠節大義,孰肯抗強助弱,去安而即危者?」
從宋朝開始,在需要提倡忠勇節義的地方,關公都起到英雄榜樣的示範作用。
青少年時代的嶽飛曾深受關公故事的感染,將關公視為榜樣,立志讀文習武,希望將來盡忠報國,建功立業。建炎四年(1130年),嶽飛對諸將士時說「使飛得於諸將齒,不在偏校之列,而進退稟命於朝,何功名不立,一死焉足靳哉!要使後世書策中知有嶽飛之名,與關(羽),張(飛)輩功烈相仿佛耳。」(見《金佗續編》卷28《江東邰緝獻書》)
嶽飛崇拜關公,將關公的忠義精神作為立身處世的基本準則。嶽飛曾多次對眾將士說:「我輩荷國厚恩,當以忠義報國。立功名,書竹帛,死且不朽!」強調要做到忠義,必須具備視死如歸,捨身取義的崇高信念。嶽飛說:「好生惡死,天下常情。若臨大難而不變,視死如歸。則非忠義之士有所不能。」
面對利益的誘惑,嶽飛也常以忠義之心來規範和約束自己。襄陽戰役前夕,宰相朱勝非為激勵嶽飛,派使者告訴嶽飛,如果此戰獲勝,即可授予節度使頭銜。嶽飛聽後很生氣,義正辭嚴地回覆說:「嶽飛可以義責,不可以利相驅。襄陽之役君事也,使訖事不受節,將坐視不為乎?拔—城而予一爵者,所以待眾人,而非所以待國士也」。
端平元年(1234年)正月初十清晨,孟珙率宋軍殺入蔡州城,金哀宗自縊而死,末帝完顏承麟被殺。金朝徹底滅亡。金哀宗的屍首以及金國與遼國的印綬,都被宋軍帶回了臨安。在「靖康之恥」107年後,宋理宗率領文武百官,在臨安舉行盛大獻俘儀式,祭奠這歷史性一刻。
以孟珙為代表的忠勇將士們,他們中的絕大多數,正是來自以忠義精神薪火傳承的英雄部隊:嶽家軍。
3
忠義精神,是關公精神中最顯著的品質,也是軍人特有的精氣神,它蘊含著軍人的熱血與忠誠,體現著軍人的堅強不屈和大無畏的戰鬥精神。
屈原筆下的《九歌·國殤》:「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遠。帶長劍兮挾秦弓,首身離兮心不懲。誠既勇兮又以武,終剛強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靈,魂魄毅兮為鬼雄!」展現了將士們勇猛奮戰,保家衛國的崇高愛國主義精神。
自宋以後,關公志存一統,忠義勇武的精神,就成了中華民族英雄精神的集中體現,成為朝廷民間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主要輸出口。
後世忠臣名將無不敬重、效仿關公,視關公為道德楷模、勵志榜樣。在忠義精神引領下,無論逆境、險境,依然保持昂揚鬥志,保持錚錚鐵骨,保持民族氣節。
南宋儒士廬陵曾三異的《同語錄》說:「《九歌·國殤》,非關雲長之輩,不足當之。所謂『生為人傑,死為鬼雄』也。」
《呂氏春秋》云:「石可破也,而不可奪堅;丹可磨也,而不可奪赤。」
興軍之要,貴在育人;強軍之要,貴在鑄魂。
民國十二年(1923年)關嶽廟石碑碑文寫道:「關壯繆翊贊昭烈,嶽武穆獨炳精忠。英風亮節,同炳寰區,實足代表吾民族英武壯烈之精神。」「誠以忠武者,國基所以立,民氣所以強。當此民國肇興,要在尚武。」
忠義精神團結了中華兒女,數千年來,無數錚錚鐵骨的熱血男兒,以忠義精神為精神指引,以報效祖國為奮鬥方向,堅定自己的人生理想和追求,砥礪自己的品格和節操,用忠義氣節譜寫了可歌可泣、盪氣迴腸的人生樂章。
愈是滄海橫流,愈顯英雄本色。
毫不誇張的說,一部卷帙浩繁的二十四史人物列傳,就是一部用熱血和忠義撰寫而成的石刻碑文,萬古流芳,永垂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