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R特稿|一個女孩與進食障礙的纏鬥戰

2020-12-14 CBR傳播人

記者 | 梁嘉雨 王夢源

編輯 | 時雨

全文共3511字,閱讀大約需要6分鐘走進自助餐廳的那一刻起,林樺的身體就在叫囂著對高熱量食物的渴望。很快,十個以上的蛋撻、半盤榴槤芝士比薩和成盤的烤肉被塞入,填滿了林樺整個的胃。肚皮被撐緊,腫脹。「我吃了很多,但是我並不為此感到快樂。」在過去的數月裡,林樺患上了一種叫做「進食障礙」的神經性疾病。每天幾乎從睜眼開始,她便要同非正常的食慾纏鬥,「好好吃飯」成了困擾林樺和家人共同的難題。

「進食障礙」第一次走進大眾視野是1983年。那年,進食障礙引起的併發症奪走了美國流行樂兄妹演唱組合中妹妹的生命。

嚴重進食障礙疾病包括神經性厭食症、貪食症和暴食症三種,通常與抑鬱、焦慮、物質過量使用和Axis II人格障礙等精神障礙共存。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臨床心理科主任、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曾對《中國新聞周刊》說,「進食障礙在精神科裡屬於小病種,而其中的厭食症卻是精神障礙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種,死亡率高達5%-20%。」

據估計,2017年全世界有1600萬人受到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的影響。中國目前尚未有關於進食障礙的全國性流行病學調查,但我國進食障礙的發病率每年都在增加。

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2002年開始使用電腦進行數據統計,那時全年僅有一例進食障礙病例住院,門診就診進食障礙者僅8人次,2019年進食障礙的就診人數已超過2700人次。

由於缺乏對進食障礙的了解,人們常選擇忽略其症狀,並粗暴地斥以患者「怪異」、「不自律」;因為找不到合適的康複方法,患者在忍受生理痛苦的同時,亦承受巨大的心理壓力。

在那段「經常崩潰」的時間,林樺每天吃下去的比平常多幾倍,包括她根本不喜歡的高熱量食物。媽媽擔心林樺的胃,讓林樺不要再吃了,林樺還躲著吃。姥姥、姥爺在林樺的要求下,一再增加餐桌上菜的份量,直到後來菜不得不用盆來盛。

而在三個月前,這個外孫女還在阻止他們炒菜放油,並企圖用睡懶覺的方式逃過午餐。

「我想吃,但我不敢吃」

林樺認為,自己暴食是因為減肥。

林樺根本算不上胖,原本,身高1米64的她只有100斤。

身邊人人都喊著要減肥,林樺也免不了去想:我是不是不夠苗條?去年冬天,林樺的減肥行為達到了高潮,一天可以通過跳操運動3小時以上。但是,減肥效果並不明顯。

林樺就讀於南京某藝術類院校,節食成為一種校園風氣。很多學生買來食堂米飯只是用來「吸」菜裡的油,然後再倒掉。學校因此發布禁令,但收效甚微。「身邊的女孩子幾乎都在節食,甚至有些偏瘦的,也在節食。」

林樺屬於很有自己的想法的女孩。高中時,她便堅定地要報考自己喜歡的藝術類專業;上大學後,她還拍攝了一部自己「真正想拍」的短片。但受過度減肥風氣的影響,她還是選擇了節食。

▲節食階段的林樺(受訪者供圖)

食物的重量和脂肪含量被精確計算,精糧被換成了粗糧,林樺起初的節食行動完全照著網絡上所謂的「健康食譜」來。很快,她看見了成效。即使不增加運動,只控制飲食一周後,林樺就瘦了三斤。這比她之前靠運動減肥,效果似乎要好得多。

林樺沒有止步於此。體重秤上持續下降的數字鼓勵著她,油脂最先從林樺的食譜裡消失,然後是主食,接著是肉類,到最後只剩下水煮菜。

在林樺的家人看來,林樺恐懼食物。為了阻止攝入食物,她不惜與媽媽大吵大鬧,「這種感覺,就好像我吃一口薯片,馬上會有30斤肉貼在我身上一樣。」

但是,林樺沒辦法忽視身體發出的信號。哪怕不下單,她也忍不住不時要打開外賣軟體刷一刷。「我想吃,但我不敢吃。」

林樺的身體開始出現異常,月經消失了,因為雌性激素的減少,體毛明顯增多,手腕腳腕出現水腫。

血壓和血糖過低以致讓她每天頭暈,肌肉也開始減少,她甚至無法獨立出門,散步必須要人攙扶。

「再不吃我就真的要完了。」

厭惡和渴望之間,只隔了一夜。林樺終於打開了早就買好的小包零食,一番心理掙扎後將它塞進嘴裡咀嚼,剛嘗到味道,又吐了出來。

經過一整夜的失眠和咀嚼,林樺「吃」、「吐」了零食50包。從這以後,林樺的食慾如同猛獸被喚醒,逐漸變得不受控制。

▲圖片來源於短片《月月的減肥日記》

「像一頭豬,一頭變態豬」

2016年發布的《中國進食障礙防治指南》顯示,在尋求減重治療的患者中,暴食障礙的患病率高達20%~30%。

在中國,約有95%的進食障礙患者是女性,她們當中,絕大多數是因過度減肥患病的年輕女性。這些女孩,往往擁有很強的自尊心,林樺也不例外。

在食量暴增的同時,林樺逐漸開始逃避社交。她害怕見人,害怕別人看出她異常的身形——瘦小的四肢,卻鼓著青蛙般的肚皮。

她更不願意的,是讓別人看見她進食的樣子。

▲圖片來源於短片《月月的減肥日記》

很多人持這樣一種看法:如果說減肥和節食是自律的體現,那麼肥胖和暴食則代表著墮落。林樺不想被看作是「自暴自棄」的那一類。為了不讓外人看出自己吃得多,她在無法拒絕的聚餐時只會吃幾口裝個樣;買菜時,她會特意分開到多家攤位購選。

有次朋友突然造訪,瞅見桌上擺著剛出鍋的兩大盆紅薯,詫異地問她。林樺掩飾說,這是她一星期的量。

夜晚是情緒的潰口。好幾次,林樺跑出出租屋,在深夜的街道上,邊走邊吃,邊吃邊哭。

很多像林樺一樣的進食障礙患者都有一種「病恥感」,暴食導致的身心痛苦無法對人傾訴。林樺將自己關在家裡,不回微信,不接電話。

「我覺得我特別詭異,像一頭豬,一頭變態豬。」

因為暴食症,林樺很難集中精力。寫小說、拍作品、讀研究生,這些原本清晰的規劃,變得模糊,她甚至差點兒無法畢業。

朋友要去北京工作,林樺實在推脫不掉,與他見了一面。飯桌上,林樺第一次聽到了朋友們的近況:有人出國留學,有人在考研,有人已經找到了心儀的工作,「大家都在前進,在成長,只有我像行屍走肉一樣活著。」

「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林樺心想,她還要回南京上學,還想要拍自己的畢業作品。

「我不想有人再因為這個病死去了」

下定改變的決心後,林樺嘗試了很多方法。

回到南京,林樺去看了精神科醫生。醫生無法針對進食障礙給出專門的治療方案,但開了抗抑鬱藥物。林樺上網搜索,甚至通過中國知網查詢了百餘篇文獻,但得到的信息十分有限。

很多患者面臨和林樺一樣的窘境。在國內,只有兩家設有進食障礙專科的醫院: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和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更多情況下,進食障礙患者只能選擇去當地醫院的精神科或心理科就診。

有人恥於去精神類科室就診,有人內心抗拒自己患上了精神類疾病。進食障礙有低就診率的特點。《柳葉刀》雜誌2020年3月刊發的論文《進食障礙:急需創新和進步》中指出,只有約20%的進食障礙患者尋求治療,且往往是在病情發展的晚期。

江西省精神衛生中心精神科主任範長發回憶說,「曾經有個大學生,因為厭食瘦得不成樣子了,老師同學看不下去了,才硬是把他送來醫院。」

林樺的媽媽看出異常,幾次提出要帶她去看病,都被林樺粗暴地拒絕。直到某次爭執後看見媽媽一言不發回房偷偷抹眼淚,林樺心軟了。

林樺慶幸去了醫院,「至少,醫生可以保證你的生命安全,讓你不至於死掉」。進食障礙本身並不致死,患者死因主要是嚴重營養不良導致的多器官衰竭或是並發抑鬱導致的自殺。

「很多進食障礙患者伴有嚴重的抑鬱情緒,營養狀態和激素水平也不好。」範長發認為,嚴重的進食障礙患者建議住院治療。

在林樺看來,進食障礙患者的心理問題更難康復。她覺得自己是個幸運兒,父母一直陪著她,還幫助她拍攝了短片《月月減肥日記》;身邊的朋友也能夠理解她,得知情況後,主動來看望,帶她出去散步。

康復期間,林樺慢慢意識到,更瘦不一定更美,健康的生活才是最重要的。

不是人人都像林樺一樣幸運。有的進食障礙患者康復出院後,又在就業壓力面前病情復發;有人花了大量時間治療,仍不能擺脫對「瘦」的執念;有人得不到家人的理解和寬容,哭著吃下更多的食物。

林樺開始在視頻網站上分享自己康復的經歷。原來只有兩個粉絲的她,現在可以收穫幾十萬播放量。很多人向她私信求助,她才發現,原來有這麼多和自己有相似經歷的人。

「當一個非常絕望的患者在搜尋引擎上輸入『暴食症』的時候,他看到的一切都會影響他。」林樺對收到的求助信息很謹慎,總是建議對方一定要去就醫。「我們要離開這個煉獄,至少不被它毀滅,我不想有人再因為這個病死去了。」 林樺說。

▲圖片來源於短片《月月的減肥日記》

-應受訪者要求文中皆為化名-

(俞露對本文亦有貢獻)

相關焦點

  • 如何判斷患有進食障礙!
    進食障礙在臨床屬於一種精神障礙,一般患者會出現便秘、消瘦、嘔吐等情況,但是因為這些症狀往往和消化道疾病比較相似,誤認為是消化道疾病,所以病情會被一些患者忽視,那麼進食障礙的診斷要求是什麼?進食障礙在臨床分為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這兩種診斷的標準是不一樣,具體的診斷標準是:1、神經性厭食症診斷標準有明顯的體重下降的情況,而且能夠用肉眼可以看出來,大多數的患者會出現自我誘吐、過度的運動,而且服用過食慾抑制劑或者利尿劑等;沒有很強的食慾,很多患者會出現飲食的時間比較長或者飲食的數量有明顯的減少
  • 減肥時代,如何遠離進食障礙?
    從臨床診斷角度看,進食障礙指以進食行為異常及對食物和體重體形的過度關注為主要臨床特徵的一組症候群。*個體心理因素性格特徵是進食障礙高危因素之一,其中兩個最重要的特徵是低自尊及完美主義。進食障礙患者常共存人格障礙,神經性厭食症與C型人格(尤其是迴避型人格及強迫型人格障礙)有關,神經性貪食與及C型人格有關(尤其是邊緣型人格障礙及迴避型人格障礙)。
  • TikTok用戶拍攝吃飯視頻幫助進食障礙人群
    在一個視頻中,Sadok邀請用戶跟她一起吃飯,每吃一口就說一些鼓勵的話。她說:「我先吃第一口,替你們嘗嘗味道,好嗎?你們可以吃第二口。」這些視頻獲得了幾十萬的觀看和數千條留言。很多患有進食障礙的用戶還發布「合拍」視頻,和Sadok一起同屏吃飯。圖:用戶與Sadok合拍,一起吃飯在一條視頻中,一位女孩坐在飯桌前吃飯,忍著眼淚,慢慢咀嚼著壽司。
  • 對「瘦」的理念太執著,演變成「進食障礙」
    搞不好會適得其反,演變成「進食障礙」了社會上女性的壓力還是蠻大的,她們儘量使自己完美化以適應社會的要求,通過節食使體重低於應有的體重,達到理想中的體型完美也因為自己經常獨自一人在家裡,當它們太接近我的時候,我就容易把持不住,容易被誘惑,容易吃到停不下來,也不知道怎麼地就走上了一條又節食又暴食的路,在家容易頹廢犯懶,那天晚上9點我抵擋不住心頭的空虛,寂寞和其他不可名狀的誘惑,又重蹈覆轍的暴食了(暴食後的我會破口大罵自己這麼沒用的話,)我是不會講粗口的女孩
  • 與進食障礙抗爭:感受生活本質的改變
    本文作者患進食障礙,於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住院治療,目前已經出院。他將自己與進食障礙抗爭的歷程和感悟分享給讀者,希望幫助更多的人。為什麼現在才動筆開始寫這篇感受,不是因為忙也不是因為不願意去回憶過去的日子,而是因為我想要更多的感受到現在和過去的區別,更多的感受到生活本質的改變之後再去回憶,再去對比,再去慶幸…進食障礙,一個聽起來甚至不像是一種疾病的疾病,它折磨了我8年,甚至多次的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高中的我,不知是學習壓力還是對於體型和外貌的自卑,我開始了催吐,認為這是最簡單有效的減肥方式,過程也沒辦法詳述了
  • 把食物當魔鬼瘦到28公斤 進食障礙到底是什麼病?
    張沁文覺得那段日子是一場無聲的、昏暗的沙塵暴,主觀上知道爸爸媽媽是對的,他們是為自己好,但又無法接受食物,互相矛盾的想法撕扯著她,「沒有辦法讓其中任何一個化解,這個病真的好可怕!」 張沁文所說的病是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ED),屬於精神疾病,是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暴食障礙等一組疾病的總稱。
  • 把食物當魔鬼,瘦到28公斤,甚至自殺,進食障礙到底是什麼病?
    張沁文覺得那段日子是一場無聲的、昏暗的沙塵暴,主觀上知道爸爸媽媽是對的,他們是為自己好,但又無法接受食物,互相矛盾的想法撕扯著她,「沒有辦法讓其中任何一個化解,這個病真的好可怕!」張沁文所說的病是進食障礙(Eating disorders,ED),屬於精神疾病,是神經性厭食、神經性貪食、暴食障礙等一組疾病的總稱。
  • 奧運會跳高女運動員被嫌胖要求減肥 患上進食障礙
    長期嚴格控制飲食,普莉希拉患上了進食障礙。減肥、厭食、進食障礙這些詞很難與形象健美的運動員聯繫在一起,但事實上很多女運動員都受此困擾。16歲時,普莉希拉在一家模特經紀公司的選角中被淘汰了,理由是「太重」,成為職業運動員後,這樣的聲音並沒有離開她。
  • 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舉辦「餵養與進食障礙診療操作規程培訓班」
    12月18日,經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進食障礙協作組、河北省繼續教育管理委員會批准,由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舉辦的省級繼教項目「餵養和進食障礙診療操作規程培訓班」開班。▲慄克清進行講座。本次培訓以線上直播和線下講座相結合的方式進行,邀請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進食障礙協作組組長、河北省第六人民醫院黨委書記慄克清教授,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進食障礙協作組副組長、北京大學第六醫院孔慶梅教授,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進食障礙協作組副組長、上海市精神衛生中心進食障礙診治中心負責人陳珏教授,中華醫學會精神醫學分會進食障礙協作組副組長、中南大學附屬湘雅二醫院譚立文教授
  • 生酮飲食會引發暴食、進食障礙嗎?臨床心理學家和腦科學家這樣說
    一開始做低碳的時候,我一直在強調,進食障礙患者不建議嘗試任何減肥方式。因為我知道,進食障礙是心理問題,如果你剝奪了患者的某種權利,有可能造成情況惡化。→下丘腦和瘦素,控制你的進食行為下丘腦 (Hypothalamus)是我們腦內一個杏仁大小的部位,它通過荷爾蒙控制著我們最本能的活動,包括身體溫度、饑渴、進食、性慾、和睡眠。
  • 揭秘大齡女孩存在的三個心理障礙
    當一個女孩年齡大了,就會出現很多心理障礙,這些障礙會影響到他們社交和戀愛。當一個女生有這些心理時,應該找方法去消除這些心理,讓自己變得更加優秀。那麼有哪些心理會成為大齡女孩的障礙呢?小編在這裡給大家介紹三個心理,知道了這些心理,應該就可以對症下藥了吧。
  • 女孩青春期暴瘦40斤,吃啥吐啥
    「神經性厭食症屬於進食障礙的一種,進食障礙主要分為神經性厭食症和神經性貪食症,兩者共同的表現是恐懼發胖。但厭食症存在體重過低,貪食症體重大多正常,甚至偏高。嘗到了甜頭,小何越發在意體重,每天還瘋狂運動一個半小時,一邊吃減肥藥加強效果,一邊買通便藥導瀉。體重跌到60斤時,她出現了脫髮、閉經、抑鬱的症狀,連上樓梯都成了一件難以完成的事。「據統計,近50%的女性曾經有意無意地採取拒食、導吐、腹瀉等方法減輕體重,很容易患上神經性厭食症。」楊任華提到,一些女孩看似形銷骨立,很可能正遭受著進食障礙的巨大痛苦,在節食與暴食之間徘徊。
  • 本田CBR500R仿賽,來自本田的跑街答案!
    其實聊起本田500排量系列的車型的朋友都應該有一個印象,因為它與街車和拉力款車型同屬一個動力平臺,所以整體起來沒有那麼多跑車的極致感,與隔壁的川崎忍者400的激進感不同,CBR500R,仿佛就是一個優雅的紳士,更加平易近人一些。但是說實話,當我看到這一代的500R後,我才發現,其實本田已經在慢慢改變了。
  • (cbr650r摔車實例)
    今天我們討論的實例就是仿賽車型的防摔杆或防摔球,用cbr650r舉例,以下是車輛的幾種不同造型的防摔用品。▲這次出事故的車應該就是安裝的這款價值1600的英國ep防摔防摔到底防什麼類型的摔車?▲注意防摔杆已經磨的面目全非除了車輛翻滾以外,防摔的安裝位置也很重要,車型不同,我還是用cbr舉例,cbr的防摔大多都安裝在發動機螺絲上。
  • 有一種記錄,寫在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開端
    這篇後來被奉為經典特稿名作的作品,透過一位冠軍的死亡,讓人們看到了他的生活、他的經歷,更看到了社會和人性。南方周末這篇文章宣告了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到來。在各種摸索實踐中,中國特稿之路漸漸走出來了。一個特稿故事的誕生,需要記者持續無數個日與夜的採訪寫作。新媒體時代,新的熱點永遠層出不窮,特稿的意義在哪裡?
  • 有一種記錄,寫在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開端
    這篇後來被奉為經典特稿名作的作品,透過一位冠軍的死亡,讓人們看到了他的生活、他的經歷,更看到了社會和人性。南方周末這篇文章宣告了中國新聞特稿時代的到來。在各種摸索實踐中,中國特稿之路漸漸走出來了。一個特稿故事的誕生,需要記者持續無數個日與夜的採訪寫作。新媒體時代,新的熱點永遠層出不窮,特稿的意義在哪裡?
  • 武漢耶魯女孩,超常智商,門薩會員,為讀寫障礙兒童集資
    她叫常樂天,是一名武漢女孩,6歲開始學習國畫和書法。21歲畢業於耶魯。她是一個多面體的真性情女孩,愛旅遊、愛公益、愛做夢,23歲完成自傳《獨家快樂》。美國有一個讀寫障礙的孩子,因為早期幹預和治療,最後考到了普林斯頓大學,獲得哲學博士學位。她希望拍一部讀寫障礙的宣傳片,讓大家有更多的認知。擴大影響力,讓大家都能伸出援手來幫助這些孩子。
  • 女孩將催吐管插胃裡50釐米,醫生:會死人的
    在電商平臺上,一組4根直徑11mm—13mm不等的塑料膠管售價130元,據商家介紹,將催吐管插進胃裡,將食物從導管中吐出來,平均一個月可以瘦十幾斤,比手動催吐效果好,還沒有副作用。今年26歲的小敏就是"催吐圈"中的女孩之一,她從小因身材問題受到歧視,在節食減肥中接觸到催吐。因長期暴食催吐,小敏的身體也出了問題,體內電解質紊亂,手腳會發抖,也有過昏厥的經歷。催吐對大眾來說是一個聽著熟悉,但似乎距離自己很遠的詞彙,但實際上為了保持"瘦美"而選擇催吐的大有人在。
  • 女孩將催吐管插胃裡50釐米,醫生:會死人的
    在電商平臺上,一組4根直徑11mm—13mm不等的塑料膠管售價130元,據商家介紹,將催吐管插進胃裡,將食物從導管中吐出來,平均一個月可以瘦十幾斤,比手動催吐效果好,還沒有副作用。今年26歲的小敏就是"催吐圈"中的女孩之一,她從小因身材問題受到歧視,在節食減肥中接觸到催吐。因長期暴食催吐,小敏的身體也出了問題,體內電解質紊亂,手腳會發抖,也有過昏厥的經歷。 催吐對大眾來說是一個聽著熟悉,但似乎距離自己很遠的詞彙,但實際上為了保持"瘦美"而選擇催吐的大有人在。
  • 發生在幼兒期至青年期的十類障礙
    (2)學習障礙,包含閱讀障礙、數字障礙、書寫障礙、學習障礙未註明(nototherwise specified, NOS)。(3)行為技能障礙(motorskillsdisorder),即發展性協調障礙。(4)溝通障礙,包含言語表達障礙、語言接收與表達障礙、語音障礙和口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