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河電臺
文 | 陳芷姍 吳浩旖
闊別廣州八個月,華南某著名高校的大三學生李書豪在重返校園後,又被忙不完的事情給淹沒了。為了讓2020級的新生們順利完成報到流程、開始大學新生活,作為學生會主席團一員以及兼輔的李書豪需要為迎新工作前後張羅。對李書豪而言,課業壓力其實並不輕鬆,但他還得兼顧瑣碎的社團工作和學生工作,每天都忙得焦頭爛額。
在被各項日程支配的時間裡,一點點的閒暇都是奢侈的。「即使一直都很忙,但我感覺自己似乎並沒有太多的收穫。」李書豪對谷河傳媒說,他常會感到迷失和沮喪。
9月中旬,《三聯生活周刊》一篇名為《績點為王:中國頂尖高校年輕人的囚徒困境》的文章在社交媒體上刷屏。
繼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之後,這篇文章再一次使得985高校學生的生存狀態成為了人們熱議的話題。它將社會對「教育壁壘」、「階級固化」、「城鄉發展」、「內捲化」等話題的關注推向了新的高度。有人討論名校的績點邏輯和同儕壓力,有人分析城鄉教育資源的分配問題,也有人熱議高校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和「喪文化」。
在外界看來,「喪」這個詞似乎不應與985學生掛鈎。這些在高考中突出重圍、考入985的佼佼者,似乎在未來的競爭中也理所應當地獲得優勝;所謂的「喪」,不免有些矯情。但不少名校生很反感媒體的報導。在他們看來,媒體是在過度關注、販賣焦慮,沒有真正去了解他們真實的生存狀態,也忽略了他們積極自救的努力。
一方面是自嘲,一方面也是自我提醒
在「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裡,組員們自稱「Five」(廢物的諧音)。「突然發現我有一個跟我各方面都很像的朋友。只不過我在985他在二本。他考上大學之後過得很精彩,雖然學校不好也有遺憾,但他比我快樂多了。」類似這樣的帖子,在群裡是主調。
開學還沒多久,杭州某著名高校的研一新生王寧就「喪」了起來。
王寧原就讀於廣東,在去年的九月推免中被該高校數學學院錄取為研究生。受廣東人鄉土情結的影響,她從未有過在省外長期居住的經歷。一個月前,王寧隻身一人乘火車來到杭州這個遙遠陌生的城市求學。受學校宿舍條件的限制,她不得不居住在距離教學區較遠的宿舍,每天七點二十分就要起床。九月的杭州多雨,她得在雨中步行二十分鐘,然後坐二十分鐘的校園巴士前往三公裡外的教學區上課。課堂上,俄羅斯籍的外教老師在臺上用英文講授著難度極大的專業知識,王寧聽得一知半解,她還難以適應這樣的教學模式。別人能夠輕易理解的內容,她卻需要利用課下的時間慢慢消化,這使她陷入了自我懷疑。
上海某985高校的大三學生張皓傑從大一開始就選定了導師,並常常在實驗室苦讀鑽研,可儘管如此,他到現在還沒有形成比較清晰明確的研究問題。他所提交的開題報告總是無法通過學長和導師的審核,所以至今手上也沒有科研項目。因此,他近來感到很喪。
在接受谷河傳媒的採訪時,陳晨坦承自己最近非常喪。她現在正在英國留學深造。在職業抉擇的緊要關頭,她看到周圍的不少同學已經陸續收穫了滿意的知名企業offer,而自己的秋招至今還顆粒無收,她感覺自己似乎遠遠落後於他人。而另一方面,在陳晨看來,「不只是我,周圍同學也普遍存在一種『喪』的狀態,大家日常也會互相交流和分享各自的喪。」
李書豪也把「喪」稱作大學生的日常,他說:「生活中總有各種各樣的事情讓人很『喪』,感覺『什麼也不想,幹什麼都很疲憊』已經變成了習以為常的現象。」儘管玩遊戲是李書豪最重要的緩解壓力的手段,但繁忙的學習和工作完全擠佔掉了他的時間,他已經記不清自己上一次在遊戲裡衝鋒陷陣是什麼時候了。
回憶起本科階段的學習生活,華南某著名高校微電子科學與技術學院研二的易小虎覺得自己仍有些許遺憾。從剛入學時的鬥志昂揚,到後來的熱情漸褪,「迷茫」和「懵懂」這兩個詞可以用來描述他本科前三年的狀態。大一大二時,易小虎沒有明確的學術目標,對於未來的規劃還不太清晰。空閒的時候,他基本待在宿舍裡,沒有太多課外的拓展活動,課程作業也只停留在堪堪完成的程度。
等到大三需要選擇未來的發展方向時,他才恍然發現自己還沒有做好充足的準備,隨之而來的便是「喪」的情緒。「隨著年齡的增長,我對自己的認識加深了,但煩惱也多了起來,沮喪和焦慮的情緒也在遞增。」
浙江大學傳媒與國際文化學院的杜駿飛教授曾指出,網絡流行的「喪文化」已經成為當代青年階層網絡文化的公約數之一。在他看來,「喪文化」有其相應的心理誘因,這主要是來自生存環境和生活壓力。除了頹廢、麻木之外,「喪文化」具有更為複雜的「亞文化光譜」,蘊藏著自我強化、狂歡、戲謔、抗議、消解、反思、自我否定等豐富的文化內涵。同時,喪文化也呈現了「反諷」的形態與功能,並把反諷指向了自身,形成了獨特的「自我反諷」。
談及985「Five」,受訪者們均告訴谷河傳媒,他們認為這種「喪文化」的用詞更多的是年輕人的一種自嘲。在易小虎看來,「『喪文化』並非985大學生的專屬,絕大多數對自己有較高要求的人,在面對挫折時都會產生比較喪的想法。一方面是自嘲,一方面也是自我提醒。這個自嘲裡面其實包含了通過降低自我期望來緩解焦慮的一種想法。
媒體在炒作販賣焦慮?
對於「985廢物」和「小鎮做題家」這樣的話題,「優秀」與「廢物」之間的巨大落差顛覆了以往人們的一般認知,吸引了大量的關注度。各大媒體的報導大多離不開一個問題:985大學生怎麼可以「廢物」?在外界的普遍印象中,這個群體享受著中國高等教育最優質的資源和最廣闊的平臺,畢業後的工作機會和薪資水平也超越了大部分同齡人。對他們而言,把「喪」掛在嘴邊看似有些矯情。
大眾的偏見和不理解招致了豆瓣小組「985廢物引進計劃」部分成員的不滿。
正如杜駿飛教授所指出的,「人們在觀察喪文化時,大多只能看到它消極、絕望的色系。我的理解是,人們容易『看到』符合自己想像的成因,即使是與他『感到』的尚有差別。」這部分小組成員認為,媒體過分關注他們「喪」的狀態,帶著有色眼鏡將其放大化,甚至認為他們是「跌入了沉迷學霸人設的陷阱」,而沒有去切實地了解這個群體真實的生存狀態,忽視了他們積極自救的努力。
因此,他們轉發微博博主「諢名喚作巴布爾」的話來表達抗議,指責媒體存在炒作和販賣焦慮的嫌疑。
該微博寫道:「這個畫面是這麼的離奇,簡直可以說是對我們時代的某種嘲笑,嘲笑這個時代年輕的人們,連痛苦都是被模板化地批量生產出來,進大學轉發這些文章,離開大學還是這些文章,每年九月開學季轉一波內卷焦慮,十二月轉一波海澱小孩,畢業季再來一個top2走投無路抑鬱症,周而復始,好像人類世界貧瘠得只剩下這些東西可以講述。讓人難過的早已不是『卷』本身,而是這麼多年我們(同樣一批人)年年歲歲鍥而不捨地對『卷』這個東西的反覆咀嚼。」
心理學教授黃敏兒認為,「985廢物引進計劃」這一類網絡社群為大學生們提供了很好的宣洩負面情緒的窗口。她說:「在大學階段,年輕人確實面臨很多需要自我化解的衝突。大學生的自我意識高速發展,他們需要認清自己,探索人生的可能性,非常需要這樣的social sharing。」
但她也指出,喪文化的廣泛傳播也會產生負面影響,它可能讓人在這種消極語境中沉溺於失敗。「如果自我無法進行有效的心理紓解,學生們應積極尋求專業心理諮詢中心的幫助。」
易小虎也覺得,「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其實就是大家負能量的一種宣洩方式。「每個人所能接受的生活方式不同,沒必要去分個高低。我不參與豆瓣小組的情緒宣洩,但也不會去苛責他們。」
「每個人總還是會有自己的出路」
儘管「喪」已經成為這些985大學生們情緒的一種常態,但在「喪」的背後,他們也在積極地展開自救。「分享失敗故事,討論如何脫困」,恰恰是「985廢物引進計劃」小組的自身定位。
張皓傑戲稱,「大家都喪的話,實際上以相對論的視角來看,相當於大家都不喪。」他漸漸發現,自己遇到的問題,其實在同齡人中普遍存在著。感知到焦慮是大家共有的情緒後,他自身的喪在某種程度上也被衝淡了。
「成年人的生活沒有容易兩個字,大家都是一邊很喪,一邊艱難地生活著。」陳晨說。在本科階段,她就明確了出國留學的目標。為了給留學申請積攢個人資本,她需要有含金量的實習作為支撐。找實習的過程並不太順利,實習時也會面臨很多工作上的問題,但她從未放棄過。雖然目前工作還未有著落,但她已經確定了未來的職業選擇,並正為此而努力。
王寧也已經慢慢找到了適合自己的解壓方法,暫時走出了喪的狀態。「儘管我會時常地自我懷疑,但是既然知道了學習壓力是導致我喪的主要原因,那就能夠據此作出改變。」面對高難度的專業知識,王寧會搜集充分的資料進行預習,課堂之上也會認真記錄尚存疑惑的知識點,並積極地請教老師和同學們,努力地不落後於他人。此外,她也已經明確了自己研究生階段的目標,「希望能夠在知名期刊上發表論文。」
在採訪的尾聲,王寧以自己已經到點要學習慕課課程為由,結束了與谷河傳媒的談話。
易小虎說,如果刨除負能量宣洩的形式這一點,其實自己與985「廢物」們的境遇是相似的。一年前的他,成績在保研的邊緣徘徊,最終推免失敗,但他通過考研的方式又成功上岸。現在的他,同陳晨一樣面臨著巨大的畢業和求職壓力。他每天忙碌在實驗室之中,也參加了很多次求職面試,但仍未收到滿意的offer。
不過,他沒有沉溺於「喪」的情緒中。除了努力投入學習、提升競爭力外,他會試著與自己談話,進行自我紓解。在他看來,每一個群體裡都存在著等級劃分,在985大學裡面能出類拔萃的總是少數人,大部分人可能達不到自己的或是社會的預期,所以出現這種自嘲的心態。
「我相信每個人總還是會有自己的出路。」易小虎說,「每個人在小的時候,都會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慢慢地就發現,能在中心位置的可能是絕無僅有的存在。大部分人還是要去找到自己的位置,適應自己的角色,對世界讓步。」
(應被採訪者要求,本文人物均為化名。除註明來源外,本文部分圖片來自網絡。)
(音頻文字:朱昊宇,播音:付麟雅,
李永萍、隆侍軼、郭航、方涵蕾也有貢獻)
-END-
排版 | 焦雨露
編輯 | 袁向南
初審 | 劉頌傑
覆審 | 張志安
終審 | 黃 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