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多體育項目都利用「合力」這一概念,也就是說,相鄰的身體各部分會相繼朝同一方向轉動,以產生出最大的力。例如,在踢腿中——無論是在水中還是在陸地上——令大腿、小腿和腳相繼以髖部為參照朝同一方向轉動,會產生出最大的力。因此很多人嘗試將合力的理念運用到自由式的手臂與軀幹運動中。不過這樣真的能使我們遊得更快嗎?
「轉髖」不能增加推動力
在自由式中,雖說推水階段(此時,手臂從肩部下方往後朝腳划去)往往正值髖部往上轉動的時期,但手臂和髖部是朝不同方向運動的。手臂的運動方向垂直於髖部的轉動方向——髖部沿著極軸(從頭到腳穿過身體中部)旋轉,而手臂則在水平方向上朝後推動。有鑑於此,軀幹旋轉產生的力並不能加大手力——用力或更快地旋轉髖部,並不會增加手力。
其實,無論是從推動力還是從阻抗力的角度來看,「轉髖」這個說法都可能會造成誤解。真正能夠讓我們遊得更快的是「轉體」(轉動軀幹),轉體強調肩部和髖部是一起轉動,正確的轉體可以幫助產生推動力且減小阻抗力。
正確的轉體過程
轉體令泳者能以更好的影響效應調整好手臂在水中的姿勢,從而產生出更大的推動力,同時也可以在出水後的收臂階段更輕鬆地令手臂更加貼近身體,從而減小阻抗力以及肩部受到的壓力。
自由式轉體過程
1. 自由式的推水階段起自手臂通過肩部正下方的那一刻, 終止於手臂停止後移時。
2. 推水階段與軀幹朝推水臂那一側的上旋高效同步。
3. 為了讓推水階段的力量達到最大,泳者必須在用手往後推水的同時,軀幹朝這隻手的同側上旋。
4. 在推水階段結束時,肘部仍然要沒於水中,此時,產生出的力量達到峰值。
肘部後推和轉體相結合,增大推動力
根據下述分析,當肘部隨軀幹的上旋而抬向水面時,所產生的力是有限的,但是將肘部後推與轉體相結合,將會產生更大的推動力。
下圖中,1號泳者不能在推水階段增大其手力,這是因為他的肘部隨著軀幹的轉動將手朝上、而非是朝後帶去。2號泳者在推水階段,向後推水的同時往上轉體,由此便更加有效地產生出了力量。在他完成推水階段時,其肘部仍然沒入水中,此時,他的力量增大至峰值。
想更科學地學習遊泳知識,提升水中運動表現,請關注《遊泳科學:優化水中運動表現的技術體能營養和康復指導》。
-END-
以上內容來自
《遊泳科學:優化水中運動表現的技術體能營養和康復指導》
由人民郵電出版社授權發布
轉載務必保留圖書版權資訊:書名、封面、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