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巷同題 | 總172期第172期 鍋

2021-02-13 雨巷詩社

文/楊健松
爐煙活水青蜓點;
魯達聞之鼎肉香。

大音希聲
最恨燃萁烹手足;
常憂無米濟饑寒。

題鍋
寒梅
任爾如何生猛,到此終將變色;
管他是否清白,傾時難以回頭。


寒梅
我看眾生如此,不經幾許煎熬,何以十分成熟;
誰能世事聖明,守得終身清白,從無一點詬汙。

鐵鍋
文/鄭楚開
餐具帥哥物必安,他人嫌髒甩烏團。
鍋臨忍辱肩膀背,身負沉重肺腑酸。

七絕•鍋
文/範榮
勺來共舞縱情歌,生活翻騰滾燙河。
快樂家庭從此看,噴香日子笑聲多。


文/LYG
平身只愛東廚手,胸度能容百味羹。
浴火煎顛都不怕,人間冷暖一鍋烹。


文/鄭劍平
歲月煎熬怎奈何,赴湯蹈火亦高歌。
人生百味深情煮,釜底抽薪別甩鍋。

    七絕•詠鍋
文/冬之水杉
烈焰燒身若等閒,一生鹹苦辣酸間。
佳餚奉出隨清冷,客飽君空色已斑。

七絕•鍋
文/黃泥紫燕
居家日子不離鍋,一口圓形往下窩。
盡守火燒千百遍,奉呈美味好諸多。

 鍋
 文/墨緣
油鹽柴米菜成千,入我沉浮任我翻。
縱有相煎高火後,換來人世滿桌歡。


文/趙仁波
千錘百鍊燃靈魄,苦辣酸甜均可烹。
承載人間三食夢,辛勤付出悄無聲。


文/李立君
大度能容塵海客,胸懷廣納五湖鮮。
無言默默任翻炒,朝夕圍爐奏樂弦。


文/吳虹珠
火燒煙冒味飄香,老鴨豬蹄饞水長。
煮出佳餚多誘味,邀朋待友滿庭芳。


文/方南
方圓何異討生活,痴男怨女借生波。
酸甜苦辣無由恨,勞燕分飛心涼鍋。


文/水無痕
淺淺圓圓一口鍋,平凡歲月不蹉跎。
王侯庖屋蒸龍肉,百姓堂廚煮蚌螺。
爆炒烹煎方法穎,酸甜苦辣齒香多。
春來秋去何辭累,演繹人間酒饜歌。

七律•鐵鍋
文/月夜青霜
水火相隔一線間,山珍海味肚中翻。
腹黑非是多心計,口大從不亂放言。
一日三餐誰做主,經年累月何為天。
油鹽醬醋品三昧,嘗盡凡塵辛與酸。


文/清風徐徐
口圓肚敞鐵身油,一日三餐解主憂。
苦辣酸甜渾不拒,燒煎炒炸盡能收。
釜中煮出濃濃愛,桌上交開亮亮眸。
褒貶言辭隨你說,黑鍋背甩任他流。
                      
七律 鍋
文/大園裡之子
此物人間四海同, 猿猴智積度蒼穹。
留存雷火生新意。告別蠻荒立大功。
苦辣酸甜關險過,油鹽醬醋樂和融。
村中今日瘟神襲,可笑甩它呈富翁。

七律•兒時那口灶臺鍋
瀟湘墨客/吳建華
兒時長大在山窩,家裡窮來人又多。
忍餓盤中爭土豆,偷暈桌上搶田螺。
廚窗已伴瓢壺老,勺柄頻隨歲月磨。
往事如風成記憶,至今回味灶臺鍋。


文 / 井上詩
還有些餘熱的街
男人挎著背包
不難看出他臉上的倦
臨進門
他擦淨鹹鹹的汗水
露出甜甜的笑
一番糾纏後
他一頭扎進被窩
翻炒著苦瓜


文/李敬華
媽的那口
黑黢黢的大鐵鍋
孤獨的
躺在院子一角
望著它
我又一次
回到了有媽的夢裡

媽用它
貼出了金黃的玉米餅
媽用它
撈出了香噴噴的小米飯
媽用它
蒸出了好吃的菜糰子
媽用它
磨出了一坨坨
雪白的小豆腐

多少次
媽被鍋沿劃破了手指
她一邊用嘴吮著鮮血
腳下還往灶下填著柴火

太陽還未升起
媽的鏟子
就演奏著悅耳的旋律
她不僅
翻炒著清貧的日子
還切開了
四季荏苒的歲月

媽的那口
黑黢黢的大鐵鍋
陪著媽
打發了半輩子的時光
和媽一起體會
養兒育女的辛苦

而今
媽早已不在了
我們離家越來越遠
家裡的鍋
也隨著越換越小

多想再嘗嘗
媽煮的熱騰騰的餃子
多想再看看
媽忙碌的身影

可是…………


文/gh_notime
人們
因為
過於專注
背鍋
⋯什麼鍋怎麼背為什麼背何時背背了會如何⋯
結果卻忽略了
一個原本非常明顯的現象:
實際上
背鍋的瞬間
就是
掉進了
一個

甩鍋
文/李彩霞

不管你是什麼鍋
都帶有黑的底色
你走過的地方
或輕或重,或多或少
總會留下印痕

就是說你所到過的印記
底色會證明你,肯定來過
你想甩鍋,是甩不掉的
哈哈,甩鍋俠

任你三十六計
我也有火眼金睛
讓你原形畢露


文/飛聞
一項發明
偉大了整個三界
三界裡鍋無處不在

人們用鍋烹煮生活
小鬼用鍋來油炸死靈
神仙們則用鍋來禁錮自由

神仙當然比人鬼更聰明
他們會發明甩鍋
遠遠的甩出
自由就被禁錮其中
在大地上
一個個像極了圓圓的墳包
每一個鍋下面都蓋著一個曾經自由的魂靈
但我們知道
甩出的鍋外表很結實
實際上從裡面一戳就破
像極了小雞出生前的蛋殼
所以要貼上符咒



文/箬蘭
一口鍋煮一方煙火味
地域和民俗無法抵擋
年齡和人口無法阻撓
一切合和著自然無為之因果

一口鍋就是一段塵緣
一口鍋就是一窗煙火
一口鍋就是一程悲喜
一口鍋就是一段世味

每個人都有一口鍋
煮遍自己的百味
每個人都有一口鍋
瀝盡歲月的沙漏
每個人都有一口鍋
風情鋪滿生命的灶臺

陽光明媚的日子
烹煮一天的雲淡風輕
生活的薄味便也有了味道
陰霾壓窗的日子
烹煮一天的陰晴不定
幸有輪迴   無常往復

我們烹煮簡單的人生
年輕時尤喜滋味厚膩
中年時尤喜本色飯蔬
暮年時尤喜寡味滋養精髓

跋涉的生命
每一個人都有一口鍋
承載歲月的風雨
洗禮歲月的鉛華
升華歲月的饋贈

一口鍋一方山水
飯蔬滋養生命的靈性
根骨卻隨香味彌散
經由歲月淘洗     烹煮
最終歷練成自己的人生
抵達命理的無象



文/田常勝

      鍋誕生於新石器時代,是人類最早發明的最重要的生活器具之一。有了鍋,人類才脫離了低級動物的飲食習慣,從最初的生食過渡到熟食,極大地延長了人類的壽命。
     最早的鍋叫做鼎,在商周時代已經完全定型。商周時期盛行青銅鼎,有圓形三足,也有方形四足。青銅鼎多在禮儀場合使用。問鼎中原,鼎除了做飯的功能,進而成為國家政權的象徵。我國現已出土的商周青銅器物有4000餘件,其中多為炊餐具。和鼎相似的還有鬲、甑、甗、釜、鬹、斝等,這些雖然名稱不同,形狀不一,基本功能卻大同小異。
     隨著科技的發展,現代的鍋更是五花八門。有定時的,保溫的,加工與煲煮一體的,有電飯鍋,壓力鍋,不粘鍋,鴛鴦鍋,電餅鐺,破壁機等等,多種多樣。烤箱和微波爐雖然不叫鍋,實際上也是功能擴大化的鍋,是更高級別的鍋。
     民以食為天,食以鍋為本。鍋通過煎、炒、烹、炸、燜、燉、溜、熬、蒸、滷、燒、醬、燴、熗等手段,三湯五割、烹龍炮鳳,從最初的加工簡單食物開始,最終形成了一種燦爛的膳食藝術和膳食文化,被譽為舌尖上的中國。
     源遠流長的膳食藝術在不斷改進和創新的過程中發展起來,口味上有「南甜北鹹,東酸西辣」之分,到今天形成了中國傳統飲食的魯菜、川菜、粵菜、蘇菜、浙菜、閩菜、湘菜、徽菜「八大菜系」。
     鍋裡面還誕生了很多歷史故事,湧現出很多歷史人物。有關鍋的許多典故說明了鍋在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地位。與鍋有關的每一個成語,都是一個精彩的歷史故事,也引出了西楚霸王項羽等一個個歷史人物,如破釜沉舟,增兵減灶,釜底抽薪,等等。
     廚師的祖師是夏末商初人伊尹,是一個以鍋起家的勵志典型,最後位居相當於宰相的高官,活了100歲,成為古代非常有名的政治家。
     曹植的那首著名的七步詩,更是離不開鍋:
煮豆然豆萁,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豆杆在鍋下燃燒,豆子在鍋裡哭泣,鍋上鍋下好一個慘慘悽悽。
     鍋從古到今都與人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須臾不可分離。
戰爭年代在部隊裡有專管刷鍋做飯的人,他們無論走到哪裡,都會有人身後背著一口鍋。前些年還熱播過一部電視劇《炊事班的故事》,收視率還非常的火。
     大鍋飯的年代家裡經常會揭不開鍋的。最可憐的是那些清鍋冷灶、等米下鍋的日子。可是小孩子就是嘴饞啊,天天吃著碗裡,望著鍋裡。他們不明白媽媽為什麼會偷偷的掉眼淚,那是因為他們還不知道什麼叫作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八十年代初期曾經拍過一部電影《鍋碗瓢盆交響曲》,由鍋引出來的生活瑣事也能夠登上大雅之堂,給人們帶來歡聲笑語。
     現代語彙中,鍋還是較為活躍的字根。與鍋組合誕生了大量的詞語和歇後語,充實了中華民族的文學寶庫,豐富了人們的精神世界。讀小學的時候流連忘返於書的世界,徜徉在書的海洋裡的每一刻,都刻進了記憶深處。例如:
最有趣的謎語:半邊鍋,炒芝麻,炒了仨,蹦出倆。(打一字)
最誘人的詩詞:淨洗鐺,少著水,柴頭罨煙焰不起。待他自熟莫催他,火候足時他自美。
最喜歡的事:打破沙鍋璺到底。
最喜歡的俠:諾必踐,行必果,一言九鼎。
最好吃的菜:東北鐵鍋燉。
最饞人的味:爺爺經常咂著的二鍋頭。
最害怕的事:惹禍時被奶奶知道了會刨你一菸袋鍋子。
最掃興的事:開飯時一粒老鼠屎壞了一鍋湯。
最解氣的事:當敵人亂成一鍋粥的時候,被解放軍戰士給一鍋端了。
最感動的一句話:砸鍋賣鐵也要供你去上學!
     在新時代信息社會裡,新的網絡詞語層出不窮,鍋也在與時俱進。比如「甩鍋」一詞就誕生於網絡。美國總統川普現在已經把「甩鍋」一詞運用的爐火純青登峰造極了。目前美國的新冠肺炎疫情不斷加重,白宮面對疫情失控卻已經束手無策。截止到2020年4月28日,美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已經超過了100萬人。川普黔驢技窮,現在已經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為了推卸責任掩蓋自己的無能,只好採取甩鍋策略來轉移民眾視線。開始是嫁禍於中國,現在又盯上了世界衛生組織。但是紙終究是包不住火的,也沒有誰願意背這口黑鍋。川普只能是搬起鍋砸自己的腳,到頭來甩鍋不成反招禍,最終遭到歷史的唾棄。


文/蝸牛

     小時候,家裡只有一口八印大鍋。做飯、熬菜、燒水都用它。它是鐵的,會生鏽,剛買來時,需要用磚頭使勁兒蹭,待到把表面的紅鏽蹭掉之後,還要用它耗一次油。這樣,以後再用它做飯時,飯才不會泛黑。
     我結婚之後,可能當時婆家給買的大鍋比較薄,也可能是我平時刷鍋太用力,用了不到兩年,距離鍋沿30釐米處就漏了一個窟窿,有豆粒那麼大。蒸饅頭或餃子時,我也就忽略了那個窟窿,可是烙餅時,灶火會透過那個窟窿串煙,烙出來的餅不對味兒。每次烙餅時,我就從和好的面上揪下一塊來貼在窟窿處,效果還不錯。久而久之,麵團竟然粘在鍋上了。
     我生孩子後,婆婆來了一周。當時是臘月,她上午八點從家裡吃過飯來我家後,需要現生爐子,填的是小窯煤,煤面兒居多。婆婆嫌爐子做飯太慢,還是喜歡用大鍋做飯。她以為我家大鍋上貼麵團的地方是髒東西,就用鐵鏟猛勁兒鏟,不但麵團掉了,還把鍋上的窟窿擴大了好幾倍,再用麵團堵就堵不住了。丈夫只好去買了一口新鍋。
     十幾年前,我由農業局下屬單位農技站調到了鎮政府。過了兩年,縣共青團委舉辦了一次徵文活動,因為我在報刊上發表過幾篇文章,鎮團委書記就邀請我代表本鎮參加活動。我欣然答應,寫了一篇一千多字的散文。本來覺得自己水平並不高,只是給同事個面子,沒想到竟然得了二等獎。得到一個煮蛋器和一口煮牛奶的小鍋。那口小鍋直徑與盛菜的大碗差不多,圓柱形,兒子見到後覺得很新鮮,就從小賣部買了兩袋純牛奶,把那個小鍋放在液化氣灶上開始煮牛奶。但小孩子把握不好火候,不一會兒,小鍋就冒漾了,小鍋裡牛奶跑出去一多半兒。
     去年,兒子給買了電飯煲,做出來的米飯吃著特別香。不知道是我手藝進步了,還是因為鍋是兒子買的。反正每次做的米飯比往年多放三分之一的米,我和丈夫還能吃得精光。副作用就是,我被丈夫戲稱為饢吃包,我的體重也增加了好幾斤。
如今,家裡大八印鍋、平底鍋、電飯鍋、高壓鍋、電力多用鍋、蒸鍋等等,預備的很齊全,可以同時做飯、做菜、燉肉,燒水,節省了不少時間,也把生活調製得更加精彩。

戲說「鍋」
文/馬林良

     明代唐伯虎借一首詩《除夕口佔》點明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
     私以為,這七件事,如果不借用一物,那麼它們就仍是它們自己,想想柴還是柴,米還是米,油鹽也能保持各自的底色,那麼人們安居樂業,衣食住行如何保證?
     想要這些得到保證,離不了重要的一物:鍋。
     我一直以為最初的「鍋」應該是「石」字旁,想想我們幾千年前,從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人類徵服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逐漸上升,有了「火」,人類就有了熟的食物,這熟的食物用什麼盛呢?我們的祖先打制了石碗,石盆,石廚……難道就不能打制石的鍋嗎?
     查閱資料,考古學家給我了答案:新石器時代已經有了釜、鼎……夏商周時期是青銅器食具,春秋戰國時間鐵質鍋嶄露頭角……西漢時期,鐵價低於銅價,鐵製品大行其道,鐵鍋也得以流行……這讓我的內心稍稍平衡。
     有了「鍋」,人們可以吃熱的食物,煎炒烹炸……許多與「鍋」有關的詞彙也得以流傳於世。
     「就是砸鍋賣鐵,我也供你們!」那是村子裡考出的第一個大學生,畢業後在大城市安家落戶,過年給尚在村子裡的父母郵回來一箱拜年的用品時父親對我們幾個孩子說的,那些郵回來的吃的穿的用的東西,都是在土裡刨食的老百姓沒見過的,我爸肯定也受了相當大的刺激。
     一聽這話,我是嚇了一跳:把鍋砸了,那用啥做飯?還得買鍋嗎?買鍋還得花錢那還砸鍋幹啥?不買鍋吃啥?還是不要考上大學了。
     我爸當時如果知道我的想法,不知道是腸子都悔青了,還是恨鐵不成鋼?
     長大之後才知道,「砸鍋賣鐵」只是傾盡所有的另一種說法,飽含著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期盼。
     再大一點,讀《史記·項羽本紀》:項羽與秦兵打仗,領兵過河後就把鍋打破,把船鑿沉,表示不勝利不回還,才知道那種決絕,那種下定決心徹底幹一場,不達目的決不罷休的狠厲。
     同樣是釜,「豆在釜中泣」,這釜盛了多少悲傷。這哭泣的豆子是否後悔生在帝王家,是否後悔自己沒有用更陰險的手段獲得帝位……一切都無從得知,只知道,今天,我們仍然把手足相殘的現象稱為「煮豆燃萁」。
     妹妹來家,給我女兒買來一袋鍋巴,我說孩子都大學生了,還買這個幹啥。
     女兒卻歡天喜地地接過來,打開來,屋裡人一家兩塊,嘎嘣脆,辛辣鮮香!女兒滿足地笑著問我鍋巴的由來,這誰知道哇。
     不知道不要緊,找度娘,還真大有來歷:
     當初劉備來茅廬請諸葛亮出山時,諸葛亮家裡都是窮的的叮噹響,沒有東西能夠招待了,結果諸葛亮的老婆也很聰明伶俐,畢竟在聰明人身邊待了那麼多年,接著見到鍋裡還剩下了少許鍋巴 ,就進行油炸了。
     結果沒想到這樣炸的鍋巴是又香又脆的,讓這兩個在商量天下事的人都愛上了 ,事後黃月英跟諸葛亮說了這個東西怎麼來的,就把這東西叫做臥龍鍋巴。鍋巴也是一直流傳到現在。
     忽然想起讀過的《世說新語》中有一篇文章:
     吳郡人陳遺,在家裡非常孝順。他母親喜歡吃鍋巴,陳遺在郡裡做主簿的時候,總是收拾好一個口袋,每逢煮飯,就把鍋巴儲存起來,回家後,(陳遺)就(把它)送給母親。後來遇上孫恩賊侵入吳郡,袁山松馬上要出兵徵討。(這時)陳遺已經積攢到幾袋鍋巴,來不及回家,便帶著隨軍出徵。雙方在滬瀆開戰,結果(袁山松)被打敗了。軍隊潰散,逃到山林沼澤中,(沒有糧食吃)大多數人都餓死了,只有陳遺依靠鍋巴活了下來。當時的人認為這是對他純厚孝心的報答。
     我笑著告訴女兒你姥姥喜歡吃鍋巴,咱們也時不時地給你姥攢點鍋巴,沒準哪天還能救自己的命呢。招來女兒的白眼:我姥姥眼瞅著八十了,本來就沒有幾個牙,你是想讓她的牙都硌掉了嗎?
     沙漠之舟背上的駝峰藏著的是生命之源,那人的後背會藏著什麼呢?劉羅鍋告訴我,那裡藏的是生存智慧。《宰相劉羅鍋》亦莊亦諧,把劉墉與和珅在朝廷、在民間,對公事、對私事發生的一系列鬥智鬥勇的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也讓我更全方位的了解他的鐵面無私,他的大智大勇,不愧為清代包拯,「濃墨宰相」。
     沒有壓力就沒有動力,高壓鍋告訴我。
     沒有去愛的能力,沒有感知愛的能力,就沒有紅紅火火快快樂樂的生活,火鍋告訴我。
     要有承擔責任的勇氣,但不是自己的責任絕對不能承擔,那叫背鍋;想法,是自己的責任也絕對不能推卸,那叫甩鍋。
     庚子之春,新型冠狀病毒肆虐,地球變成了一口大鍋,每個人都成了熱鍋上的螞蟻,每一家都成了熱鍋上的家庭,沒有人置身事外,新型冠狀病毒不攀附權貴,不阿諛奉承,在它面前,喊了幾百年的人人平等的口號今天真的實現了。
     今年,我還認識一位大帥鍋,他叫特沒譜。你認識嗎?

 鍋
 文/吉祥花

     鍋安放在灶臺上,它一生噴香,餵養著屋簷下的生命。 木頭製成的蓋守住一鍋的濃香或清淡的秘密。秘密裡有著故鄉溫暖的往事。
     那時煮飯只一口大鐵鍋,看一個莊戶人家的人口多少,估量他家鍋的大小就知道了。
     我家是個8印鍋,很大,足夠煮一家五六口人的飯。母親每天辛苦地做著一家人的飯菜,我常常看見她累的滿頭大汗。一口鍋無法同一時間同時完成炒菜和煮飯的活,只能一樣一樣地去做。每次煮熟飯後,洗鍋,然後再熬菜,因此,每頓飯母親要花費很長的時間,讓她很受累。
     我家大鐵鍋做的最多的飯是糊糊、拿糕、塊壘等玉米面食,熬的最多的菜是白菜熬山藥,很少沾葷,只在過年過節時煮餃子或燉肉。我喜歡大鐵鍋煮的飯,熬的菜,好像加了天然的佐料,自有一種天然的飯香味,總讓我吃的有滋有味,每次吃的撐的肚子再放不下任何東西了,還是想吃,不肯放下筷子。
     我也有討厭它的時候。厭煩它每天煮玉米面和熬白菜抑或每個清晨媽媽手中舀子的水衝擊鍋發出「刷」,的聲音,煤鏟與鍋底碰撞的聲音,都會把我從睡夢中吵醒,那時恨不得把鍋砸碎。
     有一次和父親去城裡走親戚,看到親戚家灶臺上安放著一口小鐵鍋。我問父親為什麼城裡人不用大鐵鍋呢?父親說城裡人不乾重活,吃細糧,吃的少,小鐵鍋煮飯也夠一家人吃了。從那以後,我開始嚮往住進城裡,吃上用小鐵鍋煮的細糧飯。
到城裡上班,成了家後,大鐵鍋、小鐵鍋都已被時代淘汰。炒勺、電飯鍋、高壓鍋走進家庭 ,生活中鍋的種類增多,讓做飯變得快捷、便利,做飯不再是一種繁瑣累人的事情,同一時間可以聽音樂、哼著流行歌曲,輕鬆地煮飯和炒菜,做飯成為一種悠閒,有情調的生活享受。但用這類鍋煮熟的飯少了一種味道,那是一種大鐵鍋的鄉愁,是母親的溫暖味道,於是又常懷念大鐵鍋煮的粗茶淡飯。
     只有在周末回家看望父母,可以吃上大鐵鍋煮的飯。飯桌上不再是單一的玉米面食和熬白菜了,常是饅頭米飯,各種肉菜和炒菜,但還是少了以往歲月的味道。因沒有了兄妹幾個和父母圍坐的場景,你來我走,喜樂中有著失落和蒼涼,大鐵鍋煮的飯似乎也改變了味道,多了寡淡,少了醇香。
     後來父母也住進了城裡,我家的大鐵鍋徹底淘汰了,流落進了廢品攤,經利用後或許製成汽車、大炮或許又被製成鍋,在我的視線中,算是徹底消失的無影無蹤。但我忘不了我家最初的那口8印大鐵鍋,艱苦的歲月用它煮的粗茶淡飯餵養了一家人的生命。它常常出現在我的夢裡,為我在喧囂塵世中的浮躁和冷漠生活,注入些許寧靜和溫和。


相關焦點

  • 林志穎身高172,陳若儀身高172,兩人同框暴露真實身高!
    林志穎身高172,陳若儀身高172,兩人同框暴露真實身高! 歡迎收看娛樂圈最新消息,我是你們的老陳講娛樂,今天給大家講的是《婆婆和媽媽》。林志穎的身高只有172,在普通男生中還算可以,但要是在娛樂圈中算很矮。但是林志穎一直保持身材,讓自己很瘦所以顯高,但在錄製新一期節目中,林志穎與身高同樣172的老婆同框,瞬間曝光了倆人的真實身高。大家通過照片能注意到,這倆人有很明顯的身高差。陳若儀是模特出身,所以身高對於她很關鍵,事實證明她的身高不低於172。
  • 【翠微風韻】廖國華庚子上半年詩選||幽居自作葛天民(總第174期)
    問:寧永紅 謝帆雲 劉建雄 羅兵 溫曉林 胡濱編    審:邱克明 餘洪琛主    編:謝雪琳副 主  編:楊名忠編輯製作:王明芹編    委:彭日生 羅道旺 吳小君 嚴芬玲 胡冬雲 黃金輝 曾子騰 鄧珍明推    廣:李榮開 蘇文生往期回顧:【翠微風韻】黃金輝詩詞選輯(總第
  • 「2.26截止」雨巷詩社有獎詩歌月賽第1期開賽啟事
    詩歌月賽第1期開賽啟事雨巷詩社於2014年10月21日我是瘋子創立,核心社員15人,雨巷部落關注量1.1萬。詩社以「捧一杯閒茶,讀一首閒詩,度我一閒身」為旨,提倡自由開放式寫作,以達到靈魂與文字同高的境界。
  • 【 詩詞方舟總590期】同題詩82期「虞美人」詞精選
    期】|| 曾起詩詞精選【 詩詞方舟總451期】|| 方永和詞精選【 詩詞方舟總583期】|| 格律詩詞精選220期【 詩詞方舟總456期】|| 格律詩詞精選193期【 詩詞方舟總448期】|| 格律詩詞精選189期【 詩詞方舟總525期】|| 格律詩詞精選211期【 詩詞方舟總404期】|| 郭舒詩精選【第九期】
  • 「雨巷同題」第160期同題:老鼠
    題老鼠草木深涉黑該將趨絕境;鑽營難免入機關。題老鼠江北人三叫拼盤情太盛;一聲入耳膽生寒。題鼠陝西 胡建科俯首獻身新藥典;得心捋穎寫蘭亭。(詞林正韻第八部 趙長卿體)鼠 文/李敬華晝伏夜出
  • 【雨巷同題】第143期同題:秋
    我不懂蜜蜂的習性,不知他們是不是應該群居的,每次看到這兩隻蜜蜂,總感覺像兩個隱士,不被世俗打擾,也不去打擾世俗,安安靜靜的過他們想要的生活。不知道那些常年臥病在床的人是怎樣熬過這每一個日出日落的,那深入骨髓的孤獨不知有沒有將他們侵蝕, 想必他們的內心,因為現實的殘酷,已經變得強大的,因為無可奈何,也因為無能為力,對世界以及對自己想必是已經無所求了吧。
  • 《浪淘沙詩韻》2021年第6期(總第173期)
    握手千鄉同一道,喚醒山水共佳期。賀新春馬登山持觴敬酒話桑麻,滿席佳餚魚蟹蝦。一夜雙年心醉筆,五更連歲飲香茶。遙情可對雲中月,老眼難尋鏡裡花。旭日祥風開瑞雪,青山草木啟萌芽。硯尋山探寶玉難求,總被文人愛不休。作賦憑欄吟妙句,開樽把酒著風流。五言七律池中起,百首千篇筆下收。展卷細調徽府墨,抒今懷古寫春秋。
  • 「雨巷同題:童年」總167期第31期作品展示 共收錄24篇
    刊頭作者/廣西青年詩聯藝術家 韋代森楹聯1副題童年聯文/四方槐樹丫中歌自在;黃牛背上樂逍遙。斜挎書包常蹦跳,耍嬌地榻總佯瘋。人初性善青苗壯,日早光柔碧樹蔥。華發應知時不返,鬢霜哀嘆路途窮。文/李洪慶我選今天獻美吟,開懷笑靨燦芳芬。花枝爛漫春光媚,童趣玲瓏願景新。
  • 《浪淘沙詩韻》2021年第9期(總第176期)
    題畫梅三首王 金一墨染百年樁,新梢寸寸長。花開不待雪,極品自幽香。二獨有耐寒根,滄桑歲月痕。柯條堅似鐵,丹蕊綻芳魂。三老乾茁枝上,硃砂點點新。開花如笑眼,香韻醉騷人。相扶攜手同船渡,半世春秋一棹歌。新春寫給白衣戰士(新韻)王瑞君暖心何懼寒風雪,愛國無憂疫病房。牛歲翻開新一頁,冰消雲散好春光。
  • ​【 詩詞方舟總1059期】|| 格律詩詞精選428期
    【勞動者之歌】【詩詞方舟總738期】徐瑛詩詞精選【第八期】【 詩詞方舟總725期】 恭賀璐瑤芳辰特刊「60首」【詩詞方舟總739期】 澳大利亞張立中詩詞精選【 詩詞方舟總584期】劉松橋『花月戀 』20首【 詩詞方舟總736期】 張建中詩精選【 詩詞方舟總735期】孫振財詩精選【詩詞方舟總286期】 石柱詞精選
  • 《青你2》172girls取名大賽,直接錘了172girls不是一日限定?
    她們就是最近才官宣的172girls,由金子涵、劉令姿、曾可妮和戴燕妮組成。為何稱之為172girls呢?很簡單,因為這個女團的四位成員個子都在172以上,實打實的超模女團,取名也是非常簡單粗暴了。172girls也不過是一個限定名字,晚會結束後估計就不會用了,所以粉絲也不需要覺得自己受騙了,真正的女團依舊只有THE9。但真的是這樣嗎?最近我看到的動向卻並非如此,一方面是172girls的火速官宣,幾個成員都是非常積極配合的,這難道也只是為了一日限定?
  • 【姜老師】福彩3D第239期
    百位3直選24註:361 362 364 368 369 371 372 373 374 376 377 378 379 381 382 383 384 388389 391 392 393 394 399十位7直選24註:172
  • 華晨宇官方身高172,替身身高168,他真實身高到底是多少?
    所以,很多觀眾對藝人的官方身高常常存在質疑的心理,甚至會通過同框比對等方法來驗證藝人的身高是否造假。 但是粉絲卻反駁說華晨宇確實達到了172cm左右。首先,粉絲先找到一張華晨宇與其他幾位男藝人同水平線的同框合照。
  • GRE試題:101-172題中文翻譯新版
    GRE試題:101-172題中文翻譯新版  以下是101-244題的中文翻譯新版,(1-100已發表)借鑑了pleased SeizeMoon等對題目的翻譯,更正了其中一些不確切和模糊的翻譯,我的體會是翻譯與填空的解題原則一樣,論題中有的詞有多個意思,應關注其上下文兩句話的對比關係,而且只有這樣
  • 179杜鵑與172唐嫣同框,我才知道高跟鞋對女生意味著什麼
    她172的身高一點也不比她和杜鵑站在一起差。杜鵑在某電影活動中與男神梁朝偉站在一起。杜鵑179身材高大,穿著平底小白鞋,可能是為了照顧男神的身高,但兩人還是相差了半個頭,實在尷尬。杜鵑有一張禁慾的臉。你不能說她哪裡好看,但她給人的感覺很高檔。隨意的拍子很美。她穿著露肩長裙。
  • 詩香樂園同題詩賞析:《雨中柳》【總第37期】
    詩香樂園同題詩往期精彩詩香樂園同題詩賞析:《登高望遠》【總第36期】
  • 從216斤到172斤我用了4個月,從172到171我用了2個月,怎麼辦啊
    我在172斤晃悠很長時間了,快2個月了。體重秤上的示數,遲遲不動,就看到過一次85.5,基本都是86左右,最多的時候上到了87,嚇得我第二天立刻跑了個10公裡,打回去了。真是磨人啊!沒有了之前每天2斤的減重幅度變化,沒有了每次體重秤示數降低帶來的滿足。這個平臺期真的不好過。
  • 172期:教你製作氣球中國結造型【氣球視頻教程】
    63期:如何用氣球製作氣球笑臉太陽花(回覆:063)第64期:如何用氣球製作氣球小菲兔(回覆:064)第65期:如何用氣球製作氣球仙女造型(回覆:065)第66期:如何用氣球製作氣球松鼠造型(回覆:066)第67期:如何用氣球製作氣球獅子造型(回覆:067)第68期:如何用氣球製作氣球神燈造型(回覆:068)第69期
  • 周震南身高172孟美岐164,兩人《創造營》同框時,誰留意身高差?
    但也有有些例外,比如R1SE的成員周震南,他的官方身高只有172cm,和組合其他成員同框時要矮了許多,所以他的身高也經常引起熱議。譬如最近周震南跑去參加《創造營2020》,與身高164的孟美岐罕見同框,誰留意兩人身高差?又引起熱議了。
  • 192的惠若琪和172的喬欣同穿短褲,終於明白大長腿和身高沒有關係
    那麼當身高192的惠若琪和身高172的喬欣同穿短褲秀出美腿會是什麼樣的效果呢,一起來看看吧,身穿粉紅色的運動T恤非常的減齡,寬鬆的運動衫讓高大的惠若琪看起來非常的苗條。白色立領的設計給粉紅色的運動T恤增添了時尚感,交疊設計很有層次,讓惠若琪的鎖骨線條若隱若現很是迷人,同時更顯她的脖子修長纖細,蓬鬆的捲髮看起來非常的凌亂,搭配粉紅色的上衣非常的有少女感。